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课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等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3. (2009年海南卷)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 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调节都
2、有反射弧的参与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有大脑 5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其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 BC D 6下列物质中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组合是( )消化酶 抗体 维生素 血浆蛋白 SO2-4O2 血红蛋白A BC
3、 D 二、双项选择题7. (2009年湛江一模)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气从3到5的过程,需要ATPB葡萄糖由5到达4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D由4产生的热量可由3的运输而散失到体外 8.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C.葡萄糖、CO2和胰岛素D.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三、非选择题9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 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包括
4、图中的 (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 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的表示外,还应有 。A和B的交换是通过 进行的。 (4)过程d和e物质交换方向的不同处在于:前者 ,后者 。 (5)过程d和c依次表示水分的 作用。 (6)E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 10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2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 ,大家都在家中休息。然而50多岁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当在玉米地发现他时,他己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是中暑身亡。材料二 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在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
5、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 天气。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 。(2)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3)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 ,它的变化趋势是 ;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 ,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是 。(4)下列曲线能够反映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和相对含量(b)变化趋势的是( ) (5)下列曲线能反映高某(b)和赵某(a)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 (6)高某的细胞
6、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 。(7)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 。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原因是 。(8)赵某的死亡说明 。 11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为 ,C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12. (2009年肇庆二模)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外界环境或生理状态时,体内的一些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也会发
7、生相应的改变,但是人体并不会因此而失去稳态。请据下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机体血液中的含量变化对、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为 调节。(2)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人常常会出现瞳孔放大、手心出汗等紧张现象。这是因为在分泌量增加的同时 (填字母)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表现为 作用。(3)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不断变化,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由于 的变化和体内 的结果。 (4)当人处于悲伤、紧张等感知刺激下,易受病毒感染,这一作用机理是 。(5)由图2可知,稳态的实现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通过细胞产生的 (物质)联系的。 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参
8、考答案1.解析: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的范畴;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其余两项均发生在细胞内。答案:A2.解析: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的新陈代谢紊乱,并引发疾病。但是,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儿童患佝偻病是体内缺钙引起的,成年人患肌无力病是由于体内血液中钙浓度过高引起的,这些都不是稳态遭到破坏的必然结果。考生易错选A。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温度和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并不是所有的酶促反
9、应的速率都加快,有的会减慢,甚至停止。答案:C3.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水分的调节。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 mL清水后通过消化系统吸收会使体液中的水分增多,这时机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排尿排出,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答案:A4.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化中,所以说内环境的稳定是相对的。反射弧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所以并不是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只有存在神经调节的活动才有反射弧的参与。答案:B5.解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10、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的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答案:C6.解析:消化酶进入消化道消化食物,存在于外界环境;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是细胞内液的成分。答案:C7.解析:氧气从3到5的过程是自由扩散,不需要ATP;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组织细胞,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组织液中。答案:BD8.解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
11、、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它们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答案:AC9.(1)渗透 (2)A、B、D 消化液 (3)皮肤 毛细血管壁 (4)双向 单向 (5)渗透作用和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10.(1)高温 出汗 (2)产热多于散热 基本平衡 (3)体温 逐渐升高 水盐平衡 盐减少,渗透压降低 (4)A (5)A(6)下降 (7)内环境渗透压降低 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 (8)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1.(1)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胰岛素 葡萄糖 糖尿12.(1)(负)反馈 (2)b 协同 (3)外界环境因素 细胞代谢活动 (4)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5)信号分子(或神经递质、激素和免疫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