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题号12369101114171819答案CDABCBCDDCC1.C(3分)(解析:C项,材料一第5段表明方言可以“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但并不是出于选项中所说的“方言是为进行不同的社会交际、适应不同的交际场合而存在的”这个目的。)2.D(3分)(解析:A项,强加因果。“我国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普通话”的原因并非是“多言多语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扩大范围。原文为“城市的家长”而非“我国的家长”。B项“要每一个人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理解错误。材料一第5段表明“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第
2、6段表明“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所以和谐的语言环境指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可以说方言,也可以说普通话,而不是要每一个人都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C项,看法应从材料二找根据,从整体来看,材料二并没有“苏州的经验无疑是最有效的”的意思。)3.A(3分)(解析:A项,流动人口学习流入地的方言,有利于流入地的方言推广。B项中的时代环境,C项中的家长的观念,D项中的调查结论反映的现状等,这些都不利于方言的保护与推广。)4. (6分)参考答案:(1)侧重论述了方言的价值、作用,以及多言多语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2分)(2)运用了引证法。第3段引用联合国“只有用自己
3、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表明了母语方言对人们表达情感的作用。运用了例证法(事实论证)。如第2段用“湖南花鼓戏”来印证方言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以“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来表明方言的作用;第6段举出了中国多地方言,以表明方言存在的常态化特征。运用了因果论证法。如第5段用“因此 ”来论证世界上使用不止一种语言;第6段用“因此 ”来论证多言多语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第7段用“因此 ”来论述使用方言要有文明的意识。(每答对一种论证方法2分,答对任意两种论证方法即可得4分)(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有“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
4、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等,据此概括出材料一的内容,侧重论述了方言的价值、作用,以及多言多语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引证法、例证法和因果论证法。考生各自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是引证,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具有权威性,能有力地证明方言的价值;“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运用例证法,证明了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不过,方言毕竟是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的因素,因此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语言
5、使用文明的意识”,运用因果论证论述使用方言要有文明的意识。)5.(6分)参考答案:公众方面。人们要有对方言重视意识,正确对待、使用方言。政府方面。相关部门应出台保护方言的相关规定,推动方言保护工作的开展;举办相关活动,培训方言教师,积极推动方言的使用。社会方面。社会组织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方言的传播和运用。企业方面。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方言数据库,对方言进行采集、记录、归纳和整理;发展语音识别技术,支持方言语音输入,为方言的使用提供条件。(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根据材料一“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
6、研究表明,实际从小处在多语状态的人,脑部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双语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吃亏,反而还更有优势”可概括出答案;根据材料二“2008年,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成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首批试点地区,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发音人,采录了昆曲、苏州评弹、苏剧等地方口头文化语料。2012年,苏州市语委办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也对苏州话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可概括出答案;根据材料二“从2017年开始,网师巷社区把苏州话辅导师请到社区,通过童谣、情景短剧等形式在孩子中推广苏州话。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推出说苏哉微信公众号,成立说
7、苏哉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沙龙活动推广苏州话和地方传统文化”可概括出答案;根据材料三“2017年科大讯飞又发起方言保护计划,3年来已收集方言语音超过86万条,支持23种方言语音输入,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湖南话等11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微信小程序我AI说方言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上传方言,建设中国方言库”可概括出答案)6.B(3分)(解析:“表面庄重,心里却有点瞧不起他”不正确“我”只是觉得李柏安的口音有点好笑,并无瞧不起之意;从下文“我由衷羡慕他”也可以看出。)7.(6分)参考答案:明贬实褒,突出李柏安生活节俭,会过日子,懂得谋划未来;与后文他拿出全部积蓄给老葛治疗形成对照,更能衬托出他扶危济困、乐
8、于助人的可贵品质;欲扬先抑,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首先找到写李柏安“抠”的内容,如“偏偏冬天穿白帆布袜,夏天穿浅绿色棉线袜”“跑到炊事班,用羹匙舀一点盐面,送进嘴里,再喝一口水咕咕一涮,一吐,万事大吉”“他就攒钱,一分都舍不得花,能把钱攥出汗来”“他从来不请假、不逛街、不买东西”,这些内容看似是说李柏安“抠”,实际上是表现李柏安的节俭,结合李柏安的话“过日子的人没有到街里乱窜的。我爸爸说了,赶集上店,不如打扫庭院”“日子是过出来的,不好好过,怎么行”来看,这“抠”更是体现出人物知道为自己的未来筹划,会过日子。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下文主要情节之间的
9、关联,这篇小说重点不是写李柏安的“抠”,而是下文李柏安在地震救灾中的乐于助人,前面的“抠”与后面的慷慨形成对照,突出人物的可贵品质。从手法上来看,这其实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在开始将人物形象抑一下,然后在后文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概括作答。)8.(6分)参考答案:简练醒目,且巧妙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语双关,生动形象:明指救急用的一百八十元钱,暗将李柏安比作一块“好钢”。引人深思,提示主旨:什么是“好钢”,怎样才能成为“好钢”,从而提示小说主旨。(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说标题是“好钢”,该词本意是有价值的钢材,就本文来看,文章最后说“他
10、撕开衣袖里密密麻麻缝好的一块军绿布片,拿出了里面装在塑料袋里的纸币,是一百八十元”“好钢当然要用在刀刃上嘛”,这里的“好钢”是指关键时刻李柏安拿出来救人的一百八十元钱,同时这“好钢”也是暗比“李柏安”这一人物形象,所以标题语义双关。从主旨的角度来看,题目是“好钢”,文中通过李柏安的行为表现给我们回答了什么是好钢,如何成为好钢这一问题,所以用“好钢”为题提示了小说的主旨。从标题的形式来看,“好钢”仅两个字,却含义丰富,引发读者的思考。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9. C(3分)(句意为:大王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
11、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解析:“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为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必内相诛”,“内”,内部,做“相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10. B(3分) (解析:“子弟”不对,“昆弟”,兄弟;“特指项氏的宗族”错误,原文为“妻之昆弟”,是项羽妻家的兄弟。)11. C(3分)(解析:“推荐魏无知”错误,原文为“非魏无知臣安得进”,是魏无知推荐陈平。)12. (8分)译文:(1)如果大王能分别去除两人的短处,吸收对方的长处,那么天下在挥手之间就能平定了。(诚,假如,如果;袭,吸收;指麾,挥手。各1分,句意1分。)(2)孝
12、文帝已经渐渐清楚熟悉国家大事了,上朝时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中要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既,已经;明习,清楚熟悉;狱,诉讼案件。各1分,句意1分)13. (5分)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践行它吗?”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年少时喜欢读书,里中祭祀社神,陈平担任主持分割祭肉的人,分配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好啊,陈平这个孩子主持分肉!”陈平说:“唉,如果让我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会像分这祭肉一样的了!”绛侯周勃、灌婴都说陈平的坏话,汉王对陈平产生了怀疑,召来陈平责备他说:“先生您侍奉魏王不能相合,
13、就去侍奉楚王,然而也离开了,现在又跟我交往,讲信义的人难道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回答道:“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了,去待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项氏宗族便是妻子的兄弟,尽管有奇谋之士,却不能任用,我才又离开了楚。听说汉王您能用人,所以来投奔大王。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可采用的,愿大王采用;如果无可采用,愿您赏还我这把骨头让我离去。”汉王听完这番话后便向他道歉,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这才不敢再说什么了。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够安定下来呢?”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廉节好礼的士人多去投奔他。等到要评功劳、赏爵邑了,他却
14、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不亲附于他。如今大王您对人轻慢少礼,廉节的士人不来;但是大王您能用爵邑重赏下人。那些圆滑、嗜利而不讲廉耻的士人大多来投奔您。如果大王能分别除去两人的短处,吸收两人的长处,那么天下在挥手之间就能平定了。大王您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金,用来实施反间计,离间其君臣,使他们产生疑忌之心,项王为人好猜忌,听信谗言,必然会引起内部互相诛杀。汉乘机兴兵攻打,破楚是必定无疑的了。” 汉王六年,高帝和陈平剖符,子子孙孙永不断绝,封他为户牖侯。陈平推让说:“这不是我的功劳。”高帝说:“我用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不是你的功劳又是什么?”陈平说:“如果没有魏无知,我怎么能被进用呢?”高帝
15、说:“像你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是又赏魏无知。孝文帝即位,孝文帝对国家政事已经日益明了熟习,一次临朝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判决多少案件?”周勃推辞说:“不知道。”又问:“全国一年钱谷收入支出多少?”周勃又推辞说不知。于是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答道:“各有主管的人。”上又问:“主管的人是谁?”答道:“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可责成廷尉回答;问钱谷出入,可责成治粟内史回答。”文帝问:“如果各有主管者,那么你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回答说:“惶恐得很!陛下不知道我能力低下,让我担任宰相。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抚育万物,使各得其宜;对外镇抚四方各族和诸侯;对内使百姓
16、亲附,使各级官员都能胜任其职。”孝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14. D(3分)(据诗文“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推测诗意,说“匆匆离去”属过于武断。又据诗中“早稻”“新蒲”,春题湖上所写应在早春刚过之时,说“同样”,是钱塘湖春行与春题湖上比较,都“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致”,节令有误。“静观西湖美景”错误。从诗的内容可知,作者写到水面,早稻,松林等景致,也是一路所见,并非“静观”。故选D。)15.(6分)参考答案:行将离去,作为诗人不舍这风景如画的西湖;在西湖景致中嵌入“稻”“蒲”的描写,牵挂西湖农事,是为官一方本色。(每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本题是根据诗的尾联
17、“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解释“一半勾留”的言外余情,解答此题应结合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诗歌的内容来进行。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而从诗中对西湖景色的描写来看,作者是真心的喜爱西湖,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胜地,诗中尽情写了西湖的美景“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翠色,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此情此景,怎不让作者“勾留”;而颈联“碧毯线头抽
18、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変成了人间天堂。这一句正体现了诗人牵挂杭州百姓,关心百姓生活的态度。)16.(8分)答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敏于事而慎于言(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5)故有道者不处17D(3分)(解析:A项,伐,夸耀 ; B 项,归,称赞,称许;C项全对;D 项,治,治理得好;强,刚强、 果决。)18C(3分)(解析:A项都是连词,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B项,其,表揣测语气,大概;其,代词,代器
19、皿;C项,结构助词,的;D项,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于,介词,在。)19C(3分)(解析:C项“长于论辩,气势磅礴”不对,应是“简约、含蓄”。)20.(3分)参考答案:这次将外来鱼类擅自放生的行为是违法行为。(3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陈述观点的能力。解答时,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二给出的法律条文进行行为评判即可。根据材料二“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可知,放生野外动物应该选择当地物种,根据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可知,随意放生野生动物在我国是违法行为;再根据材
20、料一“里面满是草鱼、锦鲤、北美雀鳝、巴西龟和一些不曾见过的水生生物。他们不顾管理员的劝阻,将一箱箱生物倒入河中”可知,材料中的放生人士放生的是当地没有的物种,且当地管理员进行劝阻无效,可见这次擅自放生水生动物的行为是违法的。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21.(3分)参考答案:参考示例一:莫让无序放生惊扰了湖水的美梦参考示例一:生态需呵护,放生须依法。(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整体表达1分,共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采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为景区写一则标语,旨在提醒游客不得随意放生野生动物,注意字数限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2.【作文解析】(
21、一) 材料解析第一则材料: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则材料呈现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应该是使天下归仁,也就是创造一个具有普遍善意的美好世界。这种追求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超越性关怀,超越现实的障碍,超越对个人自我命运的关怀,把视线投向外部世界,关注他者的命运和福祉。这种超越性关怀也即我们常说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这种关怀是以利他为主的。这是一种浓厚的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第二则材料: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22、颜!”从2400多年前到1200多年前,从曾子的提出要求到杜甫的身体力行,我们看到儒家所提倡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和发扬,特别体现在读书人身上。第三则材料: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但现实却让人忧虑,理想主义式微,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正逐渐被丢弃,而现实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却成为一些人的人生选择。(二)参考立意1、传儒家精神,担社会重任2、让理想主义重
23、现光辉3、用超越性关怀对抗现代精致利己病(三)任务分析“感悟和思考”:可联系材料回溯传统,评析儒家重要思想。可联系材料关注当下,呈现社会现实,反思问题寻找原因。可思辨性思考。可提出建议。“请结合材料”:一定要联系材料进行思考。(四)评分标准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7分)二等(1612分)三等(117分)四等(6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较工整大致符合文体要求
24、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新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新个别语句有点深刻个别细节或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略显个性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新”为重点。(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
25、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错别字扣满5分为止。(4)确认有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执行细则(1)作文无标题扣2分。(2)基础等级分按标准给分,即以“题意”“中心”“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准确入等。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判为四等的作文,表达项、特征等级项可在三等及其以下酌情给分。(3)特征等级分是总分的组成部分,不是奖励分,应注意区分度,但不求全面,可依据等级评分标准中“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4
26、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特征等级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4)确认为抄袭的作文,经核实后,按标准扣分,即“基础等级分”在四等之内评分,“特征等级分”记0分。(5)作文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满8分为止。若作文只有200字以内而又未完篇者,在“内容”“表达”两项中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10分,“特征等级分”记0分,不再减字数分。200400字且未完篇者,扣完8分字数后,“内容”和“表达”在三等级以下考虑,“特征”在第四等考虑。(6)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记,扣满5分为止。(7)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可以打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