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177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白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科目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初,武王把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尚父周公等分封在王畿四周及戎夷附近的边境地区,让他们在封国内建军守土,让这些封国的军队抵御异族的侵扰。从边境到镐京王畿之间,四周封国数百,形成多重封国屏障。这表明西周实施分封制是( )A奖赏开国功臣的客观要求B藩屏王室的政治需要C效法殷商分而治之的必然D社会生产状况的反映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 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材料

2、表明( )A诸侯传世立贤不立嫡B王国维对宗法制持全面否定态度C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D王国维认为嫡长子继承有优越性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天下大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公元前664年,齐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呢,不可弃也。”对此孔子赞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统治者强化了儒家的伦理认同B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C诸侯争霸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D华夏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形成4秦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利用政权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

3、,商鞅变法( )A注重对秦文化的改造与整合B以血缘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C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D使秦国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6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权势均超过宰相。汉武帝的目的是( )A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B建立军事政

4、权C剥夺宰相的所有权力D为反击匈奴做好准备7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8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

5、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9有学者对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三教合流推动民众观念趋同B统治者“汉化”政策的影响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10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

6、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11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12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人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新法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B

7、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13唐代科举以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据此可知,试诗制度( )A制约了唐代诗歌的发展B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D突出了诗歌创作时政性14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15有学者

8、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16史书记载:“赵宋立国,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谓近臣日: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以至于出现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的局面。”这说明宋代(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实现了官员间的相互监督C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D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17(加试题)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

9、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B司马光和王安石同时代,所以他的观点更可信C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影响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D历史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18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19元行

10、省制继承汉唐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特别是承袭了两宋制度,继续实行收夺州县官府事权。这体现了元朝行省( )A是中国省制的开端B加强了中央集权C行政权力大而不专D无创新性的特点20金朝统治中原地区以后,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些现象说明( )金朝治国理念先进,虚心好学 金朝统治者认同了汉族文化汉族文化比女真文化先进 女真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ABCD21朱熹在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提出:“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材料体现了朱熹(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C注

11、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冲写道:“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A长安城设东西两市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C“市”突破时空限制D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3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衡D丞相制度共沿袭达到

12、了六百多年24“六部只需听命于皇帝,并不需听命于内阁。若内阁和六部发生分歧,六部可以说你不是宰相,不是大臣,不该管我们的事。”上述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大学士不可参与机密事务B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内阁并不拥有批红权2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了( )A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政治决策呈现封闭特性D政治决策的高效率二、材料分析题(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

13、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

14、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6分)(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8分)(4)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

15、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16、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并指出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哪些权利。(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宋代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材料二 在宋

17、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完成下列要求:(1)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6分)(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参考答案1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武王建立屏障的目的是“在封国内建军守土”“抵御异族的侵扰”、“形成多重封国屏障”,这表明西周实

18、施分封制是为了藩屏王室的政治需要,故本题选B项;从材料来看,分封制有奖赏开国功臣的信息,但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股商在统治上是分而治之,但是从本材料的信息来看,不明确,故排除C项;材料是从政治上分析分封制的实施的目的和效果,不能说其是社会生产状况的反映,故排除D项。故选B。2D【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有利于解决统治集团在权力继承等方面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排除B;根据材料“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

19、”可知,诸侯传世是立嫡,排除A;材料说明殷周实行立嫡,重视宗法血缘关系,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 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3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呢,不可弃也。”反映了戎狄是豺狼,是不会得到满足的,中原各国相互亲近,是不能抛弃的。孔子说没有管仲,我们就会像野蛮人一样缺少文明教化,因此材料旨在说明春秋时期推崇中原文化,即“尊土攘夷”,表明华夏夷狄观逐渐形成。D正确;儒家伦理的认同是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A错误;西周晚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B错误;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是在秦统一全国后,

20、时间不符,C错误。故选D。4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的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了秦国的文化传统,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秦国的社会实际进行改造,“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继承和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并与新的思想观念进行整合,从而上升为新制度的意识形态,使新制度和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CD。5A【解析】【分析】【详解】这道题是让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的,秦朝统一前是七国并立,那时候诸侯当权,也就是所谓的贵族统治(诸候就

21、是贵族),之后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秦朝,并且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制。而三公九卿制就是官僚政治性质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因此选A;B不符合“不考虑世袭和教育”,排除;秦朝建立专制主义制度前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不是分权政治,排除C;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中央无法直接控制诸侯国,不属于地方分权,排除D。6A【解析】【详解】汉武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选用人才参议要政,这种做法分散了相权;亲自任命和指挥高级将领也参与机要,更是进一步限制了宰相权力,故选A;汉武帝的目的是分散和限制相权,并非是建立军事政权,排除B;“剥夺所有权力”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

22、汉武帝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不能说明是为反击匈奴做好准备,排除D。故选A。7C【解析】本题较易排除A、B两项;D项所指在当时主要是指盐铁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等;只有C项把题中材料的抑制豪强大族与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问题(土地兼并)相联系。8C【解析】【分析】【详解】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9C【解析】【

2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晚期,汉族服饰带有鲜卑族色彩,而鲜卑族贵族的墓葬带有汉族墓葬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的结果,C正确;北魏时期并未出现三教合流,而且当时民众观念并未趋同,排除A;统治者的“汉化”政策能够促进鲜卑贵族吸收汉文化,但不能解释汉族服饰出现鲜卑族特征的现象,排除B;D不符合史实,而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10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见大运河沟通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

24、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的新的生产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三省制到中书门下制,尚书省的职权弱化,逐渐退出决策机构,政事堂成为掌管具体政事兼有决策职能的机关,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直接指挥和处理日常政务,由此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题干涉及政事堂制度的演变,属于中央官制,与地方无关,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政事堂制度演变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排除C;强调政事堂制度演变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而没有涉及

25、六部,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2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租庸调制之下,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B正确;依据题干,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田亩”,即实际纳税能力与田亩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新法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两税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如何交纳赋税,至于大商人纳税,与地主的士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两税法征收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仅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而题干之意主要

26、在于论述两税法的实施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13D【解析】【分析】【详解】“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这突出了诗歌创作的时政性,故D正确;A错在“制约”;B与题干主旨不符;C不符合史实。14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并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可知,魏晋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与融合而不是

27、儒学地位的动摇,A错误;儒学自汉武帝后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思想,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与融合,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故选D。15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

28、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6C【解析】【分析】【详解】宋代重用读书人,材料“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说明宋代和前代相比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故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材料也没有涉及对官员的监督,排除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故选C。17D【解析】【分析】【详解】司马光、蔡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司马光否定王安石变法是因为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推行维新变法服务,说明对王安石的评价受到各自所处的时代的影响,故

29、D项正确;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历史解释的主观性不能影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排除A项;同时代人由于观点、立场的不同,评价不一定就更具有正确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司马光、蔡京、梁启超的历史事实的选择有什么不同,从而导致三人历史评价的不同,故C项错误。18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各个职能部门只顾自身利益,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反映了北宋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兵士激增国家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专制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19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

30、材料“特别是承袭了两宋制度,继续实行收夺州县官府事权”可以看出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便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材料重点表明的是行省的作用而非历史地位,A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行省制大而不专的特点,C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对于中央管辖地方事务的历史创新,D的观点是错误的,排除。20A【解析】【详解】金朝统治中原时,此时中原地区属于封建社会。材料“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说明金朝虚心好学,学习中原文化说明汉族文化比女真文化先进,同时也说明金朝统治者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同,符合题意;金朝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排除,选择A正确;B、C和D不符

31、合题意,排除。21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即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探究,C项符合题意;朱熹没有主张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朱熹的治学方法,无法体现其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排除B项;朱熹的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没有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排除D项。22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C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符合题意;AB是汉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表现,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是在明中叶后,D排除。故选C。23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说明废除丞

32、相之后,原先属于丞相管辖的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B正确;丞相最初负责行政权,秦到明朝丞相的权力也不是不断被分割,排除A;古代属于君主专制,丞相并不是与皇帝分权制衡,排除C;秦朝开创丞相制度,沿袭了1600多年,排除D。故选B。24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但是并非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法统帅六部,因此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B是军机处设置的意义,排除;批红权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D错误。故选C。25B【解析】军机处和密折制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选B;ACD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本

33、质”,这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外在的表面的直接的联系均为现象,内在的稳定的的必然的联系是实质,故排除ACD,选B。26(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4分)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分)(2)思想体系:理学。(2分)影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6分)(3)内容:倡导社会变革,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2分)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任意两点即可)(4分)【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

3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得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根据“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得出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根据“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得出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思想体系:根据“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结合所学可知是理学。影响:根据“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并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得出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内容:根据“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得

35、出倡导社会变革,根据“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社会根源:联系所学,明末清初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分别从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等角度分析总结。27(1)特点: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王族;同姓王族被分封在重要地区;同姓封国数量多于异姓封国数量;同姓封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首都周围主要是同姓封国,起拱卫的作用;(任意三点即可)(6分)(2)问题:藩镇割据。(2分)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控地方财政。(6分)(3)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分)【解析

36、】【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晋、卫、燕、鲁、吴”这些诸侯国的最初封君、封地及其战略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王族;同姓王族被分封在重要地区;同姓封国数量多于异姓封国数量;同姓封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首都周围主要是同姓封国,起拱卫的作用。权利: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世袭统治权。(2)问题:根据材料二“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问题,解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将兵权收归中央,强化中央禁军;

37、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控地方财政等措施。(3)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可得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即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8(1)城市中普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市民阶层群体的成长;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6分)(2)新现象:草市更加普及;市镇的出现和发展。(4分)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经济重心的南移(4分)【解析】【详解】(1)由材料“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可知城市中普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由材料“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可知市民阶层兴起;由材料“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可知词成为宋代

38、文学的主流形式。(2)新现象:由材料“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可知农村草市更加普及;由材料“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可知市镇出现并进一步发展壮大。原因:由材料“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可知农村商品经济活跃;由材料“两浙地区”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点睛】本题考查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第(1)题,宋代经济的飞跃结合材料“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新现象,由材料“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概括即可;原因,由材料“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概括即可。本题比较简单,答案都在材料中,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