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重难点练习(通用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金景芳先生认为鲁国的“初税亩”是在公田上取一份地租外,在私田上又取一份,结果公家所得多于什一,而形成所谓“二”,故哀公云“二吾犹不足”。据此可知( ) A井田制度并未彻底废除B鲁国财政收入成倍增长C赋税改革推动鲁国称霸D鲁国率先承认土地私有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直接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确立和发展。以下属于这一时期重要“发明和改进”的是( )A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 B发明了铁铲和铁锄C耦犁发展到一牛挽犁 D出现曲柄锄和耧车3.战国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
2、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战国时期( )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处于农耕时代农业的地位高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政府注重对农工商业的管理4.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5.从汉朝史料来看,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如:“鲁缟”、“齐纨”、“蜀锦”等
3、,这反映汉朝()A.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B.品牌意识深入人心C.各地注重本土化宣传D.区域生产形成特色6.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燊,灌园治产, 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拼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7.1995-1997年,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一些铜钱,其中有秦至西汉初的半两钱。昭平、贵县、合浦、平乐贺县等地的汉墓已发现有不少秦汉的半两钱、五铢钱。在昭平县风清一号东
4、汉墓出土了5种钱币308枚,风清二号东汉墓也出土了3个品种共553枚钱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A.地方有铸钱自主权B.南北经济联系加强C.岭南经济比肩北方D.商业活动比较自由8.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斸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楮,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9.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 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 个门,城门定时开闭。这反映了当时()A.市和坊交织在一起
5、的现象B.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C.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10.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1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12.“五行八作”这一成语
6、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13.明代洪武年间规定“农、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农、纱。到正德年间,政府又强调“商贩、朴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材料表明明代这一时期()A农民的社会地
7、位切实有所提高B政府依然延续传统的经济政策C商人的社会身份处于社会底层D官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有提升1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5.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申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16.据统计,在
8、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A.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B.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C.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D.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17.下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变化()时期内容清朝初期地赋和丁赋是分別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
9、(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和图2分别为16世纪初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情况据武志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以英国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对比为例等绘制材料二图3和图4分别为18世纪晚期中国、英国商品贸易情况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张亚东(18世纪英第一帝国的贸易与经济成功等绘制(1)观
10、察图1和图2概据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的相同点。(2)观察图3和图4指出中国和英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据材料“鲁国初税亩是在公田上取一份地租外,在私田上又取一份”可知,当时“公田”、“私田”同时并存,即以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井田制度并未彻底废除,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鲁国率先承认土地私有,D错误;材料未说明具体税收额度,无法证明财政收入成倍增长,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鲁国称霸,C错误。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就铁制农具的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曲辕犁出现时间是唐朝,A选项排除。耦犁的出现
11、是在汉朝,C选项排除。曲柄锄和耧车出现时间是在汉朝,D选项排除。3.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农民、商人、工匠虽分别精通农业种植、商业经营、器物制造的技巧,但是并不善于管理而有的人虽不完全精通这三种技艺,但却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注重利用精于管理之道的人才对农业、工商业进行有效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食官制度,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农业地位高,B项错误;“精于道者”中的“道”是管理之道,不是指道家思想,C项错误。4.答案:B5.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鲁缟”、“齐纨”、“蜀锦”等信息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产品,故D正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12、。6.答案:C解析: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精耕细作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拼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7.答案:B8.答案:C9.答案:B解析:A在宋朝出现,故排除;依据材料“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依据材料无法得出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结论,故排除。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对外贸易,材料反映南方人口逐渐增多,但不能说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
13、展,故A项错误;北宋政治中心还在北方,故B项错误;南方人口增加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人地矛盾的尖锐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出现曲辕犁,宋朝江南地区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A项中坊市制度瓦解是全国性的变化,并不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B项中土地集中加剧是古代封建社会确立土地私有制以来的趋势,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经济重心南移与海外贸易无直接关系,除D项
14、。12.答案:B解析:宋朝没有奉行“工商皆本”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五行八作”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宋朝时期不抑兼并政策有关,由于宋朝时期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所以导致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从而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不是东京,故排除C。“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3.答案:B解析:题干叙述了从洪武到正德年间对商人在穿着方面的歧视性政策。说明明代仍在执行明初制定的抑商政策,B符合题意。A、C、D三项题干均未提及。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的发
15、展状况。明朝后期农村雇工之所以由勤劳温顺变为骄情,是因为这一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许多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投身于收益更高的商业与手工业行业,在生产领域出现了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租佃形势的变化,未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B项;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题干信息本质上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对江南农村的影响,排除C项;很多农民离开农业而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反映的是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民间和官方走私现象严重,说明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
16、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明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明封建制度衰落腐败,故C项错误。故选:D。16.答案:A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朝前期实行海禁,主要昰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同时也为了防范外国的侵略,这说明清朝前期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煕时期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对付占据东南沿海的南明反清势力。D题干所给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海禁政策的执行效果。17.答案:C18.答案:(1)具有地城性,分布不平街;在多种行业出现,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集中在工商业市镇;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2)特点:中国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或国内长途贩运);英国主要注重开拓海外市场(或海外贸易发达)。原因:经济基础: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英国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对外政策:中国实行闭关政策,英国实行殖民扩张政策;社会观念:中国重农抑商,英国重商主义、新教伦理;交通运输:中国商帮形成,长途贩运繁荣,英国交通工具先进,海运发达;生产组织:中国是传统手工业,规模较小,英国实行工厂制度,规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