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93KB ,
资源ID:29011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9011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

2、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

3、的“俗说”,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

4、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

5、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B. “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C. “趣

6、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D. 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指出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是在借鉴西方美学中进行的,借鉴也是创新融合的重要途径,这是本文论证的立足点。B. 文章以较多的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并引用其相关论说展现了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C. 文章依次借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朱光潜等美学大家,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

7、进程。D. 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这一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并重申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B. 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C. 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D. “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答案】1. B 2. C 3. D【解

8、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错误,因果关系表述欠周密。王国维写就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不仅有对德国古典美学各家思想的借鉴,也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反思。C项,“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表述不当,“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这表述与原文不吻合。原文为“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D项,“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

9、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表述绝对化,也于文无据。故选B。【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超越”表述不当,文中无此意。原文为“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

10、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D项,推论不当。“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这推论缺乏实据,而“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这推论,也与原文所述不吻合。故选

11、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20日上午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隆重举行。上午10时,庆祝大会暨就职典礼开始。全体起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首先,我谨代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向全体澳门居民表示诚挚的问候;向新就任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贺一诚先生和第五届政府主要官员、行政会委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澳门发展的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习近平

12、指出,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协力,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他希望澳门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站高望远、居安思危,守正创新、务实有为,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推动澳门特别行政区各项建设事业跃上新台阶。(摘编自2019年12月20日19:21央视网)材料二:澳门本地生产总值(GDP)从回归之初的518.7亿澳门元增加到2018年的4447亿澳门元;2018年年底,累计财政盈余达到5056亿澳门元,外汇储备为1636亿澳门元,较1999年分别增长193倍和6.2倍,大大增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自20

13、04年以来,已有近1000名澳门教育人士参加港澳教育界国庆访京团。特区政府还设立了“认识祖国、爱我中华”项目,自20042005学年至今已有6.5万名师生参与;2016年又进一步推出“千人计划”,至今已组织超过3000名青少年到内地学习交流。澳门逐步探索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住屋、教育、医疗、人才培养、防灾减灾等六大长效机制,持续优化民生工程。至2018年,澳门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高达83.7岁,居世界前列。(摘编自光明网数据说)材料三:光明智库:从澳门的实践经验来看,“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澳门实践为“一国两制”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哪些启示?唐继宗(澳门特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

14、):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澳门回归20年以来,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为澳门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同时,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又让制度环境更趋稳定。在回归以前,澳门失业率处在高位,不少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其他地区谋生。回归以后,澳门失业不断下降,居民安居乐业,不少外地朋友来澳门就业。王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在我看来,让发展成果惠泽于民,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至2019年,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丰盈,这是特区政府和居民多年来齐心建设的经济成果,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比如,医疗福利涵盖学童、孕妇、65岁以上的长者以及一些弱势群体;学生有书簿津贴、膳食津贴,大学生

15、可以申请贷学金和奖学金等。王禹(中山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于2009年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法,率先履行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宪制责任;2016年在立法会选举法修改法案中增加“防独”条款;2019年1月顺利完成对本地立法国旗、国徽及国歌的使用及保护的修改,切实维护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尊严。澳门经验说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与保持澳门特别行政区长期繁荣稳定有机统一,彰显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巨大生命力。澳门“一国两制”实践经验启示很多,最基本的是严格按照宪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正确处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摘编自张胜等解开“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澳门密码)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16、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从此澳门回归祖国怀抱,20年来谱写了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华彩篇章。B. 自澳门回归以来,到2018年年底,累计财政盈余达到5056亿澳门元,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193倍,经济获得了空前的高速发展。C. 澳门特区政府设立了“认识祖国、爱我中华”项目,还推出“千人计划”,加强了和内地的联系,从而提高了澳门人民对于祖国的归属感。D. 澳门逐步探索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住屋、教育、医疗等六大长效机制,如医疗福利就涵盖了学童、孕妇、65岁以上长者等一些弱势群体。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17、确的一项是( )A. 澳门回归祖国20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结果。B. 材料二以数据说话,从澳门本地GDP、财政收入、交流学习、民生工程等方面,显示澳门回归20年的成就举世瞩目。C. 为了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澳门特区政府完善了法律制度,增加“防独”条款,严禁污损国旗、国徽及国歌。D. 澳门回归20年向世界展示了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有巨大生命力和优越性,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6. 澳门特区的实践为丰富和完善“一国两制”提供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答案】4. D 5. C 6. 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

18、“一国两制”为特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经济发展又让制度环境更趋稳定。让特区经济的发展成果惠泽于民,使特区居民感受到获得感与幸福感。 特区要科学立法,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正确处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涵盖学童、孕妇、65岁以上长者等一些弱势群体”错,原文是“医疗福利涵盖学童、孕妇、65岁以上的长者以及一些弱势群体”。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

19、、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为了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战略构想”错,选项中提到的完善法律制度、增加“防独”条款等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统一,“一国两制”是手段不是目的。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

20、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为澳门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同时,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又让制度环境更趋稳定”分析,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结合“至2019年,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丰盈,这是特区政府和居民多年来齐心建设的经济成果,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分析,让特区经济的发展成果惠泽于民,使特区居民感受到获得感与幸福感。结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与保持澳门特别行政区长期繁荣稳定有机统一,彰显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巨大生命力。澳门一

21、国两制实践经验启示很多,最基本的是严格按照宪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正确处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分析,特区要科学立法,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正确处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

22、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地回忆孙犁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

23、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

24、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

25、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

26、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

27、,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28、:“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怎么沾了我的光?”“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够干什么了?”大伯问。“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

29、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

30、我问。“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于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B. 女孩子之所以反对“我”在河的上流洗脸,是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没能保护百姓,心存不满。C. 小说写到买布做旗这一情节就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

31、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D. 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清淡与浓烈等特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8. 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妞儿的形象?请简要分析。9. 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特点在文中的体现。【答案】7. B 8. (1)语言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2)外貌描写。小说通过“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等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生活的贫困艰辛。(3)侧面描写。小说通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侧

32、面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 9. (1)山地回忆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2)山地回忆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3)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因而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

33、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没能保护百姓,心存不满”错误。对女孩子心理的解读不正确,反对“我”在上流洗脸,应该主要是源于对陌生人的戒备和性格里的泼辣。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直接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侧面描写可以借助环境、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

34、股,为什么不脏”“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外貌描写。小说通过“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等外貌描写,表现了妞儿家生活的贫困艰辛。“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直接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友好。“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给你做”“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直接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

35、情慷慨。“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表现了妞儿聪明能干。侧面描写。小说通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侧面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孙犁小说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的理由。“散文化小说”主要特征有:(1)淡化情节,稍有冲突,缺少悬念,小说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展示生活的本色;(2)虚化人物,作者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3)散

36、文化或诗话小说营造的意境主要是表现气氛,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也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4)主旨较多反映人物自然、人与生存状态,突出人与人的感情纠葛,人性的复杂多变等主旨。回答此题要从以上各方面分析。这篇小说选择乡村景象的记忆和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没有完整而缜密的故事情节,但读之真切感人。叙事时,采用一连串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的画面,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所叙述的饱含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华

37、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初,军吏李成苦欬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佗言:“君病肠痈,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余脓血讫,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复与成两钱散。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先持贷我,后为卿从华佗更索。”成与之。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

38、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注释】差:同“瘥”,病

39、好了。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B.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C.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D.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远处求学。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的游学始源。B. 孝廉,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汉代推举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士的察举

40、制与征辟相同,自下而上地选拔官员。C. 士人,文中指读书人。在崇儒社会,读书人普遍把礼记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想。D. 郡县,行政区划名。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分封制之后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郡、县两级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算岀分量,不用再称量。B. 华佗以医为业,淡泊名利。曾经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他对自己以医谋生也从来没有感到后悔。C. 华佗医者仁心,主动救治。在路上偶然遇到患者,他主动前去救治,让患者饮用三升蒜泥和酸醋,治好

41、患者。D. 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太祖多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先持贷我,后为卿从华佗更索。(2)“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我要死了,你怎么能忍心没有急病把药收藏起来!先拿来借给我,往后我为您向华佗再索要。(2)“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容宽恕他。” 太祖说:“不必担心,天下难道会没有这种小人物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42、,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是并列结构,是说兒寻和李延的不同治疗方法,各自断开,排除A项、C项;“或”是“有人”,做“难其异”的主语,应与上句断开,排除B项。句意:华佗说:“兒寻应该(把内热通过小便)拉出来,李延应当(把内热通过)发汗排出去。”有人提出疑问说为什么病情相同但用药不同。华佗说:“兒寻是外实,李延是内实,

43、所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应当不同。”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察举制与征辟相同”错误。察举制与征辟相反,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他对自己以医谋生也从来

44、没有感到后悔”曲解文意。从“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句话可以看出华佗还是常常产生后悔之情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去”通“弆”,收藏,贮存;“贷”,借入或借出;“更”,再,再次。(2)“实”,确实;“县”,密切相关;“宥”,宽容,宽恕;“鼠辈”,小人物。【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

45、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他在徐州一带游历求学,又通晓几部儒家经典。沛国丞相陈珪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前往。又精通医方和药物,他治疗疾病, 配药汤剂不过几种药物,心里知道药的分量,不用再称量,煮熟了就让病人喝下去,告诉病人服药的方法和禁忌,他离开后病人

46、的病就痊愈了。当初,军中小吏李成苦于咳嗽,早晚不能入睡,经常吐带脓的血,因此询问华佗。华佗说:“您的病是肠道痈疽脓肿,给您药末两钱,应当吐出二升余浓血,终了,会感到舒适,一月可以稍微痊愈,好好自己保养,一年便能健康。十八年当有一次小的发作,服用这个药末,也将再痊愈。”华佗再给了他两钱药末。过了五六年,亲戚中有病似李成的人,对成说:“我要死了,你怎么忍心没危急隐藏药物,先拿来借给我,往后我为您向华佗再索要。”李成给了他。府吏兒寻、李延一同来到华佗处治病,他俩都是头疼身体发热,病的痛苦正好相同。华佗说:“兒寻应该(把内热通过小便)拉出来,李延应当(把内热通过)发汗排出去。”有人提出疑问说为什么病情

47、相同但用药不同。华佗说:“兒寻是外实,李延是内实,所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应当不同。”于是给他们不同的药, 第二天早上他们俩的病全都好了。华佗在路上行走,见到一个人有咽喉梗塞的病,特别喜欢吃东西却又咽不下去,家里人用车拉着他想去求医诊治。华佗听到他的呻吟声,停下车前往探视,告诉他说:“我刚才来的路边有个卖饼店, 店里面有蒜泥和酸醋,从那里取三升喝下去,病自然会消除。”病人就按照华佗的说法做了,立刻吐出一条蛇。华佗的绝妙医术,大致都是这样一类的。然而他本来是个读书人,却把从医作为职业,心里经常懊悔自己的选择,后来太祖亲自处理国事,得了很严重的病,让华佗专门为他诊治。华佗说:“这病短时间很难治好。长久实

48、施治疗,可以延长寿命。”华佗长久远离家乡很想回去,于是说:“刚刚收到家信,正想暂时回一趟家。”回到家后,他用妻子生病推辞,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想返回。太祖多次写信召他回来,又命令郡县把他派遣回原职。华佗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又厌恶干受人役使的事,还是不肯上路。太祖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他四十斛小豆,放宽回来的期限;如果他是说谎欺骗,就把他拘捕押送回官府。于是华佗被移送交付许昌监狱,拷问服罪。荀彧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应当宽容赦免他。”太祖说:“不必担心,天下难道会没有这种小人物吗?”于是将华佗拷打审问至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4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注】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香炉峰,庐山的主峰。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B. 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C. 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D. 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

50、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15. 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首联写诗人在东南一带漫游了很长时间,想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却始终不遇,此时诗人的心情带有一种失落感。颔联一个“始”字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得见到的喜悦之情;颈联借对山中高士的仰慕与怀念,流露出浓厚的隐逸思想。尾联写诗人虽已快到远公的栖息之所,但物是人非,先前的喜悦又被淡淡的惆怅笼罩,何去何从,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

51、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前两联重在抒情”错误,本诗前两联重在叙事,稍带抒情。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

52、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翻译: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全诗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描摹出诗人举头见

53、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

54、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55、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两句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2)赤壁赋中,作者初到赤壁时通过写风与水,表现怡然自得的心情的两句是“_,_。”(3)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答案】 (1). 落红不是无情物 (2). 化作春泥更护花 (3). 清风徐来 (4). 水波不兴 (5). 尔卜尔筮 (6). 体无咎言【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

56、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兴”“筮”“咎”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50 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 期望。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

57、与者,你们 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50 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 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发生变化,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早日实现航天强国的伟 大梦想,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就 殷切 豆蔻年华 生生不息B. 以 深切 青春年华 自强不息C. 就 殷切 青春年华 自强不息D. 以 深切 豆蔻年华 生生不息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

58、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能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让我十分激动的这一消息。B. 能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我十分激动。C. 我在陕北梁家河十分激动地听到这一消息。D. 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尽管条件如何变化,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B.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早日实现完成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C.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59、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D. 尽管条件如何变化,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早日实现完成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答案】17. C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就”在此语境中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以”的意思是用、拿。结合“弘扬

60、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分析,选用“就”。“殷切”着重深情关怀和急切希望,常指“期望、盼望,期待”等,常用于上对下、长对幼以及组织对成员。“深切”有“深沉”的意思,常用于形容怀念、想念和思念等,长幼上下之间普遍使用。修饰国家对航天工作者的“期望”,选用“殷切”。“青春年华”,形容人还没有成熟的年纪。“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十四岁。主要指“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的青春华年。“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自强不息”指努力向上,不松懈。修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选用“自强不息”。故选C。【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61、。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A项,代入语境上下文语意表述不完整。B项,强调听说信息的地点,不合文意。C项,强调“激动地听到消息”,原文要强调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感受。故选D。【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尽管”关联词使用

62、不当,分句语序不当。B项,“完成航天强国”搭配不当,分句语序不当。D项,“尽管”关联词使用不当,“完成航天强国”搭配不当。故选C。20.阅读下面文字,仿照第一阶段的文字表述,概括明代词选发展所经历的第二、第三第四阶段。草堂诗余是南宋何士信编辑的一部词选集,其中词作以宋词为主。花间集是后蜀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经典作品。明代词选的编纂与这两部词选集关系密切,以此为线索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词选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明前期草堂诗余不大被人们重视,词学发展与其关系不大。明中期词选的编纂很是热闹,人们唯草堂诗余是尊,对草堂诗余奉若典范,或奉其为填词之法式,或视之为“宋人风致

63、”“宋词精绝者”“古之佳制”。明代后期,草堂诗余所呈现出的柔艳婉约之风,与明人的审美理想相契合,使之在明代后期伴随着心学思潮、文学复古思潮,在词选编纂史上成为靓丽风景;而花间集与草堂诗余中的词在某些方面同调,再加上明代后期复古思潮的进一步深入,它也成追摹范本。明末选家从草堂诗余花间集中突围,打破了婉约词独占天下的局面,选词范围有所扩大,形成了婉约词,豪放词并重的局面。第一阶段:明前期“草”色凋零,不为所重。第二阶段:明中期_。第三阶段:明后期_。第四阶段:明末期_。【答案】 (1). 示例:一“草”独秀,奉为典范 (2). “草”“花”斗艳,均成范本, (3). 突围”草”“花”,范围扩大【解

64、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及仿写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仿写要注意格式等方面。示例特点是,两个四字短语,且用“草”来代指作品名称。明中期,结合原文“明中期词选的编纂很是热闹,人们唯草堂诗余是尊,对草堂诗余奉若典范,或奉其为填词之法式”,可概括为“一草独秀,奉为典范”;明后期,结合原文“而花间集与草堂诗余中的词在某些方面同调,再加上明代后

65、期复古思潮的进一步深入,它也成追摹范本”,可概括出“草花斗艳,均成范本”;明末期,结合原文“明末选家从草堂诗余花间集中突围,打破了婉约词独占天下的局面,选词范围有所扩大”,可概括出“突围”草”“花”,范围扩大”。【点睛】压缩语段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21.下面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

66、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要求:字数不超过90。【答案】构图要素:表明博物院名称。图一是“四川”,图二是“宫”。整体构成古代器物。图一是鼎,图二是(官)印。寓意:体现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会徽解析题,首先认真观察徽标,指出所有构图要素,然后结合题干介绍,解说徽标寓意。本题中两个徽标都是博物院的徽标,图一是一个鼎的形状,由汉字“四川”抽象而成;图二是一个印章的形状,由汉字“宫”抽象而成。鼎和官印都是历史文物,所以,两个徽标的寓意一致,都体现了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67、。四、写作(60)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例文:残缺也是一种美“半”,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有不好的意思,什么“半途而废”“半斤八两”“半生不孰”“半”含有不完整、不完美的意思,也就是有残缺

68、,有遗憾。但有残缺有遗憾就不美了吗?不是,残缺和遗憾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一种美。人们都喜欢完整,不喜欢残缺和空白。可是西方的维纳斯女神像著名就著名在它没有双臂。这种残缺非但没有让它不美,反而让人们觉得它更有一种美。人们可以为它想象出许多完美的双臂,在它身上寄托了美好的憧憬。它的残缺成为一种美,让它享誉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我们的水墨丹青。很多国画上有留白,留白更能开拓画面的意境,给赏画者自由畅想的快感,增加了画的意蕴,这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看来残缺有时也能锦上添花。人们都喜欢健康,不喜欢生病。可是有时病态也是一种美。西施患有心绞痛,发病时“捧心”神态更添美感,甚至惹得东施效颦。病态美让西施在

69、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中独具特色。红楼梦中的宝钗和黛玉都是美女,可是宝二爷偏喜欢多病黛玉妹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称她神仙似的妹妹,正是喜欢她“弱柳拂风”的病态美。人们都喜欢晴天的充足光照,但有时光线暗淡也会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无论是“峨眉山月半轮秋”的秋月,还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都给人含蓄而自然的美。虽是半遮半掩,并不明朗,但这正是诗人敏感地发现了自然的美。正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自然如此,那人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羞涩朦胧的形象流传千古,隐藏在那琵琶后面的半张面容是何等俊美,勾起人们无限的想象。“朦胧”

70、不只存于自然和人的形象,甚至可以是人的处世态度。诗佛王维晚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佛眼看官场,不追名,不逐利,最爱山水田园。人的一生颇为艰难,若事事计较岂不是自讨不快。这种不计较的“糊涂”能让人找寻到人生的真谛,也是一种极具美感的生活态度。人们都希望亲人能永远生活在一起,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分别而产生的思念就有了美感;人们都喜欢相爱的人永远在一起,可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种阴差阳错的遗憾就有了美感;人们都希望社会上人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衣食无忧,可仍有人“茅屋为秋风所破”,这种贫富不均的现象更能激起人们为了整个社会的

71、整体进步而奋斗!“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完美几乎是不存在的,残缺和遗憾是生命中的常态,但它们并不丑陋,并不可怕,更能让人们懂得珍惜,懂得欣赏,懂得奋进。【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考生务必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如果忽略省略号之后的内容,只看到“但是”强调的内容,很容易掉进陷阱。但是,材料的限制性恰恰在省略号之后。省略号之后的话关系到行文的立意。“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

72、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两句话是两个引导语,命题人两次提示考生要发现是“生活中”的“半”之美,如果审题不精准,此处就会有跑题风险。这道试题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以培养创新思维。该题设置了较大的审题难度,不但要考生写出“半”之美,还增加了一个限制,要写“生活中”的“半”之美,这是考生最易忽略的。也正如此方见出考生审题立意的能力。参考立意: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分享之美;花是“半”开好;“半”,往往是生活的美妙的境界。行文结构:可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想象和联想生活中的“半”之美,“半”之美就

73、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直接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体验和思考,这样写也符合要求。体现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生活中”蕴含的“半”之美揭示出来。文体是开放的。只要扣住“生活中”的“半”之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均可。【素材】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

74、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

75、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

76、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