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170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综合测评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91110135】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

2、,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

3、,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纯白的李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卉的绚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这不正是平淡为绚烂之极的生动写照吗?曹雪芹先生就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苏轼

4、先生在评人论文时,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观点。在黄州,他是一个待罪的不自由的官身,可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他称颂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在当时的“太平盛世”中,把这样的人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明显地与其作品一样,是一种退避社会,只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所以,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符合苏轼的美学标准了。他那“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才是苏轼最为加以注目而赞叹的。整个南北朝,陶诗并不很被看重,终唐之世,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直到苏轼,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苏东坡全集里,和陶诗的作品就有120首之多。他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和

5、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认为是美的极致,艺术的顶峰。之后,陶渊明的地位被确立,陶诗也以苏化面目流传下来。可是,人们只关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潇洒,而忽略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不正证明了禅宗的影响力么?(摘自新民晚报,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提倡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要求文艺作品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B白居易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说到底,也是主张写文章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C禅宗的兴起,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格局,中唐以后经历“安史之

6、乱”的知识分子都投向禅宗,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审美观点。D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受此影响,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由此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向。【解析】C项,以偏概全,文中说的是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向禅宗”,所以不能说“都”投向禅宗;另外,“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审美观点”也是言过其实,故C项是错误的。【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在艺术上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B苏轼的创作风格是以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作为思想基础的,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就

7、是作品如行云流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C苏轼所主张的“平淡”,不只是“绚烂之极也”,还应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这种审美趣味在他诗中得到了体现。D曹雪芹在创作上深受苏轼审美趣味的影响,因而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解析】D项系无中生有,“曹雪芹在创作上深受苏轼审美趣味的影响”在文中无据,故D项是错误的。【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称颂了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并把这些对象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B苏轼把陶渊明看作是最符合自己美学标准的人,对陶渊明的“心远

8、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最为推崇,他有120多首和陶的诗歌。C整个南北朝,陶渊明的诗并没有被人们看重,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的诗地位也不高,是苏轼将陶渊明的地位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D苏轼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并认为陶诗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达到了艺术的顶峰。【解析】C项,偷换概念,“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的诗地位也不高”错,文中说的是“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意思是李白、杜甫也没有看重过陶渊明的诗,故C项是错误的。【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导学号:91110136】宇文庆,字神

9、庆,河南洛阳人也。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宇文直甚壮之。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帝劳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复从武帝拔晋州。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诏曰:“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高位缛礼,宜崇荣册。”于是进位大将军,

10、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上谓庆曰:“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又复诸侯微弱,各令就国,曾无深根固本之计。羽翮既剪,何能及远哉?尉迥贵戚,早著声望,国家有衅,必为乱阶。然智量庸浅,子弟轻佻,贪而少惠,终致亡灭。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庸、蜀险隘,易生艰阻,王谦愚蠢,素无筹略,但恐为人所误,不足为虞。”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上省表大悦,下诏曰:“朕之与公,本来亲密,怀抱委曲,无所不尽。话言岁久,尚能记忆,今览表奏,

11、方悟昔谈。何谓此言,遂成实录。古人之先知祸福,明可信也,朕言之验,自是偶然。公乃不忘,弥表诚节,深感至意,嘉尚无已。”自是上每加优礼。卒于家。(节选自隋书宇文庆传,有改动)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B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C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D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

12、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亦非池内之物”的意思是“也不是甘心当池中之鱼的人”,这是一个独立的判断句,所以排除B、D两项。“未能为害”的意思是“不足以成为大的祸害”,所以排除C项。故答案选A项。【答案】A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东观”是东汉的藏书室与史学馆,后因此指称国史修撰之所。B“邑”有“城市”的意思,也指古代帝王诸侯分给臣子的封地。C“潜龙”一语为典故名,常常用来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 D“表奏”属于古代文体范畴的概念,泛指臣下进呈宰相的文书。【解析】“泛指臣下进呈宰相的文书”不对,应

13、是“泛指臣下进呈帝王的文书”,故D项错误。【答案】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宇文庆在年少时因聪明敏捷而出名,同时这个人为人低调,有器量,有远见。B因宇文庆多次的军功,周武帝非常赏识他,任命他为大将军,封号汝南郡公。C皇帝曾就国家命运、人才选用以及农业生产等问题与宇文庆进行过深入交流。D因多年以后,宇文庆还清晰地记得皇帝当年与他的谈话内容,皇帝深为感动。【解析】C项,“人才选用以及农业生产”无中生有,故C项错误。【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5分)译文: (2)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

14、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5分)译文: 【解析】(1) “而已”“事”“腐”各1分,总体理顺2分,共5分。(2)“觇”“卒”“为所”各1分,总体理顺2分,共5分。【答案】(1)读书只足以记个姓名罢了,(我)怎么能长久操持笔砚,从事迂腐儒生的职业呢?(2)不久北齐大兵压境,宇文庆和宇文宪率轻骑侦察敌情,突然和敌兵相遇,被敌人包围,形势窘迫。【参考译文】宇文庆,字神庆,是河南洛阳人。宇文庆为人深沉,有器量,年少时即以聪明敏捷出名。北周初年,就学于东观学府,广泛涉猎经史典籍。不久,他对人说:“读书只足以记个姓名罢了,(我)怎么能长久操持笔砚,从事迂腐儒生的职业呢?”宇文庆擅长射箭,有胆略

15、有气概,喜欢格斗猛兽,宇文直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壮士。后来宇文庆跟从武帝攻打河阴,他率先攀登城上的矮墙,和敌人短兵相接,过了好久,被城上礌石击中才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武帝慰问他说:“卿的多余勇气,还可以卖给别人。”宇文庆又跟从武帝攻克晋州。不久北齐大兵压境,宇文庆和宇文宪率轻骑侦察敌情,突然和敌兵相遇,被敌人包围,形势窘迫。宇文宪脱身而逃,宇文庆退守汾桥,群敌争相逼近,宇文庆拉开弓射击,每射必有人马倒下,敌人这才渐渐退却。在攻破高纬、攻拔高壁、攻克并州、夺取信都、擒住高湝这些战斗中,宇文庆功劳最大。周武帝下诏说:“宇文庆功勋卓著,英名广播,奉行王命的功绩,铭记在朕的心中。战车从西出发,他一

16、直总管行阵,东夏被平定,确实有丰功伟绩。理当加赐高官厚禄,显荣册命。”于是升官为大将军,封为汝南郡公,食邑一千六百户。当初,高祖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曾经和宇文庆闲谈天下大事,高祖对宇文庆说:“天元帝确实没有广积帝德,以面相来看他的寿命也不会长。加上法令烦琐又苛刻,又纵情声色,依我看来,大概将享位不久。况且皇室诸侯势力微弱,又都命其离朝居于封地,全无加固根基的良策。既已自行剪除羽翼,又怎么能长久享国呢?尉迟迥是贵戚,早就树立起声望,国家一旦有什么事端,他必定会成为乱臣。然而(他的)智术平庸器量浮薄,子弟们轻佻浅陋,贪婪而缺少恩惠,最终招致身亡族灭。司马消难是反复无常的家伙,也不是甘心当池中之鱼的人

17、,时刻都有可能叛变,但是此人轻薄无谋,不足以成为大的祸害,只不过会自己逃窜到江南罢了。庸关、蜀地险要狭隘,很容易成为坚固的屏障,王谦愚蠢,一向不会筹划方略,只是怕被别人所利用,他本人不值得担心什么。”不久,高祖的话一一应验了。现在,宇文庆怕高祖忘掉了这些话,再不任用他了,(他)为了表明过去曾受恩宠眷顾,将高祖以前说的话记下来写成表章(呈给皇上)。皇上看了奏章后非常喜悦,下诏书说:“朕与公,本来就很亲密,抱负心意,没有什么不谈的。但说这些话是多年以前,公还能记忆,今天看了表奏,(我)才追忆起昔日的交谈。怎么说的那些话,现在都成了实录。古人预先知道吉凶祸福,确实是可信的,朕的话被验证了,自当属于偶

18、然。公竟一直不忘,充分表现了公对朕的忠诚,朕深感公的好意,对公的嘉尚没有止境。”从这以后,皇上常常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后来,宇文庆死在家中。(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导学号:91110137】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8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19、。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答案】本诗中作者描述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9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出技巧,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技巧可从修辞、炼字及常见的表现手法的方面考虑。【答案】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

20、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时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答出三点即可。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91110047】(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的角度多种多样,其中描写仰视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_,_。(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

21、_。(3)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荆轲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_,_”两句以表明自己刺杀秦王的决心。【答案】(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导学号:91110138】莫高窟的挣扎蒋方舟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

22、,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的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

23、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旅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着要回家。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第一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

24、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辨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的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

25、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

26、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他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到了过去。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话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D作

27、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E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前景的隐隐担忧。【解析】B项,“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不正确,敦煌城已变成了一个摩登小城,“异国商贾云集”是曾经的景象。C项,“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不准确。文中只是说作者去之前有人告诉他“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D项,二者对文物的态度相同,都是“惜”。(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答案】AE(2)结合文章,赏析

28、题目“莫高窟的挣扎”的作用。(6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挣扎”一词,运用的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自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从全文内容来看,标题起着领起文章内容的作用,“挣扎”表现了作者对莫高窟的困境与担忧。【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领起本文要写的内容,点明文章写作的重点,是莫高窟的困境;表现了作者对莫高窟现状的遗憾和对其前景的担忧,奠定了全文的感

29、情基调。(每点2分) (3)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6分) 【解析】解答此题,应该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者在文中第三段“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表明了作者不写这里景物的原因之一;从文章第5段的感悟“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以及第6到第11段,对莫高窟经历的四种磨难可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对莫高窟的现状的担忧。从这两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答案】文章并未重点写景,是因为作者感觉这里和其他景区已没有什么区别,作者着重写了莫高窟经历的各种磨难,与标题中的“挣扎”相照应,丰富了文章内涵;莫高窟的现状引发作者无

30、尽的感伤,作者便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思考,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忧思。(意合即可,每个要点3分)(4)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8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先结合着文本内容,概述文中莫高窟的“美”与经历的磨难,然后根据对莫高窟的残存的美与经历的磨难的感悟,联系生活现实,从美的事物与磨难之间的关系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例如,美与磨难总是在一起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言之有理即可。【答案】莫高窟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代表着我国佛教文化的灿烂辉煌,它千百年来经历了很多苦难,遭到了自然和

31、人为的破坏。但是莫高窟残存的美仍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残存的美更值得珍惜,更应该得到保护。美的事物是珍贵的,但它又不是永恒的,总是要经历磨难。真正的美往往不会孤立存在,它常常伴随着磨难出现。生命中的美和磨难总是在一起,共同打造着复杂而又多彩的人生。(每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梁衡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大概是上

32、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

33、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王洛宾

34、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他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

35、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唯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

36、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B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蜜”。C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D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

37、对遥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E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美丽的草原、动人的风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有误;D项,重点表明了王洛宾对音乐的追寻;E项,对“原因”的解释有误。【答案】AB(2)文中对草原的大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概括。(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然后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区间,依据“对草原的大量描写”“作用”,抓住相关主要信息,在文中勾画关键词语出来,再概括整合出答案。【答案】表现草原的美

38、丽:这里绿草如茵,药材遍地,充满生机。回应文题,暗示清爽纯净的自然美、悠然清静的人性美是王洛宾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每点3分)(3)文中的王洛宾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抓住“印象”,结合文本分析,列条概括指出。【答案】热爱音乐,成就巨大,是一位音乐奇才:背负美的情感使命,信仰、工作、生活都是歌的附属;历经坎坷,仍坚毅执着:一生屡屡受挫,甚至不能有正常人的生活,但依然痴迷音乐创作;为了音乐,不屑世俗:只认音乐,不管对象,甚至用救命的窝头换一曲民间小调。(每点2分)(4)题目是“追寻那遥远的美

39、丽”,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8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尊重文本,对文本内容全面准确地把握,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忌空发议论。【答案】作者追寻的是美丽,这美丽包括了纯净的自然美,悠然的人性美,灵动的艺术美,表现了作者对美的热切向往。那美丽又是遥远的:地域的遥远(千磨万难的路途),时间的久远(二十年的企盼、渴望)。既是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探寻过程,探寻主人公的追梦人生,也是人物追求艺术的艰辛坎坷的人生过程。(8分;观点明确2分;阐释理由6分,答出一条给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40、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导学号:91110139】(1)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驻地北京会议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是有正义感的人,都会对艺人吸毒、违规现象_。(2)想想当年深圳等特区刚建立时社会有过多少争议和困惑,今天关于上海自贸区网络防火墙的那点小议论实在是_。(3)生物识别技术已成为人们的新宠,智能手机中的指纹识别技术就属其列,你对此可别_,这关乎你的银行卡里的钱。A不屑一顾不足挂齿嗤之以鼻B嗤之以鼻不足挂齿不屑一顾C不足挂齿不屑一顾嗤之以鼻D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不足挂齿【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三个成语都含有“轻蔑”之意。“嗤之以鼻”语

41、义重,有时可以表示“讥笑”之意,符合句的语境。“不足挂齿”意思是不值得提起,用在句表比较。“不屑一顾”含有“因认为不值得看而不看”的意思,与句中的语境吻合。【答案】B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导学号:91110140】A济阳县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结合该县的发展实际,积极谋划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同时做好重大项目的储备。B芜湖市创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申请日前正式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复,成为全国首批11个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C8月6日深夜,远征俄罗斯喀山的河南小伙儿宁泽涛力挫强敌,勇夺世锦赛百米自由泳冠军,令中原大地的家乡父老无不欢欣鼓舞。

42、D近几年,为了让河南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河南省始终将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同时做好重大项目的储备”应改为“同时做好重大项目的储备工作”。B项,不合事理,应在末句加“之一”。D项,语序不当,“改善和保障”应改为“保障和改善”。【答案】C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上世纪五十年代,曼德拉和同事奥利弗坦波在约翰内斯堡开设了“曼德拉坦波律师事务所”,为请不起律师的黑人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法律咨询和辩护服务。_,因此,很快就声名远播,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黑人律师。A虽然曼德拉对业务不是

43、特别精湛,但他有着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巨大勇气B因为不仅曼德拉有着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巨大勇气,再加上他业务精湛、辩术过人C由于曼德拉不仅有着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巨大勇气,而且业务精湛、辩术过人D不管曼德拉是否有着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巨大勇气,其业务和辩术别人都无法超越【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横线后面的关联词是“因此”,那么横线上就应该写“很快就声名远播,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黑人律师”的原因,A、D两项只肯定一个方面,“最受欢迎”的依据不够,应排除这两项。B项,“不仅”应放在“曼德拉”之后,句子才通顺,“再加上”与“不仅”不能搭配。【答案】C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

44、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5分) 【导学号:91110048】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不仅个人要防范,企业也要防范,_。我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未来,关键的核心技术、重要的装备,_。毕竟使用别人的硬件和设备很难保障我们的信息安全,其中有可能有“后门”和“漏洞”。通过“后门”,对方可以窃取我们的信息;即便没有后门,_,依然有可能被他人利用“漏洞”攻击、进行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要紧承上文的“也”,联系后面关于国家信息安全的话题,确定此处需要明确“国家更要防范”;后面有“毕竟使用别人的”的提示,所以此处应表达由“依赖外国”到“自主创新”

45、的意思;前文的“即便”是表让步假设,后面应为“否定假设”。【答案】国家更要防范要逐步从依赖国外到自主创新如果我们没有掌握核心装备(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17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20日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币。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50个字。(6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分析时,要将硬币上的图画、文字和数字都列入要素构成;图形的寓意要结合硬币上的主题语表达。【答案】要素:吹响抗战号角的八路军战士,延安的宝塔山与延河水,数字“70”与时间“19452015”。100元面值,“中国人民

46、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词。寓意: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战的坚定意志和民族力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六、写作(60分)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两只青蛙相邻而居。一只住在远离大路的深水池塘里,另一只却住在大路上的小水坑中。住在池塘里的青蛙友好地劝住水坑的邻居搬到他那里去,说那将会生活得更好、更安全。可是邻居却说舍不得离开习惯了的地方,不想搬来搬去。结果,住在小水坑里的青蛙被路过的车子压死了。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寓言类材

47、料作文。挖掘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可从不同角度切入。从住在水坑里的青蛙的角度来看,它最终被路过的车子压死的结局,正是因为它安逸于自己的生存习惯,缺乏忧患意识;也可以从它的固执己见的态度获得启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善于理性听取他人善意的忠告;要防止惰性,要锐意革新。从住在池塘里的青蛙的角度来看,要善于选择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前瞻意识。还可立足寓言故事整体的角度来立意:寻求诗意的栖居,要有居安思危的理性;幸福的生活,源于变通的思维等。类比联想到社会现实,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向北、上、广等大城市集结,茫然漂泊,苦苦挣扎而不堪重负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厌弃农村、拒绝下到基层的潮流,从而反思、

48、探讨年轻一代应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寻求怎样的用武之地。这样贴近生活、贴近自我来阐发启迪与感悟,自由发挥的空间就会更为宽广。【参考例文】贪图安逸会使人丧志进入七月份,由于季节性过敏(自己每年七、八、九月份犯病,据说是花粉过敏),鼻炎使得自己喷嚏不断,为此,间断了一段时间晨练。今日身体略为好转,想重操旧业早起去晨练,舒适的床铺使人很留恋,好不容易才爬起来,可刚开始跑步甚感费力,腿也软了,气也不够喘了,甚至压腿也有疼痛感了身体很是不适。两个多月的“安逸”生活就使自己觉得不适应了。锻炼况且如此,工作、生活环境又何尝不是呢。因此,感想颇多。突然想起两件事情。其一,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

49、放在装有沸水的容器中时,青蛙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容器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容器中游来游去,直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由此可见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警醒,勤思变,才不至于太迟。太舒适的环境也许就是最危险的时刻。很习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就是你最危险的生活方式。只有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其二,渔民们在章鱼繁殖的夏季,他们把喝剩的空易拉罐串成网,放到海里去,过几天,到海里把网收起来,便可以在每个空罐里捉出一只章鱼来。渔民们说,章

50、鱼这东西比较贪图安逸,找到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便留下来不走了。章鱼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经常贪恋自认为温暖的小窝,贪恋那份随遇而安的满足,甚至于为了贪图小利、满足现状而委曲求全,以至于默默无闻度过一生。致使商人、富豪、皇家贵族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个完人。穷则思变,富则思守。贪图安逸是人的天生本性,这就是人啊,谁也无法例外。试想,哪一个人不是在滚滚红尘之中追名逐利,向往富贵荣华的快乐生活,不再为生存而苦苦挣扎,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只是每个人的愿望不同,标准不同罢了。有些人则在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正应了那句俗语:“越呆越懒

51、,越吃越馋。”更有甚者有了钱后横吃极耍,玩物丧志,拈花惹草,红杏出墙凡此种种,都是在贪图安逸,是有害而无益的。一个人不能贪图安逸,一个民族不能贪图安逸,一个国家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的人注定是玩物丧志、无所作为的;贪图安逸的民族注定是没落的,没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贪图安逸的国家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势必被淘汰被抛弃。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穷极思变,物极必反。如果司马迁没受宫刑,他能心甘情愿去写史记吗?如果屈原不被流放,他能悲天悯人去作离骚吗?李后主要是不亡国,他也不会“无言独上西楼”,有雅兴去吟咏“小楼昨夜又东风”。自古诗言志,都是物不平则鸣。从古到今,过分安逸的生活曾经葬送了许许

52、多多原本应该在人世间有所作为的生命。然而,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代社会中,仍然有许多人不知道珍惜光阴与自己的生命,一味地放纵物质享受的欲望,追求荒淫无度和醉生梦死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走向毁灭。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人,正处于精力旺盛、风华正茂的人生黄金时期,应该时刻保持一颗进取心,不可贪图安逸,满足于已得的安乐窝。当取得了一点成绩时,不要沾沾自喜,更不能高枕无忧。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成功和失败,可能只有一步之遥,如果贪图安逸,不想多迈一步,就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落下遗憾。现实中,有的人奉行“工作越清闲越好,活动量越轻越好”的生活准则,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终日无所事事,懒于用脑,四肢懈怠,饱于口福;有的人甚至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沙发和床上度过的,电视、网络、麻将、歌厅等任君逍遥岂不知,如此“享福”,往往会因福得祸,真的会成了易拉罐中的章鱼和加热器中的青蛙,以至后悔莫及。【点评】本文开篇由自身出发提出“贪图安逸会使人丧志”的观点,然后相继举出两个事例来证明该观点,论证充分,有理有据,足见作者的写作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