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B项。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D项
2、不正确。答案:B2(2013高考北京卷)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 D唐解析:碑文大意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故选B项。答案:B3(2013高考山东卷)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自秦汉至宋元,中
3、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A项正确。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行政权。自秦汉至宋元,君主专制呈加强趋势,故B项“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与史实不符。自秦汉至宋元,宰相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不正确。D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答案:A4(2013高考浙江卷)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 BC D解析: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此外,可将“韩赵魏楚燕齐
4、”谐音为“喊赵薇去演戏”,就可牢记这一顺序。答案:A5(2014高考安徽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
5、查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题实际是考查每项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题实际是考查每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对治乱兴衰的影响,选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即可。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6、等次论述第一等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一、选择题1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解析:解读题意,“正月”因与秦始皇的名字同音,而改为“征月”,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
7、避讳制度,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项错误;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可排除;君权神授最早由汉代董仲舒提出,C项错误。答案:D2(2015张掖诊断)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解析:从题干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可以看出九卿作为国家行政机构也负责皇室事务,这就实际上使政府机构也成为皇家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的特点,目的就是突出君
8、权至上,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古代政体的现象而非本质,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答案:B3云梦秦简中记载了一段秦律,大意为: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在,也不能免责。这段秦律最能说明()A地方的治安形势非常严峻B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C秦律采取轻罪重罚的原则D实施暴政是秦朝骤亡的主要原因解析:材料中反映的什伍、乡里制度以及连坐法等都是秦朝加强基层管理的举措,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B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
9、选举”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C封建土地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解析:材料中“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官员直接选拔制度郡守和县令直接控制了诸侯的行政权,所以“封建”和选举分别指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答案选D。A、B、C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答案:D5(2015皖南八校联考)中国古代,“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
10、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 D相权不断膨胀解析: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取代了分封制,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无调防,这势必造成久居地方的“吏”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根本原因。答案:B6(2015盐城质检)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前半句的
11、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之前的分封制度,后半句指的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度。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7历史发展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 (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
12、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材料三秦朝对山东地区的管辖。(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3)据材料三回答,秦朝在山东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阶级多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平民;国家体制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归纳材料的中
13、心论点可知,材料二观点是在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成因和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一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以从经济、地理、民族关系等角度作答。第(3)题的第一问,通过对图片观察,可以得出“设郡县;修驰道”。第二问“意义”我们可以从加强对地方管辖、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山东地区发展等角度作答。答案:(1)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中国古代国情。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3)措施:设郡县;修驰道。意义:加强了对山东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山东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