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语文2021.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要求和条件,是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是不断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2、感的治理实践。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构建乡村治理命运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力量增进有效治理是由以下两点决定的。适应国家宏观乡村治理的新时代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但是伴随农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乡政村治”型的分治格局越来越难以承载流动、异质、离散的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国家先后对乡村基层治理做出了适应乡村新时代发展的统一制度安排,强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
3、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这些战略安排意味着要夯实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超越竞争与“分治”思维,运用“共治”“融合”“命运共同体”等思维和机制增进乡村有效治理。顺应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治理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多元化、异质型的乡村社会发展变迁日益挑战着原有乡村基层组织的整合与内聚功能。一是乡村社会自主性增强与公共性不足并存。受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等结构性外力的推拉,村庄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日益超越地缘共同体限制。一方面建立在静止的熟
4、人社会基础上的社会有机团结日益受到严重挑战,乡土社会离散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乡村社会自主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公共性弱化。这决定了乡村社会发展需要激活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将多元主体的公共性、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嵌入治理命运共同体这一制度性关系和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在农耕型社会基础上的同质型生存需求向建立在复合型社会基础上的异质型发展需求转型。面对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向度、多类型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乡村社会何以从更快向更好发展,单方治理主体供给模式提襟见肘,协调与整合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自然成为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三是乡村显性距离在缩小的同时隐性距离在加大。在一定意义上,随着交通技术愈来愈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
5、离已不再是空间距离,更多的是理念、思维等隐性的心理距离,阻碍了乡土认同,这就需要通过治理命运共同体的形塑,缩短无形距离,更好增进多方主体的互信,夯实乡土认同的社会基础。(摘编自应小丽以共同体思维与合力推进乡村有效治理)材料二:“治大国如烹小鲜”,乡村治理是一门大学问。自治、法治、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发挥着“自治为本、法安天下、德润民心”的功能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法治太硬,德治太软,自治太任性”的局限性。单一治理方式存在“短板”,两两结合的治理方式能够取长补短,但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难题时往往捉襟见肘。与之相反,“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既能优势互补,又能体现协同效应,往往优于单一治理方式或两
6、两结合的治理模式。法治保障和道德约束下的自治是维护农村基层民主权利,实现村庄和谐有序的“光明大道”。自治作为乡村社会最基本的治理方式,能够有效整合村庄资源,激发村庄主体活力,通过内驱动力这个“发动机”破解乡村治理困局。值得注意的是,自治需要法律保障和道德约束,以避免其走向无序和人治。以法为主,以德为辅,德法并重的治理模式体现出了刚柔并济的治理艺术。法治作为“硬约束”,为乡村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和安定有序的治理环境,为治理主体和对象提供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是实现乡村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针对法律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特点以及乡村社会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乡村德治无疑是重要“补给”。以自治组织为载体,以
7、法治为保障的总治在农村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持久的生命力。“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作为“软约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是实现乡村善治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总体而言,“三治结合”有助于实现“1+1+13”的治理效能最大化。(摘编自唐皇凤、汪燕新时代“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废除,随着农村社会急剧变迁,中国农村形成的“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已难以满足发展需要。B.国家对乡村基层治理做了统制度安排,明确了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领导方负责方协同方、参与方和保障支撑手段。C
8、.村庄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等各个方面原来受地缘共同体限制,因为受到工业化等结构性外力的推拉,这种限制相对弱化了。D.“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既能优势互补,又能体现协同效应,无论何时何地都优于单一治理方式或两两结合的治理模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以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条件,则有利于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秩序与活力实现统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B.建立在静止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的社会有机团结日益受到严重挑战,乡土社会离散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乡村社会公共性弱化。C.农村逐渐由农耕型社会向复合型社会转型,乡村社会由同质型生存需求向异质型发展需求转型,单方治理主体供
9、给模式已难以奏效。D.法治作为“硬约束”,是实现乡村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但它太刚,且乡村法治建设相对滞后,必然不能满足治理的全部需求。3.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出现了矛盾纠纷,一律通过地方法院按照法律予以裁决。B.依靠强大的宗族力量使本村村民凝聚,实现高度的自治。C.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让多方主体来参与议事。D.建立族谱,依靠其联结乡谊与族裔,形成乡村核心纽带。4.请简要分析材料和材料二在论证思路上的内在逻辑。(4分)5.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对“德治”的观点态度。(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从中兴到末路鲁迅
10、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人们都惊异,说是阿Q回来了,于是又回上去想到,他先前那里去了呢?阿Q前几回的上城,大抵早就兴高采烈的对人说,但这一次却并不,所以也没有一个人留心到。他或者也曾告诉过管土谷祠的老头子,然而未庄老例,只有赵太爷钱太爷和秀才大爷上城才算一件事。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数,何况是阿Q:因此老头子也就不替他宣传,而未庄的社会上也就无从知道了。但阿Q这回的回来,却与先前大不同,确乎很值得惊异。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
11、了很弯很弯的弧线。未庄老例,看见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与其慢也宁敬的,现在虽然明知道是阿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Q有些两样了,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所以堂信,掌柜,酒客路人,便自然显出一种凝而且敬的形态来。掌柜既先之以点头,又继之以谈话:“豁,阿Q,你回来了!”“发财发财,你是”“上城去了!”这一件新闻,第二天便传遍了全未庄。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这结果,是阿Q得了新敬畏。据阿Q说,他是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这老爷本姓白,但因为合城里只有他一个举人,所以不必再冠姓,说起举人来就是他。这也不独在未
12、庄是如此,便是一百里方圆之内也都如此,人们几乎多以为他的姓名就叫举人老爷的了。在这人的府上帮忙,那当然是可敬的。但据阿Q又说,他却不高兴再帮忙了,因为这举人老爷实在太“妈妈的”了。这一节,听的人都叹息而且快意,因为阿Q本不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而不帮忙是可惜的。据阿Q说,他的回来,似乎也由于不满意城里人,这就在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加以最近观察所得的缺点,是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然而也偶有大可佩服的地方,即如未庄的乡下人不过打三十二张的竹牌,只有假洋鬼子能够叉“麻酱”,城里却连小乌龟子都又得精熟的。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这
13、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从此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近阿Q的身边;别的人也一样。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就没有什么语病的了。然而不多久,这阿Q的大名忽又传遍了未庄的闺中。虽然未庄只有钱赵两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都是浅闺,但闺中究竟是闺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
14、异。女人们见面时一定说,邹七嫂在阿Q那里买了一条蓝绸裙,旧固然是旧的,但只化了九角钱。还有赵白眼的母亲,一说是赵司晨的母亲,待考,也买了一件孩子穿的大红洋纱衫,七成新,只用三百大钱九二串。于是伊们都眼巴巴的想见阿Q,缺绸裙的想问他买绸裙,要洋纱衫的想问他买洋纱衫,不但见了不逃避,有时阿Q已经走过了,也还要追上去叫住他,问道:“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因为邹七嫂得意之余,将伊的绸裙请赵太太去鉴赏,赵太太又告诉了赵太爷而且着实恭维了一番。赵太爷便在晚饭桌上,和秀才大爷讨论,以为阿Q实在有些古怪,我们门窗应该小心些;但他的东西,不知道可还有什么可
15、买,也许有点好东西罢。加以赵太太也正想买一件价廉物美的皮背心。于是家族决议,便托邹七嫂即刻去寻阿Q,而且为此新辟了第三种的例外:这晚上也姑且特准点油灯。油灯干了不少了,阿Q还不到。赵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阿Q太飘忽,或怨邹七嫂不上紧。赵太太还怕他因为春天的条件不敢来,而赵太爷以为不足虑:因为这是“我”去叫他的。果然,到底赵太爷有见识,阿Q终于跟着邹七嫂进来了。“他只说没有没有,我说你自己当面说去,他还要说,我说”邹七嫂气喘吁吁的走着说。“太爷!”阿Q似笑非笑的叫了一声,在檐下站住了。“阿Q,听说你在外面发财。”赵太爷踱开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听说你
16、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一看,这也并不是别的,因为我倒要”“我对邹七嫂说过了。都完了。”“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那是朋友的,本来不多。他们买了些,”“总该还有一点罢。”“现在,只剩了一张门幕了。”“就拿门幕来看看罢。”赵太太慌忙说。“那么,明天拿来就是。”赵太爷却不甚热心了。“阿Q,你以后有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尽先送来给我们看,”“价钱决不会比别家出得少!”秀才说。秀才娘子忙一瞥阿Q的脸,看他感动了没有。“我要一件皮背心。”赵太太说。阿Q虽然答应着,却懒洋洋的出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放在心上。这使赵太爷很失望,气愤而且担心,至于停止了打呵欠。秀才对于阿Q的态度也很不
17、平,于是说,这忘八蛋要提防,或者不如吩咐地保,不许他住在未庄。但赵太爷以为不然,说这也怕要结怨,况且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倒不必担心的;只要自己夜里警醒点就是了。秀才听了这“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撒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千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但第二日,邹七嫂便将那蓝裙去染了皂,又将阿Q可疑之点传扬出去了,可是确没有提起秀才要驱逐他这一节。然而这已经于阿Q很不利。最先,地保寻上门了,取了他的门幕去,阿Q说是赵太太要看的,而地保也不还,并且要议定每月的孝敬钱。其次,是村人对于他的敬畏忽而变相了,虽然还不敢来放肆,却很有远避的神情,而这神情和先前的防他
18、来“嚓”的时候又不同,颇混着“敬而远之”的分子了。只有一班闲人们却还要寻根究底的去探阿Q的底细。阿Q也并不讳饰,傲然的说出他的经验来。从此他们才知道,他不过是一个小脚色,不但不能上墙,并且不能进洞,只站在洞外接东西。有一夜,他刚才接到一个包,正手再进去,不一会,只听得里面大嚷起来,他便赶紧跑,连夜爬出城,逃回未庄来了,从此不敢再去做。然而这故事却于阿Q更不利,村人对于阿Q的“敬而远之”者,本因为怕结怨,谁料他不过是一个不敢再偷的偷儿呢?这实在是“斯亦不足畏也矣”。(节选自阿Q正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Q这次上城,未庄没有一个人留心到。其根本原因是管土谷祠的老
19、头子没有替他宣传。B.未庄人听阿Q讲述进城经历时的“肃然”“赧然”“悚然”分别侧重表现敬、愧、畏的心理。C.阿Q不在举人老爷家帮忙了,听的未庄人都替阿Q失去这样难得的谋生机会而深感惋惜。D.赵太太还担心阿Q不敢来,而赵太爷却认为不足虑,体现了赵太爷对阿Q的了解和信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把现钱在钱柜上一扔”“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等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阿Q得意忘形的形象特点。B.小说中提到“未庄老例”“不独未庄如此”等,让读者感受到封建落后的保守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C.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来描述阿Q讲述杀革命党时的情景,
20、形象生动,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结尾才点明阿Q“不过是个不敢再偷的偷儿”,尽管前文未设伏笔,但并不突兀,反而让人感觉甚合情理。8.小说第二段“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讽刺效果极佳,请分析其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9.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文中国民的“沉默”针对不同的对象各有表现,并映射出不同的“魂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
21、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令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22、“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威大臣
23、多怨吴起者。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24、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
25、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2)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14.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
26、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二句写诗人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欣赏晚景,自嘲之中又有如释重负之感。B.第五句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用佳人指代君王,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C.“与白鸥盟”,这是说与白鸥定盟,表示自己决意归隐江湖,而不存世俗机心。D.“倚”“横”本是极其平常之字,但经过诗人的运化,都能平中见奇;生动形象。16.清代诗人查慎行评价此诗“三四句极似杜家气象”。请结合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加以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
27、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I)苏轼的石钟山记借登山临水告诉我们,治学做事要有质疑和求实的精神,“ , ”是不可取的。(2)杜甫客至的诗句“ , ”,对仗工整,态度谦逊而诚恳,是热情待客的名句,至今仍被时常引用。(3)从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古代文人常会借江水抒发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如李白的“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们到了盖孜驿站,即将进入盖孜大峡谷。云团在山头滚动;狂风裹着冷雨,从峡谷深处吹来,使人 到了高原逼人的冷峻。这是通向帕米尔高原的唯一通道,其气势,真可谓
2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盖孜河比我想象的宽广,滔滔河水奔放而强劲,把公路挤到了紧挨山崖的底缘,也卷走了岸土和崩石。峡谷里 着烟云,偶尔可见山鹰在烟云里翱翔。最令我敬畏的,是屹立在峡谷入口处的红石山,像一尊山神,把守喀喇昆仑的大门。 ,仰之弥高。一列身披红色大氅的威严士兵,稳稳地站立在这山口。巨大连绵的山体,巍巍然,煌煌然,雄峙于天地之间。通体红色,如赤色的旗帜,在罡风中飘动。毫不隐瞒自己的身份,毫不忌讳自己的信仰和使命。通体红色,浑身都是铁质。铁的身体,铁的血液,铁的筋骨,铁的脊梁,铁的意志,铁的精神。莽葬昆仑,需要这样辉煌的大门;茫茫乾坤,需要这样 的勇夫。盖孜大峡谷,古称剑末谷。盖孜河犹如红色
29、武士腰间的佩剑,锋刃上闪耀着道道雪亮的寒光。红石山,一群燃烧的生命。诗人,可以抚石壮歌;勇士,可以倚壁长啸。只有这样的山神,才配做昆仑山的卫士。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A.领略 奔涌 横空出世 钢铸铁打 B.领略 飘浮 脱颖而出 无坚不摧C.领悟 奔涌 脱颖而出 钢铸铁打 D.领悟 飘浮 横空出世 无坚不摧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盖孜河比我想象的宽广,滔滔河水奔放而强劲,卷走了岸土和崩石,甚至公路也被挤到了紧挨山崖的底缘。B.盖孜河比我想象的宽阔,滔滔河水奔放而强劲,卷走了岸土和崩石,甚至把公路也挤到了紧挨山崖的底缘。C.
30、盖孜河比我想象的宽广,滔滔河水奔放而强劲,把公路挤到了紧挨山崖的底缘,岸土和崩石也被卷走了。D.盖改河比我想象的宽阔,滔滔河水奔放而强劲把公路挤到了紧挨山崖的底缘,也卷走了岸土和崩石。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全面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方面,海南成了全国首个明确任务图、时间表的省份。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并非首次被提上政策议程,但像海南这样,明确将游泳教育提到“一把手工程”“攻坚战”的高度,还“( )”的,仍不多见。就目前看,海南面向中小学生强化游泳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很明显:立足的是“教育”
31、, 。在中国,溺水是14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意外溺水死亡事件占儿童意外死亡事件的57%,凸显了防溺水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说,在塘、库、堰、河旁设立安全警示牌或上线防溺水人脸识别监控预警系统是“堵”,那开展游泳教育则是“疏”。游泳不只是能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 。对人们来说,该技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应该有”。加强中小学生游泳教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海南已先行,其他地方也该跟上。2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倒排工期、建立台账、挂图作战、挂牌督办B.倒排工期、建立台账、挂牌督办、挂图作战C.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挂牌督办D.建立台账
32、、倒排工期、挂牌督办、挂图作战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科学与审美,在人类的追求中永远是互生互补的。一切科学的发展大都源于人类对现实世界美的感知和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想象,而一切美的事物和美的创造又必然符合科学的原则。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浩瀚星空激发着人类的无限好奇,今天的“天问一号”能登陆火星;我们也很难想象,如果不是遵循了科学的创作规律,经典的艺术作品能瀚若星辰并流传至今。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美育对智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探索,肯定离不开美的激发、美的
33、涵育、美的补充。读过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7一、现代文阅读(35分) (3分。 “无论何时何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往往优于”) (3分。 “导致乡村社会的公共性被弱化”错误,属于强加因果) (3分。 过于简单化,不符合协调整合多方主体参与治理的原则 、 项属于传统中国治理乡村的旧有办法) 围绕如何开展乡村治理,材料一侧重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材料二侧重解决问题。 (1分) 材料一首段提出可通过构建乡村治理命
34、运共同体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后两段分别 从国家政策调整和社会发展转型两个角度分析原因。 (2分) 材料二围绕法治、德治和自治提出了“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1分) (4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点在具体条目中点出再具体分析,也可) 德治可发挥“德润民心”的作用,但往往失之于“软”。 德治的道德约束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自治走向无序和人治。 德治是法治的重要“补给”,弥补法治柔性不足的缺陷。 德治作为“软约束”,可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6分。 每点 分,任答三点即可) (3分。 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阿 地位低下; 原文表述为“听的人叹息且快意”,叹息是因为
35、不能在举人老爷家帮忙,就依附不上权贵了,不是为阿 惋惜; 不是体现赵太爷对阿 的了解和信任,而是体现了赵太爷对未庄惯例的了解和对自己权贵地位的“自信”) (3分。 前文有多处伏笔) 本句使用了反语手法。 (分) 讽刺了未庄人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的特点,( 分)表现了国民的愚昧和劣根性。 (分)反语的使用使表达委婉含蓄、发人深省,增强了批判性。 (分) (4分。 如果分析反讽、寓谐于庄等也可给分) 对阿 的“沉默”。 知道阿 是小偷后纷纷“敬而远之”,体现了国民趋利避害、明哲保身。 对权贵的“沉默”。 认为只有赵太爷和秀才大爷上城才算一件事,体现了国民对权贵的盲从与膜拜。 对反动势力的“沉默”。
36、对革命党被杀津津乐道,体现了国民的落后和麻木。 对自身处境的“沉默”。 坐稳了奴隶而无动于衷,体现了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心理。 (6分。 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具体表述只要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分) (3分。 帝王死去不能称薨,帝王死称山陵崩、晏驾、升遐、宾天、大行、崩、驾崩、归天等等。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分。 “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错,吴起伏在悼王身上,是想保护自己)()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毒疮里的脓液,怎么还哭呢? ( 分。 关键点:判断句;
37、吮其疽,吸吮他毒疮里的脓液;何为,固定搭配,为什么呢。 关键点各占 分,句子通顺 分) ()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 ( 分。 关键点:乡,通“向”,动词,向东侵犯;宾:归顺,服从;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关键点各占 分,句子通顺, 分) 不孝。 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 不仁。 为了大将之职杀害妻子。 招嫉。 因战功而招来同僚嫉妒。 ( 分。 每要点 分) (3分。 佳人指代知己,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 意象都很宏大。 都选取宏大意象烘托意境,如千山、无边落木等。 意境都很开阔。 诗人视野宏阔,都以天地视角营造了开阔的意境。 格律都很谨严。 两联对仗都相
38、对工整,读来平仄铿锵、节奏和谐。 (6分。 每条2分,要点1分,分析1分)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古 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6分。 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字、别字,该句均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它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分) (3分。 “领悟”一般侧重于对抽象道理的心领神会,“领略”则还有理解、欣赏的意思,因此应用“领略”。 “奔涌”指奔流涌出,与后文“翱翔”衔接更为紧密。 “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脱颖而出
39、”指才华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露出来,现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 “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摧毁,根据后文,“钢铸铁打”更合适) (3分。 宽广,侧重面积超出了目力所及的广阔;宽阔,侧重面积在可视范围内的广阔:此处表示河流的宽度用宽阔更好。 “把公路挤到了紧挨山崖的底缘,也卷走了岸土和崩石”不合逻辑;、 项被动句与前文主语不一致,造成结构混乱) 以铁为中心构成排比。 (1分)音韵铿锵,增强了语势,突出了红石山铁一样的特质。 (1分) 连用四个比喻。 (1分)把红石山分别比作人的身体、血液、筋骨、脊梁,逐步突出其 精神、意志,非常形象、贴切。 (1分) 内容上层层递
40、进。 由身体到脊梁,进而到意志、精神,增强了语意,突出了红石山对 心灵的震撼。 (1分) (5分。 如从短句、整句等合理角度分析也可给分) (3分。 有时间先后和逻辑关系) 着眼的是“安全” 防溺水需要堵疏结合 更是重要的自救技能 (6分。 每空 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 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 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 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 如今,为了大将之职杀了自己
41、的结发妻子。 吴起真是个残忍的小人啊! 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 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 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 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
42、里。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逝世后,太子击继位,这就是魏武侯。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险固的山河,真美啊! 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 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 吴起心里不高兴,就对田文说:“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死战,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
43、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就想加害吴起。 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 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 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 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用箭射吴起,还射到了悼王的尸体上。 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 他命令楚国令尹全数诛杀作乱之人,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