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7 ,大小:1.63MB ,
资源ID:290796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9079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0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0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30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纲要求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标提示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考点一宋明理学考点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三教合一”朱熹理道德伦理“格物致知”四书章句集注心内心反省私欲良知品德自我节制社会责任考点二商品近代科学个性“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专制暴君限制君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务实经世致用民主革命家民主巧学妙用1.图示解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构图解史宋明理学3.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4.图表证史从烈妇的增多看宋明理学对人

2、性的扼杀5.图示解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6.易误辨析“亡国”与“亡天下”“亡国”还只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事,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考法1理学与心学的比较【考题1】 (2017四川宜宾调研)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答案B 据材料可知朱熹和王阳明二人都信奉天理,其思想体系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思想的变化应该是同一思想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

3、人思想的影响。 比较理学与心学的异同理学与心学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是儒学理论化和思辨化的成果。心学在理学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思辨和体系整理,强调对人内心的发现,二者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范畴。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理学强调向客观的、外在的世界去探寻真理,强调格物致知;心学则强调人的内心反省,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考法2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考题2】 (2017哈师大附中调研)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A.指明内阁

4、成员无宰相之名实B.批评太监干政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D.批评皇权过重答案D 材料以省略号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批评内阁大臣只能批答奏章;第二层意思批评太监干政。这两种现象的原因都是明代君主专制加强,可知作者批评的是皇权过重。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表现及其思想的进步性(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2)进步性: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社会现实反映。他鲜明的反封建专制思想、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产生了启蒙作用。考法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5、的特色史料一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王阳明传习录史料二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三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

6、史料一叙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主张,请概括这些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提示主张:人人皆有良知;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人应该独立思考判断。影响:对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2.据史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据史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提示理想: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说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3.综合上述史料,请你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提示表现: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思想观念。第一问第一小问思想主张,据史料可概括

7、出:得出人人皆有良知;人应该独立思考判断;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第二小问影响,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它用纲常名教对人们进行思想束缚,王阳明以“良知之在人心”来否定“三纲五常”“格物致知”,对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冲击。第二问政治理想,据史料可概括: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第二小问说明据史料分析得出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第三问需要综合上述三则史料并结合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回答。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色(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

8、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考法4宋明理学的影响史料一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史料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

9、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史料一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肯定了理学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史料二中李约瑟肯定了理学的科学性。二者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据史料与所学给出理由进行说明。提示相似:应当看到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说明: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宋代理学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格物致知”,宋代知识分子树立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主动积极去全面探索自然界事物客观规律的精神得以确立。宋代时,三大发明得以发展,

10、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 本题属于提炼观点型试题,首先要根据史料提炼观点:如本题第一小问相似,由史料一中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与史料二中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等信息,归纳出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其次,围绕所选观点,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搜集和遴选史实进行论证。如第二小问说明,综合史料一、二,从理学产生的理论基础、社会影响等角度,概括归纳即可得出。 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

11、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影响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封建伦理观念,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1.(2014课标全国,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唐朝时期“三教并行”,材料显示唐朝三个阶段道教和佛教都因为最高统治者的好恶发生地位的升降,从而体现儒学

12、政治地位的相对稳定,故C项正确。A项中“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错误;唐武宗大规模“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答案C2.(2014课标全国,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朱熹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私欲”不断膨胀,以致“习远”。只有克服私欲,“穷究天理”,才能恢复“本善”,成为圣贤。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

13、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项。答案D3.(2014课标全国,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据材料秦代“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而西晋时“私拿养子的财物同样无罪”可知,父权的强化由有血缘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的儿子,说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规范日益加强,D项正确。A项中“养子亲子权利”、B项“血缘亲情淡化”、C项“宗族利益”在题干中未体现,均排除。答案D4.(2012课标

14、全国,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因其“资”“力”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异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尽其心”,都应有益于百姓,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即“同道”。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都应心底端正,诚心诚意,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属于现象。答案D

15、5.(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礼教,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6.(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

16、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解析材料中顾炎武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答案C一、选择题1.(2017宁夏银川模拟)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为理学兴起创造

17、条件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与材料中“魏晋玄学”时间上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故B项错误;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表明儒家观点,“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表明道家顺应自然的观点,故C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强化儒学与材料中“鼓吹各安其分”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2017广东惠州模拟)唐代李翱在复性说中说,人性本善,圣人凡人,本无差别,只是圣人不惑,不为情欲所累,所以不失本性;而凡人往往溺于情欲,因而丧失本性

18、。凡人只要“妄情灭息”,才能“本性清明”。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 B.发明本心,致良知C.人性本善习远 D.人人皆可以为圣解析凡人要“本性清明”,必须做到“妄情灭息”,可见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实质相近,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致良知是心学求理的方法,与李翱观点不同,故B项错误;材料探讨人性本善下圣人凡人的区别,目的是提倡“妄情灭息”,“人性本善习远”只是立论的前提,故C项错误;材料还没上升到“人人皆可以为圣”的高度,故D项错误。答案A3.(2017湖北武汉调研)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的)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洁

19、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解析题干中的信息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无关,故A、B、C三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仁善”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故D项正确。答案D4.(2016河南郑州模拟)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解析依据材

20、料“饮食者,天理也人欲中自有天理”,可知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可知程朱理学并不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知对饮食是有道德规范要求的,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认可人的私欲,但并不主张个性解放,故D项错误。答案C5.(2017山西晋城模拟)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解析根据

21、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6.(2017山东济宁模拟)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 B.弘扬“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 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

22、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材料中“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故A项正确。答案A7.(2016山东淄博调研)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解析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答案C8.(2017湖南衡阳模拟)王夫之在读

23、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得知王夫之对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这一事件的态度是进行抨击的。王夫之时代依然是小农经济时期,他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故A项错误;王夫之虽然对这一事件持否定态度,但并不能说明他就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他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故B项错误;王夫之是知识分子,没有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王夫之对劝课农事进行抨击,说明他具有近代经济思

24、想色彩,故D项正确。答案D9.(2016乌鲁木齐高三二诊)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下列各项,“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是()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解析A项反对权威的束缚,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与人民主权不符,故A项错误;B项强调的是权威性,而非民主性,故B项错误;C项属陆王心学的范畴,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份,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性,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天下之法”即是黄宗羲所主张的

25、限制君权的思想,属于民主范畴,与材料有一定相似性,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7湖南永州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A.发展生产,百姓归心 B.从严治吏,消除贪腐C.礼法并用,风清气正 D.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解析“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但未包含材料中“法不立”,故A项错误;从严治吏,

26、与材料中“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不符,故B项错误;礼法并用,与材料中“教化可行,风俗可善”“法不立勿贪,不可得也”相符,故C项正确;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7山东潍坊调研)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A.否认“天理”的存在B.认为“理”“欲”相统一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解析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

27、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B项正确。答案B12.(2017宁夏银川模拟)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C.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D.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解析全盘否定学术成果,与材料中“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而后为之”相符,故B项正确;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与材料中“必古人之所未及就”不符,故C项错误;顾炎武主张在实

28、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7江苏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李贽因批判儒家思想,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自称为“异端”。材料二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三“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

29、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1)李贽为什么自称为“异端”?(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批判君主的理由是什么?(3)后人是怎样概括“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的?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答案(1)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鞭挞程朱理学。(2)君主敲诈剥削人民,导致人民生活悲惨,君主专制是社会诸多弊病的根源。(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14.(2017四川宜宾一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关羽形象三国到隋唐三国志中的关羽: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

30、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宋元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明清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20世纪初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此等谬见,今后及应扫荡无疑”摘编自郭素媛三国演

31、义诠释史论、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关羽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材料列举了从三国到20世纪初关羽形象的变化。答题时,首先任意选择两个相邻时段,分析关羽形象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论述造成其形象变化的因素即可。例如分析从宋元到明清,得出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首先论述宋元时期造成其文学形象出现的因素,根据材料“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得出统治者的推动,结合所学可从当时的政治状况思考得出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结合“南宋文人对关羽

32、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结合所学得出,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接着论述明清时期造成其形象转变为宗教神灵形象的因素,结合材料“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可知统治的推动,是其宗教神化的原因之一,结合所学得出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结合材料“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

33、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得出下层百姓基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也可结合所学从经济层面得出原因即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等。答案示例变化: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论述: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

34、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基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综上,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高考探究课(十一)视角1历史趋势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学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形成、战国时期发展、西汉正统地位确立、宋明儒学(理学)成熟与转型、明清儒学焕发新生机等五个阶段,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从百家争鸣的纷争阶段发展到思想“大一统”阶段,宋明时期儒学思想逐渐世俗化、普及化。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出现,冲击了儒学思想,但儒学地位并未动摇,仍然是中国封

35、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考题1】 (2016课标全国,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36、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答案C视角2主流社会思想儒家强调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规律的。宋明理学的创立,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注重加强主观意志,讲求自我约束,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考题2】 (2013课标全国,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37、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凸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为“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正统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答案C视角3社会热点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儒家的“仁政”“

38、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考题3】 (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以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来劝喻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

39、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片面的错误的阐释,排除。答案C1.斯塔夫里阿诺斯论孔子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在他坚持统治者有统治权力的同时,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解读】作者主要论述了孔子的思想。第一,孔子思想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具有保守性。第二,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2.冯友兰谈“焚书坑

40、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但武帝所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比秦始皇所采纳李斯的建议要温和得多。秦朝对各种哲学思想流派的方针是一律禁绝,造成思想界的真空。汉武帝则是在百家中扶植儒家,使它成为正统。【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作者认为,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它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要高明。3.冯天瑜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

41、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解读】作者论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第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第二,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42、4.黄仁宇评价李贽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范围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解读】这段材料描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李贽思想的评价。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这是因为明清之际,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上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单元检测卷(十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

43、(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A.“和而不同” 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 D.“周而不比”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和而不同”是指包容别人不同,达到和睦相处,与材料思想相同,故A项正确。答案A2.(2016陕西宝鸡质检)“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44、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解析材料重点讲了君主要善待老百姓,从而让人民过得更好,国家安定太平,这正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其他思想家主张与材料不符,故A、C、D三项错误。答案B3.(2017重庆一诊)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

45、而治,与民休息”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四川达州一诊)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解析材料“士人纷

46、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谋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片面理解材料,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D项错误。答案B5.(2017四川绵阳一诊)“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A.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礼

47、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解析据材料“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可知汉代董仲舒兼采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内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是战国时期儒家荀子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礼乐文明、仁人志士乃儒家所强调的,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6.(2017广东湛江模拟)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

48、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项正确。答案D7.(2017江西宜春模拟)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

49、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并不为许多统治者所接受,也不能反映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利用百姓的畏天思想,阐明天子承天而治,顺天应民,与材料“对正当性的信仰”相符,故B项正确;朱熹的“格物致知”,讲求的是探究“理”的方法,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8.(2017甘肃定西模拟)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

50、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9.(2016湖南怀化模拟)法国学者皮埃尔拉斯洛在盐:生命的食粮一书中说到,“盐税相当于王权”。有中国学者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盐税相当于王权,而且食盐本身就是王权的体现,王权的象征。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的时候正是古代中国()A.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

51、.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解析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时期实行全国性的食盐专营政策,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这一时期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实行全国性的食盐专营政策,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食盐专营政策进一步强化,不是最早开始,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6陕西宝鸡模拟)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宋代

52、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B.程朱理学的盛行C.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D.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解析题目中比较了唐代和宋代妇女的不同,显示了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但这并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故A项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宋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故B项正确;题目中是说思想方面的变化,不是说政治制度方面君主制度的强化,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不分男女,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7湖南十三校模拟)“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

53、,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解析根据题目,朱熹的“天理”和“公”在社会道德的反应是“三纲五常”,其中对于官员来说,结合题目应当严格遵守“君为臣纲”,“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的实践,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7湖南长沙模拟)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

54、。”这一材料体现了()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解析宋代的统治思想是儒学,依据材料“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可知遵守儒学的同时也强调利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体现无为的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加强君权的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7河南适应性考试)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吸收糅

55、合诸子学说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五经时代到四书时代的转变完成应该是在宋明理学时期,尤其是在程朱理学时期,宗法制逐步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吸收糅合诸子学说是吸收其他学派思想,而四书到五经是儒学内部发展的过程,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开始创立是在隋唐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的兴起,尤其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完成标志着四书时代的开始,故D项正确。答案D14.(2017江西赣州联考)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B

56、.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根据题干中“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可知其思想为陆王心学;“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致良知的思想观点,符合陆王心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排除。答案B15.(2017四川德阳一诊)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时,引用论语中“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作为试题。这体现了他()A.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B.传播致良知以提高修养C.借助科举以灌输心学理论D.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解析题干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并未体现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以道事君,不

57、可则止”并未体现出致良知的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出自论语,因而其引用这句话不能说明其目的是灌输心学理论,故C项错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体现出了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的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16.(2017广东广州模拟)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出

58、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故A项错误;李贽并未反对孔子的思想而是反对人们以孔子的标准为标准,故B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学贵得之心,李贽强调的是非标准不因孔子而定,其不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故C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学贵得之于心,李贽强调的是非标准不因孔子而定,两者都有对当时正统思想的一种反思,存在一种共性,故D项正确。答案D17.(2017黑龙江大庆模拟)“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抉择,忍小耻而就大计”。这反映出明末思想家李贽()A.宣扬男女平等 B.批判愚昧和迷信C.挑战封建礼教 D.反对封建专制解析根据题意,李贽批判的是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小人物因遵循僵化的礼教而错失

59、良缘,题目中并未提到男女平等,故A项错误;“小人”“小耻”、“大计”可以看出题目批判的礼教,并非迷信,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李贽只是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以孔子的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并未提出和上升到反对封建专制的高度,故D项错误。答案C18.(2017江西九江模拟)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犁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以下各项属于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议论的是()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B.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C.

60、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D.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解析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是李贽言论,故A项错误;“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黄宗羲言论,故B项正确;“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是早期维新派郑观应观点,故C项错误;“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观点,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7安徽湖北襄阳调研)“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

61、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解析“新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观念,但其本质是儒家民本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维护君主制度,故B项正确。答案B20.(2016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

62、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解析明清儒学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20分,共计40分)21.(2016河南安阳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

63、”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材料二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

64、”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5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5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得出我国是农业社会;据材料一“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

65、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得出民众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统治有重要意义;据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张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识分子的推动;据材料一“仁政”“王道”说明统治者重视。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

66、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22.(2017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材料二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向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

67、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5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5分)解析第(1)问,材料中朱熹强调“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由此可知二人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68、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2)问,根据材料二“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向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可知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联系所学,我们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答案(1)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认识:传

69、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23.(2016山东济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语类材料三1663年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670年顾炎武日知录1

70、690年洛克政府论1691年王夫之宋论1734年伏尔泰哲学通信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 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6分)(2)(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8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儒

71、家思想逐渐被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发展趋势。第(2)问,根据“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归纳“小学”与“大学”的区别,朱熹理学的核心命题是格物致知;从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地位受到削弱以及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两个角度来分析宋明理学兴起的文化背景。第(3)问,材料三反映思想家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启蒙思想家,其共同思想内涵是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若选择“中国版的启蒙运动”,则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来回答;若选择儒学思想的新发展,则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儒学继承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的角度来回答。答案(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趋势:儒学思想逐

72、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3)内涵: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