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130.50KB ,
资源ID:28831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8831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练习: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练习: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

1、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

2、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

3、”的功能。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

4、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应该是在20世纪中叶的事情。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如陆侃如、冯沅君中

5、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中国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B.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和社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C.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D.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

6、学史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解析:C项,“难以判断”错,刘毓庆认为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不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原文中有“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这样的表述。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B.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C.“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即“源”对“流”具有

7、规定性作用。D.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解析:D项,“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概括失当。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话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B.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两个必要条件。D.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

8、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解析:C项,理解错误,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不是必要条件;文中有“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之说。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

9、“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复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

10、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选自南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

11、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解析:第一处断句,“帝”是主语,领起以下各句,故在“不经涉学”前断正确。排除C、D两项。比较A、B两项,不同的是“人”字前后的断句。根据语意,“人”应为“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故应在“人”前断开。排除B项,选择A项。答案:A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

12、智”之意。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解析:C项的“尚书”是一种官职,比如南北朝设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即都官尚书(或称尚书),属于三品;文中“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尚书之上还有宰相。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B.郑鲜之敢于

13、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解析:D项,先用“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来概括郑鲜之的为人和性情,但按原文的意思,坐车出游这件事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参加宴会这件事则体现了他与皇帝关系的亲近,不能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所以D项的概括与分析不能对应。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4、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要注意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省”,省视,探望;“悖”,违背;“疾”,伤害;“大”,严重;“素”,纯洁,高尚;“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方”,与一样。参考答案:(1)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2)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朝的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

15、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诏的罗道盛。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

16、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佞幸的人”。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他为右军长史。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吗?”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王千金买马骨而骏马到来。明公您只要以诚恳态度对待士人,还用担忧海内没有人才前来吗?”武帝登基以后,他升任太常、都官尚书。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当众讥讽郑鲜之说:“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阳立功,您还位居首席幕僚,今日这样不振作,与人家比相差太远,怎么

17、不贤到如此地步!”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郑鲜之虽为人通达直率,但他敦厚实在,对亲朋故友都能赡养抚恤。乘车出游,有时自己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他特别被武帝亲近。皇上曾在内殿设宴饮酒,朝廷显贵全都到了,唯独不请郑鲜之。众人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果然,过一会儿,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请他进入宴席。景平年间,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当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朝的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元嘉三年,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担任尚书右仆

18、射。元嘉四年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第89题。战城南汉乐府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战城南ks5u唐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注:豪:通“嚎”。梁筑室:梁,桥梁;室,房屋。桥梁上筑房屋,严重阻碍交通。8.导学号74760030两首诗都写到了“水”,但写法和作用各不相同,试简要分析。(6分)解析:

19、“水”在两首诗中都作为战场上的景物出现。在第一首诗中,“水深激激”是渲染战争气氛的,接下来的“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正是这惨烈的场面的直接描写;而杨炯的“冻水”“悲风”都是反衬“寸心”的。参考答案:汉乐府战城南中写“水深激激”,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激战后战场的荒凉凄楚,暗示战争的空前惨烈。杨炯的战城南写“冻水寒伤马”,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水的寒冷,反衬战士们的激越豪迈之情。9.导学号74760031两首诗同题为战城南,但描写的重点、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简要分析。(5分)解析:首先要找出各自的描写重点:乐府诗重点描写战场的惨烈,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鸟悲鸣啄食;杨炯诗的重点是诗歌的最后

20、两句“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显示将士的报国之情。这也可以从诗歌创作的时代分析。参考答案:汉乐府战城南重点描写了激战后尸横遍野的惨景,愤怒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杨炯战城南以征战者的口吻,重点描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活,展示了边塞将士们看似悲愁,实则豪情满怀、信心百倍的精神面貌,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2)屈原离骚中表达保持清白、死于直道的名句是“,”。(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答案:(1)总角之宴

21、言笑晏晏(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乙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梅花,另一种乡愁方华敏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初识梅,是在画上。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贴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

22、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

23、朵寒梅呢?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埂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

24、,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

25、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

26、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歌,在雪中摘梅玩乐,感受“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作用是衬托长大后“我

27、”对梅花的深厚情感。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坚韧和迷信思想。D.文章第六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小说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解析:A项,“感受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不准确,原文是“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C项,“迷信思想”说法有误;D项,“主

28、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说法有误,主要是通过这些与梅有关的作品中体现的乡愁来衬托“我”对故乡的思念。答案:BE(2)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此题考查对题目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分析。“梅花”是本文写作的对象,“另一种乡愁”不仅表露了作者的情感,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此为题,正反映了文章的主题。参考答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梅花,另一种乡愁”来展开,追忆儿时摘梅唱梅歌,识画中梅;怀念童年时外婆纺线织布,在“我”的衣服上绣梅;回想“我”学会识文断字后读书中梅;“我”离开故乡后赏梅寄托乡愁。点明主题,梅花寄托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和对

29、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思念之情。(3)理解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6分)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解析:对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看清语句的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还原成平实的说法。第句是一个暗喻,“离乡的明月光”是用月光比喻思念,也可以理解为化用李白的静夜思,月光即乡思。第句也是这样,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引出的乡思。参考答案:这句话写出了外婆通过纺线织布养活“我”的辛苦与温暖,纺机也就成了“我”长大离开家乡后思乡的慰藉,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深挚的爱、感恩和思念。这句话写“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后,在梅花山赏

30、梅时,由眼前的梅花想起童年外婆月夜辛勤织布的情景,表达了对外婆深切的思念。(4)作者第九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类似的感受。(8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探究。这句话是作者借梅花抒情的体现,也是作者对故乡思念的表达。从古代诗词中借物抒情和写景抒情的有关篇章看,这种手法很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物也常有,如山水、树木往往寄托着我们的乡思。参考答案:梅花贯串“我”的儿时生活,饱含着“我”对故乡亲人、童年生活的记忆。离乡后,赏梅时就会想起与梅花有关的童年生活以及故乡的人与事,如同他乡遇到故知,从而勾起心

31、底的记忆,长久地慰藉心灵。联系生活体验,谈类似的感受:童年的某物某人某事,有“我”美好的回忆,现在常常忆起从而获得美好的感受。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翻译奇人许渊冲邓郁“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

32、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可谓“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

33、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闻一多讲诗经

34、,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方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及一台

35、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来,生怕第二天忘记了。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他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过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他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

36、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

37、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到2014年获“北极光奖”时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

38、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解析:A项,早已得到公认;C项,“并不在乎”的说法不严谨;D项,是“写信”请教。答案:BE(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6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初步划分文章的层次。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是对下面四段内容的领起,可以从以下的四段中加以概括。参考答案:他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坚持翻译“优势论”,不拘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在翻译圈里“独树一帜”。他个性率性、张扬,重视感情,又难谙人情。虽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他在中国诗词翻译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公认。诗词曲译成英文,实为第一,被誉

39、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的成功,居然是从挨批斗开始的。(答出三点即可)(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6分)解析:在文章的第六段中,有“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可以作为筛选信息的标志,这段文字以下部分,着重介绍了许渊冲成功的诸因素,要注意提取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参考答案:有忘我的精神,专注而执着。(挨批斗时,再苦再累,一译诗,眼里心里只有翻译。)良好教育和大师教导,奠定了他的文化根基和翻译准则。(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受到朱光潜、钱钟书的影响。)淡泊名利,热爱并执着于自己的翻译事业。(“北极光”奖杯束之高阁。)工作投入而有规律,作息像钟表一样。有强烈的

40、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关注参考消息和海峡两岸,时刻怀揣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答出四点即可)(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解析:诗句化用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境界陡转,“何须惆怅近黄昏”表达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老而弥壮的勤勉态度。参考答案:观点: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许渊冲虽年过九旬仍执着进取、坚持作为的积极乐观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许先生的欣赏和肯定。许渊冲93岁获奖,虽比同学杨振宁、王希季都晚很多年,但发言时激情澎湃,声如洪钟,中气十足,体现了其老而弥

41、坚的乐观精神。许渊冲晚年勤奋译著,坚持不懈。有时深夜也会坐起,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体现其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许渊冲晚年常看参考消息海峡两岸,关注时事。这种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其耄耋之年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苹果CEO库克与员工一起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加州圣地亚哥桑蒂小学的翻修活动,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淳化、长武等苹果基地县的县长正式公布“县长卖苹果”微店,他们地搞电商,给具体分管和负责电商开发工作的人员带来了压力。(3)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

42、家族长辈要,树立榜样。A.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体力行B.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以身作则C.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身体力行D.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解析:“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身先士卒”,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答案:B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林业扶贫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是破解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难题的重要途径。B.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彰显了一个走向复兴的大国实现强军梦的决心。C.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引发的地区

43、危机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期间,俄罗斯处于经济趋向衰退、被西方大国集体敌视、在国际道义上陷于孤立。D.韩国统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应对朝鲜进行核试验和以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的行动,韩国政府即日起决定中断开城工业园区的全面运转。解析:A项,结构混乱,“优势在于充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产业”与“充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产业,是重要途径”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C项,成分残缺,谓语动词“处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尴尬境地”。D项,语序不当,应为“韩国政府决定即日起全面中断开城工业园区的运转”。答案:B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这种义气,亦可说是公道,是一条人人都

44、该如此走的道路。照着这条公道走路的人,便是有义气的人。只有这种人才可克服一切困难。换句话说,。可见只要人人照此公道走,人人知重义气,一切困难也就自然消散,自然克服了。A.只要照着这条公道走,并且有义气,就能克服一切困难。B.正因为人不肯照这条公道走,没有义气,所以才有种种困难发生。C.如果这个人照着这条公道走,就是有义气的人,这种人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D.这种人没有克服种种困难,就是因为他没有照着这条公道走,他是没有义气的人。解析:A项,条件关系表述错误;C项,假设关系不当;D项,推理不当。答案:B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45、15字。(5分)想象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古时人们看见天上的明月,就想象月中有宫殿和嫦娥,还有玉兔、桂树和吴刚。于是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人们看见天上的飞鸟,就想象自己也要插上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于是后来就发明了飞机。这说明,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从手摇唱机到立体音响,从电扇到空调,从冰块到电冰箱,从珠算到电脑,等等,都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没有想象,人类的智慧之泉就要枯竭。可见,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是搞科技还是搞艺术,。解析:这段文字写想象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第空根据上文是讲想象,而下文是反面

46、讲想象,所以这里写“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第空联系下文,讲想象与科学的关系,所以这里写“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最后是总结,工作、科技、艺术方面都离不开想象。参考答案: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17.下面是中国邮政为纪念世界读书日而发行的邮票,请简述图片内容并说明图片寓意。(6分)解析:这是为纪念世界读书日而发行的邮票,其主体部分是一本摊开的书,书页上是地球,页脚折起处有钥匙的图案。据此可以理解邮票的含义:读书可以了解世界,书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符合这个意思即可。参考答案:图片的主体部分是一本打开的书,摊开的书页上是一个分布经纬线的地球图形,一

47、面书页的右下角卷起,露出三把钥匙的图形。寓意:书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读书是人类了解世界、学会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应该坚持读书。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向大家告别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让罗尔斯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现在正义论成了经典,全球研究它的专门论著有五千余部。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48、;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赞美罗尔斯教授的学术精神。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从罗尔斯教授的角度,可以选取“严谨治学”“人生价值追求”“专注学问、淡泊名利”立意;从学生的角度,可以选取“尊重”“价值取向”“表达尊重的方式”等立意;从中国学生的角度,可以选取“距离”等立意。例文:“面包”与“包子”的学问朱慧慧面包膨松,外表美观而内无馅;包子结实,外表普通而馅料丰富。二者区别之一在于使用了多少酵母,区别之二在于有无馅料及馅料的材质。这就好比“无良学者”和“有良学者”取得的学术成果的区别,一个“虚胖浮肿”,一个“厚实筋道”。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复旦大学105周年校庆

49、前夕,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的问题时,提出“中国高校精神虚脱”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学术界的现状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学者们坐不住冷板凳,开始一味地追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便评上职称甚至谋得一官半职;高校耐不住寂寞了,开始在各项指标上做表面文章,“争创一流”以便到处找钱。中国教育界及文化界普遍的“精神虚脱”状态,令人担忧,世人眼中一直以来最不易腐朽、堕落的教育界和文化界沉沦了。而一旦这两块净土完全被污染,那我们就彻底成了“腐败,从娃娃抓起”。反观西方社会,教育界和文化界似乎要神圣得多。特别是在德国,教授们一生以学术为信仰,严谨治学,

50、所以社会地位极高。这样的学术精神及学术传统大概可以追溯到康德那个时代。康德的生活极有规律,每天定时从学术研究中解脱出来去散步,当地人将他当成一只精准的钟表。而唯一的一次不准时,是因为他看卢梭的爱弥儿太入神了,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像康德这样以学术为生命的人,在德国还有很多。再比如哈佛大学的罗尔斯教授,15年潜心琢磨正义论,其“坐功”着实了得!然而,我们的教授难道只是因为“坐功”不如人才坐不住的吗?其实,他们坐不住的根源在于“浮躁”,在于“精神虚脱”,所以,他们才无限制地“撒酵母”,抄袭、拼凑,让自己的学术成果虚假地膨胀。他们做馅的技术太差,又不潜心向学,终将自己推入学术上无德、人格上无良的

51、境地。选择研究一门学问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然要爱这门学问,敬重这门学问,而撰写或出版与这门学问相关的论文、书籍就应该是严谨的、科学的,而绝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出名和赚钱的工具。出版论著比翻黄历的速度还要快,这不是一种繁荣,而是一种危机。我以为,要摆脱“精神虚脱”的状态,蒸出“皮薄馅大”的包子,除了安于平淡、“术业有专攻”之外,还应该继承中国近现代学者的风范。譬如西南联大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汇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的学风。他们,一有深厚的学问和教书育人的热情;二有自己的治学理念,最有名的当然是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三是肯吃苦,西南联大条件艰苦,粗衣敝食,炮火连天,可是,他们仍坚持研究并乐此不疲。当代的学者,在开口说教之前,恐怕还要先上一门思想品德修养课,学学先辈大师是如何做学问的,学学怎么少用“酵母”而蒸出好吃又耐看的“包子”。学术成果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加速器,一定要有过硬的质量。光吃“面包”,会让整个社会营养不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包子虽皮薄,但馅料饱含精华,味美且营养全面。希望专家学者、大学教授能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们的社会补充营养,而不是总想着从社会中捞取金钱和名利。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