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不包括()A使用木石制成的砍伐工具B以“刀耕火种”为主C实行撂荒耕作制D使用畜力牵引的金属工具【解析】“使用畜力牵引”主要指的是借用牛力耕田,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答案】D2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周王授予诸侯土地,但不得转
2、让。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郑国和鲁国私下交换土地,这说明井田制遭到了破坏,故选D项。【答案】D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导学号:78720020】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农业的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工具的进步,由此判断选B项。【答案】B4战国时,郑国在秦国修好郑国渠后,使秦国关中变为沃野,秦国日益昌盛,逐渐统一六国。这表明()A秦国完成统一主要靠兴修水利B兴修水利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C郑国在秦统一过程中应记首功D
3、当时各国都比较重视兴修水利【解析】兴修水利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强国力,但不是秦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修好郑国渠后,使秦国关中变为沃野,秦国日益昌盛”,故B项正确;郑国修好郑国渠,客观上有功于秦国统一,但肯定不是“记首功”,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当时各国”,故D项错误。【答案】B5“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工具都是古代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强调这些工具“样样有”“要健全”,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4、【答案】B6战国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这表明()A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B冶金业高度发达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D小农经济的推动【解析】根据材料“考工记记载”和“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可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故A项正确;仅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冶金业高度发达,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指出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7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陕西西安古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作为历史材料,它们()A生动地展示了明清时期高超的彩瓷工艺B有助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状况C有助于了解唐代“丝绸
5、之路”的交通状况D增加了对汉代贵族“厚葬”之风直观感受【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三彩”可以推测出,两个文物均是唐朝时期。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唐朝时期与题干时间吻合,故C项正确;汉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8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肆(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解析】“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北宋的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
6、的地方是分开的;文娱场所的经营者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实际上多为私人经营);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9白银帝国是一部反映晋商的历史影片,展现了明末清初康家票号“天成元”的兴衰故事。下列有关晋商的说法,错误的是() 【导学号:78720021】A晋商指山西商帮,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B明初晋商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C晋商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D晋商依附于农业文明,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解析】明末清初商帮兴起,晋商是当时著名的商帮。它是以山西一带的商人为主,可以看出是以地缘结成的商人群体而不是在亲缘基础上形成的商人组织,故选A
7、项。【答案】A10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B晋商财力雄厚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所给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从宁波民谣这一信息看,A项说法正确;从“窑满再难盛”看,B项说法正确;从“建房置地”看C项说法正确。【答案】D11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
8、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导学号:78720022】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的发展。故选D项。【答案】D12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政策,其主要影响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B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避免了西方列强的侵略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明清统治者采取消极逃避政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错失了开辟海外市场的机会,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而不是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海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西方列强的
9、侵略,但这一影响是次要的,故C项错误;“海禁”不利于市场的扩大,因而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 【导学号:78720023】展览一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1)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8分)展览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2)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有何内在联系?(4分)展览三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
10、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4分)(4)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展览二、三的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0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及综合归纳能力。第(1)问,回答关于作
11、物培植、农具改进的例子,注意各回答两项。第(2)问,图一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了土地私有,图三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图一、图二及图三之间是因果关系。第(3)问,结合材料体现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来拟定标题。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作物培植方面: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农具改进方面:创制出曲辕犁、筒车。(其他例子,如有代表性,符合史实,均可给分)(2)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促成了自耕农(小农)经济的产生。(3)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4)继承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兴修水利,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14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
12、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材料三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
13、新认识中国历史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
14、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6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其特点自然得出,“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负担者。第(2)问,有效信息“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说明明朝抑制商业发展,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时期出现了拥有巨资的大商人,从主客观原因分析。第(4)问,因素从材料四商业发展缺乏资金角度说明概括其影响。【答案】(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特点:注重血缘关系。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2)政策:“重农抑商”。 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4)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