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141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3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五单元(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讲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014 广东)图 1、图 2 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图1图2(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2501 4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550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CA【解析】(1)从图 1 中可以看出,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5

2、50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5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故选 C,不选 A。从图 2中可以发现,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少,坡度 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故不选 B、D。(2)三江平原海拔在 200 m 以下,且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故不选 B。塔里木盆地虽然海拔较高,但聚落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坡度也较小,故不选 C。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的地势起伏较大,聚落集聚区的坡度也较大,但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江南丘陵海拔较低,故选 A,不选 D。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和类别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1)_的场所。聚落包括(2)_的

3、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3)_。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4)_和(5)_两大类型。城市和乡村在(6)_、(7)_、(8)_上存在差别,在(9)_、(10)_、(11)_上有密切的联系。聚居房屋建筑各种设施城市乡村景观人口功能产品服务成因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12)_条件,对于聚落的(13)_、(14)_、(15)_ 和(16)_,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不同地形聚落的差异: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 落 的 规 模 一 般 较 大,多 呈(17)_ 型、(18)_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19)_。但在南方地形复杂的(20)_地区和

4、(21)_,村落 的 规 模 一 般 都 比 较 小,空 间 分 布 相 对(22)_,聚居的人口也比较(23)_。地形类型分布规模团聚棋盘多丘陵山区分散少发展聚落是最重要的(24)_景观,它的形成和分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自然因素中,除地形外,(25)_、(26)_、(27)_对聚落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中,(28)_、(29)_、(30)_等也制约着聚落的分布。地表人文水源气候土壤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许多,如自然因素中的地形、(31)_、水文等;社会经济因素中的(32)_、(33)_、(34

5、)_、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在自然条件中,(35)_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气候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地形2地形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我国地势(36)_,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37)_、东部(38)_的特点,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3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从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中可以看出,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39)_,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40)_分布;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41)_,基本上呈(42)_分布。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稀疏稠密稀疏谷地稠密网状4交通线路选线原则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

6、响,选择(43)_,避开(44)_,尽可能降低(45)_,设法减少对(46)_的破坏。5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程度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47)_、(48)_、(49)_等方面影响很大,但现代社会中,决定交通线路布局的因素是(50)_因素,包括(51)_、(52)_和(53)_等,(54)_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证。有利地形不利地段工程造价生态环境走向施工难度投资社会经济经济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科技考点 1 聚落1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说明】聚落本身由房屋建筑物(如住宅、商店、厂房、仓库、公共设施、公共建筑)

7、、道路系统(如街道、停车场、车站、机场、港口及对外交通的公路、铁路)等组成。聚落中的各种设施构成了聚落的物质实体,是人类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所取得的具体成果,它是人们开展各种活动的依托。2聚落的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将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城市乡村差别景观差别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设施齐全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人口差别人口密集,规模大,文化与职业构成复杂人口稀疏,规模小,文化背景比较一致功能差别功能多样,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中心功能单一,以第一产业为主,是城市的腹地联系产品联系乡村为城市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一些工业原料,城市则为乡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其他

8、工业品服务联系 城市第三产业发达,可为乡村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成因联系 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3.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地 形规 模分 布人 口平原地区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丘陵山区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例1读华北地区某区域图,回答(1)(2)题。(1)图中聚落分布的特点是()A沿河流分布B沿公路分布C沿等高线分布D邻矿产资源分布(2)聚落 A 的发展趋势是()A南北延伸B东西延伸C东北西南延伸D团状发展BC【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聚落主要位于公路两侧,故聚落分布特点是沿公路分布。(2)由上题可知,聚落主要沿公路两侧发展,图中A 聚落附近公路走向为东北西南,故

9、A 聚落的发展趋势为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考点 2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说明】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投资等方面影响很大,但非决定性因素。决定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2地形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海拔 4 000米以上 1 0002 000米 500米以下 范围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 主要地形 高原 高原、盆地 平原、丘陵 经济发展 水平低,发展慢 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水平高,发展快 人口分布 稀疏 较密 密集 城市分布 稀疏 较密 密集 交通

10、线密度 小 较大 最大 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在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平 原山 区 限制因素较少较多线路密度密集小线路形态网状分布,线路较直呈“之”字形,线路曲折工程造价较低较高例2(2015 新课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 550 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

11、、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 a 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 b 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图 a 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 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

12、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解析】从图中可知道,甲地年平均气温比五道梁高,即甲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更大。从材料中可知,冻土会受气温的影响。所以甲地的冻土活动层季节变化大,导致路基受影响。4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例3“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图乙(某段长城的景观照片)。读图甲(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图甲 图乙(1)若图甲所示地区有古长城经过,你认为最可能的线路是()ABCD(2)若在图甲所示地区修建公路,最合适的线路是()ABCDBA【解析】(1)长城是防

13、御功能,沿着山脊线修建的,图中是等高线;是山脊;山谷线;是山坡。选 B 正确。(2)修路要安全、坡度小,尽量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图中与等高线平行,修路合理。、线坡度大,不安全。选 A 正确。例4(2014 新课标)20 世纪 50 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3)50 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

14、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DBB【解析】(1)读图可知,兰新铁路与天山南麓的1 000 m 等高线大致平行,且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建成后的行车安全;铁路没有经过城镇,且该区域河流水量小,耕地很少,故聚落、河流、耕地都不是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故选 D。(2)由比例尺可以推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距离城镇过远,使铁路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大大减弱,这是其不合理之处。故选 B。(3)兰新铁路并没有吸引城镇沿铁路线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而绿洲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城镇分布最理想的地区。故选 B。一、选择题

15、读浙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 13 题。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乡村道路 a 段比 b 段更曲折,主要目的是()A尽可能少占斜坡上的林业用地B“之”字形公路可降低道路坡度C为了分流高速公路上汽车流量D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方便游客接近旅游景点D【解析】a 段比 b 段更曲折,一般认为这里坡度大,但从图中信息来看,a 地坡度比 b 地更小。但 a地公路绕道了碑刻、古寺等地,所以形成弯曲的目的是开发旅游资源。2下列关于图示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建在丘陵迎风坡,多地形雨,水源充足B聚落所在地地形平坦,便于房屋建筑和农耕C聚落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水和交通D聚落建造于地势较高处,可防止洪涝

16、灾害B【解析】图中区域位于浙江,该地地形以丘陵为主,两聚落位于等高线稀疏的地区。图示聚落不是位于迎风坡,且海拔较低,很难形成地形雨,A 项错误;该处无河流,C 项错误;聚落所在地较为平坦,便于房屋建筑和农耕。3高速公路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区,基本都是呈直线修建的。其主要目的是()A缩短线路长度B少占耕地C保证行车安全D减少建设投资C【解析】高速公路上行车速度很快,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公路弯曲不宜太大,一般都比较平直。合掌造是某地的一种木造建筑物(见下图)。该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据此回答 45 题。4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与下列哪项地理现象相适应()A台风频发B冬季暴雪C

17、多洪涝灾害D地震、火山活动频繁B【解析】读图,该建筑物凸出的檐角太多,不适合在多台风地区,A 错。屋顶厚且陡,冬季暴雪不易在屋顶堆积,压坏屋顶,B 对。屋顶设计与洪涝灾害、地震、火山活动无关,C、D 错。5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图中的()Aa 地Bb 地Cc 地Dd 地C【解析】读右图,日本的西部沿海地区,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暴雪天气,最可能有合掌造,C对。a、b、d 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降雪少,可能性小,A、B、D 错。下图为某岛屿西北部乾隆年间汉族聚落分布图。读图回答 67 题。6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河流D交通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在山区分布极少,

18、主要分布在地势较地平的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区,所以,影响图示区域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地形因素。7图中山地河流上游最广泛的河流地貌是()A冲积扇B峡谷C三角洲D冲积平原B【解析】冲积扇分布在山前,三角洲分布在河口地区,冲积平原是河流下游地势低缓的平原。在河流上游山地上,只可能分布峡谷地貌。读某海岛图,完成 89 题。8影响岛上公路线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B城镇C地形D人口C【解析】由图可知,图中公路线走向,主要沿地势平坦、宽广的地区走,故影响公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9最适合建渔港的地点是()ABCD【解析】图中地位于避风的港湾,陆地上靠近城镇,且有公路连接,经济腹地广。A下图示意

19、的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敦煌至格尔木铁路(T),全长约 506 千米,计划 4 年竣工。据图,回答1011 题。10T 铁路开通后,由敦煌至格尔木的路程大为缩短,不再绕行的甲、乙两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分别是()A银川、西安B银川、兰州C兰州、西宁D兰州、成都C【解析】根据图中省界可知,甲和敦煌位于同一个省,故甲为兰州;乙和格尔木在同一个省,故乙为西宁。11总体考虑 T 铁路所经地段()A北高南低B沙丘连片C沟壑纵横D起伏和缓B【解析】该铁路经过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南高北低,地势起伏大;沟壑纵横是对黄土高原的描述,该铁路经过青藏高原;敦煌位于西北地区,故敦煌附近铁路,沙丘连片。下图是

20、“我国沿海某城镇规划图”,据此回答1213 题。12为了加强乙村和甲城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线路规划最合理的是()Aa BbCc DdC【解析】c 线路大致与等高线平行,修建难度最小,最为合理。13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穿越河流 邻近港湾 穿越城区 坡度太大AB CD A【解析】图中铁路线明显穿过城市中心,这样会增加城市的交通压力。同时该铁路穿过一山地,坡度较大,不利于施工。二、综合题 14图甲是青藏铁路及沿线聚落。图乙是青藏铁路通车前后西藏自治区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及平均运距变化示意。读图回答问题。(1)简述青藏铁路的线路走向特点。(2)青藏铁路有多处大的拐弯,简要说

21、明其原因。(3)据图说明青藏铁路通车前后西藏自治区公路运输特点的变化及原因。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线路比较曲折。避开自然障碍,降低建造成本(提高运行的安全性);经过更多的聚落,提高线路的社会经济价值。公路运输平均运距缩短,原因是境内货物周转铁路承担远距离运输为主;公路周转量增加,原因是(铁路通车后)进出西藏的货物总量增加,通过公路集散的货物随之增加,周转周期缩短,运量增加(效率提高)。15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福建省略图材料二 福建省各海拔高度范围所占面积的比重表海拔200 米以下200500 米500 米以上 比重(%)12%52%36%(1)福建省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地形类型以_和_为主,营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以_作用为主。丘陵山地流水(2)福建省铁路运输路线主要分布在_(地貌类型)上,选择这种地貌类型建设铁路线的有利条件是_。(3)据图,说明福建省主要城市聚落的地理位置分布特点是_。试从河流地貌对城市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方面加以简要分析。主要沿河谷地带(福建地形复杂坡度大)河谷地势相对和缓,工程的造价低,难度小沿河和沿海分布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冲积平原上(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水运交通条件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