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077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命题分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6课标全国,25)汉代田庄经济2.(2015课标全国,24)小农经济的形成3.(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4.(2015课标全国,27)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5.(2015课标全国,26)农业技术与经济重心南移6.(2013课标全国,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认识7.(2012课标全国,24)汉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从考查方式来看,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一直很大,多以选择题为主,仅在2013年课标全国卷以第40题形式呈现。2.从材料形式上看,

2、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同时出现了地图、表格等多种材料表现形式,着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历史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3.从考查知识角度看,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商业的发展相对考查频率较高;从朝代分布上看,汉、宋、明清三个时期所涉命题较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1.(2016课标全国,27)明代江南经济的发展2.(2015课标全国,2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3.(2014课标全国,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4.(2013课标全国,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5.(2012课标全国,26)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

3、.(2016课标全国,26)宋代土地政策2.(2014课标全国,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3.(2013课标全国,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第16讲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考纲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标提示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考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种植南稻北粟牛铁农具曲辕犁筒车都江堰漕渠协作方式私有土地“男耕女织”赋税徭役考点二公有制井田制所有权商鞅变法地主土地兼并北宋商品经济,巧学妙用1.构图解史古代农业2.易混辨析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耒耜(松土工具),耧车(播种工具)

4、,翻车(人力灌溉工具),曲辕犁(耕犁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耦犁法(二牛三人),“二牛抬杠”(二牛一人)。3.图解识记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4.理清概念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图解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6.图解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考法1小农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考题1】 (2016福建高三质检)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B.催

5、生了新型生产关系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答案D 排除法是一种快速而有效地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成为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明确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材料反映了民户出线雇人应役,保证了农业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服役主体仍是农户没变,也没有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更不可能改变民穷的现状,故可排除A、B、C三项。 小农经济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的基本条件(1)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基本条件:具有较多自由;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考法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考题2】 (2016湖南雅礼四

6、校联考)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A.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B.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C.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答案D 选择题中时间是解题关键。“公元前538年”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确立时期。材料中子产的军赋改革有利于新土地的开垦,冲击井田制,向土地私有转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趋势。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再到封建社会

7、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历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重要问题。考法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史料一史料二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史料一图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口在数量上和区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史

8、料一图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提示趋势: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2.史料二学者认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内环境,而且更受制于外环境的影响。史料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史料二的观点?提示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我国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早期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以历史图片、图表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

9、重要题型。解答图表类型主观题需要从以下几个因素入手:标题:看清标题的内容;时间:搞清楚图表涉及的年代;数据:重视数量关系的对比;图示:明确图表中各种符号的具体涵义;注释:往往包涵解题的关键信息源。据此可全面认知史料一图中信息回答变化趋势,原因可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加以分析概括。史料二设问,根据史料“(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可知内环境;据“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可知外环境;认识可根据史料最后两句进行归纳概括。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结构: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生产力发展:使用牛

10、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土地所有制: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国家对农业生产干预: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考法4精耕细作的农业基本模式史料 地区工程 时间时间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2923938 上述图表说明了汉唐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情况。阅读图表,从中

11、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提示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回答本题说明类试题,需要研究史料图和表,选取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说明。如根据史料汉代图和唐

12、代表格可获知三个有效信息: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在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工程大幅增长;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原因即可。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

13、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1.(2016课标全国,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

14、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答案D2.(2015课标全国,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随着北方战乱较多,大批人口南迁,带去了众多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而形成的,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海外贸易拓展影响商业的发展,A、D两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不仅是在南方地区,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B项错误。答案C3.

15、(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土地的集中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场景,并不是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佃则有田”说明当时存在租佃关系,地权并未与劳动者完全契合,故D项错

16、误。答案C4.(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是筒车,故C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课标全国,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

17、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固,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社会秩序稳固、政府政策、生产技术、作物品种推广、土地开垦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环境破坏、

18、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6.(2014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

19、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麋(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

2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解析第(1)问,通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据材料一中的“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可得出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可得出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据材料二不难得出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一“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和材料二

21、“黑龙江以北居民不足1万人”可看出移民有利于缓解关内人口压力;据材料二呼兰地区“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麋(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可得出移民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据“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可得出移民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其他的作用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作答。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一、

22、选择题1.(2016河南郑州三模)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些论述的应用()A.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D.反映了儒法两家的融合解析重农抑商原则出现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时,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铁犁”,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儒家和法家均主张对土地的施肥,除草等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做法,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叙述儒法两家均主张土地施肥、除草的土地利用方式,并非是儒法两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答案C2.(20

23、17河南豫南六市模拟)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解析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没有解释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农业收益大大高于欧洲,故B项正确;对农业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宗教黑暗统治不是欧洲单产低下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

24、误。答案B3.(2017四川资阳一诊)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解析材料“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方式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C项正确。答案C4.(2017贵州六盘水模拟)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頫题

25、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解析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表明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整体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表明是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不是经济形态多样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表明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结合“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

26、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答案D5.(2017湖北武汉调研)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无后”不仅违背了孝道伦理,而且使小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缺乏,即强调孝道伦理有助于保障小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说明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之间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并未涉及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C项

27、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孝道伦理对小农经济的影响,D项错误。答案A6.(2017天津五区县调研)下表反映了西汉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这说明该时期()项目数量(钱)收入粮食8 500支出赋田租(实物)算赋和口赋(货币)283406役兵役和徭役2 300日常开支食衣祭祀等仪式4 9182 732300A.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B.农民的收入不敷支出C.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材料未提及西汉农业发展的具体状况,故A项错误;农民的收入为8 500钱,支出10 939,故B项正确;农民收入主要用于日常开支,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农产品商品化,故D项错误。答案B7.(201

28、7广东深圳模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解析宗法制的传统没有颠覆,与材料中“分配给每个儿子”不符,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土地自由流转,与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相符,故B项正确;主要是农业而非工商业,与材料中“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而非瓦解,故D项错误。答案B8.(2017广东韶关模拟)两

29、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A.土地兼并的缓解 B.自耕农的衰退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D.商品经济繁荣解析田宅交易频繁直接导致土地兼并加剧,故A项错误;田宅交易频繁,土地兼并加剧,间接造成了自耕农的衰落,故B项正确;田宅交易频繁、征收契税等增加,直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错误;田宅交易频繁和制度化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B9.(2016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

30、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地主出租土地的时候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的原因在于“佃田者不输租”“积以成习”,因此这一举措是受佃田者习惯的影响,从侧面反映了佃农身份、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风险意识的是地主,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故C项错误;清初土地兼并严重也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7河南焦作调研)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31、。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解析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神农以之为天下先。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答案A11.(2017山西太原模拟)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解析个体小农形成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历朝历代延续,主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故B项错

32、误;根据材料“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原本小农经营,兄弟均分,更易导致土地细碎化,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唐律疏议户婚律的这一规定,为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并不能体现不断健全,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6广东中山模拟)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解析材料反映均田制授田对象范围缩小,与儒家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增

33、多,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国家均田制下土地减少,所以国家要减少授田对象,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农业进行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未出现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6江苏南京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

34、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可知在汉武帝末年在农业生产生上采用

35、先进的代田法;“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耦犁的广泛推广有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第二小问,“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单位产量增加;第三小问,结合传统农业生产特点可知。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农民生产艰辛,生活困苦;“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封建国家沉重的赋税政策残酷剥削农民;第二小问,封建土地所有制统

36、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14.(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在“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和“西欧中世纪社会结构”中任选一则,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社会结构对近代化转型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材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求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方中世纪历史要有宏观而系统的理解,才能够紧扣题目要求。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如果选择中国,那么就要围绕左图,从经济

37、、政治、思想三大方面来组织答案。组织答案的立足点是题目中的限制词“近代化转型”,学生要清楚近代化转型的内涵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等核心。从中国或西欧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向工业化转变、政治模式是否有利于向民主化发展、思想文化是否有利于向理性化演变等角度具体阐述即可。答案示例一地主经济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农民被地主严密控制和残酷剥削而极端贫困;官僚政治使皇权为代表的专制势力渗透到社会的深处;儒教极力维护专制统治。且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使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很难破坏和分解。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转型。(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西欧中世纪的领主制维持领主与附庸的相对松散的关系,使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变成可能。贵族政治易于民主平等和守法思想的滋生。基督教的一统地位因其自身的腐败,在宗教改革和西欧民族主义潮流面前迅速瓦解。所以,相对而言,西欧中世界社会结构有利于近代化转型。(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