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4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标要求(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新中国的科技1“两弹一星”(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成为必要。(2)表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年,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1970年新华社电)(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2载人航天技术(1)决策:1992年,中国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
3、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意义: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技术(1)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号”巨型计算机,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2)2016年,我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5生物技术(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3含义:艺术问
4、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初期成就6新时期成就(1)原因教育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2)成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成就: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高考制度被废止。(2)后果:使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4教育的振兴表现时间教育方针成就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1)基础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3)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扩大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1)高等教育:国家着手实施“211”计划(2)社会教育:国家启动了“希望工程”(3)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问题探究1 “百家争鸣”是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吗?提示:否。“百家争鸣”指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易错辨析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
6、不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教材拾遗 高校院系调整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经过全盘调整,许多高等学校被拆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学界对本次调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多趋向于弊大于利。问题探究2 “文革”以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
7、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4)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知识拓展 理解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思维导图 经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家国情怀 恢复高考制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
8、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一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二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
9、、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史料解读以上史料都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科技有关,史料反映了新中国科技发展在政策、国际环境、主观因素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精研探究史料一、二反映出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何在?答:提示:史料一反映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领导和支持。史料二中由可知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由可知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条件和原因(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
10、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微解2正确认识“双百”方针一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
11、,百家争鸣二在新中国的电影历程中,1959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以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为契机,广大电影工作者一鼓作气,共推出了风格多样、题材不同、高质量的18部献礼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广大观众和电影从业人员称为“难忘的1959年”。刘澍难忘的1959年!(大众电影2005年16期)史料解读以上两则史料都与“双百”方针有关,这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双百”方针。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分别反映出“双百”方针的哪些侧面?答:提示:史料一反映出实施“双百”方针的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史料二反映出“双百”方针实施的效果: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正确认识“双百”方
12、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双百”方针的实质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目的是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文艺繁荣,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
13、题的政治化会导致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阶段方针政策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
14、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例(2020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4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答案B解析材料“1954年”“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重质量的提高”与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的形
15、势相吻合,故选B项。扫盲教育基本完成是在20世纪末,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是1995年出台的,故排除C项;D项“完全”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1(2017全国卷,31)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C解析该作品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了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情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描绘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故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该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
16、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2(2017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C解析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当时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远未达到普及的
17、程度,D项错误。3(2015全国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为适应这种战略形势,在教育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故D项正确。1952年“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到1952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俄语热”不能体现文化教育改革问题,C项错误。11954年
18、10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这篇文章()A贯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B是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C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反右派斗争是1957年开始的,A、B两项错误;文章批评“新红学”,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确立,D项错误。2中国人民政治协
19、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属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对教育进行改革,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下列反映出上述新面貌的是()A以政治教育替代学校教育B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指示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答案C解析C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并且属于教育发展的新面貌,故正确。A项是“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排除;B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是在1995年,排除。3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这表明()A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B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C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D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主要是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服务,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农业的变化,未提及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