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训练(十)过秦论A组:基础达标(建议用时20分钟)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崤函/混淆膏腴/阿谀黔首/潜水B囊括/曩日锋镝/贬谪藩篱/蟠桃C鞭笞/整饬合从/粽子逡巡/群众D昭襄/召集绳枢/纾难钩戟/讥讽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xio,y,qin。B项读音依次为:nn/nn,d/zh,fn/pn。C项读音依次为:ch/ch,zn,qn/qn。D项读音依次为:zho/zho,sh,j/j。答案:A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成为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
2、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池)解析:A项,“因”意为“凭借”;B项,“余烈”意为“遗留下来的功业”;C项,“揭”意为“举起”。答案:D3下列对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相同,与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解析: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介词,表比较;介词,引出对象。答案:D4以下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流血漂橹 D序八州而朝同列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答案:B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为
3、桂林、象郡 B才能不及中人C北收要害之郡 D以致天下之士解析:A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项,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或指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D项,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答案:C6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和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解析:C项是被动句,A、B、D三项都是判断句。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4、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B废
5、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论,这里指著作)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削平)C隳名城,杀豪杰(毁坏)销锋镝(箭头)D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为王)解析:B项,践:踏。此为“据守”的意思。答案:B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以为桂林、象郡以愚黔首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自以为关中之固A和相同,和不同B和相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解析:把,介词;用来,连词;和都是形容词,“险固”。答案:C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部分文字记叙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B从这部分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
6、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C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D这部分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解析:B项,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采取的巩固措施违背民意,给秦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并非开创了“万世之业”。答案:B10翻译下面的句子。(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译文:_(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_解析:(1)注意“道”“言”的翻译。(2)注意“良将劲弩”和“信臣精卒”的落实。答案:(1)于是秦始皇废弃先王的治国法度,焚烧了各学派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昧。(2)派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
7、着险要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陈列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B组:能力提升(建议用时30分钟)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元彧,字文若。彧少有才学,时誉甚美。侍中崔光见彧,退而谓人曰:“黑头三公,当此人也。”彧姿制闲裕,吐发流靡,琅邪王诵有名人也,见之未尝不心醉忘疲。奏郊庙歌辞,时称其美。彧本名亮,字仕明,时侍中穆绍与彧同署,避绍父讳,启求改名。诏曰:“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彧求复本封,诏许,复封临淮,寄食相州魏郡。会尔朱荣入洛,杀害元氏。彧抚膺恸哭,遂奔萧衍。衍亦先闻名,深相器待,见彧于乐游园,因设宴乐。彧闻乐声,歔欷,涕泪交下,悲感
8、旁人,衍为之不乐。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衍体彧雅性,不以为责。及知庄帝践阼,彧以母老请还,辞旨恳切。衍乃以礼遣。彧性至孝,事父母尽礼,自经违离,不进酒肉,容貌憔悴,见者伤之。庄帝追崇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李妃为文穆皇后,将迁神主于太庙,以高祖为伯考。时庄帝意锐,朝臣无敢言者,唯彧与吏部尚书李神俊并有表闻。又追尊兄彭城王为孝宣皇帝,彧又面谏曰:“陛下中兴,意欲宪章前古,作而不法,后世何观?历寻书籍,未有其事。”帝不从。尔朱荣死,除彧司徒公。尔朱世隆率部北叛,诏彧防河阴及尔朱兆率众奄至,彧出东掖门,为贼所获。见兆,辞色不屈,为群胡所殴薨。彧美风韵,善进止,衣冠之下
9、,雅有容则。博览群书,不为章句。所著文藻虽多亡失,犹有传于世者。(节选自魏书卷十八列传第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B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C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D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解析:句子的内容是“和元彧一样前来梁朝投奔叛降的人,都迎合旨意称魏为伪朝,只有元彧上表时总是自称魏临淮王”。句中“称魏”和“表启”语意衔接紧密,不要断开。答案: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字:古人有名有字,
10、有的还有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B太庙: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中的“太庙”即为此意。C河阴:“河”特指黄河,“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阳”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河阴”指黄河以北地区。D避讳: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避讳的方法有代称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等。解析:阴指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因此河阴指黄河以南地区。注意“河”专指黄河。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彧本名叫元亮,因避讳,所以请求改名,皇帝
11、因为他谈吐具有风采神韵,且经常自比荀文若,所以认为他可改名为彧。B元彧不忘前朝,敢于劝谏。在梁朝他上表时自称魏临淮王,萧衍没有责怪他但感到不乐;面对一意孤行的庄帝,他一再劝谏。C元彧为人孝顺,心痛族人。他在庄帝继位时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北方;元氏族人被尔朱荣杀害,他得知后拍胸痛哭。D他博览群书,文采斐然,但不为章句之学。所写的文章仍有流传在世的。解析:“在梁朝他上表时自称魏淮临王,萧衍没有责怪他但感到不乐”错误。原文是“衍体彧雅性,不以为责”。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彧抚膺恸哭,遂奔萧衍。衍亦先闻名,深相器待,见彧于乐游园,因设宴乐。译文:_(2)陛下中兴,意欲宪章前
12、古,作而不法,后世何观?历寻书籍,未有其事。译文:_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试的必考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遂”“闻名”“相”“器”“因”“宪章”“不法”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和(2)中的宾语前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答案:(1)元彧抚胸痛哭,于是投奔萧衍。萧衍也早就听说了他的名声,十分敬重礼待他,萧衍在乐
13、游园会见元彧,于是设宴奏乐招待他。(2)陛下恢复宗室基业,心中想仿效远古,但是行事不循法度,让后世如何看待您的作为呢?遍寻书籍记载,没有这种事。参考译文元彧,字文若,从小很有才学,当时很受赞美。侍中崔光见后对人说“:黑头发就担任三公的,应当就是这个人了。”元彧仪态闲雅谈吐言辞美妙,琅邪王诵也是很有名气的人,见了元彧之后,也不能不为之心醉,忘却疲劳。他奏祭祀郊庙时所用歌词,当时人也大加赞美。元彧原名叫亮,字仕明。当时侍中穆绍跟他同署办事,为了避开穆绍父亲的名字他便上表请求改名。皇帝下诏说:“仕明谈吐具有风采神韵,经常自比三国时的荀文若,可改名为彧,以取同一体类相似之美。”元彧又请求恢复本来的封爵
14、,皇帝下诏答应恢复临淮王的封爵,寄食邑于相州的魏郡。正值尔朱荣进入洛阳,杀害元氏族人。元彧抚胸痛哭,于是投奔萧衍。萧衍也早就听说了他的名声,十分敬重礼待他。萧衍在乐游园会见元彧,于是设宴奏乐招待他,元彧听到歌声嘘唏而哭,涕泪交加而下,萧衍见后也感到伤心。和元彧一样前来梁朝投奔叛降的人,都迎合旨意称魏为伪朝,只有元彧上表时总是自称魏临淮王。萧衍体谅元彧的本性如此,也不责怪他。当他知道庄帝继位时,便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返回,词语十分恳切。萧衍便以礼相送。元彧非常孝顺,侍奉父母极尽礼节,自从母亲去世以后,再也不吃酒肉,面容憔悴,见到的人都为之伤感。庄帝要追尊父亲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亲李妃为文
15、穆皇后,准备把神主迁入太庙,以孝文帝为伯考。当时庄帝心意坚决,朝臣没有人敢劝说,只有元彧和吏部尚书李神俊有表上奏。庄帝又追尊他哥哥彭城王为孝宣帝。元彧又当面劝谏说“:陛下恢复宗室基业,心中想仿效远古,但是行事不循法度,让后世如何看待您的作为呢?遍寻书籍记载,没有这种事。”皇帝又不肯听从。尔朱荣死后,任元彧为司徒公。尔朱世隆率领部下在北方反叛,皇上下诏令元彧驻守黄河以南地区。当尔朱兆带兵突然到达时,元彧从东掖门出城,被敌人抓获。见到尔朱兆时,他神色不变,不肯屈服,为群胡殴打而死。元彧美于风韵,善知进退,是衣冠士族之中很有容量和规矩的人。他博览群书,但不为章句之学。他所写的文章,虽然大多散失,但仍
16、有流传在世的。二、语言表达5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过秦论述写了秦很多罪过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答案: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收藏是分群体的,商人、画家、鉴赏家等不同的群体,_,收藏对他们的意义也不同。多数人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并赏之、敬之、供之,而徐悲鸿在收藏中体会到,名家之作_。他认为一些名家画作在章法、笔墨、投色、造型等方面,也难免有不佳或未足之处。因此他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这些改良中国国画的理念,引入到对藏品的“改良”中,在鉴赏的基础上,_,以求藏品达到至美,一如他在美术创作中的主张。答案:对待收藏的态度不尽相同并不是幅幅十全十美对藏品进行“二次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