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956-1976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探索,又有惨痛的教训。八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经济经济困难。“八字方针”又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十年浩劫期间,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与破坏。外交上,中苏交恶后,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由于极“左”错误的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1成就与失误(1)成就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是一次成功地探索。1960年,“调整、巩固、充
2、实、提高”八字方针促使经济恢复发展。(2)失误1958年,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19661976年,“左”倾错误发展,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政治、经济领域都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2外交突破(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3思想文化(1)思想: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做了理论准备。(2)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
3、成功,提高了水稻产量。(3)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4)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受到严重冲击。【重点关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的表现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19591961年严
4、重的经济困难外交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以意识形态为主,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真题再现】1.(2021广东卷10) 1957年创办于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
5、会的创办( )A. 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 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C. 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 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可知,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我国对外贸易的渠道受阻。通过创办广交会,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开辟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所以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创办广交会是为了强化与苏联的经贸联系,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所以C错误;不结盟运
6、动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D错误。2.(2021 湖南卷11) 如表所列活动( )时间活动名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1957年1月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1957年12月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A. 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B. 推动“双百”方针的提出C. 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D. 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作品名称“祖国颂长征大合唱”
7、“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以及“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赞美与歌颂,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A正确;“双百”方针1956年提出,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左”的倾向,排除C;材料有涉及到传统文化,但不能说明以传统文化为主,排除D。3.(2021天津卷8)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
8、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答案】B 【解析】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导致材料中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故选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排除C项;此时仍然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才逐步发展,排除D项。4(2019北京高考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
9、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答案】B【解析】由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可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掌握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香港1
10、997年回归,澳门1999年回归,排除D项。5(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答案】C【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
11、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D项错误。6.(2021浙江卷15)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 )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 B C D【答案】C【解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周
12、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没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故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正确;不结盟运动(亚非拉)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没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故错误;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实战演练】一、选择题(共16小题,48分)1在中共八大的报告中,陈云特别提到了浮动价格和按质论价问题,他认为,如果企业以追求利润为动机,那么这种动机就会潜
13、在地指导生产活动。这种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产品质量,翻新产品花样和生产土特产品等三个方面。陈云的主张()A脱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现状B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C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D是对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道路的创新探索【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结合国情对中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做了正确分析,是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材料中企业以利润为动机,刺激生产,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故选D项。2阅读下图新闻漫画,漫画家意在()A庆祝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B说明“大跃进”中浮夸风严重C指明计划经济忽视了客观规律D表达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答案】D【解析】通过漫画中所提及
14、的时间“1957年和1958年”、历史事件“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及口号“十五年赶上英国”等信息可知,1958年的骑马人必会沿着1957年的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争取在15年内赶上英国,反映出漫画家对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满满,故选D项。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19651975年,该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43.5%,近1 500家大型企业中,该地区占40%以上。这一举措是()A“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战略部署B改善国民经济布局的西部大开发战略C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必由之路D应对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的战略决策【答案
15、】D【解析】材料中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中苏关系恶化时期,面对来自苏联的战争威胁,我国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基本建设,故选D项;“左”倾错误在经济上主要发生在195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经济的影响是严重破坏而不是布局的变化,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于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于1958年,且内容中不涉及建设布局问题,排除C项。4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
16、)A表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B鼓励基层干部群众继续“大跃进”C有效清除了“左”倾错误影响D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问题【答案】D【解析】1959年毛泽东写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的信中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说明对“大跃进”运动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毛泽东已经有所认识,故选D项。51961年初,毛泽东对安徽试行“责任田”的情况表示支持。到8月中旬,安徽省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生产队占全省的70.8%。1961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约占总数的20%。这说明()A安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国家依据经济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C安徽经济体制改革引
17、起全国性改革D实行包产到户具有小资产阶级性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约占总数的20%”可见国家依据经济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没有全面实行,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A项;包产到户在安徽是试行,不涉及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包产到户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6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国家职工人数(万人)国家财政支出(亿元)第1年19 5052 4516.0第2年20 0004 53221.8第3年17 0004 56165.8第4年14
18、 3505 04481.8A优先发展农村经济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C削减城镇人口D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知,该时期连续四年农业发展落后,国家职工人数即城镇人口急剧上升,国家财政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时期,为此我国采取了调整城镇人口数量即削减城镇人口的举措,故选C项。7社队企业是中国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式,由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此期间农民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挂靠社队企业也可以开办工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挂靠社队的地下工厂,1976年某些地方的家庭工业的产值已经是国营企业的2倍。这一现象()A不利
19、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B说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并没有断层过C是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D说明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已被纠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此期间农民也可以开办工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地下工厂”可知,在三大改造之后的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的民营经济就一直存在,说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并没有断层过,故选B项。8(2021三明期中)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其领土面积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其人口数约占总人口的88%。受到以上进程影响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万
20、隆亚非会议的成功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答案】C【解析】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即发展中国家)的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与材料中“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代表的新独立发展中国家走上国际舞台相符,故选C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中“60年代末”不符,排除A项;万隆亚非会议召开是在1955年,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是在1991年,排除D项。91973年,面对新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从日本
21、到欧洲到美国的“一条线”战略,团结“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一条线”战略表明中国()A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B与美国正式建交C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D支持不结盟运动【答案】C【解析】据材料“1973年,面对新的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改善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故选C项;“一条线”战略反映的是中国联美反苏,与国际影响力无关,排除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是从1961年开展的,排除D项。51964年,联邦德国外交官和中国外交官在瑞士首次接触;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
22、,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两国关系改善反映的实质是()A尼克松总统访华所带来的影响B西欧寻求进入中国市场C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新变化D苏联对中国威胁被打破【答案】C【解析】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是冷战格局下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限制的国际关系新变化,故选C项;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德两国的外交官已经有了接触,所以两国关系的变化不是受尼克松访华的影响,排除A项;两国关系改善的实质是两国利益的反映,不代表联邦德国所在的整个西欧与中国的关系,排除B项;苏联对中国的威胁被打破是中苏关系的变化,而不是中德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10下图是我国19491977年
23、粮食产量增长率示意图,第二波增长高峰(19541955年)的出现是由于()A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符合农村实际B国民经济的恢复影响农村粮食产量C土地改革开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公有化程度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1955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主要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故选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排除B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排除C项;公有化程度提高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无法提高粮食产量,排除D项。11(2022届随州期中)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李富春提出“纳入国家计划的各项指标,可以分为指令性的指标、可以调整的指标和参考性的指标”三种;陈
24、云提出“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表明他们()A要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B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存在弊端C主张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强调清除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答案】B【解析】“可以调整的指标和参考性的指标”“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从理论上突破了当时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存在弊端,故选B项。121960年代初,广东采用超产奖励与评比奖励的形式,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奖励超产农户;1963年,这种类似“包产
25、到户”的办法在全省60%以上的生产大队推广。该做法()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B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C有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答案】C【解析】据材料“广东采用超产奖励与评比奖励的形式,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奖励超产农户”可知,这些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C项;据“1960年代初”“1963年”可知,当时广东农村以农业合作社的方式经营,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广东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结合“1960年代初”“1963年”可知,当时处于计划经
26、济时期,排除D项。13.1972年2月27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国方面提出的“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写入联合公报中。这表明了 () A.美国改变了霸权主义策略 B.中美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C.中国坚持一贯性外交原则 D.中美建交的障碍得以消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提出的“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被写入联合公报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一贯性外交原则的体现,C正确;美国此时没有改变霸权主义策略,A错误;材料未表明美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B错误;D消除表述错误,排除。14.(2021武汉一模
27、)一五计划之后,我国又制定二五计划(19581962)和三五计划(19661970)如图是我国1970年前某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示意图(单位:万吨)对此图判断正确的是 ()A.一五时期重工业的发展非常迅速B.二五时期国民经济比重一度失衡C.三五时期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发展D.经济调整导致了轻工业产值下降【答案】B【解析】由图示看,图中重工业产值在前三年逐年大幅上升,导致农轻重比例逐渐失调,而最后两年则出现了调整,重工业产值下降,农业产值逐步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这属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故选B;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确实迅速,但是在最后两年不应该是重工业比重下降,排除A;三五计划正值“文革
28、”时期的“左”倾错误,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损失,各项产值数量都应该是下降的,排除C;图示中的经济调整导致了重工业产值下降,而不是轻工业产值,排除D。15.(2021武昌三模)某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据此可知()A.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B.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故选A;改革开放调动了人
29、们的生产积极性与发动群众运动、追求工农业生产的数量和速度不符,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不再强调工农业生产的“计划指标”,排除C;追求工农业生产的指标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不符,排除D。16.新中国的第一部体育电影是两个小足球队(1956),影片讲述了高中生王力因自大而输掉足球比赛,在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下改正缺点获得认可的故事。还有电影女篮5号(1957)、小足球队(1965)等也表达了类似的主题。这类电影旨在() A.传达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 B.倡导国民为建设强身健体 C.构建民众的集体主义意识 D.促进青少年提升道德水平【答案】C【解
30、析】根据材料“两个小足球队(1956),影片讲述了高中生王力因自大而输掉足球比赛,在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下改正缺点获得认可的故事”可知需要集体配合的运动项目因一人自大而失败,被教育后获得认可,这一时期还有类似的电影出现,从中可以看出这类电影旨在通过体育题材来构建民众的集体意识,故C正确;材料并非传播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而是想强调体育活动中的团结协作,故A错误;材料并没有从强身健体的角度论述,故B错误;材料着重强调的是体育协作精神并非为了提升青少年道德水平,故D错误。二、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4分,共28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1937年,为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解
31、放周刊刊载社论:“苏联的诞生和发展史,真的给了我们中国人很好的榜样。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的,当这个共和国初诞生的时候,它是怎样击退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怎样克服了国内经济落后的困难!”1938年11月7日,解放周刊刊载文章:“世界上一切帝国主义者都认为苏维埃制度只能存在三天,至多三个月。工农大众无以比拟的伟力与不屈不挠的坚决性,伟大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与斯大林克服重重困难,使得苏维埃共和国已度过它的二十一周年。”摘编自郭培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实践探析材料二19491966年人民日报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统计(节选)1949年报道中苏两国工人开展生产竞赛的情况;发表文章,
32、彰显十月革命的作用和影响1952年社论感谢苏联,学习苏联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和“中苏友好月”1953年社论十月革命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实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1954年“有必要发展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加强世界和平”1960年在相关报道中反复强调“珍视中苏两国团结”1966年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规格和规模降至低谷。人民日报仅发表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一份贺电,礼貌性地表达庆贺,同时批判修正主义,提醒苏联“继承和发扬伟大十月革命的光荣革命传统”“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摘编自庞敏从人民日报看19491966年十月革命纪念活动(1)根据材
33、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十月革命周年纪念的目的。(4分)(2)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材料二反映的中苏关系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任选一个阶段说明划分依据。(10分)【答案】(1)目的:发动民众,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借助十月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有其他合理答案,如“宣传持久抗战思想,抵制亡国论和速胜论”,亦可)(2)阶段划分:19491952年,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9531959年,努力维护中苏友好关系的同时,力图改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9601966年,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划分依据:19491952年,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
34、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仿效苏联经验进行政治经济建设的规划与实践。19531959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发表论十大关系;在苏联帮助下开展“一五”计划建设。19601966年,苏联对华政策的改变;中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新探索;中国开展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批判。【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的时间1937年来看,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开展十月革命周年纪念的目的,1937到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十月革命胜利告诉我们可以克服国内政治经济困难,学习不屈不挠的坚决性,目的在于激励民众,发动民众勇于抗战,鼓舞抗日
35、士气,为打持久战做准备。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的表格进行分析,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对十月革命态度的转变,可归纳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到1960年中苏关系交好,1966年中苏交恶。第二小问,选取第一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划分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承认新中国,然后,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正式结盟,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在政治和军事上,中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面对外来威胁。18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工业化建设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读图,回答问题。(14分)材料解读图中信息,指出该时期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特点并对其原因作出合理解释。【答案】特点:注重重工
36、业建设和基础建设;20世纪5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于东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工业布局由东部向内地拓展。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确立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国际形势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孤立、封锁;我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经济建设中借鉴苏联模式。20世纪50年代的新建工业集中于东北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近代中国东北有较好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建工业集中分布于中、西部,主要原因在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东南沿海的军事骚扰不断;党和政府做出由东向西转移的生产布局战略大调整,实行三线建设。【解析】本题材料表现形式是地图类,表述内容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分布图,要求作答特点和原因,特点要关注分布区域、分布种类、密集程度、规模大小;具体原因可结合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时代背景,如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政策和外交环境、近代中国东北的工业基础、党和政府的生产布局战略大调整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