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仁学”的主体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关于“仁学”的基础,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孔子视孝悌之亲情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孝悌通过“能取近譬”,将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子扩展为爱君主、爱国家及爱一切人。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
2、、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然而,不同于西方思想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孔子的“推己及人”,其对象是有限制的。仁爱等道德品质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有德有位者)的专有物,小人(无德无位者)则往往与仁爱背道而驰。正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于道德情感的适用对象给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仁爱不仅包括爱“好人”,即爱“君子”,而且也包括恶“恶人”,即恶“小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创立了“义”学。孟子“义”学的主体是“不学而能”之“良能”、“不虑而知”之“良知”的性善思想和“先立乎其大”、“养吾浩然之气”之“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
3、想。如果说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据亲情,是一种事实根据的话,即通过客观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来推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那么,孟子所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仁义思想的根据性善,便是一种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亲情是父子这对道德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性善则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呈现。与孔子相比,孟子将政治伦理的希望全部压在单个道德主体的身上,政治伦理思想的实现,是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之性善的结果。孟子既然设定人性本善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条件,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都自然要以性善为基点。然而,“性善”虽然能够满足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的普遍性条件,
4、但孟子本人也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如其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性善就不再是绝对基础了。与孟子一样,荀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礼”学。“礼”学的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荀子认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是人性之恶,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伪”)产生的,是用于制约和改造人性之恶的产物。一方面,道德之善就是“伪”的结果;另一方面,“性恶”是“伪”的前提。以此为基础,道德主体自
5、身才要“积善而全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才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综上所述,孔子以道德情感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荀子以人性善恶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大都不出这两类。(摘自王乐的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仁学”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B. 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通过“能取近譬”,成为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C. 孟子以性善作为其仁义思想的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
6、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D. 荀子创立的政治伦理思想是“礼”学,其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区分了西方思想家和孔子仁爱的不同对象,前者以基督教为背景,对象是无限制的。B. 文章分析了孟子性善论的弊端,性善不是政治伦理思想的绝对基础,故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C. 文章分析了荀子“性恶”与礼义道德之间的关系,“性恶”是前提和基础,礼义道德是制约改造“性恶”的结果。D. 文章不仅分析了孟子、荀子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承继关系,还
7、注意比较它们的不同,分析全面。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认为,如果每一个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的性善,就能实现他主张的政治伦理“义学”。B. 荀子认为,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产生的,所以,道德主体自身要“积善而全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C.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有着共同的来源,但其所基于的条件则完全相反,因此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也不一样。D.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孟子以性善为基础,荀子则以性恶为基础,他们一起构建了儒家共同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答案】1. B 2. B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
8、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偷换概念,“亲情通过能取近譬,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错误,原文说的是“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分析论证方法,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进行认真分析,确定答案。B项,“弊端”表述不当,原文只是说“孟子本人也意识到性善的原
9、初性不充分”,并没有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弊端”。“故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错误,原文为“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性善就不再是绝对基础了”,选项删除了“一定的”,扩大了范围,且因果倒置。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曲解文意等。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曲解文意,“他们一起构建了儒家共同政治伦理思想体系”错误,原文是他们“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10、故选D。【点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
11、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
12、不走德巴街。”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我没请你,你倒请
13、我了!”他说。“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这就好。”我说。“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他们到处找
14、你哩。”“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他们贴了布告”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赔我?”“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大伯,你听我说”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
15、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答应。”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
16、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B.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C.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D.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5.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小说中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
17、可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 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6. 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 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是
18、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错误,根据文本,“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B项,“也有打官司的经验”错误,文本中并没有与“我有打官司的经验”的内容。C项,“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文中没有依据,并且王有福不愿索赔,还有害怕上当受骗的因素。故选D。【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考生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与“我”有关的情节,从人物塑造和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我”是次要人物,是事件的参与
19、者,事件的发展变化是因“我”的提议而产生的,所以“我”起了推动情节的作用;而且 “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从写作手法来看,“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表明小说使用的是据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法,一般来说,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从小说中王有福说话谦和,见了“我”“
20、立即弯下腰”,离开时“给我又鞠了下躬”等行为,可知他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的性格;从小说中他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说“我赔不起那玻璃”等,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有点狡黠的性格;从小说中他怀疑酒店诚意,说“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后来承认自己责任,说“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不愿借机发财等,可看出他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的性格。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点睛】第3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
21、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二、古诗文阅读(47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
22、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
23、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
24、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注释:元元:善良。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B.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
25、立君以礼天下/C.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D.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南面称帝”的“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故称居帝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B. “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其布用葛、大麻、兽毛等织成。“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C. “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其妻子连坐,没入官府
26、做奴婢,谓之“收孥”,也作“收帑”。D. “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文论证结构清晰,第一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第二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三四段以秦二世为例,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B. 选文与过秦论(上)比较,都指出秦的过失在于“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都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而使用了对比手法。C. 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客观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民起义的
27、力量,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好影响。D. 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2)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答案】7. C 8. B 9. B 10. (1)即使有狡猾为害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那么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2)这样以后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
28、,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结构相近,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意思是“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而“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意思则是“割地分民封赏功臣。之后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此句主语为“二世”,且前面有“缟素而正先帝之过”,从常理来说,“功臣”应已在先帝时得到
29、了封赏,“二世”封赏的应是“功臣之后”,故“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断句更为合理。排除B项。故选C。【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又可指去官,或辞官”错误,“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故选B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
30、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都指出秦的过失在于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不准确,过秦论(中)指出二世的错误。原文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意思是“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二世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故选B项。【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
31、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虽”,即使;“狡害”,狡猾为害;“无离上之心”省略句,省略主语“民众”,翻译时当补出;“离”,背离,背叛;“之”,助词,的;“则”,那么;“不轨”,图谋不轨;“无以”,没有用来的,无法;“饰”,掩饰;“其”,代词,他的;“智”,奸诈;“奸”,阴谋;“弭”,消除,阻止。(2)“然后”,这样以后;“并起”,纷起;“相”,互相;“遁”,欺骗;“蒙,”蒙受;“者”的人;“刑戮”,遭到刑戮的人;“刑戮相望于道”,状语后置,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 “苦”,意动用法,以为苦,可译为“陷入了苦难”。【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
3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
33、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
34、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
35、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
36、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
37、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 分)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违:违背,耽误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统,道理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吝啬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资质,禀赋【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38、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意思是“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道”,这里是“风尚”的意思。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
39、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12.翻译下面的句子。(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行走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的缘故。【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40、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谨”,认真从事;“庠序”,学校;“申”,反复陈述;第二个“之”,代词,代指百姓;“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义”,道理;“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2)“爪牙”,古今异义词,爪子和牙齿;“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词,泉水;“用心”,古今异义词,因为心思;“一”,专一。(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
41、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东莱学士无竞陈子昂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注无竞:王无竞,东莱人,性格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之时。怀:想到,想念。白首:亦作“白发”。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B. 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C. 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徒添白发。D. 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
42、,也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14. 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13. D 14. “晚岁”双关,既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 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运用象征(比喻)手法。“孤松”傲岸不屈,铮铮铁骨,象征具 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通过“孤松”和“众 木”的对比,表现了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的褒扬。【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
43、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理解有误。全诗大意为:这把宝剑异常珍贵价值千金,多年来我从未答应送给别人;想到你就要启程到远隔万里的地方去,把它赠送给你以表结交情深;峰顶孤松适宜在严寒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生在当今世道还有什么可说,你千万别愁添白发就此消沉。从全诗来看,诗人对友人遭遇不公的愤慨之情是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来的,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故选D。【1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赏析本词的颈联,考生可仔细阅读本词的颈联,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
44、等角度进行分析。本诗的颈联为“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从手法上来看,“孤松”,指山峰顶上孤独的松树。自然界中的松树有不畏严寒的特点,用“孤”来修饰“松”,则赋予了松树傲岸不屈、铁骨铮铮的品格,这里诗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孤松”来象征有高尚节操的人,意思是说王竞就是像“孤松”一样的人,表达了赞美之意;而“众木”则是与“孤松”相对的,象征了失掉本心、趋炎附势之人。“晚岁”,本意是一年将尽的时候,这里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是指季节,也是指人的年龄,含有大器晚成的意思,“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意思是“峰顶孤松适宜在年底严寒天气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
45、之时,从内容上来看,诗人是用这两句诗来鼓励王竞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 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点睛】第2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46、缺部分。(1)寡人之于国也中,“_,_”一句写出了面对巨大的贫富悬殊,为国者不关心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2)师说中,“_,_?”说明只要我想学习,是不用管谁的年龄大、谁的年龄小的。(3)劝学中,“_,_”一句,写出了用心浮躁者的情形。(4)过秦论中,表明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击退匈奴后起到震慑作用的句子是“_,_”。(5)过秦论中,“ _,_”一句,表明陈涉起义得到了积极响应。【答案】 (1).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 吾师道也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蟹六跪而二螯 (6).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8). 士
47、不敢弯弓而报怨 (9). 天下云集响应 (10). 赢粮而景从【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彘、检、涂、莩、庸、蟹、螯、鳝、报、赢、景。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日,据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来自遥远星系的神秘信号细节。很多自媒体用_的标题把该事件和外星人扯在一起。事实上,( )。人类可能真的是孤独了太久,迫切地想要在宇宙间寻找自己的同类,所以是不是就会_寻找一些外星人
48、存在的证据。这些年与外星人有关的谣言可真是_。2010 年 11 月,亚丁湾连续发生多次地震。于是,有人传言亚丁湾存在一个“星门”,为了防止外星人从里出来侵略地球,各国派出舰队守在那里。杨利伟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关于他的航天故事许多人_,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进入太空的时候, 还带了一把手抢。因此,有谣言说,杨利伟带手枪是为了防止外星人的攻击。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这样一条谣言会在网上流传: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披露了一批密件,其中一份证实了外星人的存在。其实,FBI 只是把已解密的材料放到官方网站上,提供浏览下载。大多是关于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
49、调查而已, 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耸人听闻 捕风捉影 不胜枚举 耳熟能详B. 骇人听闻 捕风捉影 擢发难数 耳濡目染C. 耸人听闻 空穴来风 擢发难数 耳熟能详D. 骇人听闻 空穴来风 不胜枚举 耳濡目染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快速射电暴就是所谓的神秘信号,这与外星人毫无关系B. 所谓的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与外星人并无关系C. 神秘信号与外星人没有什么关系,它就是快速射电暴D. 这与外星人也没多少关系,快速射电暴就是神秘信号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多
50、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査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B. 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査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査,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C. 大多涉及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D. 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査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答案】16. A 17. B 18. D【解析】【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思、
51、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个空,耸人听闻:夸大事实或说离奇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侧重主观;“骇人听闻”侧重客观。材料中指的是很多自媒体新闻标题夸大事实或用词离奇,应选“耸人听闻”。第二个空,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现象做根据。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材料重在表现人们寻找的“外星人存在的证据”是不可靠的、虚假的,据此填“捕风捉影”更恰当。第三个空,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的像头发那样,
52、数也数不清。由句子陈述的对象“谣言”可以判断出,应填“不胜枚举”。第四个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的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由后文语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可知,这里填“耳熟能详”更恰当。故选A。【1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各个选项,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分析比对,得出答案。由括号前的“事实上”可知,所填句子应是对上文“神秘信号”与“外星人”之间关系的论述; 根据前后陈述对象一致性原则,“
53、神秘信号”作为句子主语可使前后衔接更连贯,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两个句子之间暗含因果关系,即由“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得出与“与外星人并无关系”的结论。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中,“是关于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结构混乱,“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查”和“大多涉及反恐、罪案调查”两句杂糅,保留其一即可;“反恐、罪案调查等”后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内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
54、物)的调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是“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A项,“反恐、罪案调查等”后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内容”。B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是“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C项,“大多涉及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结构混乱,“大多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和“大多是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两句杂糅,保留其一即可;“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是“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D项,修改正确。故选D。【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
55、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四、写作(20 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人说“宁折不弯”,也有人说“宁弯不折”,对于这两个观点,你更赞同哪一个观点?或者你有其他相关的见解吗?请自定立意,写一
56、个不少于 300 字的议论文段。 要求:1、开头亮出观点;2、至少两条理由;3、阐述每一条理由时,可以道理分析,可以举例子,可以引用名言,也可以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答案】宁折不弯,成就伟岸人生。宁折不弯,成就伟岸人生。苏武持着国家交托给他的旌节,把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看得一文不值,把那段不起眼的旌节化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他拉着羊群在大漠中且行且歌,把忠诚于祖国的信念铭记于心,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个不屈的象征。即使是面对死亡,他也始终双手紧握节杖,没有让自己高大的身躯倒伏在大漠漫漫的黄沙中。是什么在支持着他,支持着这个充满力量的身躯呢?是那“宁折不屈”的精神。对,就是这“宁死”也不“弯曲”的精
57、神,才让他为后世所颂扬。宋代的文天祥,面对被俘虏的现实,他果断地选择了对国家的忠诚,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示了他对敌人的不屈。他像红松一样,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宁断头,也不弯下腰。是的,大丈夫生当不屈,死又何惧?宁折不弯,是一个人的气节,宁折不弯,成就伟岸人生!【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要求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议论片断,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审题:所给材料中列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宁折不弯”,另一种是“宁弯不折”,要求考生答出“更赞同哪一个观点”,也可以写出其他的见解。“宁折不弯”,本指白杨木受到外力作用,只会断折,不会
58、弯曲变形,后用来比喻宁可死也绝不屈服妥协,强调的是一种坚守,一般用来指人有志气;“宁弯不折”,指的是宁可暂时妥协屈服,也不能以死相抗,强调的是一种韧性,也可以指能够审时度势,顺应变化等。也就是说考生写作中可以选择“宁折不弯”来写,也可以选择“宁弯不折”来写,也可以写与这两个观点相关的其他观点。要求开头亮出观点;至少要写两条理由来证明观点;阐述每一条理由时,可以道理分析,可以举例子,可以引用名言,也可以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立意角度参考:(1)赞成“宁折不弯”;(2)赞成“宁弯不折”;(3)既坚持真理宁折不弯,又要学会顺应时势宁弯不折。素材:(1)圣女贞德面对死亡,毫不退却,宁愿在熊熊的烈火中化成
59、美丽的天使,也决不向敌人低头。(2)布鲁诺面对死亡,面对教会的死刑,他没有屈服,因为他相信真理,他在自己的“坚持”中,也走向了熊熊的烈火。(3)张学良提及挚友郭松龄时说,“郭松龄跟我说他宁折不弯,我说我宁弯不折。”结构:本题要求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议论片断,考生要在开头亮出观点,然后阐述理由,理由至少两条,阐述每一条理由时,可以道理分析,可以举例子,可以引用名言,也可以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点睛】此题要求考生从所给文段中确定观点,写出不少于300字的议论片断,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然后选择角度,准确立意。对于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第三步,确定文体。本题要求写议论文段,要注意做到观点鲜明,分析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