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清发展线索 掌握发展历程 一、中央体制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2、的商讨清朝(顶峰)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主旨阐明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3、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迁移应用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 D刺史解析:选C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刺史在汉武帝时期才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2.新唐书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
4、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解析:选A据材料“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可知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衡行政运作程序,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给事中“涂归”权力是来制衡行政运作程序,避免行政运作过程中的过失,保障君主独断之权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约丞相行政权力,而不是剥夺丞相行政权力,故D项错误。3“(明代)大
5、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解析:选A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且其“票拟”须呈给皇帝审定,故B项错误;材料无意说明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与否,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有宰相实质,故D项错误。4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
6、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 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解析:选A“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说明军机大臣和唐元三公一样,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故A项正确。二、地方体制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周朝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
7、”,“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主旨阐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
8、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迁移应用1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下列选项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解析:选B题干中提到“寿地”在周朝时期曾被不同诸侯国占领过,说明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
9、,故B项正确。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材料反映的是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当时最主要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不是当时转化的客观条件,皇帝制度的确立是形成皇权专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故C项错误;秦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是
10、在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之后,不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故D项错误。3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解析:选C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这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项错误;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
11、时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三、选官制度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夏、商、西周世官制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战国、秦朝和汉初军功爵制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两汉察举制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
12、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定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影响:推行初期,评定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明、清科举制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旨阐明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是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趋势如下:(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13、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科举制与社会流动性科举制的实施,造成了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可能性。而社会的流动性通常被视为社会开放程度的标志之一。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流动。“上升”,使得少数脱颖而出的下层士人得以参政,“下降”流动,则使得居官位者得不到世代承袭的保障。科举制一方面激励士人奋勇向上,同时也促进社会角色的选择更加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士人们更加关心自身命运。一般说来,科举落第者们更加贴近下层民众,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或为乡里的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迁移应
14、用1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取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解析:选DA项是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察举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以考取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被举荐者由皇帝策问到考试得官,说明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
15、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解析:选A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并非九品中正制影响,排除。3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这一制度()A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 B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C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 D最突出特点是等级森严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度才而使之,程能
16、而任之”可知,该制度为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最早开创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而非血缘门第,故B项错误;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科举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平、公开、客观,故D项错误。4如图是南宋理宗宝佑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解析:选B贵族体制与科举制并非绝对的对立,科举制并非结束贵族体制,故A项错误;而三代不士者多于300人,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因此选
17、官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仅是南宋一年的进士出身统计,不能看出科举制是否成熟,故C项错误;宋代做官除了通过科举考试之外还有荫封制度,故D项错误。专题贯通(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理清发展线索 掌握发展历程 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农业起源经济作物: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耕作工具:石、木、骨器土地制度: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耕作方式:石器锄耕耕作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经营方式: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
18、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经济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耕作方式:牛耕普及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曹魏时出现翻车,唐朝出现筒车等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主旨阐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进步(落后),生产技术发展(滞后),耕作方式改进(落后)。(2)生产关系因素:土地制度(私有、土地兼并、均田制
19、),赋税制度(税制改革),政府政策鼓励。(3)自身因素: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4)天灾人祸。迁移应用1(2018届高三苏州模拟)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据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合理利用土地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故答案为C项。2宋代张孝祥有诗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
20、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C提高了耕作技术 D此工具出现于宋朝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转此大法轮”“甘泽高下普”可以判断是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水力来进行农田灌溉,故A项正确;筒车节省了人力但不能调节水的流量,故B项错误;筒车是灌溉工具并没有提高耕作技术,故C项错误;筒车出现于唐代而不是宋代,故D项错误。3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
21、有所改变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也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农民“或纳税完官”,但材料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
22、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主旨阐明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23、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迁移应用1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解析:选A从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使用而不是投放市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
24、的是官营手工业,故选A项。2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不能得出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的窑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表明铜官窑经营
25、者注重营销,产品远销世界多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可知,该窑为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表明其产品远销世界多地,但不能说明主要面向海外销售,故D项错误。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辉煌。下列图片反映的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水排司母戊鼎粉彩瓷器素纱衣A BC D解析:选C水排出现在东汉,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粉彩瓷器出现在明清时期,素纱衣出现在西汉,因此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选择C项符合题意。三、商业发展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繁荣商朝人善于经
26、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柜坊和飞钱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繁荣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
27、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主旨阐明1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2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1)经济新现象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
28、体。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2)原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迁移应用1陈直三辅黄图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这里的“市”是指() 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解析:选D因为材料中的“市”受到了空间限制,说明受
29、到政府管理,故本题选D项。2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朝的民生问题。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商业政策的放宽,材料中“不得收其算”“勿得收算”说明政府对于税收政策的放宽,故D项正确。A项是结果而不是目的,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排除。3(2018届高三无锡质检)康熙年间的乌青文献记载:“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
30、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镇四乡生产的湖丝,号称辑里丝,远销国内外。”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这段材料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对商业控制放松B湖丝远销海外,瓦解了“闭关锁国”政策C市镇的发展,成为政府重要的赋税来源地D市镇人口剧增,自然经济失去了主导地位解析:选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并未瓦解,故B项错误;“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财赋所出甲于一郡”说明乌镇的发展,成为政府重要的赋税来源地,故C项正确;古代自然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四、经济政策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重农抑商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
31、农抑商”产生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中唐以来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明朝海禁政策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主旨阐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
32、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迁移应用1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解析:选B材料没有提到秦国的经济政治情况,故A项错误;从材料“三官贫,必削”可以反映出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
33、有指出“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材料有指出官吏的重要地位,但没有指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故D项错误。2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B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改善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解析:选D根据“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可知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中“政治地位”无法体现,排除;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说法错误,排除。3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34、,“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解析:选B根据“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其目的是防内,故A项错误;根据“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可知国家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地调整政策,故B项正确;C项并非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根据“照粤关之便”可知能够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故没有打破既定的政策,故D项错误。专题贯通(三)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理清发展线索 掌握发展历程 一、主流思想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35、;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西汉改造和独尊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转型与成熟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陆王主张“心”就是“理”;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36、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主旨阐明先秦时期民生思想的特征与当代价值(1)先秦诸子民生思想契合之处“节用”的民生主张:儒家的节用观体现在统治阶级治理国家过程中节约财力、民力,要求个人生活方面应当尽量节俭;墨家主张节俭生活,反对奢侈享受;道家主张节欲式的崇俭抑奢。“扶弱”的民生主张:儒家特别重视对老幼等弱势群体的民生关怀,将老幼生活保障水平作为衡量民生发展程度的一则标准;墨家的仁义民生思想亦是崇尚帮助弱者,以向弱者传递爱作为墨者的行动目的。“公正”的民生主张:先秦诸子的民生思想都包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望,道家表现为老子提倡的“以正治国”;法家表现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式
37、的法律平等;儒家则表现为追求均贫富的愿望。“仁爱”的民生主张:老子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以民众意愿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孔子要求统治者推己及人、博爱众生;墨家的仁爱体现为要求统治阶级轻徭薄赋。(2)先秦民生思想对当今民生发展的启示富民是民生的基础,强调当今民生发展的首要任务仍在于如何使民众富庶,只有民富才能本固邦宁,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制订合理的法律法规,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民众温饱、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公平正义是民生的保障,强调民生发展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注重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借鉴儒家“均富”民生思想合理化收入分配格局,法家“法治”民生思想推动法律公正、制度公正。要关爱弱势群
38、体是民生发展的重要一环,强调民生发展要重点扶持弱势群体,扬弃墨家“兼爱”民生思想,宣扬“仁爱”的普世价值,彰显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迁移应用1(2018届高三南通调研)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解答此题,通过题干中的“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仁、义、礼、智四德”,就可以判断出是孟子对
39、孔子仁的思想主张的继承,提出了“仁政”思想。答案选A。2学者江晓原指出,“古人之所以热衷于虚构或牵合天象记录,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天象记录可以直接为具体的政治措施提供帮助。”其思想依据是()A三纲五常 B敬天保民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解析:选C根据材料“天象记录可以直接为具体的政治措施提供帮助”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其它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3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A董仲舒:天人感应 B
40、朱熹:格物致知C王阳明:知行合一 D顾炎武:经世致用解析:选C材料中“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反映出该学者知行合一的思想,根据所学可知该学者是王阳明,故C项正确。二、科技成就点清线通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展历程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活字印刷术;木活字、金属活字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外传唐初硫磺伏火法;唐末用于军事;五代和宋朝广泛应用;元朝外传完成时间东汉雕版:隋唐活字:北宋北宋唐朝历史作用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军事实践、经济生活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
41、定作用主旨阐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的特点(1)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2)科技内容上:实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实用性)。(3)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经验性)。(4)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封闭性)。迁移应用1.如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上有“再拜上书大(通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A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B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C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D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解析:选D材料
42、信息体现不出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故A项错误;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故B项错误;在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上有文字,但是不能说明这些文字就是海昏侯所书,故C项错误;写在简牍上,说明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故D项正确。2“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宿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诗中描述的是()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 D印刷术解析:选B诗句前两句的意思是,在罗盘盘面北方正位是指向二十八宿的虚宿和危宿的界缝,南方正位是指向二十八宿张宿三度,这是对校正罗盘北方和南方的方法的描述,可判断出与指南针有关,选择B项。3.如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这
43、一铜版佐证了()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B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C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解析:选B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于唐朝,与材料中“南宋”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表明印刷技术先进,故B项正确;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与材料中“南宋会子”不符,故D项错误。三、文学艺术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先秦、秦汉奠基发展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从魏晋南北朝到唐
44、宋元全面繁荣文学: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明清承古萌新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
45、桥的墨兰图“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主旨阐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1)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学的教化功能使作家自觉地担负起历史的重担,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2)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传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反映现实的。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描写的不是天国,而是人间。这种以现实为出发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3)主客相融的自然主义情调:中国古代文学浓郁的抒情色彩体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创作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4)中和
46、之美:中国古代文学既是社会的文学图卷,又是中国人的心灵记录;既是真实的社会写照,又是心灵的意识境界。在一种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中,呈现出中和之美。迁移应用1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A行书B草书C楷书 D隶书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材料文字“意态之际”“将发未发”可排除B项;材料“离方遁圆”指不要拘泥于事物的表面形象,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可排除C、D两项;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2“诗不能尽,而为书,而为画”,追求
47、“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格,润而不滑”的韵味。下列不属于此风格的是() 解析:选B材料“诗不能尽,而为书,而为画,追求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格,润而不滑的韵味”反映的是文人画,A、C、D三项符合文人画特点,阎立本的步辇图属于人物画,B项符合题意。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字含蓄不易读懂 B语言高雅难于理解C内容深刻影射社会 D历经数载艰辛付出解析:选C材料的主旨是影射社会,让读者自己体会,不是不易懂,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语言高雅难于理解,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内容深刻,对社会有影射,故C项正确;材料语意重在解味不是
48、强调自己的艰苦,故D项错误。一、中国古代史“政治线索”回顾练(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 解析:选D题干引用材料表现了宗法分封制的基本特征,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大一统格局出现在西汉,不属于西周,故选D项。2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
49、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解析:选C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周天子是天下的绝对大宗,不是周公,故B项错误;“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表明分封的重要依据是智慧和品德,故C项正确;“殷民六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表明殷族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项错误。3左传襄公十二年:“秋,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
50、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等级森严B奴隶制渐趋强化C宗法制亲疏有别 D封建制尊卑有序解析:选C分封制等级森严是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等级差别,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奴隶制渐趋强化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表明宗法制血缘关系的亲疏,故C项正确;封建制尊卑有序是指分封制的森严等级,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4礼记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D明确男女的家
51、庭分工解析:选B根据“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以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的结合,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B项正确。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解析:选B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九卿作为国家行政机构也负责皇室事务,实际上使政府机构成为皇室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的特点,目的就是突出皇权至上,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古代政体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6陈旭麓说
52、“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7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
53、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历代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A沿用九品中正制 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C存留察举制痕迹 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及学生阅读、提取并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主考官根据才德
54、名望作为录取参考说明唐代科举保留了察举制痕迹,答案为C。9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解析:选D根据题意的表述,由“制度创新”“政治原则公开化”“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可以推断此制度是科举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写古代科举考中进士时的兴奋心情,故D项正确。10下列为唐朝三
55、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解析:选A尚书省下辖六部, 六部并不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故A项正确。11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命人“宣敕祎之”。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度有效约束了君主的专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解析:选C武则天时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宰相对皇帝违规的做法提出异议,不能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度有效约
56、束了君主的专权”,故B项错误;唐朝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是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和尚书执行,武则天的敕令没有经过这些运行程序,故C项正确;皇帝的诏令不需要经过中书门下批准,故D项错误。12“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改变这种状况,明太祖朱元璋的对策是 ()A设置内阁 B废除丞相 C设三司使 D设军机处解析:选B材料“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表明了权臣弄权、蒙蔽皇帝的弊端,与此对应的措施是废丞相,故B项正确;其它三项不是朱元璋设立的,故排除。13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
57、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解析:选C题干中两人针对行省提出不同看法,皆符合史实,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故C项正确。14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C相
58、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解析:选D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表明内阁参与官员的任免,但官吏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故B项错误;明朝设立内阁后就再没有设宰相,故C项错误;“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15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A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B“敲
59、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C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D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没有军务处置权,军务处置权归皇帝,故A项错误;“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是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俱应直达朕前”表明嘉庆帝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自己的至上权威,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
60、。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
61、问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得出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再到增加考试环节,再到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汉朝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和才能,所以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的不同是注重血缘门第。第(2)问,根据材料二科举制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考试由单科到多科,实行分科考试,注重公平,由统一卷到南北分卷,照顾到地域差
62、异,由于明清八股取士考试形式和内容僵化,最终被废除。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不同:注重血缘门第。(2)特征:由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考试,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
63、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二、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回顾练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此工具名称是()A耧车B翻车C筒车 D曲辕犁解析:选D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和筒车是灌溉工具,与材料无关,故A、B、C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工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符合曲辕犁的特征,故D项正确。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
64、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解析:选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均土地减少,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汉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3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
65、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社会以农为本 B政府注重精耕细作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各地民俗趋向一致解析:选A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是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传播农桑”,表现统治者重视农业,故A项正确;以农为本导致注重精耕细作与题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春祭庙会活动”只是一种民俗,材料没有涉及各地民俗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4(2018届高三苏州模拟)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C生产技术先进,
66、面向市场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解析:选D材料中汉代漆杯,六位不同工种工匠说明生产专业细化,七位监督人员说明官府掌控,故D项正确。5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面增,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得知,瓷器是专门为皇家生产,不在市场上流通,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6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雠货。小户无甚资本,往往
67、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材料说明()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解析:选A材料中“机户领织,谓之代料”“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雠货”“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道程序环环相扣,说明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故A项正确。7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九市(位于东、西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
68、最为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解析:选D材料中西都赋中的“立十二之通门”“九市(位于东、西市)开场”能与汉代长安城遗址图相互印证,从而说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设问中要求图文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故D项正确。文学作品容易夸张失真,不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所以A项是不准确的。B项“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不符合材料的设问,故B项错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用考古发现来证实,C项表述错误。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
69、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 D元朝大都城解析:选B唐朝前期没有夜市,北宋时出现夜市,北宋要早于南宋和元朝,故B项正确。9著名学者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提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A重视道德操守看淡商业利润B商业资本成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C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D缺乏制度的保障而导致发展困难解析:选C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但不能由此推断出其看淡商业利润,故
70、A项错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经济运行主流模式,故B项错误;徽商、晋商汇兑业务的运转还是完全依赖道德操守,传统观念固化,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影响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发展缺少法律的保障,但没有体现其发展艰难,故D项错误。10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
71、户主之。”A BC D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徽商产生的时间是明清时期;曲辕犁的时间是隋唐时期;根据“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谓之团钢”可知为灌钢法,故的时间为魏晋时期;“交子”是北宋时期的现象,故的时间为宋朝,B项符合题意。11(2018届高三镇江检测)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士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D古代经
72、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解析:选D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与材料中“贵族经济”到“士族经济”“士绅经济”“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相符,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并非作者所强调,故排除。12如图是明清时期国内各区域市场分布示意图,它较为充分地反映出()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显著发展解析:选D自给性,与材料中“市场”不符,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材料中“各区域市场”直观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13吕
73、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里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A加强农业管理 B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 D强化社会管理解析:选D材料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的用意,其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14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A重视农业生产 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C继承重农抑商思
74、想 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解析:选D材料把农业和商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农业和商业对百姓生活和国家发展都很关键,故D项正确。A、B两项失之片面,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5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D反映“天朝上国”观念解析:选C“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效益,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社会转型是经济形
75、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某些学者认为,“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材料二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资”的一方。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明代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决不允许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三角首先被徽商冲破。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
76、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材料三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
77、点。(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这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得出商品种类多,根据材料一中“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得出经营的地域范围广,结合所学可知徽商的经营方式为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第(2)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局限性,第二步从材料二、三寻求史实,在论述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答案:(1)特点:经营地
78、域范围广;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等大宗商品交易为主。(2)应客观看待这一观点。既要看到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型劳资关系);社会观念的变化(追求财富);社会秩序的冲击;社会风气的改变(崇尚消费、助学济贫)。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有限:政治风气败坏(封建专制制度下,官商勾结,腐败盛行);社会风气,出现奢靡之风;大量财富投向非生产领域,如官场消费、科举消费、买田置地、公益消费(建祠、助学、济贫等),没有将大量商业利润用来扩大再生产。三、中国古代史“文化线索”
79、回顾练(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法家学派的开创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说明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并未融合为一体,故D项错误。2礼记
80、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儒家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墨家兼爱的思想,故B项正确。3“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应该出自()A论语 B道德经C孟子 D韩非子解析:选D由材料“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得知,作者主张严刑峻法,反对实行“仁政”。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观点相符,故D项正确。4(
81、2018届高三苏州模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_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_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_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上述材料处应分别填入()A儒家、墨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解析:选A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是儒家思想,“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是墨家思想,“严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是法家思想,A项符合题意。5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
82、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解析:选D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东汉光武帝利用儒学为自己更换太子服务,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
83、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D项正确。6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原解析:选C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但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
84、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7(2018届高三常州模拟)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解析:选C从材料“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
85、高法则,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8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言论()A主张格物致知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强调“心外无理” D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选C该则材料,通篇强调的都是一个“心”字,主张“心外无理”,很明显是陆王心学的唯心哲学观点,该哲学流派在方法论方面的主张是“致良知”和“发明本心”,而“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主张,故A项错误;陆王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较先前的程朱理学更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非禁锢,故B项错误;“心外无理”是陆王心学的哲学主张,故C项正
86、确;陆王心学亦是对儒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真正否定儒学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9萧公权在评述某思想家时指出:“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朝廷官吏视为邪说,东林首领顾宪成亦斥其不守礼教,一任心裁。”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黄宗羲解析:选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同时材料中“东林首领顾宪成”表明是明朝,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中“致良知学说”和明朝不符,故排除。10“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以上言论最可能出自于()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李贽解析
87、:选D从题干“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可见该思想家并非尊崇儒学和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属于儒学正统思想家,而李贽是儒学异端,D项符合题意。11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家,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黄宗羲的主张。黄宗羲的主张中,不可能会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因为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排除C项与D项;在黄宗羲看来,他不主张建立一家之法,主张法治,而不是君主专制。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88、君主专制,而非整个封建制度,故A项正确,B项错误。1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经孔子编订而成,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出现的是()A唐风 B陈风C郑风 D赵风解析:选D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赵国出现在战国时期,故诗经中不可能有赵风,D项符合题意。13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他所说的文学体裁()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辞藻华丽、铺排夸张解析:选A根据材料“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并结合史实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
89、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其特点是通俗易懂、豪放飘逸,故A项正确;重章叠句、四言为主是诗经的特点,故B项错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多具有平实浅近、句式工整的特点,如白居易的卖炭翁等,故C项错误;辞藻华丽、铺排夸张为汉赋的特点,故D项错误。14古代一位书法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做如下描述:“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A B CD解析:选C材料中“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表明是草书,C项是草书,故C项正确;A项是行书兰亭序,B项是小篆,D项是楷书,故排
90、除。15.如图为明朝的墨葡萄图,图中水墨葡萄一枝,叶不勾脉,均以水墨点染,不求形。该画作()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解析:选C综合材料图画和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得知,该画作属于文人画。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C项正确;突出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是风俗画,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以水墨点染”与选项“工笔重彩画”矛盾,故B项错误;由材料“叶不勾脉”“不求形”得知,该画作注重写意而非写实,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家训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
91、色的部分,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材料二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
92、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摘编自陈延斌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材料三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生活走上正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化,我们深切地感到: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训,又堪称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家训中充满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修养品德和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摘编自牛志平“家训”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家训的主要特征。(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6分)(3)据材料说明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
93、出传统家训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解析:本题以中国传统家训的演变为新情境,实质考查传统思想文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等主干考点及学生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上作者形式上方式上”等信息,从历史、来源、内容、形式、精神内涵等多个角度逐层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的“局部的开新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概括;第二小问据“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的相关信息概括,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问从社会、时代变迁的高度概括。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家国情怀。(2)表现:呈现新气息,但总体走向衰落。原因:封建制度衰落;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辛亥革命的冲击。(3)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紧扣时代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原因:社会、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