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141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5-中华文化济世兴邦(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热点主题五中华文化济世兴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立德树人,永恒的时代追求【主题情境】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确立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构筑国家精神,必须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记忆中的价值系统。因此,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2、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觉。【知识链接】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春秋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秦汉时期: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4魏晋南北朝: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5隋唐时期:佛教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

3、灿烂。6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7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得到发展,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明清之际,个性解放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同时清朝的文化专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8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9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10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中华文化由此

4、迈向从衰落到复兴的新历程。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现代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光荣传统,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

5、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立德树人1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商周时期:统治者已建立了名目众多的学校,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2)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被打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3)汉代:汉武帝以疏导、劝诱为主,积极推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用官禄引导读书人潜心

6、研习儒家经典。(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九品中正制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5)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并发展,给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但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为了科举,这就使教育成了科举的附庸。(6)两宋时期:宋朝重视教育的发展,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在地方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7)元朝:民间办学发展,其形式有庙学、私学和书院等,政府对它们采取

7、保护、扶持、鼓励和倡导的政策,这对普及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教育日益僵化。伴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局面出现。2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1)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创办军事工业中出现的人才短缺问题,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和进修生到国外学习。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2)维新变法时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学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维新变法人才,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3)清未:随着工业文明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深入,科举制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选拔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下

8、令废除科举制。(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改革,为近代中国教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5)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团结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积极学习、引进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人民教育。3现代中国教育的曲折发展(1)19491966年,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2

9、)“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性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试题专练】1(2022四川省达州市一模文综29) 李贽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材料反映了李贽()A蔑视传统和权威 B追求社会的平等C揭露道学家虚伪 D人性解放的观念【答案】D【解析】据材料“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可知,李贽认为人皆有私,应当追求物质享受,这与

10、理学家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相反,在当时是一种人性的解放,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李贽认为追求物质享受是人正常的欲求,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而非蔑视传统和权威,排除A项;材料没有追求平等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对人类正常欲求的看法,揭露道学家虚伪只是宣传自己思想主张的一种手段而非本质,排除C项。2(2022云南省昆明市高三摸底诊断测试26) 宋代一些民间俗语广泛流传开来,如“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即回家要学会八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忘记这八种做人的根本被叫“忘八端”。这一现象说明()A理学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B宋代社会经济比较繁荣C民众对理学的认同增强 D文化发展促进

11、阶层流动【答案】C【解析】据材料“学会八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可知材料涉及内容主要是理学提倡的道德追求,而在当时这些道德理念在民间作为俗语流行,说明理学在民间的认同增强,故选C项;理学思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不一定阻碍社会进步,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宋代民俗中的道德观念,不能看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宋代阶层流动主要是科举制的推动,与民间俗语关系不大,排除D项。3(2022四川省宜宾市一模文综26) 南北朝时期,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这

12、折射出()A北方佛教与皇权融为一体 B传统伦理遭到极大地挑战C君主集权程度的南北差别 D世家大族在南方势力稳固【答案】C【解析】据材料“ 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 ”,可知佛教在南北的地位不一样,这是因为北朝君主集权程度高,对佛教制约性强,南朝君主集权程度低,对佛教制约较小,故选C项;“融为一体”夸大了北方佛教与皇权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佛教的地位,并不设计传统伦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佛教,与世家大族关系不大,排除D项。4(2022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体”高三历史考试

13、20) 荀子礼论道:“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可见,荀子主张“礼”意在()A恢复周代礼制,缓和社会矛盾 B劝君王行仁政,规范人的行为C调整社会关系,稳定政治秩序 D化性恶为性善,加强君主集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可知,“礼”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们之间的争斗,调整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据所学,荀子不主张恢复周礼,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礼”的作用,没有涉及君王的要求,排除B项;据所学,荀子主张性恶论,排除D项。5(2022天一大联考“皖

14、豫名校联盟体”高三历史考试21) 李贽在焚书中说:“臣子之于君亲,一理也。天下之财皆其财,多用些亦不防;天下皆其民,多虐些只得忍受。但有大贤在其间,必有调停之术,不至已甚足矣。只可调停于下,断不可拂逆于上。”这表明,李贽()A继承了传统君主制观点 B认可程朱理学正宗地位C具有强烈人格独立意识 D反映新兴市民阶层诉求【答案】A【解析】据材料“臣子之于君亲,一理也只可调停于下,断不可拂逆于上”可知,李贽认为臣子应该服从于君主,这是传统的君主制观点,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对于君主的看法,没有涉及程朱理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李贽对君主的看法,不能说明其具有强烈的人格独立意识,排除C项;据所学,明中后期

1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农商皆本,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6(2022河北高三一轮复习联考6) 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说明()A官方意识形态推广缓慢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C基层管理出现根本变革 D儒学教化功能发生异化【答案】B【解析】从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以宣讲“圣谕六条”的教化措施,到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再到正德以后硕儒乡绅倡行乡约,都是在用儒家思想来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教化,以强化儒家

16、思想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题干中提到明代在不遗余力的不断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并不能说明官方意识形态推广缓慢,排除A项;题干所述信息是基层管理的辅助手段,之前也存在,并不是基层管理的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儒学教化功能始终是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来推行的,所以不是其功能的异化,排除D项。7(2022河南省新乡市高三模拟考试27)明清时期,以关帝、观音、文昌(指文昌君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信仰为民间三大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基本是以尚书中的“天道福善祸淫”为基础的,并经过长时间的自觉践行,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儒学世俗化趋势明显 B百姓普遍信仰

17、陆王心学C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D“三教合一”基本完成【答案】A【解析】据材料“这些民间信仰基本是以尚书中的天道福善祸淫为基础的,并经过长时间的自觉践行,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可知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孕育了浓厚的儒家思想,说明儒学世俗化趋势加强,故选A项;“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不涉及统治者的行为,无法得知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三教合一发生在隋唐时期,宋代理学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8(2022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一次模考25)后汉书舆服志:“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彰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由此可

18、知,汉代()A官场腐败现象得到遏止 B社会生活体现传统观念C世家大族势力严重削弱 D皇权受到礼制思想制约【答案】B【解析】据材料“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彰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可知,礼服有区别等级、显示礼仪、表彰功德的作用,说明服饰中蕴含着儒家文化内涵,即社会生活体现传统观念,故选B项;官场腐败指官员在职位上作风、行为不正而引起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而材料强调汉代礼服体现传统等级观念,排除A项;世家大族就是那些世代高官的士大夫家族,东汉世家大族势力膨胀,且材料强调汉代礼服中蕴含儒家等级观念,排除C项;材料强调社会生活体现传统等级观念,与皇帝的权力受到礼制制约无关,排除D

19、项。9(2022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一次模考27)清初的理学家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这与儒学素来讲求“内圣外王”、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由此可知,清初理学家()A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 B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答案】B【解析】据材料“注重实践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可知,清初理学家针对明代读书人沉湎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即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政治地位是政党、阶级、阶层、政府、团体或个人在社会上的政治处境,即在政治关系中特别是在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理学家的政

20、治地位提高与“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不符,排除A项;理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背离”说法错误,排除C项;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与“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不符,排除D项。10(2022云南省昆明市高三摸底诊断测试29) 1883年,丁韪良在同文馆演讲时说:“盖天地之生物,皆次第经营而成一在择配各物之形,偶有变异,必求其同形者配合之一在强弱以决存亡,盖天时之寒暑,地势之高下,逐渐改变,惟物类之形体相宜者强而能存。”该言论()A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B曲解进化论主张C迎合了西方对外侵略 D有利于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据材料“1883年,丁韪良在同文馆”“一在强弱以决存亡”“惟物类之形体相

21、宜者强而能存”,可知为洋务运动期间丁韪良主张进行变革来救亡图存,有利于突破思想禁锢,故选D项;丁韪良的主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排除A项;丁韪良只是借进化论强调救亡图存,并不是曲解进化论,排除B项;丁韪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抵抗外来侵略,排除C项。11(2022四川省宜宾市一模文综29) 关于“师夷长技”魏源等人提出了具体方案,“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我有铸造之局,一则人习其技巧,一二载后,不必仰赖外夷”。这反映出当时()A士大夫的华夷观念尚未摒弃 B发展军事工业以挽救危局的紧迫性C中体西用思想受到广泛推崇 D人才培养是“师夷长技”之关键【答案】A【解析】据材料于“师夷长技”“不必仰赖外夷

22、”,可知魏源等士人还存在华夷观念,故选A项;魏源只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洋务运动才提出发展军事工业,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学习科技抵御西方才是关键,排除D项。12(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调研考试6) 戊戌变法时,有人劝康有为,先办教育培养人才,再搞变法改革。康有为说:局势严重,来不及了!辛亥革命前,严复也劝孙中山先办教育,孙的回答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反映出两者()A做事风格上接近 B政治立场上趋同C教育观点上相承 D现实要求上一致【答案】D【解析】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康有为、孙中山的言论表明,救亡压倒了启蒙,通过改革或革命使国家走上独立富强

23、之路,故选D项;材料强调面对民族危机的现实二者一致的反映,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判断二者的做事风格,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以变法的手段实现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立场迥异,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二者教育观点是什么,“相承”更无从谈起,排除C项。13(2022河南省新乡市高三模拟考试29)晚清人士叶德辉说:“西人一天主,一耶稣,教会之名至盈千万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欲删定六经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此言论意在()A维护传统,反对改良 B融合中西,重塑伦理纲常C救亡图存,排斥西学 D启迪民智,破除迂腐观念【答案】A【解析】据材料“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欲

24、删定六经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知叶德辉认为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变法主张,表面上是遵从孔子思想,其实是宣传西方思想,说明其对康有为持否定态度,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其对康有为的认识,并不涉及对中西思想的态度,排除B项;从材料得知叶德辉只是反对康有为,并没有提到其救亡图存的思想,排除C项;从上述言论中可知叶德辉就带有迂腐思想,排除D项。14(2022湛江市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7)1920年,梁启超指出:今后“学者断不能如清儒之专研古典;而固有之遗产,又不能蔑弃,则将来必有一派学者焉,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将旧学分科整治,撷其粹,存其真,续清儒未竟之绪,而益加以精严世界人之治中国学术者,亦得有籍焉

25、”。可见,梁启超()A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B反思了新文化运动C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D主张重建传统文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将来必有一派学者焉,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将旧学分科整治,撷其粹,存其真,续清儒未竟之绪,而益加以精严”可知,梁启超认为未来必然会有一派学者,用最新的学科分类来整理传统文化,重建传统文化,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而材料强调用新方法重建传统的文化,排除A项;梁启超对传统文化的观点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排除B项;1920年是民国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项。15(2022肇庆市高中毕业班检测10)1956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

26、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明确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一切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这一指示()A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转变 D凸显了劳动教育的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生产技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亟需建设人才,故此时强调生产技术教育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的,排除B项;“转变”一词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务的对比体现的,但材料并没有对比信息,因此无法体现人才培养方针的转变,排除C项;劳动教

27、育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从属地位而非主导地位,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16(2021九师联盟高三9月联考16)1978年8月至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1982年5月至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工作会议,7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1986年10月,国家教委组织召开全国中学外语教育改革座谈会。国家的上述举措()A表明中国外交方针的重大改变 B实现了现代中国的教育国际化C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是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正式开始改革开放并且不断推进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深入交流,因此国家重视外语教育是新时期经济

28、建设的需要,故选D项;结合所学,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后外交方针并未发生重大的改变,排除A项;B选项“实现了现代中国的教育国际化”说法不准确,中国教育仍属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17(2021山西长治高三九月质量监测13)1953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这一规定()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深受

29、苏联教育的影响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有助于人口素质提高【答案】D【解析】据材料“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可知,通过扫盲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A项;新中国初期的扫盲运动是为了摆脱文化落后,排除B项;扫盲运动旨在让工人和农民能认识字,和工业化建设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18(2022四川省宜宾市一模文综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南宋时期,理学大规模南传,理学家们藉

30、助于民间书院以展开学术活动。在他们积极倡导下,民间书院的规模和数量得到极大发展,江西、湖南、浙江、附件诸省创建的书院数目亦为全国之最。许多书院的主教者既要求士子们重品德修养,又不排斥科之学。明初统治者在教育方面,重视发展官学而禁抑书院。这样,明初百年间书院归于沉寂。明中叶以后书院渐渐兴起并达到极盛。书院教学除继续使用“五经”外、尤重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四书”,其地位往往高出“五经”,成为更为重要的教材,并期许读书人从中“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明人伦”修养心性。程朱学派在社会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影响广泛久远。朱汉民宋明理学和古代书院材料二新的大学和学院在英国19世纪20、

31、30年代开始出现。1826年创立的伦敦大学,以理学系和工学系取代传统大学中的神学系。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相继成立了四所著名的女子学院一女王学院、贝德福得学院、北伦敦学院和彻腾翰学院。19世纪后期,在德国近代大学影响下,英国传统大学也开始从事物理学、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新兴城市学院或大学虽然没有取得与传统大学同等的学位授予权,但他们可以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8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技术教育法,规定地方当局有权征收技术教育税,用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同年,英国政府首次对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直接财政拨,鼓励两所大学进行教育和科研。到1900年时,英国大学生人数约为2万

32、人,高等教育开始从少数“精英”范围的宗教界、政府部门和古典学术领线护展到了科技界和工商业部门。摘编自张瑾试析英国19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明朝书院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相对于宋明书院教育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13分)【答案】(25分)(1)特点:讲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发展速度快;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或南方)各省;重视品德修养与追求功利相结合;重视儒家经典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教学;发展历程曲折。(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

33、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科举制的发展与士人的推动;印刷术逐渐普及。(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2)不同:注重科学,理性精神突出(神学教育体系被世俗教育打破);关注女性教育权利;文理结合,学科门类逐渐完善;政府重视,立法保障;提高职业教育地位;面向社会培养专业实用人才。(每点2分,任答4点,共7分)影响: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促进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推动了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促进政治民主化。(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理学家们藉助于民间书院以展开学术活动”可知讲学与学术研究相结

34、合;据材料一“在他们积极倡导下,民间书院的规模和数量得到极大发展,江西、湖南、浙江、附件诸省创建的书院数目亦为全国之最”可知发展速度快;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或南方)各省;据材料一“许多书院的主教者既要求士子们重品德修养,又不排斥科之学”可知重视品德修养与追求功利相结合;据材料一“书院教学除继续使用五经外、尤重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四书”可知重视儒家经典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教学;据材料一“明初百年间书院归于沉寂”可知发展历程曲折。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南宋时期”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据材料一“明中叶以后书院渐渐兴起并达到极盛”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结合明朝政治的特点可知君主专制的强

35、化;据材料一“程朱学派在社会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可知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据材料一“在他们积极倡导下,民间书院的规模和数量得到极大发展,江西、湖南、浙江、附件诸省创建的书院数目亦为全国之最”可知发科举制的发展与士人的推动;结合宋明时期的科技成就可知印刷术逐渐普及。(2)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1826年创立的伦敦大学,以理学系和工学系取代传统大学中的神学系”可知注重科学,理性精神突出(神学教育体系被世俗教育打破);据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相继成立了四所著名的女子学院一女王学院、贝德福得学院、北伦敦学院和彻腾翰学院”可知关注女性教育权利;据材料二“英国传统大学也开始从事物理学、

36、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可知文理结合,学科门类逐渐完善;据材料二“议会颁布了技术教育法,规定地方当局有权征收技术教育税,用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可知政府重视,立法保障;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据材料二“高等教育开始从少数精英范围的宗教界、政府部门和古典学术领线护展到了科技界和工商业部门”可知面向社会培养专业实用人才。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英国传统大学也开始从事物理学、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可知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据材料二“高等教育开始从少数精英范围的宗教界、政府部门和古典学术领线护展到了科技界和工商业部门”可知促进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7、;推动了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细化;据材料二“英国相继成立了四所著名的女子学院一女王学院、贝德福得学院、北伦敦学院和彻腾翰学院”可知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转变;结合教育的直接作用可知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促进政治民主化。19(2021江西南昌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维新运动期间,一批具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改良派,主张发展实业学堂,认为“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乎学校。”维新派认为,西方各国的强大,在于“农、商、矿、林、机器、工程、驾驶”之强大,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广设专门学校之举措,以达到“通经济变人才”的目的。1898年,康有为奏请设立各省农

38、务学堂,并请“开农报以广见闻,开农会,以事比较。每省开一地质局、译农学之书,绘农学之图”。同年,清政府下诏“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州府县,皆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其工学、商学各事宜,亦著一体认真举办”。于是,两江总督刘坤一设立江宁农务工艺学堂;江南道监察御史曾宗彦奏请并经总理衙门议准设立矿务学堂;两广学务张鸣岐在广西设农学堂;江西绅士蔡金台等在高安县地方设立蚕桑学堂;端方于京师专设农务中学堂等等。摘编自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以清末实业学堂研究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晚清实业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世纪末

39、晚清实业教育改革。(6分)【答案】(1)特点:向西方学习;受政治局势的影响,实业学堂多为地方官办;民间资本办学较少。(6分)(2)评价:推动了维新运动;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晚清新政提供借鉴;发展程度有限;尚无稳定的学堂教育制度。(6分)【解析】(1)据材料“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广设专门学校之举措”可知,向西方学习;据材料“其各省州府县,皆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可知,受政治局势的影响,实业学堂多为地方官办;据材料“两江总督刘坤一设立江宁农务工艺学堂;江南道监察御史曾宗彦奏请并经总理衙门议准设立矿务学堂;两广学务张鸣岐在广西设农学堂;江西绅士蔡金台等在高安县地方设立蚕桑学

40、堂;端方于京师专设农务中学堂等等”可知,民间资本办学较少。(2)据材料“维新派认为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广设专门学校之举措,以达到通经济变人才的目的”可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结合第一问,地方实业学堂的兴办,可知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据材料“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广设专门学校之举措,以达到通经济变人才的目的”可推测出,地方实业学堂的兴办,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的实业教育探索,表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为晚清新政提供借鉴;结合第一问,民间资本办学较少,学堂主要是地方督抚兴办,可知发展程度有限,尚无稳定的学堂教育制度。20(2021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新起点联考18)【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

41、自信】(14分)材料一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推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普遍产生的文化思潮与派别。从宗旨的共性上看,它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有限度有选择地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之所以如此,绝非偶然。在自由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形而上学的对待传统,实行“两个彻底决裂”的时候,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的重要意义,并以国学大师的身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在自由主义者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津津乐道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成

42、绩,当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把斗争绝对化,热心宣传“斗争哲学”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天人合一”,提醒人们注意“和谐”在发展中的意义;当自由主义者鼓吹“科学万能”,某些马克思主义者不适当地宣传“理想高于一切”的时候,文化保守主义者重视“人”的历史位置,他们回归儒学,并不是停留在“尊孔读经”层面上,而是主张以“孔子的人生”为样板解决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在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理性”的作用时,文化保守主义者丰富了人们对“情”的认识。摘编自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纶材料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

43、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近代以来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怎样从“文化自省”走向“文化自信”。(4分)【答案】(1)特点:强调“传统”,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注重和谐意识;高扬人文主义;具有民族立场和忧患意识。(4分,一点2分,2点3分,3点4分)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日益严重;以儒家为核心

44、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深刻影响;西方工业文明弊端的显露(如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十月革命等)。(每点2分,任答3点6分)(2)“文化自省”:洋务运动中部分地主阶级意识到中国技术水平的落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意识到中国的政治制度需要改变;新文化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文化自信”:中共诞生以后,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被列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4分,一点2分,2点3分,3点4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

45、”的重要意义,并以国学大师的身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可得强调“传统”,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具有民族立场和忧患意识;据材料一“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天人合一”,提醒人们注意“和谐”在发展中的意义”可得注重和谐意识;据材料一“文化保守主义者重视人的历史位置,他们回归儒学,并不是停留在尊孔读经层面上,而是主张以孔子的人生为样板解决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可得高扬人文主义等。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伴随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推进”可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日益严重,“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有限度有选择地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

46、“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可得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深刻影响;据材料一“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可得西方工业文明弊端的显露;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即可。(2)“文化自省”即对自身落后的反省,结合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中部分地主阶级意识到中国技术水平的落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意识到中国的政治制度需要改变;新文化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文化自信”即通过自身的成就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自己文化和政治的认可和引以为荣,如中共诞生以后,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被列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