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州市怀远中学高二上期半期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 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A. B. C. D. 2. 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市设立学宫,招各县子弟,学生免除徭役,太守平常治事,每选高材生在旁听遣,出行也带着他们,让其代为传达教令。据此可知蜀地A.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
2、 儒学教育得以普及C. 地方官学有所发展D. 儒学成为选官标准3. 宋代的众多女子多才多艺,或精通经史学问,或善于诗词文章,或成为绘画、音乐高手。位于社会下层的女艺人、伎乐等,也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尤多精妙的诗词之作。这反映了A. 男女平等思想的萌发B. 女子政治地位的提高C. 理学对女子束缚较小D. 社会重学风气的浓厚4. 有书法家在评价某一书法作品时说:(该字体)章法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体匀称,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线条圆润中不失劲健,被评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 B. C D. 5. 明代中后期,产生了一大批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
3、的话本和小说,代表作有三宝太监下西洋西游记醉醒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B. 市民文化的发展C. 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D. 正统思想的演变6. 为了“一道德以同风俗”,从北宋到南宋的几百年间,官方不断地发布诏令、颁布法律,禁止淫(过度)祠、淫祀,禁止“夜聚晓散”的结社,禁止赛神时用兵器作仪仗,禁止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的宗教行为。据此可推知,两宋时期A. 儒家伦理在基层影响加深B. 理学发展得益于官方的推动C. 民间社会各类迷信活动盛行D. 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7. 1076年,宋朝陕西汲郡的吕大钧等兄弟,在家乡蓝田制订了乡约,其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
4、,患难相恤。之后各地相继出现类似乡约。这些乡约的制订A. 说明宋朝政府较重视社会救济B. 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C. 反映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备D. 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8. 有学者论及宋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士人已不满足于词章之句,他们要运用舞动的线条来表达精巧的思绪和闲适的人生态度。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而是关乎理想人格的铸造和人生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一种别样的高雅呼之欲出。于是.唐代诗人王维重新获得宋代文人雅土的青睐。”这种“别样的高雅”是指A. 草书B. 文人画C. 宋词D. 话本9.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只静坐读书“耗气劳心,萎惰人精神,疲软人筋骨”,“使人愚”,“兵刑钱谷,渺
5、不知为何物”,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的主张,据此可知颜元A. 具有辩证主义的历史观B. 反对君主专制愚民教育C. 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义理D. 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0. 李贽在民间讲学时,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反映了李贽A. 克己复礼B. 提倡民主C. 反对专制D. 挑战正统11. 晚清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通过对英国军事、经济、政治、科技、外交以及文化体育等领域全方位的考察后指出,中国要想重新成为一个富国、强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还要学习政治制度
6、,应当向西方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可见郭嵩焘A. 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B. 其主张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C. 否定了洋务派的基本主张D. 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12. 梁启超说:“孔子改制考复以真经之全部分为孔子托古之作,则数千年来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其强调的是孔子改制考A. 假孔子名义行变法之实B. 发挥了思想解放的作用C. 提高了孔子及儒学地位D. 借用西学改造传统儒学13. 1897年,德意志占领胶州湾后,时务报首先翻译登载由欧洲报刊发表的瓜分清国的社论,结果,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
7、言一般地奉作神圣了。这说明A. 维新派注重通过舆论启迪民智B. 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受朝野欢迎C. 民族危机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D. 中国民众抵制列强的瓜分图谋14.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A. 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B. 存在巨大的局限性C. 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D. 有其时代的合理性15. 梁启超推崇墨子的兼爱,认为这才是社会正义、平等、进步之所在;孙中山为墨子所讲的兼爱与教会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这体现出他们A. 倡导复兴传统道德文
8、化B. 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C. 关注治国理念的本土化D. 主张托古改制宣传革命思想16.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孔子及其儒学得失有具体分析,认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只看作读书的学问,遂造成某些流弊”。这反映出胡适A. 试图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 借用西学反思儒家伦理道德C. 为新思想传播提供理论依据D. 以理性精神审视儒家思想17. 1895年4月,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
9、书出版了单行本。这表明,此时A. 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B. 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C. 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D. 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18. 下表所示是1919年5月陈独秀和李大钊有关巴黎和会的言论摘录。由此可知,两人都记述出处在巴黎和会上.各国都注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陈独秀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做梦,说什么人道,和平得了胜利,以后的世界或许不是强盗世界且看巴黎会议所议决的事,哪一件有一丝一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哪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做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品!李大钊A. 对盲从西方的心态进行了反思
10、B. 反对欧美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C.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的理论D. 详细解析五四运动爆发的缘由19. 1930年,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明显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1937年,毛泽东通过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身边的案例深刻阐释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的这些文章A.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B. 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C. 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D.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贡献20. 毛泽东在1925年12月1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
11、等一系列问题。毛泽东这些阐述A. 体现了其对民主革命的思考B. 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C. 利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革命D. 巩固了国共革命统一战线21.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A. 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 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 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22. 1992年春,邓小平带着对中国改革开放极其忧虑、紧迫的心情,开始他一次历史性的南方之行。他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途
12、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A.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C. 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3.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一论断的意义在于A. 纠正了长期的“左”倾错误B. 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 首次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D. 奠定中共十四大的思想基础24. 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
13、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 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二、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认为帝王要把小民放在心中,表示“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周取代了殷商的统治,同时殷商推行的民本的政治理念被传承下来。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
14、种天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汉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即是争民心之举,民众不仅是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对象,也是可利用和可借助的重要政治力量。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材料二 从隋末动荡中走来的贞观君臣,对于如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怀着高度的警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曾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资治通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就出现了“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的大治局面。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材料三 黄
15、宗羲不再从血缘关系看待和解析以民为本,他从人的权利与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观出发,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维护民生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发展民本思想的意义。26. 阅读思想家的出生地分布及历史地位表,完成下列要求。时期思想家及出生地历史地位或主张春秋孔子(鲁国人
16、,今山东)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战国孟子(邹国人,今山东)“亚圣”西汉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汉代孔子”唐代韩愈(河南河阳)古文运动先驱,开理学之先声南宋朱熹(福建尤溪)理学集大成者明朝中期王阳明(浙江余姚)心学集大成者明清之际李贽(福建泉州)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江苏昆山)晚清魏源(湖南隆回)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广东南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孙中山(广东香山)民主革命先行者,提出三民主义民国陈独秀(安徽怀宁)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蔡元培(淅江绍兴)北大校长,提出“恶想自由,兼容并包据表中信息,指出一个有关古代或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要
17、求:写明趋势,史实准确,表述清晰。)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巳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
18、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 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中华民族”,说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动员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一直以各民族“自决”相号召,毛泽东认为这一口号已失去了意义,要“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
19、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的意义。崇州市怀远中学高二上期半期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 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思
20、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和道家都在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因此正确;“不法古、不循今”属于法家的变法理论,与材料无关,因此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2. 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市设立学宫,招各县子弟,学生免除徭役,太守平常治事,每选高材生在旁听遣,出行也带着他们,让其代为传达教令。据此可知蜀地A.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 儒学教育得以普及C. 地方官学有所发展D.
21、儒学成为选官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蜀郡太守设置学宫招收各县弟子,并且从中选拔高材生,由此可知蜀郡的地方官学有所发展,故选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所以也无法说明儒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成为选官标准,排除ABD。3. 宋代的众多女子多才多艺,或精通经史学问,或善于诗词文章,或成为绘画、音乐高手。位于社会下层的女艺人、伎乐等,也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尤多精妙的诗词之作。这反映了A. 男女平等思想的萌发B. 女子政治地位的提高C. 理学对女子束缚较小D. 社会重学风气的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女性多有才学,即使是社会下层的女艺人也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这说明当时社会上重视文化知识,
22、有较为浓厚的重学风气,D正确;宋代并未提出男女平等思想,排除A;B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是男权社会,排除;理学严重束缚女性,排除C。4. 有书法家在评价某一书法作品时说:(该字体)章法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体匀称,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线条圆润中不失劲健,被评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详解根据“整体匀称,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线条圆润中不失劲健”可昨出这是小篆的风格,结合选项中的作品,可得出B项是小篆,B项正确;A项是行书,C项是隶书,D项是草书,排除ACD项。故选B项。5. 明代中后期,产生了一大批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
23、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代表作有三宝太监下西洋西游记醉醒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B. 市民文化的发展C. 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D. 正统思想的演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适合市民的欣赏趣味,受到普通市民的欢迎,这一现象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这一现象与民众生活水平没有关系,排除A项;这一现象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当时儒家思想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D项。6. 为了“一道德以同风俗”,从北宋到南宋的几百年间,官方不断地发布诏令、颁布法律,禁止淫(过度)祠、淫祀,禁
24、止“夜聚晓散”的结社,禁止赛神时用兵器作仪仗,禁止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的宗教行为。据此可推知,两宋时期A. 儒家伦理在基层的影响加深B. 理学发展得益于官方的推动C. 民间社会各类迷信活动盛行D. 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一道德以同风俗”可知宋代中央政府重视建设统一的伦理道德标准,以此来巩固各地统治,维护政权与社会稳定;宫方明令禁止了地方的结社、祭祀等宗教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地方乡约得到了发展,地方乡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宋代政府通过禁止宗教活动,推广统一的伦理道德来完善基层的治理,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故 A 正确;题干中涉及了两宋
25、政府对民间宗教行为的禁止,没有提到对理学扶持的政策或诏令,故排除B;题干中没有反映民间宗教活动的盛行程度,仅提及了官方的态度,故排除C;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D。故选择A。7. 1076年,宋朝陕西汲郡的吕大钧等兄弟,在家乡蓝田制订了乡约,其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之后各地相继出现类似乡约。这些乡约的制订A. 说明宋朝政府较重视社会救济B. 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C. 反映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备D. 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吕大钧等人率先制订乡约,以道德教化为先导,努力促进乡村安定、乡邻和睦,这种乡村自治行
26、为推广和乡约的制订有利于巩固宋朝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朝“政府”较重视社会救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备”,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项错误。8. 有学者论及宋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士人已不满足于词章之句,他们要运用舞动的线条来表达精巧的思绪和闲适的人生态度。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而是关乎理想人格的铸造和人生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一种别样的高雅呼之欲出。于是.唐代诗人王维重新获得宋代文人雅土的青睐。”这种“别样的高雅”是指A. 草书B. 文人画C. 宋词D. 话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要运用舞动的线条来表达精巧的思绪
27、和闲适的人生态度。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而是关乎理想人格的铸造和人生意义的实现”结合所学可知,文人画体现了作者的品格和节操,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因此材料所述“别样的高雅”是指文人画,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文人画,而不是草书,草书是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宋词是宋代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体现了文学的世俗化,与此材料“获得宋代文人雅土的青睐”不符合,C项错误;话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文人画,而不是话本,D项错误。9.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只静坐读书“耗气劳心,萎惰人精神,疲软人筋骨”,“使人愚
28、”,“兵刑钱谷,渺不知为何物”,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的主张,据此可知颜元A. 具有辩证主义的历史观B. 反对君主专制愚民教育C. 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义理D. 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颜元反对只静坐读书,主张“习动”,注重体育和劳动教育,即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辩证主义的历史观,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愚民教育,B项错误;静坐学习和动起来体现的是学习方式的不同,不等于静坐学习就是空谈义理,C项错误。10. 李贽在民间讲学时,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
29、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反映了李贽A. 克己复礼B. 提倡民主C. 反对专制D. 挑战正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可知,李贽收学生的标准以及教学的活动都和中国传统儒家的道德标准及行为标准相冲突,反映出他反对教条主义,挑战正统的特点,D项正确;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的行为,要符合礼仪规定,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克己复礼的内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李贽反对传统教条主义,挑战正统的特点,没有体现提倡民主,提倡民主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相互尊重的风尚
30、,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反对专制主要体现了反对我国封建专制体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反对专制的内容,C项错误。11. 晚清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通过对英国的军事、经济、政治、科技、外交以及文化体育等领域全方位的考察后指出,中国要想重新成为一个富国、强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还要学习政治制度,应当向西方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可见郭嵩焘A. 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B. 其主张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C. 否定了洋务派的基本主张D. 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郭嵩焘对英国进行了全面考查,提出全方面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该主张有利于中国近代化,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要学习政治
31、制度,并未明确要学习君主立宪制,A项错误;郭嵩焘也认同要学习西方的车事、经济,没有否定洋务派的基本主张,只是比洋务派观念有所进步,C项错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错误。12. 梁启超说:“孔子改制考复以真经之全部分为孔子托古之作,则数千年来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其强调的是孔子改制考A. 假孔子名义行变法之实B. 发挥了思想解放的作用C. 提高了孔子及儒学地位D. 借用西学改造传统儒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这说明孔子改制考使学者对传统儒家经典产生疑问,甚而怀疑批评,可见该著
32、作有助于解放思想,B项正确;A项是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的目的,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亦不符,排除;材料未提及西学,D项排除。13. 1897年,德意志占领胶州湾后,时务报首先翻译登载由欧洲报刊发表的瓜分清国的社论,结果,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作神圣了。这说明A. 维新派注重通过舆论启迪民智B. 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受朝野欢迎C. 民族危机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D. 中国民众抵制列强的瓜分图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作
33、神圣了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已经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使维新变革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维新派的手段,排除A;材料体现朝廷欢迎,也没有体现民间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民众抑制无关,排除D。14.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A. 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B. 存在巨大的局限性C. 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D. 有其时代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
34、,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材料认为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中体西用”具有其时代的合理性,故选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洋务运动,结果失败了,没有达到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效果,排除A;材料说明“中体西用”提出的合理性,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15. 梁启超推崇墨子的兼爱,认为这才是社会正义、平等、进步之所在;孙中山为墨子所讲的兼爱与教会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这体现出他们A. 倡导复兴传统道德文化B. 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C. 关注治国理念的本土化D. 主张托古改制宣传革命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梁启超认为墨
35、子的“兼爱”是社会正义、平等和进步所在,孙中山则将墨子的“兼爱”等同于教会的“博爱”,说明他们都立足自身对“兼爱”进行了新的解读,这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故选B;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是宣扬新文化,而非倡导复兴传统文化,排除A;墨子的“兼爱”本就属于中国的本土文化,排除C;主张托古改制的是康有为,与梁启超和孙中山不符,排除D。16.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孔子及其儒学得失有具体分析,认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只看作读书的学问,遂造成某些流弊”。这反映出胡适A. 试图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 借用西学反思儒家伦理道德C. 为新思想传播提供理论
36、依据D. 以理性精神审视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注重推论,本来很好”“造成某些流弊”可知,胡适对孔子评价是辩证的,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表明胡适对儒学得失进行反思,以理性精神审视儒家思想,故选D,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胡适为新思想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注重推论,本来很好”“造成某些流弊”,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7. 1895年4月,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
37、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这表明,此时A. 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B. 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C. 维新运动社会基础扩大D. 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康有为等拟定的上清帝第二书的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说明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D项中“社会共识”言过其实,排除。【点睛】18. 下表所示是1919年5月陈独秀和李大钊有关巴黎和会的言论摘录。由此可知,两人都记述出处在巴黎和会上.各国都注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
38、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陈独秀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做梦,说什么人道,和平得了胜利,以后的世界或许不是强盗世界且看巴黎会议所议决的事,哪一件有一丝一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哪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做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品!李大钊A. 对盲从西方的心态进行了反思B. 反对欧美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C.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的理论D. 详细解析五四运动爆发的缘由【答案】A【解析】【详解】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抨击了巴黎和会的不公正,认识到巴黎和会只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说明他们对之前盲从西方的心态进行了反思,故选A;陈、李二人是反对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并不是反对欧美国家
39、主导世界秩序,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排除C;D项属于过度解读,与题意无关,排除D。19. 1930年,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明显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1937年,毛泽东通过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身边的案例深刻阐释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的这些文章A.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B. 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C. 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D.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贡献【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突破了教条主义束缚,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身边案例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文章说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
4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贡献,D项正确;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A项;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报告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0. 毛泽东在1925年12月1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毛泽东这些阐述A. 体现了其对民主革命的思考B. 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C. 利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革命D.
41、 巩固了国共革命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在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对社会各阶级及中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其对我国民主革命的思考,A正确;北伐是1926年开始的,排除B;材料与土地革命无关,排除C;材料与巩固统一战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21.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A. 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2、C. 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 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答案】D【解析】【详解】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和封闭性的特点,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均是为了说明革命根据地可以生存发展,因此毛泽东意在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故答案为D项。毛泽东阐述的是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理由,排除A项;毛泽东意在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排除B项;毛泽东强调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方式,没有涉及革命的依靠力量,排除C项。【点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及时总结了斗争经验,相继写出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
43、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从而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的道路。22. 1992年春,邓小平带着对中国改革开放极其忧虑、紧迫的心情,开始他一次历史性的南方之行。他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途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A.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C. 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44、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D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的重大决策,A排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南方谈话之前,排除B;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C。23.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一论断的意义在于A. 纠正了长期的“左”倾错误B. 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 首次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D. 奠定中共十四大的思想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论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4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材料中论述的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这一论断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故D正确;A、B和C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论断和决策,排除。故选D。24. 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 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对李贽的评价在明末清初、五
46、四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程朱理学占据主导,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主义,改革开放后思想多元,由此可知,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历史人物评价,D正确;王夫之对李贽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其不一定客观,排除A;历史人物评价应当坚持唯物史观,辩证看待,而非没有统一标准,排除B;C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多人评价如果只是单一的负面评价,也难以得出客观结论,排除。二、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认为帝王要把小民放在心中,表示“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周取代了殷商的统治,同时殷商推行的民本的政治理念被传承下来。同样,中
47、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汉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即是争民心之举,民众不仅是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对象,也是可利用和可借助的重要政治力量。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材料二 从隋末动荡中走来的贞观君臣,对于如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怀着高度的警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曾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资治通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
48、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就出现了“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的大治局面。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材料三 黄宗羲不再从血缘关系看待和解析以民为本,他从人的权利与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观出发,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维护民生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
49、羲发展民本思想的意义。【答案】(1)原因:血缘氏族关系的浓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悠久稳定的农耕文明;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儒家思想的浓厚伦理色彩。(2)措施:休养生息;轻摇薄赋;减轻刑罚;戒奢从简;劝课农桑等。(3)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了明清儒家思想;为近代人本主义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得出血缘氏族关系的浓厚;结合所学可得出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悠久稳定的农耕文明;根据“汉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即是争民心之举,民众不仅是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对象,也是可利用和可借助的重要政治力量。”并结合
50、所学得出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儒家思想的浓厚伦理色彩等。(2)措施:根据“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可得出休养生息;轻摇薄赋;减轻刑罚;戒奢从简;劝课农桑等。(3)意义:根据“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了明清儒家思想;为近代人本主义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等。26. 阅读思想家的出生地分布及历史地位表,
51、完成下列要求。时期思想家及出生地历史地位或主张春秋孔子(鲁国人,今山东)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战国孟子(邹国人,今山东)“亚圣”西汉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汉代孔子”唐代韩愈(河南河阳)古文运动先驱,开理学之先声南宋朱熹(福建尤溪)理学集大成者明朝中期王阳明(浙江余姚)心学集大成者明清之际李贽(福建泉州)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江苏昆山)晚清魏源(湖南隆回)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广东南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孙中山(广东香山)民主革命先行者,提出三民主义民国陈独秀(安徽怀宁)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蔡元培(淅江绍兴)北大校长,提出“恶想自由,兼容并包据表中信息,指出一个有关
52、古代或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写明趋势,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趋势:古代文化重心南移。说明:宋以前,思想家主要是北方人,宋以后,主要是南方人。这与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相符合。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教育发展,人才辈出。示例二:趋势:儒学演变发展。说明:儒学在先秦时期创立发展;在汉武帝时成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地位,成为主流思想;唐代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复兴儒学,开理学之先声;宋明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重视思辨,强调伦理道德,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明清之际,秉承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儒学家既批判了理学的不足,又顺应时代发展,发展了儒
53、学;到近代,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面临新的挑战。示例三:趋势: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步步深入)。说明: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对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仿行西方制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陈独秀、蔡元培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从学器物到仿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解析】【详解】据表中信息,指出一个有关古代或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考查学生依据史料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注意史论结合、
54、论从史出。依据表格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儒学家的地域分布由春秋战国、西汉的山东、河北到明清时期的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向南转移的趋势。依据表格的第二部分古代儒家思想代表的历史地位和主张反映出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说明。而近代晚清到民国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历程。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
55、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巳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 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中华民族”,说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
56、共同称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动员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一直以各民族“自决”相号召,毛泽东认为这一口号已失去了意义,要“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的意义。【答案】(1)举措:开拓
57、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 等。(2)意义:促进了国共合作,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动员少数民族参加抗战;推动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
58、敦煌郡”等信息可得出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根据材料“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等信息可得出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根据材料“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等信息可得出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根据材料“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等信息可知,秦汉时期设立郡县进行管理,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根据材料“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等信息可知,秦汉时期设置郡县制的同时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保护丝绸之路,这有利于加强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之间的交流,推动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秦汉国家政权,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发展,也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2)根据材料“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可得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促进了国共合作,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促进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赋予“中华民族观”新的含义,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同时推动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