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范围考查角度题型与分值两次鸦片战争(2014江苏单科,5)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结果选择题,3分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2015江苏单科,22)甲午战争的过程、结果和影响非选择题,13分太平天国运动(2016江苏单科,6)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思想独特性选择题,3分(2015江苏单科,6)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及其原因选择题,3分辛亥革命(2012江苏单科,6)辛亥革命的影响选择题,3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2015江苏单科,9)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影响选择题,3分国共政权的对峙抗日战争(2015江苏单科,10)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选择题,3分(2013江苏单科,22)两次国共合作及其结局非选
2、择题,9分(2012江苏单科,7)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选择题,3分解放战争(2012江苏单科,9)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战略反攻选择题,3分第5讲西方列强入侵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江苏考试说明1.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2.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知识点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背景(1)国际: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国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清王朝腐朽落后,内部危机严重。2.概况:主要战争:鸦片战争、第二
3、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结果(1)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影响(1)政治上: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2)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3)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知识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
4、家主权的斗争1.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引起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丘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痛击日军。2.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2)经过: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等率军英勇作战。(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政策,最终全军覆没。3.威海卫战役:1895年日军偷袭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考向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史料二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
5、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史料三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1.史料一信息“机会”与“强迫中国接受”说明禁烟运动并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2.史料二信息“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反映出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3.史料三中“近代化”表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1.依据史料
6、一、二,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达到了吗?说明你的理由。提示:没有。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是列强无法扩大中国市场的根本因素,也从侧面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史料二中的“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什么时间取得的?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史论归纳1.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
7、“闭关锁国”的局面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2.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都是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3)战争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命题分析考法1从历史潮流角度命题。西方工业革命寻求中国市场是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解题时需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分析。考法2从列强侵华特权角度命题。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大量权益。如协定关税、游历与传教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
8、待遇等。解题时需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考法3从社会转型角度命题。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量权益,但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和近代化的历程等。解题时结合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1.(2014江苏单科,5)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析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等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据图文中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
9、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选B项。该谕旨颁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改变,并不是该谕旨导致的,C项错误;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不能表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D项错误。答案B2.(2017江苏扬州模拟)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作为英国此战的主要目的,反映出其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这些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很难简单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该学者()A.对南京条约中关于贸易条款的评价过于情绪化B.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价值标准来评判南京条约C.没有看到英国强加给中国的条款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10、D.过多关注中国仓促开放对中国经济民生的负面作用解析材料“这些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很难简单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表明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价值标准来评判南京条约,故B项正确。答案B考向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史料二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
11、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史料三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摘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1.史料一信息“炮弹实着泥沙”“军需局的坏蛋官吏”从中国军队腐败,装备落后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劣势。也从侧面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2.史料二从日本国力、战前准备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优势;明治维新后,国力提高,制定大陆政策,准备充分。3.史料三中信息“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望
12、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甲午战败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提示: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救中国,政治制度落后是根源;重视海洋强国,科技强国。2.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救亡”的实际行动。提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逐步由器物转移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史论归纳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13、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2.从不同视角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中日之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境地。(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中日之战后,中国
14、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命题分析考法1从史学研究角度命题。如丰岛海战的史料记载、威海卫战役图、马关条约评论等。解题时要正确运用史料研究的方法及原则,结合具体史料分析。考法2从侵华方式转变角度命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这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新要求。解题时可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分析。考法3从民族觉醒角度命题。甲午战败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救亡图存运动掀起高潮,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解题时需结合甲午战败的历史影响分析。1.(2016江苏无锡模拟)清末某爱国
15、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是指()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综合材料“拱手而让他人”“输此巨款”“设机造货”信息得知,“新约”涉及割地、赔款、开办工厂等内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但该地并非“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虽有赔款,但不涉及割地、开办工厂等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2.(2017
16、江苏如皋模拟)“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材料中的“是役”指()A.甲午中日战争 B.抗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 D.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根据材料“是役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可知,题干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故A项正确。答案A考向一两次鸦片战争1.“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鸦片
17、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不符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不符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A2.(2016江苏丰县模拟)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
18、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解析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接触到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两种文明形态开始碰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从社会史观角度来说,鸦片战争引起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推动民族工业的兴起”应该是从现代化史观角度
19、说的,故D项错误。答案D3.(2017江苏南京摸底)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随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A.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C.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解析作者认为英国国家大事须要“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不符合英国责任内阁制下的决策方式,故A项错误;“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与英国议会投票决定出兵不符合,故B项错误;“通国商民皆不欲
20、启衅东粤”与英国商人蓄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不符合,这说明他对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对英国议会的决策方式、以及商人蓄意发动战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江苏南通一模)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解析由材料“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得知,英国提出的是割让香港岛而非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材料“
21、闽、浙沿海暂准通商”说明清朝对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改变,不能再坚持传统的朝贡贸易,故B项错误;由材料“烟价在广州已付”得知,南京条约赔款是以赔偿英国鸦片损失的形式实现的,清政府只是拒绝军费和商欠的赔偿,故C项错误;由材料“平行礼可以通融”得知,清廷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答案D5.(2017江苏盐城模拟)天津条约签订后,护照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譬如“兹有本国人名某某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当时()A.鸦片战争后外民可凭证游历中国B.如外民寻衅滋事
22、,地方官无权留难C.中国内地已对外民全方位的开放D.晚清政府已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天津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签订的,故A项错误;材料“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表明地方官无权留难外民,故B项正确;材料“兹有本国人名某某请照赴十八省游历”表明内地没有对外民全方位开放,故C项错误;“晚清政府已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答案B考向二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6.(2016江苏苏北四市模拟)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
23、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从材料“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指威海之战占领威海,全歼北洋水师,由此可以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故C项正确;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故D项错误。答案C7.(2017江苏扬州模拟)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
24、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是()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B.使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C.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D.政府严禁人民反帝活动解析从材料“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可以判断出该条约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定之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故C项正确。答案C8.(2017江苏宿迁模拟)“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25、()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材料“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现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故C项正确。答案C9.(2017江苏宿迁模拟)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他记述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根据题目中“攻陷北京”,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进攻到天津白河口,未攻陷北京,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26、英法联军曾围攻陷北京,但拳匪指义和团运动,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即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10.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符合材料“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故A项正确;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列强驻军京津地区、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只能反映列强获取权益,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核心依据,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11
27、.(2016江苏淮安四模)梁启超说:“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这段话表明梁启超()A.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B.强调说明个人历史作用微小C.片面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D.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解析“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以个人好恶评价李鸿章,他对清政府外交的失败负有责任,但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认为个人历史作用微小,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无
28、能看,也不可能有谁比李鸿章有更好的措施,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也是形势所迫,可见要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6江苏盐城摸底)下边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慈禧)太后抓住美国公使夫人的手抽泣哽咽说进攻使馆是极大的错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德军驻守区域,商店重新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时人闻之,如丧考妣并拟殴上书人。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
29、醒民众解析根据图片信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德军驻守区域”以及“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推翻清政府统治成为革命必然,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一直都没有沦为殖民地,故B项错误;当时主要是革命思潮比较流行,实业救国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西方民主与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6江苏扬州期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
30、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材料二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孟森清代史材料三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
31、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答案(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2)原因: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3)实质: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
32、。表现: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14.(2015江苏单科,22)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
33、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
34、明。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兵舰既弱,坐守而已”即可得出“被动挨打”;由“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即可得出“海陆交织”;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仍统海军驻威海”即可得出“主帅指挥不力,避战不出”;由“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即可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从“日本不敢与抗”到“日人培力既厚”即可得出“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由“中国乃不国矣”即可得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结论。第(3)问,从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及其影响的角度思考。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