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274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1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考点14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理解 B。“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四种。“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由于文言文翻译中涉及了一些固定结构和其他倒装句式,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适当涉猎更广泛的内容。句式题的考查,有单列考查和结合翻译进行考查两种形式。一、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可分为常式句和变式句两种。常式句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变式句是指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通常与翻译题结合在一起考查,也偶有用选择题形

2、式单独考查的。1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3、,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注意,这些否定词,常常是加强判断语气,而不是直接作判断。(6)用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加强判断语气。“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鸿门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如今

4、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需要注意的是,“是”在古汉语中常作指示代词,要和判断词区别开来。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8)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2被动句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

5、壁之战)(2)用“见”“见于。”表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君已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笑”等都是这种用法。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促织)“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用“被”表被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

6、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3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2)宾语前置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操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且(把)土石置焉?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信自。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不知句读,不解惑。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

7、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才是举”等。这时的“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第四,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籍以何至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与谁归?说明,“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谁与”是“与谁”的倒装,在句子中都充当状语,所谓“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是指具体的介词结构的倒装。“介词结构的倒装”是基于词的结构来说的,“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是基于什么而言呢?这点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困惑。第五,“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吾已失恩

8、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请你信我)。第六,“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世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

9、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第一,中心语定语者“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中好事者少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有吹洞箫者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第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第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

10、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第四,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第

11、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掭以尖草。”(促织)以尖草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第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4省略句式省略主语。“(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

12、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省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赐之(以)彘肩。”(鸿门宴)。二、常见文言固定结构1表示疑问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何所?什么?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奈何?为之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1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奈何拿怎样呢?“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孰与?与比,哪个(谁)?“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安乎?怎么呢?“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何为?什么呢?“何辞为?”(鸿门宴)何之有?有什么呢?“宋何罪之有?”(公输)如之何?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荷蓧丈人)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将军迎

14、操,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不亦乎?不也是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非欤?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宁耶?哪里呢?“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顾哉?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11 独耶?难道吗?“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3表示感叹何其也(耶)!怎么那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耶!”(伶官传序)直耳!只罢了!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惟耳!只罢了!“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谭嗣同)一何多么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15、4表示揣度无乃乎(欤)?恐怕吧?“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与”通“欤”。得无(微)乎(耶)?该不是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其欤?不是吗?“其可怪也欤?”(师说)庶几欤?或许(大概)吧?“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孟子)5表示选择与其孰若?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耶(欤),抑耶(欤)?是,还是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三、词类活用词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古汉语中,每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是不固定的,如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16、动词经常充当谓语,形容词经常充当定语、状语和谓语。阅读文言文,对句子进行分析时,如发现一个词充当了其语法功能之外的成分,则可以断定其活用为另一个词了。(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名词“刃”处在谓语位置上,同时前面有副词“欲”(想要),作动词用,意思为“用刀杀”。“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分析:名词“目”处在谓语位置上,同时前面有副词“数”(多次),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眼睛示意”。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名词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应译成兼语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分析:“王”,带领宾语“

17、之”,名词作使动词用,意思是“使为王”。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其特点也是名词带宾语,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分析:“宾客”,带领宾语“其父”,名词作意动词用,意思是“以为宾客”。4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中除了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以外,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是比较少见的,但在古代汉语中却相当普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普通名词用作状语主要有几种情况。(1)名词放在动词前面表方位、处所、工具、依据、态度、方式、趋向等,翻译时变成介词结构。“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廷”,作动词谓语“见”的状语,表处所,翻译为“

18、在朝廷里”。“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分析:“船”,作动词谓语“载”的状语,表方式,翻译为“用船”。“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分析:“北”,作动词谓语“还”的状语,表方向,翻译为“向北”。(2)名词放在谓语前面表修饰,翻译为“像一样”。“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分析:“兄”,作动词谓语“事”的状语,表状态,翻译为“像兄长一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分析:“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3)时间名词作状语。表频数。“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日”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

19、“扳”的频率,译为“每天”。“岁赋其二。”(捕蛇者说)“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变成介词结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旦”和“暮”表示“辞”与“宿”的时间,翻译为“在早上”“在晚上”;“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往”与“归”,表示“往”与“归”的时间,翻译为“在早上”“在傍晚”。(二)动词的活用1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面有代词“其”或结构助词“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分析:“至”,“到的人”,动词用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

20、人,臣活之。”(鸿门宴)分析:“活”,不是“臣”“活”,是“臣”“让他活下来”,动词的使动用法。“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归”,“让他回去”,动词的使动用法。(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四种情况: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和形容词用作意动。1形容词用作一般的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的句子在一般的情况下是描写句,如果在叙述句中充当谓语,就是活用动词。“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分析:“善”,形容词,这里指“跟交好”,作动词用。2形容词用作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面有“其

21、”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壁之战)分析:“轻锐”被动词“率”支配,形容词作名词用,意思是“轻锐的士兵”。3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分析:“安”,“使安”。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美”,不是“吾妻”“美”,是“吾妻”“以我为美”,形容词作意动词用。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进行文言翻译时,首先要考虑“藏”着什么句式,要把它准确翻译出来,要从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四种句式去思考把握;其次考虑有没有活用词、古今词、通假字;再次考虑常见虚词的准确翻译。这样,容易把“采分点”踩准,拿到比较好的分数。例如(2006 年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该句中的“民,吾民也”是判断句,翻译时就要准确译出。又如(2010 年广东卷)“今天以(之)授予,不可失也”,该句“今天”是古今异义词,为“现在上天”,“以”字后省略“之”,即“居庸关”,都要准确翻译出来。一句话点睛 熟练掌握四大句式和各类词的活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