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2015级4月阶段考语文试题命题人: 审题人: 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美丽诗经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
2、”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
3、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
4、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
5、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B. 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C. 司马迁虽然说到孔
6、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B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C.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D.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B.学术界对诗经
7、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C. 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D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饮泉亭记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8、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
9、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选自诚愈伯文集,有改动)【注】 司马氏:代指西晋。征士:不赴朝廷征聘之士。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与刺史相先后 卒:最终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幻:惑乱C或病其为矫心 病:疾病D惟其知道 道:道义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明而自信,笃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10、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B第二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这是为了印证吴刺史的行为不是“矫心”。D末段指出“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表达了作者对吴以时求取文章行为的称赞。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5分)(2)
11、 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楚城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8.诗中开篇用了一“荒”一“悲”两个字,诗人在此用了什么手法?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9.这首诗题为“楚城”而诗中却突出地写了“屈原祠”,其用意是什么?尾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桑之落矣, 。 ,三岁食贫。(2)亦余心之所善兮, 。(3) ,长歌怀采薇。(4) ,依依墟里烟。(5)何以解忧, 。 ,悠悠我心。(6)还顾望旧乡,
12、。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
13、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
14、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说起了寒郊
15、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
16、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
17、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
18、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真切描绘了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作者善于捕捉江南冬天典型的景物,在细致的观察和细密的描写中表现主题。B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冬景对
19、比着写,表达了作者独爱江南冬景的情怀。C作者引用四句诗写雪景,按照时间的顺序,不仅写出了不同时段的江南雪景的美丽,还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具有高雅的趣味。D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由远及近,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E文章对江南冬景多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收尾呼应,结构圆合。(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6分)(3)第段中作者说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5分)(4)作者善于捕捉典型的景物来突出江南之冬和暖、恬静的特征。
20、根据作者在文章中的描述,分条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6分)第II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12.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脉脉(mi) 颤(chn)动 猃(xin)狁 蕙纕(xing)B、酣(hn)睡 宛(wn)然 猗(y)郁 潭柘(tu)寺C、落蕊(ru) 孔疚(ji) 伶俜(pn) 謇(jin)朝谇D、一椽(chun) 公姥(m) 哺(b)育 愆(qin)期13.下列各项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朗照 混钝 娥眉 没精打彩B、屋檐 点缀 攘诟 食野之苹C、箫索 风糜 弭患 揠苗助长D、磬石 杂糅 谣诼 急不暇择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正确的
21、一项是(3分)( ) A、我疲累于灰暗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水!B、面对马丁和哈登交易后的首次对阵,马丁认为必须尽可能让对方在比赛的投篮中屡试不爽,进而阻止对方的成功。C、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暮鼓晨钟的辛勤劳作,几乎没有片刻喘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起他们的筋骨呢?D、“简练为文”更能够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片网络帖子看似无足轻重,最终却玷污公民名誉,破坏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难道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吗?B、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
22、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C、台湾已进入“后马时代”,无论是朱立伦还是蔡英文,都须面对空前的挑战,而两岸政策将成为双方决胜的关键所在。D、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又推出了一档语言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广大观众观看并参与,希望继续推出此类节目。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阅读经典,必须讲究读书方法,把好内容关。首先,_。古人有言,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也就是说,_,通过目录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
23、。其次,_。经典著作思想深刻、内容博大,需要精读字、词、句,细读篇、章、节,方能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通识著作则要泛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17.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和家。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6分)五、写作(60分)18.请以“邂逅春天的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在题目空格处填一种自然景象;(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3)字数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4月月考答案1.B【解析】B项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2.A【解析】题目为“美丽诗
24、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B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C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D项“无关紧要”错。3.B【解析】A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以偏概全;D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4.C 病:指责5.A 与吴刺史无关,是作者对于 “人之好利与好名”的议论,是陈述别人的行为。6.D “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是对吴刺史的称赞和肯定。7.(1)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得分点:“作”、“外物”、“易”各1分,全句通达晓畅得体2分。)(2)用
25、刀剑逼迫却不为不义之行为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的环境而不为不义之行为所撼动。(得分点:“驱”、“以刀剑”、“临”各1分,全句通达晓畅得体2分。)【参考译文】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
26、(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 “故作姿态”, “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
27、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
28、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8. 一荒”一“悲”,用拟人与侧面烘托的手法,奠定了全诗悲凉沉郁的感情基调。(4分)9.突出“屈原祠”,意在说明“楚城”荒芜的原因。尾句用滩声“似旧时”来反衬人间万世的“非旧时”,思古讽今,抒发了悲愤慨叹之情。 10.(1)其黄而陨,自我徂尔(2)虽九死其犹未悔(3)相顾无相识(4)暧暧远人村(5)唯有杜康,青青子衿(6)长路漫浩浩11. (1)BE。B项,文章中并未标明作者独爱江南冬景的情感; E项,收尾没有呼应,结构是开放型的,文章以写北国入笔,中间对江南冬景进行大量描述,再以走出房间去散步作结。(答
29、对一个2分,两个5分)(2)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2分);运用了比较的手法(1分);文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还有: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2分)。(3)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2分),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1分),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2分)。(4)江南冬天的花和草依然让人感觉到生机(2分);江南冬天的微雨迷人(2分);江南冬天的雪景美丽(2分)。12.D(A、脉(m)B、潭柘(zh)寺C、伶俜(png)13.B(A、混沌、没精打采C、萧索、风靡D磐石)14.A(涸辙之鲋: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屡试不爽: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不合语境。暮鼓晨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望文生义。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用错对象)15.C(A、多重否定失当,去掉后一个“不”字B、主宾搭配不当“人与自然,随风生长”;D、偷换主语,“希望”的主语应是“观众”)16.重视目录之学;读书前应明了目录;精读与泛读结读(每点2分)17.略(6分)18.略(60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