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讲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纲要求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课标提示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考点一近代前夜的发展考点二近代前夜的危机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私营手工业白银明中叶分工协作极端贫困专制统治新生产关系考点二海禁近代工业鸦片巧学妙用1.理清概念“重农抑商”“重农”即重视直接从事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2.漫画解史重农抑商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
2、重农抑商”和“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念。3.易错辨析“海禁”“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4.图示解史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法1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考题1】 (2017安徽黄山模拟)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统治者重视劝课
3、农桑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答案C 从所给材料看,皇帝非常重视棉花种植到成为衣料的全过程,从而说明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棉纺织技术,也没有涉及棉布在民众衣料中的地位问题。 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定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考法2明代的“海禁”【考题2】 (2017安徽江南十校模拟)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
4、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答案A 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有条件的限制。虽明朝实施海禁政策,但明朝商品经济是繁荣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就是最好明证。 废弛多变的明朝“海禁”(1)洪武年间,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2)明永乐年间,虽有郑和下西洋,但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后随倭寇之
5、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3)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考法3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史料一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研究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史料二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
6、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1.史料一论述了明清政府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提示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众设关卡,征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2.史料二描述了明清商帮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概况。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提示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商
7、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结合史料一信息“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原因,根本原因需上升到封建制度层面。史料二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说明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2)缓慢发展的原因(3)历史
8、地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江南地区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欧洲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有长足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成为普遍现象,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向资本主义过渡。考法4明清时期中西方经济的不同发展状况史料清朝初期,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盛世,然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讲与汉、唐、宋、明并无差异,从总体说来仍是一种量的堆积即简单增加,我们将其称之为等差级数发展类型。而且,这一等差级数的堆积型增长,并非是无限的,而是有限度的。与此同时,
9、西方列强国家生命力的接力棒传到英国,而此时大英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增加,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即等比级数式的质的飞跃和崛起。摘编自何川芳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我们称之为等差级数发展类型;同时期的西方国家,随着殖民扩张的展开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呈现出等比级数式的质的飞跃和崛起。请运用清朝前期和英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史料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史料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提示观点一: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是有限度的等差级数发展,即量的增加;大英帝国的经济基础是无限的等比级数发展,即质的突变
10、;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与大英帝国有着本质区别。史实和论证:大清帝国大英帝国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经营方式租佃关系,封建生产方式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方式生产模式一家一户,个体生产社会化生产,工厂制度下的规模化生产增长方式依靠传统经验,高强度的精耕细作科技发明,技术创新,市场规律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法律保护经济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保护对外贸易土特产、手工业品机器工业产品结论: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不利于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观点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呈现出了等比级数或近代化的发展
11、趋势。论证:经济: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趋势发展;商业和城市发展;新的雇佣关系出现;经济总量占据世界前列地位。科技:产生了几部科学巨著,同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市场:国家统一,国内市场发展;长途贸易发展;商帮活跃;海禁政策时有松弛,中外贸易日渐发展。劳动力:赋税政策调整(摊丁入亩),有利于人口流动。结论:若不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国也会慢慢步入近代社会。(说明:在对史料一和史料二的观点进行评论时,要坚持唯物史观,并借鉴其它的史学观点。) 本题是观点论证题。首先确定论证的观点,既可以指出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与大英帝国有着本质区别,也可以肯定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呈现出了等比级数或近代化的发展趋势。然后选择
12、角度进行论证。如果选择前者,就需要对比大清帝国在经济基础、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大英帝国的本质差距;如果选择后者,则需要论证大清帝国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出现的创新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明清时期中西方经济发展不同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1)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2)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13、,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1.(2016课标全国,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宋代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
14、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2.(2014课标全国,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本题关键时间信息是“实施海禁前”,且材料显示“市井贸易”中“外国银钱”很多,说明此时中国对外贸易中“赚钱”较多,处于优势地位。B项“资本市场”与D项“冲击清廷统治”均与史实
15、不符;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以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为标志的,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为A项。答案A3.(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C. D.解析从材料信息黄崇德“经营棉布、粮食等”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正确;根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食盐控制权的放弃,也无法显示商人社会地
16、位的提高,故可排除。答案A4.(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题干中县民蒋泽捉拿、官府处罚沈赞的主要依据是他在贩卖罗帛时沿路偷税,这说明了当时北宋政府禁止人们偷税、漏税,并通过奖励赏钱的方式鼓励人们检举、揭发偷税行为,故A项表述与题意相符;B、D两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沈赞是因违法而被官府惩罚,这是官府的正常履职行为,C项表述错误。答案A5.(2014福建文综,
17、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结合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祭先农坛”,明清统治者每年春天都举行祭祀先农的仪式反映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C项正确。A项不是核心信息,B、D两项无从体现。故答案为C项。答案C6.(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
18、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无法说明商人与封君勾结,故B项不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桓谭认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并兼、长廉耻”,主张限制富商大贾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一、选择题1.(2017四川德阳一诊)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19、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解析材料“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不能体现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故A项错误;材料“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成为雇佣劳动力,从而客观上促进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广东梅州调研)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
20、经济发展较快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解析材料中江南市镇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及因此而导致的人们的财富观念变化(重视商业而淡化农业)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抑制兼并措施,故B项错误;农村中各种成分农民占有土地的多少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贫富观念的强弱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河南驻马店期末)有人说:“帝王们也是经济人,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据此,材料观点认为“重农抑商”政策()A.实现了其效用的最大化B.始终是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D.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
21、然选择解析“重农抑商”虽然在一定时期维护了封建统治,但从长期来看,却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是在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开始推行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统治者为维护自然经济的经济形态,加强封建统治,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浙江杭州质检)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A
22、.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朝初期”“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可知棉花种植越来越广泛,棉布正在取代麻布。答案D5.(2017广东珠海模拟)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这说明()A.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B.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C.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D.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解析材料涉及两个现象,富商大贾把资产用于谋求功名,体现其受封建思想束缚难以革新,但清雍正时的不准逗留外洋的人回祖籍
23、,体现不出商人思想守旧,故A项错误;从清朝不准“逗留外洋的人”回祖籍的规定中体现不出功名是商人的最终目的,故B项错误;清朝废除贸易禁令的规定能体现出海禁松弛仍有限制,但明代徽商谋求功名的行为与海禁松弛无关,故C项错误;徽商谋求功名保护子孙,清代对于在外洋的商人仍有限制,体现出经商不受重视和保护,故是重农抑商观念的体现,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新疆阿勒泰地区模拟)西汉时期,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人粟县官(即国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照此办理,富商大贾要想得到爵位或赎罪,就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全国粮价稳定 B.增加国
24、家财政收入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D.争取富商大贾支持解析材料中“贵粟之道”不等于使粮价稳定,故A项错误;不是增加国家收入而是农民,与材料中“使民以粟为赏罚”“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不符,故B项错误;欲民务农,在于贵粟,材料中“贵粟之道”会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统治,故C项正确;不是争取,与材料中“必须”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7.(2016山东泰安模拟)研究表明,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政府常常要“优商”“恤商”。但历代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反映了()A.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B.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宋以
25、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了农民地位解析重农抑商政策自战国时期设立,自此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史里面,不在同时期政府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整,宋清就是体现,故A项正确;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不能得出宋代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故C项错误;中国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及儒家思想的引导,形成“市农工商”,故D项错误。答案A8.(2017江西鹰潭模拟)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这表明()A.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B.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C.明政府始终奉行传
26、统的政策D.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解析材料“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可知士人阶层依然是社会下层人员的追求;故A项错误;“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可知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故B项正确;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与政府奉行的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缺乏论据,故D项错误。答案B9.(2017福建三明调研)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使
27、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规模虽然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但是这一点不是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待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实质上是以行政命令干预经济,但是这种说法同样没有体现出题干设问中的限制角度,故B项错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有所发展,清朝的这种做法阻断了中国商品经济与世界先进经济因素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专制统治,不可能体现出对专制统治挑战的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7广东梅州模拟)清朝曾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又规定,江苏省的出海
28、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材料表明()A.清政府严格实行保甲制度B.清政府限制商人经营范围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清政府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解析保甲制度属于封建政府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与材料论述的重点无关,故A项错误;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材料缺乏依据,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材料论据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可知清政府对于出海贸易加以严格的行政干预,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7云南玉溪模拟)雍正七年广东继浙江、福建等省后设观风整俗使,其职责为“
29、化导训饬,令风俗人心,渐归醇厚”。雍正八年,广东观风整俗使焦祈年“恶其教乱民,引福建例,凡有天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拆毁”。据此可知设立观风整俗使的目的之一是()A.辅助海禁强化管理B.防范因赋税改革而引发农民运动C.整顿吏治端正世风D.处理西学东渐所衍生的矛盾冲突解析没有具体说明海禁的事例,辅助海禁牵强附会,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赋税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最主要的是整顿民风,不是吏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凡有天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拆毁”可知,针对外来文化的管理,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7山东济南调研)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篡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
30、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解析从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以判断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内忧外患,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16江苏单科)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
31、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32、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小问,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第四小问,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
33、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据材料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得出抑商和惠商是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政策,惠商是阶段性的,抑商和惠商在某一阶段同时存在。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
34、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14.(2016广东潮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摘编
35、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概述内容,简析原因、影响,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解析根据材料中“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可知所选取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应该与世界交往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有关,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从事件的描述,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事件的影响这三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题目要求,逻辑严密,有理有据的都可。(可以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以闭关锁国政策为例:自明朝晚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贸
36、易政策。限制中国的商品出口,限制中国民众与西方进行贸易,阻碍了中国对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原因: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天朝上国思想:防范外侵略的需要。影响:助长了排外心里,导致中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予以否定。高考探究课(六)视角1历史趋势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耕经济的演变
37、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形成。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益成熟,也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考题1】 (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材料反映
38、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的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答案A视角2社会热点中国古代的土地流转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土地流转制度,历次革命或者变革都与土地流转制度有关。春秋晚期,中国出现了土地出租、买卖等土地流转方式。商鞅变法后,私有土地合法化,奠定了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秦汉以后,中国土地流转制度日趋成熟。东汉末至魏晋南朝世族权势嚣张,依势荫庇大户
39、,广大农民沦为佃客、部曲或奴脾,逃避国家赋役。北魏创建的均田制,主要是对战乱后荒芜土地实行农民按人口分配的制度,北齐继续推行并一直延续到唐代前期。宋代以后,土地买卖、典押和永佃制,成为中国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考题2】 (2013课标全国,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正确。答案D视角3对主流思想的突破“重农抑商”政策下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
40、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产物;可以分为“重农”与“抑商”两个方面。“重农抑商”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但是,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大量农副产品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品经济仍然得到发展。【考题3】 (2013课标全国,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
41、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但无法说明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排除A。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除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信息看,广东大庾岭南北经济差异明显,这一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答案D视角4经济发展趋势经济重心的南移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
42、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考题4】 (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材料反
43、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根本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C1.吕氏春秋关于精耕细作的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解读】材料指出精耕细作的方法,即播种之前耕五次,播种之后锄五次,一定要做得仔细彻底。耕种的深度,以见到湿土为限,这样,杂草不生,又无害虫,今年种谷子,明年种麦子,定能获得
44、丰收。2.吕氏春秋关于民营手工业的记载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鞋帮,引申指鞋)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弗徙也。”【解读】春秋时期,出现了民营手工业。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如“为是故,吾弗徙也”。手工业者往往以自己的家庭为作坊从事生产,有的数代生产经营,如南家工人,做鞋已经三世,在宋国已经远近闻名。3.庞卓恒对农耕文明的论述当一种领先世界的文明发展到巅峰后,如果产生高度特化适应和内向成长的惰性,就会因保守而难于实现社会转型,受到“先进的惩罚”,逐渐落后。相反,后进者因自身文明的不完善
45、,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生产能力的要求得到激励,往往会在下一阶段的赛跑中具有“借用的优惠”。【解读】中国原本走在世界前列,但成熟的小农经济居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实行闭关锁国,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市场扩大。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后,制度、文化变得保守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民的创造力被压抑。西方原本落后于东方,但从公元14世纪开始,欧洲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过数世纪的开拓,终于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4.曹大为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论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
46、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的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解读】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5.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论述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解读】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超越了陆上丝绸之路,并且中国取代穆斯
47、林在东亚和东南亚取得海上优势。这归功于造船业和航海业的进步、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6.白寿彝对重农抑商的分析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商人有时“且贩自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这对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清政府对手工业产品实行违反价值规律的限价收购的做法,不仅见于云南铜矿,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的铜矿中,在贵州的水银矿、铅矿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封建政权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对民间手工业进行
48、直接掠夺,窒息了这些手工业部门的生机,商人宁愿求田问舍,将资金转向土地而不愿投入产业。【解读】作者分析了清代重农抑商的表现与影响。清代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官吏勒索舞弊;对手工业产品限价收购;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这些措施阻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强化自然经济,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单元检测卷(六)(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16福建三明调研)公元前538年,子产在郑国进行了“整理田制,按土地征收赋税”的改革。这一改革实质上()A.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B.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C
49、.提升了奴隶主贵族的地位D.壮大了新兴地主的力量解析因为“按土地征收赋税”没有区分井田和私田,而当时原有的井田制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私田的兴起逐渐瓦解,该政策事实上顺应了私田主人的需求,故B项正确。答案B2.(2017河南省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体现了农业生产中注
50、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排除C项;对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D项错误。答案B3.(2016江西南昌八校联考)西晋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唐朝规定只有成年男子授田,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授田。西晋的占田、隋唐的均田只授田丁男,不授或少授田丁女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C.重农抑商的政策 D.国有土地有限解析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男子为农业耕作中的主要劳动力,对妇女少授田或不授田对农耕的影响不是特别大,故A项正确;在占田制、均田制前,男子与妇女授田的数量相当,与男尊女卑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
51、材料现象与重农抑商的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国有土地有限是影响材料现象的因素而非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A4.(2017福建泉州调研)儒家经典谷梁传中记载:“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即借民力耕田)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而履亩(即实际亩数)十取一也。”材料反映()A.井田制在鲁国已经崩溃B.初税亩仅按私田实际数量收税C.作者不认同初税亩的收税依据D.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解析井田制遭到破坏,但非已经崩溃,与材料中“初税亩,初者始也”不符,故A项错误;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故B项错误;儒家有崇古倾向,材料中“儒家经典谷梁传”“初税亩,非正也”表明不认同,故C项正确;
5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D项错误。答案C5.(2017江西百所重点高中模拟)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土地买卖,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项错误;土地买卖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故B项正确;土地买卖是私人之间交易,只能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故C项错误;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末清初,故D项错误
53、。答案B6.(2017辽宁丹东调研)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解析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A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D项正确。答案D7.(201
54、6宁夏银川三模)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无后”不仅违背了孝道伦理,而且使小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缺乏,即强调孝道伦理有助于保障小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缺乏,即强调孝道伦理有助于保障小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说明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之间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并未涉及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C项错误;
55、材料强调的是孝道伦理对小农经济的影响,D项错误。答案A8.(2017福建厦门调研)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A.不计劳动力成本 B.效率极其低下C.产品与市场无关 D.工艺水平不高解析据材料“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可知,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不计劳动成本,故A项正确。答案A9.(2017山东泰安模拟)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
56、生日用商品带来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解析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不投放市场。故选B项。答案B10.(2016湖北武汉质检)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A.重商抑农 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解析材料首先提出了商业与农业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问题,之后“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阐述了农业与商业要同时协调发展。答案C11.(2
57、017四川遂宁一诊)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知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只能说明农户重视商业利润,但不能说拜金,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出现雇佣劳动,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一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7湖南永州信息卷)汉代长安城的宫
58、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都城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占10%,而居民区占63.8%,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B.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占据城市90%面积,说明汉代长安城主要行使政治职能;而唐朝时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仅占10%,居民区及道路河渠占大部分面积,说明唐朝长安城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职能增强。故B项正确。答案B13.(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质检)“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
59、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货币的“记号或象征”,最根本的原因是()A.纸价昂贵,与金属货币价值相当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解析A、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C两项都与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有关,但B项不属于根本原因,而商品经济繁荣和信用体系的发展才是纸币发展的根本原因,答案为C。答案C14.(2017山东淄博模拟)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60、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解析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颁布新政,规定保障佃户,以此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租佃关系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性质,故C项错误;材料是涉及租佃中体现人身关系的变化,得出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是以偏概全,而且伴随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致使等级秩序的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B15.(2017湖北武汉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61、。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解析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答案B16.(2016河南洛阳三模)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
62、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政府的一种行为,材料与政府行为无关,故A项错误;通过多种途径都可以获得社会地位、政治身份和经济收益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各种职业的人通过本身技艺可以获得政治和经济收益,体现不出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故D项错误。答案B17.(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
63、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解析根据材料“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结合所学可知,指“重农抑商”政策,为了维护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抑商的最初目的也是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不符,而不是刻意维护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限制商人服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A18.(2017安徽马鞍山调研)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
64、:“元帝即位,天下大水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元帝废除盐铁专卖()A.反映了“工商皆本”的思想B.体现了中央决策民主化趋势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间断性D.受到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影响解析材料记述的史实是洪灾导致民间苦难,汉元帝采纳儒生建议废除平常的专卖,不能理解为“工商皆本”,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记述了单独一件事情,不能体现“民主化”的动态过程,同时,迫于灾难采纳合理化建议以维护封建统治也不能表明是“民主”的政治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特殊情况,不是统治者实施经济管理的主动调控行为,不能作为重农抑商政策间断性的例证,
65、故C项错误;按材料信息可知,汉元帝受到了“诸儒”“毋与民争利”思想的影响,这才罢免官方专卖,故D项正确。答案D19.(2017甘肃兰州模拟)鸦片战争以前,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其根本原因是()A.西方列强觊觎中国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 D.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解析西方列强觊觎中国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外部原因,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政治因素,故C项错误;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思想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B20.(2017山东滨州调研)明朝
66、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B.读书风气日益盛行C.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解析材料未提及宗法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不能体现读书风气日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体现人们对商人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宗族规矩而非国家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计40分)21.(2017山东烟台质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
67、中国经济落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材料二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68、7分)(2)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7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分别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思想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回答即可。答案(1)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2)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
69、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入停滞状态。22.(2017福建宁德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
70、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摘编自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等材料二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而倍受青睐。1617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达200多种。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 000吨。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 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
71、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等(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经济原因,并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7世纪白银流动对当时的中国和西班牙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 000吨。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可以
72、看出当时外国白银的大量流入,根据材料一“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可以看出宝钞贬值或铜钱流通数量少,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白银经历了从被禁用到“弛禁”再到成为法定货币的过程;经历了从民间开始使用到社会各阶层通用的过程;历时时间较长。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白银的流入推动了赋税从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变;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白银的流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二小问,根
73、据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白银流入西班牙,引发了价格革命,造成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同时也刺激了白银消费者的需求,而白银的大量流出,则制约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宝钞的贬值或铜钱流通数量少;外来巨额白银的流入。特点:白银先被禁用,到“弛禁”,再到成为法定货币;从民间开始使用到社会各阶层通用;历时较长(两百多年)。(2)中国:大量白银的流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海禁政策的调整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赋税从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变;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西班牙
74、:大量白银的流入,引发了“价格革命”,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剧;大量白银的流入,刺激了白银拥有者的消费需求;大量白银的流出,制约了工商业的发展。23.(2016广东四校联考)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12分)解析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生活之下的人民,保守、蒙昧、落后、专制;从唐长安城平面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皇权高高在上,“市”的发展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限制,如城市布局规整、“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综合两幅图
75、我们可以得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封建皇权又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答案评分标准:第一等:(1012分)能准确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其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论证充分合理。第二等:(79分)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逻辑关系,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论证较为充分合理。第三等:(46分)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第四等
76、:(3分及下)逻辑关系不清,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论证不充分或没有论证。(注:若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9分;若从小农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回答,最高计6分)示例: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专制主义皇权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要巩固小农经济,从而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