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2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一部分 专题四 第二讲新闻、访谈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演练14:新闻、访谈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 Oster 编译华宝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
2、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
3、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
4、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5、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
6、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解析:B项,“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错。D项,文中说是“原因之一”,并非关键原因。答案:BD2文章第一段
7、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它在表现手法的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5分)答:_答案:属于导语部分。(1分)采用了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3文章第六段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增强其说服力而采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说明。(7分)答:_答案:本段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增强其说服力而采用了多角度分析的手法。(3分)比如,尽管记者认为“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但也指出“缺乏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也是白鳍豚濒临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虽然仍透出“西方中心论”的姿态,
8、但采用多角度分析的手法,更容易让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信服。(4分)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8分)答:_答案:本文以揭示、批评中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产生的问题为主旨,其中反映出西方价值观的烙印,这些报道所折射出的国际视野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理性地审视自我。另外,从新闻业务角度进行研究总结,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西方解释性报道技巧,提高我们“用事实说话”的水平。同时,文章揭示了中国为其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这传达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现状的担忧,也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
9、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二、阅读下面的访谈,回答58题。(25分)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
10、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
11、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
12、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子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
13、起点,而不是终点。(有删改)5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一般来说,在作访谈节目时,记者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相对平和的,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从而影响下一步的采访。但是本文一上来就提出外界对被采访者的争议这样的话题,其实并不高明。B过去的很多文化人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这都是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导致的。C于丹认为,文化是个“金字塔”,精英研究需要的是“塔尖”,大众需要的是“塔底”,他们对于经典的需要是不一样的。D在回答第二个提问时,于丹认为当有人怀疑自己的心得跟孔子的原意不同时,不要把矛头对准她,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论语,自己有所感悟,有所收获。E
14、于丹认为自己对于论语庄子所做的是心得而不是解读,不需要精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了避免争议,于丹还在书后附了原文。解析:B项,“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是没有达到化境”、“文而化之”的表现,而非原因。E项,“不需要精准严谨的治学态度”错,“为了避免争议,于丹还在书后附了原文”错,于丹附原文的目的是方便读者在有什么想法时可随时翻阅原文。答案:BE6记者从四个方面(角度)对于丹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每个方面15字以内)(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针对记者提问的内容,提取出访谈的角度(从哪个方面进行的提问)即可。答案:如何看待争议,论语心得的所向,解读论语,
15、精准性是否必要,心得是不是孔子、庄子的本意。(答对四点满分,少一点扣2分)7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草根”来表达有什么含义。(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金字塔”和“草根”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语言特色就是生动、形象。用这样的话主要是表达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答案:“金字塔”和“草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金字塔”比喻文化,是全部、整体(“塔尖”即经典文化,是少数);(2分)而“塔基”即“草根”,比喻大众文化,是多数。(2分)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要让经典进入
16、大众生活的观点。(2分)8.本文结尾说:“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终点。”请联系文中提到的“准确性”和“本意”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答:_解析:这道探究题其实是对被访者的谈话背景、意图的一个梳理。解答时,要考虑“是而不是”以及这句话本身存在怎样的关系,它是针对什么说的,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准确性”和“本意”的所指,将涉及的内容融会贯通,把相关内容理顺即可得出答案。答案:“方式”、“结论”,“起点”、“终点”,简洁概括了自己写作的意图。(2分)作为非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于丹选择“心得”方式,并以此为起点,但不在结论和终点上去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而是做意义的阐释,在外延、感悟上延伸,(3分)其本意其实就是一个导读,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可以快乐和豁达。(3分)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