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202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发布》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考点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基础回扣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重难点深化1

2、.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社会主义工业这个主体,“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2.“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弱。(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

3、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真题印证1.(2021全国卷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劳动农民转业军人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学生资本家上海3552129526918751608594天津3913142732712291944370陕西262627998328672295052新疆16162547231

4、918181905023据表2可知(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答案】A【解析】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格中,上海和天津的职工工人出身的比例远远高于陕西和新疆,这是由于之前沿海地区工业比内地发达,工厂也相对较多,故选A项;单纯从职工社会出身所占比例不能说明西部工商业改造是否彻底,因为加入工人阶级队伍的未必是当时全部经过改造的工商业者,排除B项;题干仅提供了无产阶级出身来源,没法据此得出我国工业化是否实现,而且在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完成时,仅是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

5、;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速度需要和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题干没有相关数据,而且单纯从无产阶级出身角度只能反映之前的工业基础,排除D项。2.(2020天津卷7)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缺少资

6、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可知,当时工人生产条件艰苦,而在这种条件下仍“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体现了工人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D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已经完成,1955年是“一五”计划期间,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排除A项;据材料“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可知,当时仍处于工业建设的初期,尚未实现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排除B项;勤俭节约的意思是勤劳而节俭,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基础回扣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1)内容主要矛盾:人

7、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3.“左”倾泛滥(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4.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5.“文化大革命”浩劫: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重难点深化1956

8、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核心问题、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必须始

9、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真题印证(2021天津卷8)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C经济体制的全面

10、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答案】B 【解析】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导致材料中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故选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排除C项;此时仍然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才逐步发展,排除D项。考点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基础回扣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

11、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天

12、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重难点深化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

13、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1958年)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

14、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5、(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真题印证1.(2021 山东卷9)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16、的高频词汇包括( )A. 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B. 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C. 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D. 开放稳定企业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选C;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2.(2021全国卷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

17、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出现了职工积极性大大增强的局面,说明经济责任制得以实行,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项;1982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还不到要理顺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程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C项;中国

18、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D项。【高频考点练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湖南新高考适应性模考)据下表分析,影响当时农民货币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491952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变化情况项目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指数指数指数指数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人均净货币收入(元)14.9100.018.7125.523.6158.426.8179.8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D农业经营方式的革命【答案】A【解

19、析】据材料19491952年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不断增加,且超过了国内人均净货币收入。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在此间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得到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排除B项;农民增收主要与农村土地改革相关,并非为苏联援助,排除C项;此时农业经营方式依旧是以小农为单位分散经营,排除D项。2(2021柳州二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规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1955年对生猪实行派购,1959年以后又扩大到棉、油、烤烟、

20、茶叶、蚕茧、羊毛、牛皮等物品。统购统销制度()A使城乡的经济联动更加紧密B为工业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C是渡过三年困难的应急措施D改善了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答案】B【解析】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适应了工业化建设对资金和原料的需求,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故选B项。3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两年里,各地各部门工资标准极不统一,工资一般采用“折实单位”(即以布、面等实物作为工资单位,如5尺布每月)或“工资分”(先计算工作量,再根据当时物价转换成货币)的办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殖民国家

21、的经济封锁B物价不稳且财经不统一C实施计划经济的战略需要D“一穷二白”的经济困境【答案】B【解析】“折实或者工资分”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物价膨胀厉害、中央尚未统一财经,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之初跟西方国家经济联系很少,排除A项;计划经济是在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现经济恢复后从1953年开始实施的,排除C项;这种现象跟经济底子薄没有关系,排除D项。4(2021桂林一模)下图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D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可知,工业总产值和重工业产值整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而轻工业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9

22、年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和该时期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出现“左”倾错误有关,故选D项。5(2021北京昌平区高三调研)某同学进行知识梳理时,列出了反映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事件(见下表),如果再增加一个事件,可以是()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实行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B“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的提出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答案】A【解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的提出是1978年

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排除D项。6(2021辽宁新高考适应性测试)1958年人民画报(海外版)刊出了新中国汽车的报道:“东风牌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北京制造出井冈山牌轿车,天津也制造出和平牌轿车”,“中国制造的公共汽车、卡车与轿车,安全,坚固,舒适”。这表明,当时新中国()A品牌建设是工业发展的重心B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升C对外积极树立国家工业形象D利用对外贸易打破西方封锁【答案】C【解析】汽车制造是工业化的成就,1958年人民画报海外版刊登我国汽车制造的报道,意在宣

24、扬我国的工业化成就,树立国家的工业形象,故选C项;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重心是实现工业化,而非进行品牌建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排除B项;材料是宣扬我国汽车成就,不涉及对外贸易,排除D项。7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大力压缩重工业战线。这一措施意在()1960年1962年基本建设投资388.69亿元71.26亿元大中型工业项目1 500个1 000个工业总产值950亿880亿A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D改变所有制的结构【答案】A【解析】据上表可知,19601962年我国工业投资和产值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三年自然

25、灾害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善国民经济的失衡问题,故选A项;市场经济1992年才提出,排除B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全面调整,大力压缩重工业战线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并没有改变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8(2021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1964 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大量涌向中西部地区,仅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新建、扩建和续建的大中型项目达300余项,内迁工厂400 多个。中央财政也重点投向内地,仅19651967年,国家对四川省的投资就占到全国的5%。这一历史现象()A旨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业制造体系B国民经济的调整

26、任务正在有序进行C巩固了国防安全调整了工业的布局D符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特点【答案】C【解析】据材料“1964 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大量涌向中西部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美国继续敌视新中国,中国国家安全堪忧,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业布局以中西部为主,目的是为了加强国防安全,故选C项。9(2021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报道,福建石狮的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该报道说明()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B中国品牌享誉世界各地C市场经济体制目

27、标确立D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福建石狮的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可知,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计划外经济成分得到了蓬勃发展,说明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民间个体经济的发展,不是国企改革,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没有形成享誉世界的品牌,排除B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C项。10有学者把我国20世纪80年代私营企业将自己挂靠在其他所有制单位的现象称为“藏龙卧虎”,即“藏”在合作组织或乡镇企业里,“卧”在个体工商户中。这主要是因

28、为()A私营企业合法地位尚未明确B国家严禁私营企业自主发展C私营企业需要资金方面支持D市场经济体制有待逐步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私营企业将自己挂靠在其他所有制单位的现象称为藏龙卧虎,即藏在合作组织或乡镇企业里,卧在个体工商户中”可知,20世纪80年代,私营企业需要挂靠在其他所有制单位才能生存,结合所学,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尚未明确,因此私营企业需要“藏龙卧虎”,故选A项。11下图是1988199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我国投资的折线图(单位:亿美元)。这主要反映了中国()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C积极融

29、入经济全球化进程D对外贸易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吸引的外资日益增加,体现了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故选C项;1980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不能在该图中反映出来,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B项;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外向型经济不代表对外贸易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12(2021湖南新高考适应性测试)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B流行语言随社会变迁而逐渐改变C外来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D丰富的物质文化

30、改变了精神生活【答案】B【解析】语言演化属于文化发展,特定时期的语言反映时代的特点。据材料“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商业词汇意义泛化,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语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而逐渐改变,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谷牧同志在一次访谈中,提及在担任国务院负责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时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决策的酝酿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让我带领一个包括6位省部级干部组成的代表团,出访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回国后,6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同志专门

31、开会听我的汇报。我着重讲了三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它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2)它们的资金、商品、技术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3)国际经济运作中有许多通行的办法,包括补偿贸易、生产合作、吸收国外投资等,我们可以研究采用。根据中央政治局和小平同志的指示,7月上旬,国务院召开了由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四化”建设的务虚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认真总结新中国近30年的经验教训,研究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务虚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些意见又多次进行讨论,最后体现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以经

32、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欧阳淞、高永中主编改革开放口述史(1)从材料来源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对研究改革开放史所具有的史料价值。(9分)(2)参考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原因。(16分)【答案】(1)材料选自改革开放口述史中对谷牧同志的访谈内容。谷牧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担任国务院负责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是改革开放决策的参与者与亲历者;他对改革开放决策过程的回忆是研究改革开放的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国内: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全党思想解放;中央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国际:

33、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示范;西方扩大经济合作的需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14(2021保定高三摸底)(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61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庐山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和“工业十七条”。指示认为前一段时期权力下放的过多、过于分散,所以现在要把权力更多地集中到中央一级,并强调严格执行国家计划,不得在计划之外层层加码,在之前下放给地方的中央企业中,凡是产品需要在全国范围统一调度的,现在一律收回中央等等。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工业十七条”规定企业必须规定“五定”(即国家给企业定产品的方向和生产

34、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的原料、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消耗定耗和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外部协作关系)和“五保”(即企业向国家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 进行生产。在这一新体制下,厂长将重新有权总理企业内部的行政事务,且企业中生产、技术、财务等部门都将由专业人员负责。摘编自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中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答案】必要性:中国正处于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以前中央下放权力过多,弊端重重;执行“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方针的需要(1960年中共“八字”方针的实行)。作用:中央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控制,使企业生产回到正常轨道;有利于农、轻、重比例协调;使国民经济在1965年完成恢复任务;对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有借鉴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