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历程,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历程。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史实,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3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到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知识点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表现(1)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2)食:广大的劳动者粮食短缺,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3)衣:穿衣很困难。(4)住:居住条件很差。(5)生活:除少数大
2、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6)医疗: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7)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2新气息(1)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3评价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仍处处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知识点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新中国成立后(1)特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还不富裕。(2)表现食:城镇居民的生活用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在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衣:人们穿着的样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住:城镇居民主要是大杂院、排子房和筒子
3、楼;农民主要居住在土屋草棚中。2改革开放以来(1)衣:人们的穿着发生了根本变化,服装样式和面料琳琅满目。(2)食: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百姓的餐桌日益丰盛;更加注重合理的膳食结构;餐饮业快速发展;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3)住: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城镇:住进了单元楼房。农村:修建了宽敞的砖瓦房,甚至盖起漂亮的楼房。生活条件日渐与城市接近。知识点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思想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2社会习俗(1)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大家庭向着小家庭发展。(3)传统的年节习
4、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既保存优良的民族文化,又注意与世界接轨;政治节日与民俗节日并重;节日生活丰富多彩。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实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伴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5、解读注意两个“后来则”所引导出的信息。思考史料一反映了上海人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提示】变化:由恐惧到认同。原因:西方科技、生活方式的影响。史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王文泉中国近代史解读由“20世纪初”“不剪发不算革命”“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可得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思考根据史料二,分析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原因。【提示】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思想传播的结果
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2)特点从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推向内地,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从过程上看:由西方传入,有较强
7、的殖民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从程度上看: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的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从动力上看:社会运动的开展、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生产与生活方式向中国的渗透都是重要的推动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延续。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城市,而且变化是有限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2)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地位。(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4)国家政策的影响。
8、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6)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欧美文明传入我国,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课堂小结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给
9、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1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C题干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2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A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崇洋媚外的民众心
10、理C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D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A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模式,“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说明天津孟氏家庙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故选A项;材料中建筑并不是崇洋媚外思想的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中“普遍”说法绝对;材料体现的是中西式建筑结合,不是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3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B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C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D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A
1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婚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这是辛亥革命推动的,故选A项;B、C、D三项中的“盛行”“普遍”“彻底”说法夸大或绝对,故排除。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从下面这张中国近代婚礼的照片中得到的信息是()A传统服饰已被摒弃B西装已经广泛流行C民风民俗毫无变化D生活方式中西合璧D5“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为参桂补酒播放了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1980年,北大的学生开始民主选举学生会主席,1982年有人穿上了牛仔裤,1983年北京展览馆里首次公演了模特时装表演”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A生活方式已经西化B进入工业化时代C
12、人们思想日益解放D休闲方式多样化C材料从首个电视广告、大学民主选举和时尚服装展示等几个生活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更新,故选C项。6下列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B“八荣八耻”观念深入人心C封建的旧习俗逐渐消除D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D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不属于社会习俗的内容,而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皆阴、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材料二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1912年民国新服制草
13、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少量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着装的作用。(2)阅读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解析第(1)问注意抓住材料一信息“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归纳分析总结;结合等级制度分析作用。第(2)问抓住材料二信息“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归纳特点;原因结合辛亥革命及其影响分析。答案(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作用:规范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关系;巩固统治。(2)特点:采用西式;要用国产面料;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