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的四季满分50分 限时40分钟班级:_ 组别:_ 姓名:_ 得分: 字迹分: (一) 基础题(28分)1、 指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4分)A萌发(mng) 棱镜(lng) 粗犷(gung) 迫不急待(j)B静谧(m) 凄冷(q) 莅临(l) 咄咄逼人(do)C池畦(q) 冷冽(li) 干躁(zo) 绿茵菌(yng) D高邈(mio) 湛蓝(zhn) 姿容(z) 痒嗦嗦(yng)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A.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淅淅沥沥的大雨下起来了。B.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么咄咄逼人。C. 夏令营活动通知一发下来,同学们
2、就争先恐后地去报名。D. 每当收到一本好书时,我常常会迫不及待地阅读,它如同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4分)A. 雨仍然偶尔造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ln s)了。B. 静谧(n)的夜晚,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C. 它既不倾盆飘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x x l l),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D. 你只会感到更高邈(mio)、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4、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2)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3、()(3)那是雨,是使人jin m()、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4)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 ln()人间。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2)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3)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4)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走近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们
4、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4分)A“花苞”“波浪”“果子”“斗笠”“衣裳”都是名词。B雨的四季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C雨的四季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D雨的四季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二)、阅读(22分)8、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还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刘湛
5、秋在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是什么?(5分)10、 9、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农人眼中的雨是丰收而喜悦的,灾民眼中的雨是充满无助的,这就是大自然的雨一变化无穷。下面请用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雨。(5分)雨,因为她的多姿、她的风情使太多的文人墨客将之作为抒发情感的对象。同学们平时肯定收集了很多有关雨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6分)11、 作者说春雨娇媚,秋雨像端庄又沉静的妇人,作者把雨比作“她”而非“他”有何用意?(6分)课堂检测03雨的四季 解析1. D A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B项,“咄”应读“du”;C项,“干躁”
6、应为“干燥”,“茵”应读“yn”。2 A有误。“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大雨”相矛盾。3 DA. 仿访;B. 谧(n)m;C. 飘瓢;4 (1)jio mi(2)c un(3)静谧(4)莅临5 比喻 排比 拟人 比喻6 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语意重复,“停下脚步”与“驻足”意思相同,去掉一词即可;B项,搭配不当,“开启”应修饰“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开辟”应修饰“丝绸之路”;C项,关联词“即使但”搭配不当,应改成“即使也”,或者“虽然但”7 C “托物言志”改为“借景抒情”。8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纯净人的灵魂;雨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9 示例:我眼中的春雨是温柔的。一滴,两滴,三滴从天上慢慢地落下来。她仿佛带着一种魔法,把大地从沉睡中唤醒。你看,小草醒了,开始披上它嫩绿的衣裳;你看,大树醒了,它那枯黄的头发又染成了绿色。10示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11作者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