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表是清代前期不同文献对农民兼业现象的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记述出处(陕西麟游县)“贫民始终艰于无本,不能恒作,惟农隙为之(烧制陶器),少资其利”顺治年间麟游县志(江西泸溪县农民)“三时务耕作,其余刈竹煮焦,以楮业(造纸)相高”乾隆年间泸溪县志(江陵县)“乡民农隙以织为业者,十居八九”乾隆年间江陵县志(山西孝义县)“(农民)大抵夏秋力南亩,春冬地冻,则入山砍木掏煤”乾隆年间孝义县志A.农民生产已突破了自给性 B家庭手工业出现了新发展C农业生产开始趋向商品化 D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解析:表中记述反映了清代前期各地农民利
2、用农隙时间进行其他行业的兼作以增加收入,这明显不是仅为了满足生产生活上的自给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掏煤”并非家庭手工业,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的新发展,B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商品化,C项错误;材料中的农业兼业并非全是农业生产,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D项错误。2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A中国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B两税法取消了人头税C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D唐朝更具有中世纪特点
3、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人们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摆脱;下层民众取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均等机会,表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A项符合题意。两税法不是取消了人头税,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材料已表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下的新气象,D项错误。故选A项。3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C)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三月可粜粟,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
4、麦,收敝絮及布帛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 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解析:据材料中“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状况”可得出与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排除;题干表格中对田庄内的统计,没有涉及到地方经济,故B项排除;表格中信息反映出东汉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特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4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
5、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A)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私营纺织业取代官营纺织业成为主体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解析: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说明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家户”“田家”是说家庭的,与官营纺织经济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材料中未涉及政府重
6、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5下列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D)A小农经济主导 B重农抑商特征C犁耕技术成熟 D精耕细作特点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四幅图片体现了我国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地位和重农抑商政策,故A、B项排除;C项属于表面现象,排除。6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B)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B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C激化了田庄内部的
7、阶级矛盾 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解析:材料表明田畴率领族人在无终山居住,同时守卫边疆,抵抗外敌,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所说的田庄并不是地方割据,因此不会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部分田庄内部和谐相处,并没有激化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场景,故排除D项。7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D)出处铭文元和四年壶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延熹钟延熹元年
8、(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D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解析:根据材料“吏人得之,致二千石”“直(值)钱七千二百”“直(值)钱二千四百”可以看出,手工冶金品销售的价格比较贵,这说明了当时私人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比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私人作坊的生产状况,因此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是青铜器的生产技艺水平,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项;材料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排除C项。8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9、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B)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成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项;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
10、9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D)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解析:“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A项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B项是五代时期已经开始;C项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10“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D)A中央集权的削弱 B工商业赋税沉重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物质生产的
11、进步解析:由材料“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可以看出,古代“镇”的功能由唐代的军事政治中心,到宋代经济功能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的进步。所以答案选D项。1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
12、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12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D)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
13、不同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解析:材料中说明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内外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均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本地方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中商品交换突破了区域之间,并不是论述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景德镇和佛山两地市场交换,并不是较为普遍,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是商品交换突破地域限制,并不是说明市场需求的问题,故C项错误。13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B)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
14、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解析:“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两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14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B)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说明陕西
15、巡抚的意图是为了满足官营手工业生产的需要,间接带动了种桑、养蚕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15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D)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解析:图片显示古代历朝丝织业分布图,并不能说明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故A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丝织业中心分布,没有与其他手工业部门进行比较,排除B项;关中地区是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平原,图片无法显示古代丝织业中心由
16、关中地区辐射全国,故C项错误;元明清时期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东部地区,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故D项正确。16据记载,春秋时各国间和贵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多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的实物,到战国后期,无论是俸禄还是封地的收入,大都是以货币支付。这一变化(C)A导致了土地买卖的频繁 B说明国家抑商政策放松C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 D推动了货币经济的统一解析:春秋时期经济交往多以实物进行,说明货币职能没有得到发挥,商品市场比较落后,而战国多以货币支付,说明货币职能得到彰显,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买卖,且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买卖并不频繁,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
17、经济政策不同,并非都采取抑商政策,因而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放松,B项错误;D项夸大了这一变化的影响,排除。17下表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C)典籍记载内容旧唐书玄宗纪(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全唐文卷八十一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唐会要六十九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唐会要八十六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D唐代商品经
18、济空前繁荣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和“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等信息来看,政府一再发文禁止官吏经商,也确实有官吏经商的现象,说明唐朝时期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官吏经商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布局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官吏经商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无法体现唐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排除D项。18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
19、因是(D)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在北方,才出现漕运为南北方向,A项不是全面的原因,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并且也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项;国家疆域的扩大与漕运方向的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19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D)A.治理黄河仍然
20、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唐代治水次数比其他地区增加得更多,这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农耕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唐代,江浙等黄河流域的治水次数可见,长江流域的治理超过了黄河,故A项错误。B项的“显著成效”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发生在南宋,故排除C项。20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
21、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公行制度(C)A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 B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C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D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解析:材料“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反映公行制度没有阻碍古代中外经济贸易,排除A项;由于公行制度的严格规定,说明不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排除B项;由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来看,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故选C项;材料表明,公行制度是一种官营商业的形式,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2、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
23、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4分)答案:(1)态度:孟子
24、: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新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1)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和“有此主张
25、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联系所学可知,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的认识。联系所学可知,具体背景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初算缗钱”和“告缗”分析得出。其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等信息分析得出。联系所学可知,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举措。(3)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三反映的北宋时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也会对政策有所调
26、整等方面来回答。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
27、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材料二: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
28、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
29、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4分)答案:(1)同: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相似的社会遭遇;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都渴望步入官僚(贵族)阶层。异: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极尽奢华,追求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感;提出“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英国商人生活上比较节俭,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通过购买爵位或家族徽章等途径跻身社会上层。不同影响:明代徽商的奢侈消费使大量的商业资本消失,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及自身的节俭为重商主义时期的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
30、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性质:封建性商帮,具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因素:清廷的盐法变革使徽商失去了经销盐业的垄断特权;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太平军与清军的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洋商操纵垄断市场;徽商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经营方式;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
31、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可以得出相同点是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相似的社会遭遇;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都渴望步入官僚(贵族)阶层;由“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
32、身社会上层”可以得出不同点是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极尽奢华,追求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感,提出“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英国商人生活上比较节俭,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通过购买爵位或家族徽章等途径跻身社会上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明代徽商的奢侈消费使大量的商业资本消失,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及自身的节俭,为重商主义时期的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第一小问,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是封建性商帮,具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可
33、以得出清廷的盐法变革使徽商失去了经销盐业的垄断特权;由“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可以得出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太平军与清军的长期战争的破坏;由“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可以得出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洋商操纵垄断市场;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徽商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经营方式;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34、料一: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清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日趋保守,一代不如一代。政府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一级蚕丝也不准出。以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操纵、垄断进出贸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颁布防夷五事,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宣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1831年)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等等。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材料二: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
35、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1843年,中英双方协商,确定了新的进出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进行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5%。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西方人评论说:“鸦片战争后,没有任何事物防阻一个外国人在上海卸下一船棉花。”据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8分)答案:(1)政策:闭关锁国。表现:严禁商民私自出海贸易;限制重要商品的出口;官方垄断对外交往;严密监视外商在华的活动。
36、(2)变化: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自由贸易,并给予其经济特权。影响:便利了英国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来看,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由材料“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可知,严禁商民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一级蚕丝也不准出口”可知,限制重要商品的出;由材料“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操纵、垄断进出口贸易”可知,官方垄断
37、对外交往;结合所学,清政府严密监视外商在华的活动。(2)第一小问,材料“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确定了新的进出口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进行大幅度的削减”说明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自由贸易。第二小问,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产地,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而国门洞开,我国丧失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
38、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x,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材料二:唐以前和唐朝的都城为了确保安全,加强防卫警戒,采用封闭式结构。四周由“城”和“郭”等多重墙垣组成骨架,封闭整个城市。城郭以内,宫殿、官署、食库、贵族官僚的府第也都筑有墙垣
39、,甚至作为居民聚居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也建有围墙,设置警卫。唐宋之际,都城的封闭结构发生了变化。北宋东京出现沿街的各种商店酒楼;有不少商业繁荣的街道分布在交通要道。这是都城制度的重大变革,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活跃有关系,也与手工业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和行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系。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材料三: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
40、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4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唐宋城市呈现的不同特点,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三,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6分)答案:(1)经营方式包括:官营丝织业发达;工商业者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地主经营的丝织业产品用于自己消
41、费,也作为商品出售。消费状况:丝织品品种多,社会消费的丝织品增加,丝织品消费打破等级界限。(2)特点:唐朝城市内部呈封闭式结构,宋朝城市内部结构为开放式。原因:宋朝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兴起,工商业政策的变化,手工业行会组织的影响。(3)原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路运费较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影响:促进港口城市繁荣;促进广东、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路线进一步延伸;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1)第一小问经营方式,根据材料“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
42、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等信息可从官营、大工商者经营、官僚地主自营等方面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消费状况,根据材料“织品明显增加”“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等信息可从丝织品种多、数量增加、社会消费丝织品增加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唐以前和唐朝的都城为了确保安全,加强防卫警戒,采用封闭式结构”可得出唐朝城市内部呈封闭式结构;根据材料“北宋东京出现沿街的各种商店酒楼;有不少商业繁荣的街道分布在交通要道”可得出宋朝城市内部结构为开放式。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活跃有关系,也与手工业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和行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系”
43、可得出宋朝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兴起,工商业政策的变化,手工业行会组织的影响等。(3)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可概括原因为经济重心逐渐移到江浙地区;根据材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可概括为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根据材料“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可概括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等信息可从港口城市繁荣、广东福建地区贸易发展、丝绸之路延伸等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