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及文化【自主复习】考点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2.纸币产生的原因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3)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观念逐渐发生变化。4.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等于政治重心的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5.宋朝经济作物发展的特点传统的经济作物产区在继续扩大、发展;新的农业分支和新专业区不断产生,
2、在这些专业化产区内,专业户的商品生产是主要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分散的小农经济。6.唐宋之变7.南宋海外贸易示意图8.宋代社会变化的原因(1)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给人民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改变了宋人的社会生活。(2)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大力发展教育和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对外采取妥协政策,使边界获得了安宁。【认知深化】一、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纸币出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
3、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动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边界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界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是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政策: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调动了民间的经商热情,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这无疑是两宋时期商业发展最具特色也是最直接的原因。2.丝绸之路:两宋时期,虽然陆上丝绸之路几乎中断,但是,
4、由于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航海的风险,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外因。3.江南开发:从农业条件而言,江南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更高,这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这是两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基础。4.边界贸易:对峙的民族政权之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由于不同政权之间的经济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边界贸易发展迅速,中原的铁器、奢侈品等大量输往辽、西夏、金统治区。5.社会风气: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上轻商的风气有所改变,商人也乐于接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有的还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形成了所谓的
5、“儒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有所提高。【经典例题】1. (2021 湖南卷5) 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用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 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 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 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 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用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
6、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2.(2021全国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
7、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极为发达的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官府也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这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国古代史结束,没有瓦解,排除B项;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身是一种身份地位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其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 (2021浙江卷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据
8、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4.(2021广东卷4)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 加重了区域经济不均衡B.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 促使财政管
9、理权限下移【答案】B【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考点二、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辽宋夏金元的文化2.宋明理学3.古代文学发展历程4.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意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5.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取
10、得重大突破的原因(1)北宋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使用和发展。6.活字印刷术外传示意图7.诗、词、曲的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韵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8.天文和历法之间的关系天文和历法是紧密联系的,但二者不能混淆。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历法则侧重于指导
11、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的。【认知深化】一、宋代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1)宋代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1)宋代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二、宋代
12、文化繁荣的原因与特点1.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1)经济发展:两宋时期的经济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2)政府政策: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知识分子地位较高,科举考试成为官吏选拔的主要途径,推动了整个社会崇尚学习的氛围形成,促进了文化的繁荣。(3)科技进步: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术已经成熟,活字印刷术出现,人们获取书籍更加便捷,藏书成为新的时尚。(4)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中外交流频繁,这些都促进了宋
13、代文化的繁荣。2.宋代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1)高度繁荣。宋代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宋词、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等。(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代文化丰富多彩。(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更加贴近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兴盛,使书法、绘画更加追求个性。【经典例题】1.(2021全国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
14、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从“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对婚姻论财,理学家的主张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对,所以理学家是维护政府的政策导向的,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题干中理
15、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促成婚俗变革,排除D项。2(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
16、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3.(2020天津卷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答案】C【解析】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
17、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课时检测】1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敷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橘录笋谱荔枝谱等。这反映了宋代()A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B经济重心的南移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D农业技术水平领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大量专业性农书的
18、出现,说明宋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的农书,无法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结论,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宋朝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没有体现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对宋朝与其他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宋代“农业技术水平领先”的结论,D项错误。 2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材料中耕织户下面
19、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专业化的倾向,故选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且材料中并无体现,排除D。3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南北经贸发展 B海外贸易兴盛C经济重心南移 D海防建设加强【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宋代船只结构强化和造船场的南移,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故选B;材料中强调宋初即延续了前代沟通南北漕运的“纲船”,故A、C两项在宋代船只变化之前即已存在,故排除;宋代的外部威胁主要是陆上外部的少数民族
20、政权,D项错误。4.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被废弃;金朝定窑制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定窑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据此可知()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答案】C【解析】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定窑的发展历史,A项说法错误,商朝时我国已能烧制出原始瓷器;B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说法正确,可从定窑的变迁过程中得出;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5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期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路线概况
21、第一条江浙、淮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淮河,再经汴水入京第二条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第三条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第四条京东之栗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A.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B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C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D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漕运发达,有四条通往京师的漕运通道,把各地的米、菽、果、栗送往京师,满足宫廷、军政、百姓的需要,有利于从经济上巩固北宋的统治基础,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都城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北宋
22、的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政府运送的粮食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为了垄断粮食贸易,故排除D。6元代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同时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A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B平衡了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利益C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D折射出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分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关键信息“南方财赋顺利北运”“运输江南的粮食”折射出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D项正确;元朝经济重心已经南移,A项错误;元朝南方是经济重心所在地,元朝的大运河以及海运主
23、要是满足政府需要,并不是出于平衡南北方经济利益,排除B;大运河主要是内河航运,不能推动对外贸易扩大,而且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7如表是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比较项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其他地区唐朝73%11%6%10%北宋63%17%10%10%南宋6%26%65%3%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答案】C【解析】从表可以看出,美术家分布逐渐南移,但是仅凭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分布南方逐渐多于北方,便得出“经济重心
24、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显然忽视了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政治因素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8宋代司马光在书仪中指出:“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以财论婚的观念日兴B门第观念已彻底废除C民主思想成为社会主流D科举制度已日益衰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是出现于宋代,B、C、D三项均不符合宋代的历史事实,均排除。材料中的“妆之厚薄、聘财之多少”反映以财产的多少来谈婚论嫁的观念日益兴盛,故选A。9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
25、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格物”获得知识,可以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因此选C。10“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淡泊名利,无为而治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D自我克制,廉洁奉公【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存天理,灭人欲
26、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要求国家公职人员自我克制的同时,还明确了凡事公正廉洁的重要性,故D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公职人员应该自我克制,廉洁奉公,“不畏权贵,忠君爱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属于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与朱熹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针对的是官员个人修养和公事处理,不是修行学习的方法,故C选项错误。11宋代话本是描写市民生活的现实之作,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市井婚俗。从媒人到婚姻礼仪,从厚嫁成风到妇女离婚、再嫁问题,话本皆有表现。由此可见,宋代()A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B话本具有民俗研究价值C封建等级
27、制遭到破坏D市民个性自由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宋代话本表现市民生活,描写了大量的市井婚俗,说明宋代话本具有民俗研究价值,B项正确;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提高,A项错误;宋代话本描写的大量市井婚俗,不能说明封建等级制遭到破坏,C项错误;宋代话本中描写的婚俗不能说明市民个性自由得到发展,D项错误。12以下是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时间公元前6世纪前1世纪公元前1世纪公元400年4011000年10011500年所占比例50%62%71%58%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C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28、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答案】B【解析】如表中所示,先秦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长期占优势,并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B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说法太绝对,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C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13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A科技发展推动理学发
29、展B理学思想影响传统科技C理学思想依据客观规律D沈括开启北宋理学之源【答案】B【解析】材料“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表明北宋时期理学思想影响到了传统科学研究,故选B项;沈括用理学观念研究自然科学,而不是科学的观点在理学中的应用,排除A项;理学思想是唯心思想,没有依据客观规律,排除C项;开启北宋理学之源的是周敦颐,排除D项。14下面是不同史籍关于辽、金历史的记录。据此可知,辽、金()记录出处“辽太祖多用汉人,教以隶书之半增损之,制契丹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元陶宗仪书史会要“(金)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元脱脱金史A照搬汉字辑录
30、民族历史B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响C构建民族文化发展脉络D创制文字注重民族传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制契丹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可知,辽、金都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故选D;材料反映辽、金都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并非照搬汉字,排除A;材料反映辽、金参照汉字,创制了本民族文字,汉人不是北方民族,排除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15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诗经孝经尔雅等为蕃语。”此举()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
31、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并且将诗经孝经尔雅翻译为西夏文,从而加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故选A;西夏文是大臣野利仁荣创制的,B错误;西夏文不是汉字,C错误;不能说加强文化的交流就消除了民族的隔阂与矛盾,D错误。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原文有改动材料二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
32、,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原文有改动(1)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2)据材料二,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答案】(1)出发点: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广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途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2)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