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1.08MB ,
资源ID:287819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878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六单元 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六单元 模块2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

1、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第13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两汉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

2、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3.灌溉技术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3、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等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

4、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田的出现。(2)形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

5、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4)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原因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导致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加剧贫富分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缓解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结果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

6、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唐朝,曲辕犁出现,它特别适于江南水田。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思考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解读史料一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和生产工具的革新。试答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史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摘编自太

7、湖地区农业史稿思考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什么特点?解读史料二反映出中国人地矛盾突出,使得农耕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试答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特点:小农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主流。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8、探究2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史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思考根据上述史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解读史料一从生产单位、组织方式、生产目的等方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二从赋税征收和兵源的角度说明小农经济的重要性。试答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主要用来自己消费或交纳赋税。影响因素:生产力、政府政策、自然条件等。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

9、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2)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1)缺乏必要的积累和

10、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2)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3)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以唯物史观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

11、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解析:由表格可知,在隋代和唐初,北

12、方水利发展较快,提高了灌溉能力;到中唐及晚唐,北方因战乱,残存的水利工程灌溉能力大大下降。隋代和唐初,南方虽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也得到快速发展;到中唐和晚唐,南方水利迅速发展。水利与农业息息相关,由南北方水利发展可看出当时南北农业发展状况,由此可知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南移。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同时,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的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

13、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全面认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南方政权的重视。(2)历程: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经济重心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加快;唐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影响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

14、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齐齐哈尔一模)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

15、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C由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井田制的信息,故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和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故排除B、D两项。2(2019甘青宁高三联考)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C

16、两汉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使自耕农经济得到发展,故选C项;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项; “无为而治”与题干现象无关,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不可能蓬勃发展,故排除D项。3(2019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时期 图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初唐 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

17、犁牛耕推广缓慢C由材料“二牛抬杠”“一牛牵引”“直辕犁”“曲辕犁”可以看出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信息说明盛唐曲直并用,故排除A项;表中没有其他地区做参照,所以不能说西北地区技术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表格内容不能体现牛耕推广速度,故排除D项。4(2019潍坊一模)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畿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 360 965亩,仅畿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 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入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A租佃关系衰落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社会

18、转型艰难D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C材料体现从清初到晚清土地集中现象更加严重,封建土地所有制更加稳定,不利于向近代农业经济转型,反映社会转型困难,故选C项;材料体现土地集中而非租佃关系,故排除A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化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稳定,故排除B项;土地大量集中于地主和军阀手中仍旧实行旧式的经营方式,故排除D项。 天工物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官营手工业1概况时期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西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19、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2.特点(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2)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历史地位: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这种把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的方式

20、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二、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1)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2)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3)宋元时期:两宋以后,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4)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

21、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农业上:引进高产农作物,农产品商品化提高。手工业:技艺先进,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城镇经济繁荣。三、手工业的外传及影响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状况史料一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战国荀况荀子王制思考史料一中“工师之

22、事”体现了怎样的手工业经营方式?解读史料一反映出手工业由官府控制的特点。试答官府对各项手工业生产部门进行严格控制。史料二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思考史料二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怎样的生产方式,其产生的主要条件有哪些?解读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试答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条件: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衰落;社会分工的扩大。史料

23、三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思考史料二、史料三现象存在怎样的关联?解读史料三说明明代纺织业高度发展,区域分工明显,商品经济与商业运输发达繁荣。试答关联:史料三现象为史料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

24、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探究2古代手工业的技术传承史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思考根据史料回答,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解读史料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叙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技术传承特点。试答影响:手工业产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

25、传承的特点(1)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2)世代相传。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古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以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北宋初期,国家对矿冶户可随意调发从事采矿冶炼,并硬性规定所必须缴纳的矿课数额;限于当时开采能力,也无法向深处开掘。登州有姜鲁等18家冶铁户因贫困无力起冶,请求官府把他们从冶户户籍上除名以停止缴纳铁课。嘉祐四年(1059年),包拯担任三司使时提出,

26、“仍令州县常切招诸色人起冶,不得阻滞邀难。如是人户乐为,铁货增羡,宽民利国无甚于此”。要求政府以招募制作为冶铁业中“宽民利国”的一项制度而确立下来,这样,应募者不仅会考虑他是否能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开采和冶炼,还会考虑到他自己有无承担此项采掘冶炼的经济力量。这一制度随着王安石变法得以最终确立。摘编自张毅宋元时期山东地区的矿冶业研究根据材料,指出北宋政府矿冶业管理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带来的影响。解析:由材料中“国家对矿冶户可随意调发从事采矿冶炼,并硬性规定所必须缴纳的矿课数额”“仍令州县常切招诸色人起冶,不得阻滞邀难要求政府以招募制作为冶铁业中宽民利国的一项制度而确立下来”等信息,并

27、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从生产积极性、财政经济等角度回答其影响。答案:变化:从政府随意征调匠户开采转向招募矿冶户开采。影响:缓和了矿冶户与官府之间的矛盾,调动了承包户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矿冶业的产量和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

28、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内江二模)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C由材料可知,制模、雕刻、翻制、焙烧、浇注、修整等工艺的形成,说明商周时期的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青铜铸造

29、技艺,这是他们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其他国家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无法判断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故排除A项;这一方法是工匠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故排除B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故排除D项。2(2019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B题干涉及了“郭纵”“卓氏之先”“曹邴氏”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

30、致富,说明在战国时期冶铁业影响很大,可以给一部分人带来经济利益,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生产部门,故选B项。3(2019昆明一中高三一模)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是为了进一步控制民间经济,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私营手工业管理,并未体现出社会对手工业品的需求,故C项错误;封建

31、人身依附关系多指地主对农民的雇佣与剥削,题干并未涉及这一点,故D项错误。4(2019广西百校联考)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由此可见当时()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C丝绸纺织技术进步明显D江南地区丝织业繁荣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代官营纺织业发达,而未涉及丝织品出口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清代手工纺织生产区域集中在苏杭地区,生产区域并未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丝织技术的进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清朝苏杭地区

32、官营纺织业发达,从而说明苏杭地区丝织业繁荣,故D项正确。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2020山东学业水平等级模考3)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明立意:本题以史籍名称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时间信息:乾隆元年;变动:“役”到“田”、“役”到“口”。理思路:从“役”到“田”和从“役”到“口”,说明了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D项正确。练点1:古代农耕文明(2019海南卷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

33、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先农坛在清朝也一直拥有同样的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清朝也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本题选B项;材料只显示了清朝承袭农耕文明,但没有涉及其他制度是否沿袭明朝,故排除A项;清朝承袭农耕文明并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C项说法错误;在当时,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要先进,故沿袭农耕文明也是顺势而为,不存在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一

34、说,故排除D项。练点2:宋代瓷器(2019海南卷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A瓷器B茶叶C棉布D白银A在古代,中国的棉布主要是自给自足,一般不外销,而白银在古代中外贸易中都是流向中国的,故排除C、D两项;茶叶贸易占贸易主导地位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瓷器从唐朝时期开始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到了宋元时代,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因此大量瓷器开始通过海上运出,故本题选A项。练点3:经济重心南移(2016海南卷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

35、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D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东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为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东晋、五代及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练点4: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2018全国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

36、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2019全国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

37、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明立意:本题以清代江南的租佃制为切入点,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皆委之佃户”“皆佃农”,说明当时租种别人土地的人很多。理思路:解答此题最重要的是找出题干要表达的信息,本题题干中“佃户”“佃农”是解题的钥匙,由此可得到的信息是:江南普遍存在着个体农耕,据此分析C项正确。练点5: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2017全国卷26)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38、)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适中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荒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C、D两项错误。练点6: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2016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

39、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A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抑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到尖锐的程度,其到明清时期才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练点7:唐代纺织业(2014海南卷6)文献与考

40、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D“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得到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练点8:汉代的田庄经济(2016全国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

41、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2019内江二模)“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

42、物大量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上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A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中还有“滇文化”器物,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说明汉代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故选A项。2(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 A开始

43、进入铁器牛耕时代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D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时盛行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选D项。3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奴婢既同资财即合由主处分”,而到宋代中期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人力”“女使”, 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这一变化说明()A国家法律体系日益完善B儒家仁政思想得到提升C经济发展促进身份平等D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C材料的主旨不是论述国家法律问题,故A项错误;奴婢地位的变化原因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不是儒家仁政思想得

44、到提升的结果,故B项错误;宋代奴婢成为“编户齐民”,说明宋代奴婢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故C项正确;奴婢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故D项错误。4(2019吉林三模)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A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B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D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C南宋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府采取不抑兼并政策,同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这是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贫富无定势,田宅

45、无定主”根源在于土地控制松弛,故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从属于C项,故排除。5(2019新乡二模)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由东郭咸阳和孔仅出面,通过大农令奏请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汉武帝派东郭咸阳和孔仅乘车巡行天下,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由官营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当时()A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B广大民众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C中央政府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D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C材料说明了汉武帝大力实行盐铁专营政策,这可以大大增加政府收入,即中央政府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故选C项;材料没有将经济手段和其他手段进行比较,不能

46、说明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经济负担,故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6(2019南充二模)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由材料“以一人当三人矣一人可当四人两人可当八人”可知,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C项;A项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故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排除D项。24/24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