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达标检测31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建议用时:45分钟)双基题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速度的快慢2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有分层现象3(2014河南平顶山调研)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
2、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 d以后B拟谷盗种群类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竞争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4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B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C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种间互助关系D小鸟与小虫属于竞争关系5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3、,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甲乙B甲乙C甲乙 D无法确定6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是温度和水分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
4、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群落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8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的是()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9下列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C通常情况下,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原生演替
5、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10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选项生态特征发展期成熟期A营养结构简单复杂B有机物总量较少较多C自我调节能力强弱D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较高11.(2013高考海南卷)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法。(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稳定性较低。(4)森
6、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12.2013年12月5日,环保部讨论土壤环境和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土壤修复势在必行。根据教材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_,而且_。(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_;二是_。前者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_,这一般用于_的群落。(3)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中,也可放入_中。(4)观察时最好用_。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_的物镜和_的目镜下进行观察。提升题1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
7、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14(2014徐州模拟)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不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B捕食者与被捕
8、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15如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虫、鼠妇和线虫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采样位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0.0111030(远郊农田)铬浓度(mg/kg)0.250.210.120.08螨虫密度(个/m2)16 4802 2651 0471 069鼠妇密度(个/m2)436872 0122 687线虫密度(个/m2)367501 9802 490(1)螨虫密度通
9、常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标,原因是_。(2)铬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影响个体总数,但各种土壤动物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不同的土壤动物具有_。过度的铬污染会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原因是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_时,会导致系统稳定性(稳态)的破坏,甚至会引发系统的崩溃。16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能够有效防治薇甘菊,实地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相关信息分析回答:注:引入前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前,引入后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2年后;simpson多样性指数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1)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他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_,从
10、而导致其他植物死亡。从长期看,薇甘菊入侵之后种群数量变化符合_模型。(2)获得表中数据所用的调查方法为_。请用表中数据分析薇甘菊对所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_。(3)田野菟丝子不含叶绿体,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关系被称为_。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_。(4)将薇甘菊加以利用,变害为宝,是防治薇甘菊的另一思路。薇甘菊能分泌某种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他感作用”,可据此开发新型除草剂。“他感作用”中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的_信息。也可以将薇甘菊开发为饲料。用10 kg薇甘菊饲喂山羊,山羊增重还不到500 g,请从能
11、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_。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D。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起点不同,是不是有植被存在。2解析:选A。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及栖息场所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3解析:选B。由图示可知,两种仓库害虫的关系为竞争,竞争强度由弱强弱;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 d之前;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
12、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竞争等因素制约。4解析:选D。小鸟以小虫为食,二者之间为捕食关系。5解析:选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的多少,甲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8种,乙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5种,故甲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于乙地。6解析:选D。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是光照。7解析:选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是演替的动力,B项错误。8解析:选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判断的关键是演替的初始阶段有没有植物存在。由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一个新岛上没有植被,所以这种演替属于原生演替,A项正确。9解析:选C。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
13、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但不明显;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10解析:选C。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特点。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大,动植物类群丰富度不断增加,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多。11解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3)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
14、。(4)森林生态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答案:(1)样方标志重捕(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恢复力(4)垂直12解析:(1)土壤动物往往个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进行调查,而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2)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统计丰富度的常用方法。其中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3)采集到的小
15、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4)观察时,常用实体镜,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下进行观察。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2)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试管(4)实体镜4倍5倍13解析:选C。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物种7在乙类群中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的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中的小。14解析:选B。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
16、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15(1)铬浓度越大,螨虫密度越高(2)不同的耐污能力自我调节能力16解析:(1)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他植物上,其他植物因缺乏光照而抑制了光合作用,自然状态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从长期看薇甘菊的数量变化会呈“S”型增长。(2)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表中数据表明,薇甘菊覆盖度越高,植物种类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越低,说明薇甘菊可能降低了物种多样性。(3)田野菟丝子从薇甘菊上获取营养属于寄生,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群落演替。(4)薇甘菊分泌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该化学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用10 kg薇甘菊饲喂山羊,山羊未必摄入全部薇甘菊,摄入的薇甘菊也不能全被同化,同化的能量除去呼吸消耗后才能以有机物形式储存,所以山羊增重很少。答案:(1)光合作用“S”型增长(2)样方法表中数据表明,薇甘菊覆盖度越高,植物种类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越低,说明薇甘菊可能降低了物种多样性(3)寄生群落演替(4)化学山羊未必摄入全部薇甘菊,山羊摄入的薇甘菊不能全被同化;同化的能量满足了山羊的生命活动所需之余才以有机物形式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