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与事件,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掌握其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课堂问题的讨论,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 (3) 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和活动的教学,认识到康有为等人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学习,要求维新变法,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
2、的人生价值。通过谭嗣同及“戊戌六君子”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事迹,认识到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流血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师引导:请大家回忆一下必修一的内容,这次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1895年马关条约主要条款赔巨款白银2亿两(清3年/日4年收入)割领土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师: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的仁人志士又进行了哪些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呢?展示课题:戊
3、戌变法。二、戊戌变法的背景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奋,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合作探究:请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国际;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发展中日趋完善思考1:这三幅图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了什么问题?(展示三幅列强瓜分中国漫画)时局图和列强瓜分中国图片国内:1、政治背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思考2:阅读漫画,根据教材分析清晚期导致“民众痛苦”的原因?(展示漫画民众的痛苦)民众
4、的痛苦外因:清政府转嫁外债;内因:(财政危机)沉重的捐税;官吏的压榨;自然灾害等等。结果: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背景: 清政府统治危机论从史出(展示材料一、二)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 间 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 119 68018951898 74 1432材料二
5、、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1000家。 2、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同学们回顾一下,19世纪90年代哪个学派思想主张保护他们的利益?维新思潮(结合必修3第20课掌握其代表人物、主张、评价)(一)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补充材料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
6、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盛世危言郑观应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二)维新思想发展(19C90S)请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完成表格: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材料1:“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材料2:“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材料3: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材料4: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
7、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代表人物活动地点主 要著 述刊物主要思想康有为广州北京上海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中外纪闻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梁启超上海变法通议时务报民权思想;君主立宪制谭嗣同湖南仁学“冲决君主之网罗”严复天津天演论国闻报借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拓展:康有为为何要采用“移花接木”方法来宣传变法维新?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2、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3、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探究:为什么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主要集
8、中在京津沪穗等沿海城市?提示:开放早,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必修链接:维新变法运动中大众报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提示:国人办报形成高潮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思考;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的方式有哪些?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填写(略) 5、组织基础: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学法指导背景分析:往往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入手,也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师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一
9、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康梁维新思潮。5、组织基础: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三、变法过程(一)理论到政治实践的转变维新思想 公车上书(1895) 政治实践师在黑板上板书如上关系图,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了解什么事“公车上书”还有“公车上书”的历史影响和意义。光绪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大事: 中法战争1883; 甲午战争1894; 瓜分狂潮1898; 戊戌变法1898; 庚子国变1900(八国联军侵华) 变法失败被囚禁至死 (学生自主探究)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
10、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但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的,你还敢吗?为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与辩论的中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珍惜生命的生命价值意义。提示: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维新运动从理论走向实践,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幕)1、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2、内容:迁都、练兵、拒和、变法 3、性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4、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社会影响极大。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激情和参政
11、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过渡:到此为止,维新思想已经上升到政治实践了,这些维新派人士为了使变法变成现实,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更加积极广泛的传播维新思想,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维新派宣传新思想的方式。(二)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请结合地图,找出维新派的主要刊物和组织维新派的主要活动1.方式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创办学堂:长沙
12、创办了“时务学堂”。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2.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三)高潮:“百日维新”1、原因: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2、准备:1898年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3、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
13、戊戌年)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思考所列出的改革内容属于那方面的变法,同时归纳出各项变法改革的意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又使学生对百日维新变法形成较为整体的认识,为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四)变法内容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经济方面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教方面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
14、,废除八股。军事方面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淘汰旧军。师生活动展开问题探究:1、维新派政治方面的新措施有何积极作用?生: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2、改订律例,裁撤冗员对国家的政治发展有何影响?生: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3、经济领域哪条措施最能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有何进步意义?生: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直接打击了哪些势力?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这也是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5、文教方面的措施有何作用?生: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培养维新人才。6、军事改革客观上会起到什么作用?生: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讨
15、论: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生: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所导致的。师:这也为日后变法失败埋下了伏笔。(五)变法失败展示材料:思考:这几张图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这说明变法的结果如何? 光绪帝和中南海瀛台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林旭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1.直接原因:戊戌政变。2.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取消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屠杀“戊戌六君子”过渡:了解完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后,请大家发挥自主分析能力,相
16、互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性质等。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80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格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
17、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摘自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材料三:翁同龢作为皇帝的老师,也是寄希望于“慈禧以后”的。在南洋与北美各地组织保皇党,用心也仍是寄希望于“慈禧以后”的。“慈禧以后”像梦魇一般缠绕这些维新志士一二十年,直至1908年光绪皇帝死在慈禧太后之前,他们自己编织的梦才最后破碎了,而他们曾想为之换血的大清王朝,这时已是无从起死回生了。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材料四: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参预新政。稍涉机要,皆令四人拟诏,军机大臣不知也
18、。及成,径达上所,军机大臣亦不知也。有为又请开懋勤殿置十友,隐夺政权,于是人人怨恨而大祸作矣。清刘体智:异辞录,中华书局,1988年10月,第一版,页163生: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讨论后总结1、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只采取改良办法;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维新派政治上不成熟,急于求成,缺乏循序渐进2、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3、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教训: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行不通,近代化漫长而坎坷。师总结: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
19、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重难点拓展】1.正确认识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领域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内容上看: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5)从作用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
20、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6)从目的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2、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请比较抵抗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不同点:阶级属性不同:前两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后两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以奕沂、曾国藩等人为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
21、科技,镇压革命,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抵抗外国侵略;早期维新派以王韬、郑观应等人为代表,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故前两者学习西方是“中体西用”,后两者主张全方位学习西方。目的不同:前两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后两者是为挽救民族危亡。 【训练巩固】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千年变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
22、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1)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极大困难”是什么?(2)简要概括19世纪中华民族两次反思的实践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答案:(1)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2)第一次掀起以学习西方技术为核心的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次掀起旨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或答第一次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的尝试。)2、(10分)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常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基本依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按自编年谱所
23、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即将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情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 宋德华考略材料二 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材料三 (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的考证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这样做的原因。就研究戊戌变法而言,应如何使用戊戌奏稿?(4分)(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2分)(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4分)答案:(1)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并非戊戌年所写的原折。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经考证后使用。(4分)(2)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变法失败。(2分)(3)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领导人的策略、人品。(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