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667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期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成都市“五校联考”高2014级上学期九月考试题历 史(全卷满分:100分 完成时间:100分钟)第卷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题,48分)(下列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出后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相应位置。)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2. 中国先秦某位思想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

2、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儒家3.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4.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关于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图1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图2秦朝疆域图 图3元朝行省图 A图1至2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 B图2至图3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区

3、划的重大调整 C三幅图共同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D三幅图反映了地方政权的自主性逐步提高5.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6.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

4、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恰当的是() A.作者在批评东汉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 B.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 C.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 D.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7.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8.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

5、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9. 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 D.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扯皮,降低

6、行政效率10. 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 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耕作方式11. 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A 限制经营场所B奉行“重农抑商” C商业空前繁荣D重视监管商业12.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

7、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运用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仅限用于官方刻书13.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14.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

8、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15.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依据材料一宋会要辑稿“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材料二太宗实录“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权。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不管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B太宗实录是第一手资料,故材料二的结论更为可靠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D君主专

9、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故材料二正确16. 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17.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

10、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18.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19.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告

11、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C.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D.灌输以农兴业的思想以“存天理”20. 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A注重权力监督 B实行三权分立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加强机构分工21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主要表明元朝()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在统治区

12、域范围内全部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22.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明清汉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这种转变彻底解决了宋明理学的弊端D这种转变受到了明清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2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

13、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24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A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B明朝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5.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

14、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 1793年、1816年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 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导致了战争26

1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D.西方对中国不公正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2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A要

16、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28.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A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B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C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29.马克思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

17、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马克思观点的是()A明确否定了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B认定中国进行的人民战争的正义性C认为中国不应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D文明程度影响起义民族的抗争手段30.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说:“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

18、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错误的是()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B客观分析了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31. 买办亦称“康白度”(葡comprador),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鸦片战争后,废

19、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下列关于买办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买办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产生的特殊阶层B买办是西方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工具C买办因其身份特殊,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都是独立的D买办阶层倡导和推动了洋务运动,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32.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

20、 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D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第卷 主观题(共52分)33.(25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

21、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

22、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发展变化(3分),并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宗法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6分)。(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2分)34(12分)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年 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

23、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 唐宋时期 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

24、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志2015年11月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5、36题为选做题,请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将你选做题目番号前的方框涂黑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综合唐书、唐会要等有关史籍记载,武后时期的科举考试一般是在二月开始,制举、殿试时间是不等的,科目和科第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传统科目之外,还有文艺优长科、理选拔萃科等。

25、由皇帝主持的制举、殿试规模宏大,人数极多,使当时文场呈现出旷古未有的盛况。大唐新语称“应制者向万人”。至于制举的试题、殿试的策问,多半涉及政抬、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注重取题社会、联系政治。 马思博 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材料二: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关陇把持特权,门阀观念非常的严重。不利于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进入官场。为了使没有权利和地位,但有才能的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并且得以升迁。于是在显庆四年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志,以武氏为第一等,其余均按官位高低为准,那些出身士兵立有军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为同一个等级。这样一来扩展了用人的范围,也寻找到许多庶族地主中

26、有才能的人。 吴玲莉浅析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的人才观。(7分)3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与光绪皇帝论法国革命时说:“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

27、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曰: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

28、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试题解析部分1.【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从封建转到帝制指从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联系所学知识,D项是西周的政治特征,与这个转型期的特征不符,但与题意相符,正确。A、B、C三项都符合此时期的特征,但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2.【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出自老子,强调无为而治,C项符合题意,正确。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儒家强调仁、礼,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

29、排除。3.【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农业的状况是“妇人纺织,男子桑蓬”,可见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排除。4.【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排除。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反映了地方区划的调整,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不属于封建国家,C项排除。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趋势是地方权力的削弱,中

30、央权力的加强,D项排除。5.【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实行的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一部分,推论有误;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后,发展成为正统思想,才使文化成为政治附庸,推论有误;行省之下无“诸侯”,可见加强了中央集权,表述正确;明太祖宣布“通番禁令”,是严格限制国内人士走出去,但没有禁止外国人来华交易,推论有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6.【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

31、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治本者少,浮食者众”,可见作者对此不满,A项解读材料信息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可以看出商业的发展情况,B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可知,在抑商政策下,商人还是不少,C项解读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东汉时期,商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经济发展有限,D项解读信息有误,但符合题意,正确。7.【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魏晋之时,注重对孝道的追求,是为了维护门阀氏族政治的合理性,A项正确。魏

32、晋时期,佛道思想挑战儒学,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排除。材料提及孝道超越忠君思想,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8.【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佛图户是“庄园里的依附农民”,“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可见其大量存在导致大批逃避国家赋役的人的存在,A项正确。佛图户的存在没有改变生产耕作方式,B项排除。农副产品交给了佛寺的高级僧侣,没有体现商品化,C项排除。佛图户是依附农民,阶级关系未变,D项排除。9.【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33、力。材料提及三省体制下,出现了“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的现象,即各省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是“亡国之政”,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10.【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元代农书中记载了曲辕犁,但不能确定是元代开始用于农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发明,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它在水田使用,但曲辕犁适用于各种田地,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曲辕犁改进了耕作技术,C项符合题意,正确。使用曲辕犁仍属于铁

34、犁牛耕的生产方式,D项排除。11.【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经济政策。由“私家自作”“不平”“笞”可知,政府对市场交易的管理非常严格,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无法体现,排除。12.【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雕版印刷术。根据题干信息,“宋处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时期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可知,当时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本题选C。唐朝初年雕版印刷术已发明,故不选A;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不选B;雕版印刷在民间也大量运用,故不选D。13.【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从材料信息“(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

35、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信息“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向的考查,故D项正确。14.【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据材料“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刺史制度采取了“以小驭大”的监察制度;“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也反映了“以小制大”的特点,故D项正确。A、C两项

36、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项与材料相反。故选D项。15.【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的重现。材料中的宋会要辑稿和太宗实录都是第二手资料,A项正确,B项排除;史料也并不是只有考古资料才能证实的,C项排除;虽然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但这不能说明材料二正确与否,D项排除。16.【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宋代“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可见此时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A项正确。B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在材料

37、中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17.【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宋朝时的政治中心由东京南迁到了临安,而不是东迁,故A项错误;所给材料没有反映出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临安人口之多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也就说明当时的中国存在着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出欧洲是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18.【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会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两宋时期商业高度发达,政治上重文轻武,军事上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故而宋代出现了灿

38、烂辉煌的思想和文化。材料“宋词、宋文、宋西、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以及“市井文化”等信息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加强,故D项正确;“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仅是宋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方面,故A、C两项错误,排除;在历史上,中国曾有过几段辉煌的古典文化时期,如春秋战国、汉朝、隋唐、明清,故B项错误。19.【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涵盖了社会生活秩序各方面的要求,符合朱熹的主张,D项正确。A属于董仲舒的思想,B对材

39、料理解不全面,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0.【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元代时中书省为左手,枢密院为右手,但要用御史台来监督,可见其注重权力的监督,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御史台监督中书省和枢密院,不是三权分立,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三省六部制,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御史台的监督作用,D项排除。21.【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元代“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可见其设立行省制,D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元朝兴起后一统天下,不是正式

40、建立后,A项排除。秦朝创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项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22.【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转变”指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出现,联系所学知识,从理学转向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受到了明清政治环境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是其根源,A、B、D三项都是对思想转变的正确理解,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明清的儒学思想没有彻底解决宋明理学的弊端,C项表述有误,但符合题意,正确。23.【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朝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A项表述

41、有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内阁的公开行政,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提及清代的制度,“超越了这一限度”,“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可见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C项正确。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24.【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经济作物的种植”得知明朝农民卷入市场之中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本题答案为A项;B项“根本性转变”错误;C项“专门化生产为主”不正确;D项“根本性变化”错误。25.【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

42、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是康熙皇帝年间对外贸易受到限制,没有提及朝贡贸易,A项排除。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康乾时期的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B项正确。乾隆年间规定外商在广州贸易,可见其并未阻断中西间的交流,C项排除。19世纪初的清政府拒绝马戛尔尼等要求,并未导致战争,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6.【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1840年前的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外国;1840年后,西方靠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向中国发动战争,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43、均排除。后一个“不公”是西方需求原料产地和市场的推动,不是前一个“不公”引起的,C项的表述对此理解不合理,但符合题意,正确。27.【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代表着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所以材料中说“侵略者”往往是“进步者”,“反侵略者”常常是“落后者”。“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反映了西方侵略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进步起了客观的促进作用。因此,作者强调对于西方的侵略要理性分析和辩证思考。故B项正确。28.【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领事裁判权。根据题干信息“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可知,外国人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

44、,中国司法主权被破坏。根据题干信息“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可知,清朝谈判大臣没有意识到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破坏,所以说当时统治者缺乏近代主权观念。故本题选C项。A、B两项表述不全面,故不选;D项与题干不符,故不选。29.【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宣称鸦片战争“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可见其认可这种抵抗,C项与马克思观点不符,但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提及“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可见否定了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报道,

45、A项符合马克思的观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可见其认可中国人民的抗争,B项符合马克思的观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评判抗争的手段应该是“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D项符合马克思的观点,但与题意不符,排除。30.【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可见其客观分析了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铁路的修建,“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可见其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C项与题意不符,

46、排除。根据材料“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可以看出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强调铁路修建在中国的影响与不便,未提及要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A项与题意相符,正确。31.【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买办阶层。由材料信息可知,买办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产生的特殊阶层。故选A项。买办主要从事商品交易活动,排除B项;买办虽然会受到外国法律的庇护,但也要受到清政府的严格控制,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32.【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旨

47、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知识分子将中西比较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等各个领域,可见此时中国知识分子顺应西学东渐历史潮流而动,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比较,没有强调怎么学习西方,B、C两项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33.【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嫡长子继承制。(2)变化: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宋朝,获得纵深发展,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成为政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背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宗族间相互救

48、助;士族没落、庶族崛起;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3)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成理即可)【试题解析】本题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周代的宗法制下,“完备而严格”,族长具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

49、、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是“君统宗统的合一”,从中概括其特点;联系所学知识,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两宋时期,“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从中概括这三段的变化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结合宋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史实加以说明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的信息“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 “从事家族立宪”“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从中概

50、括其不同之处。第二小问,抓住时间“清末民初”,联系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此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和传媒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三小问,纵向来看,从等级制走向民主色彩,体现出社会的进步。34.【答案】示例: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说明:西汉初年社会贫困;唐宋国力强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趋势二: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说明: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人;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

51、公共设施建设。说明:西汉初年国力弱小;唐宋、明清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民生设施工程浩繁。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说明: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步健全。【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本题属于开放性的论述题,要求学生从题目中提炼相关的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史实调用准确,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如根据题目中的内容可知,从西汉到明清,政府在福利建设中的比重降低,由政府举办到劝富豪助济再到引导社会资金等,可从政府的财政实力、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论述。又如僧人和宗教团体在社会福利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可

52、从宗教的发展、国家对宗教的政策态度等方面进行论述。再如社会福利机构逐渐制度化、机构化,可从封建制度的成熟完善对福利制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35.【答案】(1)特点:科目和科第多种多样;有时由皇帝主持;制举、殿试规模宏大,人数极多;试题、策问涉及广泛,注重取题社会、联系政治。(2)人才观: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人才综合素养;不拘门第资历;任人唯贤等。【试题解析】本题以武则天的科举观为切入点,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信息“科目和科第也是多种多样的”“由皇帝主持的制举”“殿试规模宏大,人数极多”“注重取题社会、联系政治”,从中概括其

53、特点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科举考试选举人才时“注重取题社会、联系政治”,结合材料二的信息,将姓氏排名“按官位高低为准,那些出身士兵立有军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为同一个等级”,选取有才能的人,从中概括其人才观。36.【答案】(1)思想:自上而下变法,实行君主立宪。背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温和的改革;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民族思想相连,比康有为更加激进。【试题解析】本题以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54、(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他主张“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可见其主张保留君主,即君主立宪制;联系所学知识,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角度分析背景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梁启超强调“民自治其事”,“其原理在于民约”,可见康有为、梁启超都主张学习西方民权思想。第二小问,康有为是温和改革,梁启超强调“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民族主义之原动力”,即强调民权和民族联系,比康有为的思想激进。 参考答案部分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CBCDAAAC题号111213141516171

55、81920答案DBDDAACDB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CCCBCBCCA题号3132答案AD二、主观题33.(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 切(家国一体);嫡长子继承制。(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 、变化: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宋朝,获得纵深发展,全面 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成为政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点1 分,共3分) 背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宗族间相互救助;士族 没落、庶族崛起;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每点2分共6分) (3) 、不同:宗族管理具有

56、民主性;规范化;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每点2分 共4分)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 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 本主义的发展等。(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言之成理即可)。(2分)34.示例: 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 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3分) 说 明:西汉初年社会贫困;(1分)唐宋国力强盛;(1分)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 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1分) 趋势二:宗教团体、僧

57、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 式。(2分) 说 明: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人;(1分)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 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3分) 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 (2分) 说 明:西汉初年国力弱小;(1分)唐宋、明清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设施 建设工程、民生设施工程浩繁。(3分) 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2分) 说 明: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步健全。 (4分) (示例只作评分参考,不作评分的唯一依据。考生作答时,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本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35(1)、特点:科目和科第多种多样;有时由皇帝主持;制举、殿试规模宏大,人数极 多;试题、策问涉及广泛,注重取题社会、联系政治。(8分) (2)、人才观: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人才综合素养;不拘门第资历;任人唯贤等。(7分)36.(1)、思想:自上而下变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 背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6分)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3分)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温和的改革;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民族思想相连,比康有 为更加激进。(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