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 每科100分,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 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A. 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 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 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 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重大变革,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只是出
2、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在文化教育、政治、阶级关系等某一方面的表现,排除A、B、C项。2.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的思想主张是A. “仁”和“仁政”B.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C. 以法治国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主张“仁”和“仁政”,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排除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排除B。法
3、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以法治国正是法家的观点,故选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理学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3.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开始产生,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A. 王国威胁B. 边境不宁C. 土地兼并D.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儒学的正统地位才得以建立,所以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匈奴侵扰边境不宁和土地兼并,都是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面临的问题,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4.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
4、是A. 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B. 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C. 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D. 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总趋势。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在不断传承发展的,但已经沦为维护统治、服务专制皇权的工具,到明清更加明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而不适合汉代至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特点而非总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紧随世界潮流”,到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经落后
5、于世界潮流;故本题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名师点睛】明初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对教化的重视,使儒学的忠孝思想在明朝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其统治也江河日下,但在儒学的哺育下,许多知识分子把儒学倡导的忠、孝当成毕生奋斗目标,并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忠臣,加强了皇权。5.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 反对君主制度B. 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
6、 主张削弱君权D. 具有近代“民权”意识【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削弱君权,反对君主专制。因此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7、答案】B【解析】【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7.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A. 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B. 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C. 开始打破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束缚D. 直接推动
8、德意志地区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来看,这一做法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的做法是为了否定教会权威,不是弱化宗教信仰,排除A项;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不是打破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束缚,排除C项;D项“直接推动”束缚错误,马丁路德的做法有利于德意志地区的统一,排除。8.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启蒙思想家“大兴土木”的工具是()A. 人文主义B. 理性主义C. 空想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9、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清理了场地”是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摧毁蒙昧主义;而启蒙运动同样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与文艺复兴不同之处在于思想家们用理性主义构筑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的理论,故B项正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与材料中“大兴土木”不符,排除A。空想社会主义不是启蒙思想的范畴,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排除C。马克思主义不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而是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排除D。点睛:关于启蒙运动,除了考查其背景外,还要注意着重把握每位思想家的观点,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同时,也可以把其放在对欧洲人文精神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查。9.根据高中历
10、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A.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B.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C.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D.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C【解析】史料实证就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只有金史是史料,“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故C属于“史料实证”,故选C;ABD三项都是陈述客观史实,没有根据历史资料推理和论证,不属于“史料实证”,排除。10.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11、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 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 存天理、灭人欲C.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 自我完善、君子气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理学追求自我完善、君子气节,D正确;欣赏自然和道法自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C;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排除B。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11.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
12、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A.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 经世致用C. “天下为主,君为客”D. 唯物主义【答案】B【解析】据材料“阳明学说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为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空谈心性导致亡国的后果,故一些知识分子主张经世致用,故B项正确;“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不是明亡后,故A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
13、,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12.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A.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B.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 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答案】B【解析】据材料“京剧脸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寓褒贬、别善恶”体现了社会评价和教化功能,这说明京剧脸谱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京剧脸谱艺术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故A项错误;“寓褒贬、别善恶”也不能说明社会
14、伦理秩序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京剧艺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故选B。13.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A. 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B. 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C. 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D. 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答案】D【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宋词婉约派的地位;由“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可以分析出宋词逐渐平民化,逐渐世俗化,故本题答案选D项。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北宋时,
15、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14.史学家夏鼐曾说:“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各方面的活动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时间最迟应在A. 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时B. 商周时期C.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D. 春秋战国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
16、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此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时间最迟是商周时期,故B选项正确;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时中国还没有文字,不符合材料“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没有成熟的文字,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商朝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故D选项错误。15.“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这说
17、明戏曲A. 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B. 剧本多源于历史典故C. 拓宽了史学研究视野D.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父诫其子,兄勉其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的起源;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剧本的来源;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第II卷 非选择题(40分)16.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
18、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请回答:(1)据
19、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解析】【详解】(1)内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以
20、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者说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2)题目要求“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其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其中的包容和创新还需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其包容体现在:由材料二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来源可知,宋明理学融合了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由所学宋明理学的不同流派可知,其包含程朱理学、
21、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由材料二中的“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得出,理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由材料一中先秦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后来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可以得出,它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点睛】这一题的第一小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难度较低,考生只要是将材料一中的信息分层概括就能得出答案。第二小题则考查考生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首先理解“包容”和“创新”的含义,然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来论证宋明理学具有“包
22、容和创新”的特色,考查考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需要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做好。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
23、,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2)阅读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为什么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并分析其主张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答案】(1)孔子:仁和礼;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2)胜利: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
24、的正统地位。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原因: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程朱理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禁锢人们思想;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方案,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其实就是回答出儒家学派在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主张,例如,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
25、)“儒家思想取得胜利”其实就是回答出儒学的独尊地位得以确立即可。汉代学者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强调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主张即可。(3)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主要强调明夷待访录涉及到民权方面的内容即可,而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则要从君主权力空前强化的政治制度、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的思想状况、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的经济状况多方角度分析即可。18.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
26、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毛泽东: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提炼材料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史实,自拟论题,谈谈你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的信息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比如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中“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的信息提取“对于战争的认识不断从实践中获取”,结合所学的国共十年对峙以及抗日战争等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