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一节传记阅读(一)一、(2014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梁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梁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2、。“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梁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起点。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
3、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才称得上是知识。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
4、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1974年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梁漱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晚年,梁漱溟
5、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有删改,作者余世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6、,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可悲的是他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E梁先生的品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奉献自己的力量。解析:C项,“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不当,原文是“要么”,表示选择关系;A项,“没有什么文化”不对;D项
7、,不反对“批林”,只反对“批孔”。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解析:第一点是人格的独立,平视权势之人,并能反省自己;第二个是在文化上,不崇拜西方,坚持自己的思想,坚持“向东走”;第三个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的表现。答案:对待有权势的人,平视对方,体现出人格的独立。“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他却反省自己,客观对待当时的事。对待中西文化,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文化应该“向东走”,反对当时流行的“向西走”。在政治运动中,坚持匹夫不可夺志,保持了自己独立的操守。
8、“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不批孔,只批林”。(意思对即可)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解析:在受到毛泽东批评后并没有攻击他,反而反思自己,这表明他豁达的胸襟和自我反思的精神;不愿去坐人力车,表现他富有同情心;经常去接济别人,反映他富有爱心;修改接待访客的谈话时间,表明他体贴别人。答案:受到毛泽东批评,但在毛泽东逝世后,没有批评攻击毛泽东。富有同情心,不坐人力车。好布施,常接济、帮助别人。仁厚,体谅他人。晚年被访客所苦,书写“敬告来访宾客”字条,将谈话时限由一个小时改成一个半小时。(意思对即可)4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
9、有时甚至要付出代价。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结合全文分析。解析:文中第一段谈到梁漱溟“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可从中找出一句作为观点,然后从他坚持自己的见解、在政治上受到打击以及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的表现来具体分析。答案:他始终坚持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他作为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与见解。他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深居简出,默默忍受着寂寞与孤独。他宽容的态度和不随大流的立场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反思,善于担当;“批林批孔”运动中,他的立场明确,“不批孔,只批林”。面对对他的大规模的批判,他的“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
10、思考。(任何两点都可)二、(2014沈阳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寡言君子”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联大校务的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说起西南联大,人们无法忘记梅贻琦。梅贻琦是个话少行动多的人,不仅时人称他为“寡言君子”,他的学生也曾因他的寡言,戏作打油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陈寅恪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可正是这样一个寡言的人在西南联大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担起了大任。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奉命迁往昆明时,梅
11、贻琦曾讲过一段“高调”的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敢向清华的同人校友说一句幸告无罪。”建校初期三人共同主持校务,但蒋梦麟和张伯苓多在重庆参加政府要事,另有公务,偏居一隅的西南联大的众多事情都落到了梅贻琦头上。在西南联大组创初期,张伯苓就对曾是自己学生的梅贻琦说过:“我的表你戴着。”蒋梦麟当时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地位虽均高于梅贻琦,但他秉着“对于联大事务不管即是管”的超然姿态。“论设备、
12、论经费、论师生的人数,都是清华最多,依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一联(合),清华是划不来的,反面看来也可以说,清华在联大占了压倒的优势。”有人如此说,不管旁人怎么说,梅贻琦依然是少说多做。他把在清华形成的风范,在西南联大期间延续着。梅贻琦于1931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此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见怪不怪的事,没有哪位校长能在清华长久地呆下去的,而几年过去,梅贻琦依然稳坐校长的位置,被问到有何秘诀,梅贻琦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他的能力没人愿意倒他,梅贻琦任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则,既讲民主,也法度严明,清华校务始终井井有条。不到十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
13、鹊起。在西南联大时,梅贻琦延续的这一风气,使得主管西南联大校务的职能部门领导,没有一个不是让人心服口服的饱学名士。昔日西南联大学生,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申泮文说:“在校领导班子中绝对没有非教闲杂人等滥竽充数,所以也就没有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了。”心中只有西南联大,没有清华。八年时间里,西南联大能够“同不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梅贻琦是有着功劳的,傅任敢先生说梅贻琦“心中只有联大,没有清华了”。确实,民主作风好的梅贻琦,常说“吾从众”,很少有解决不了的矛盾的。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梅贻琦也很注意三校间的关系。如为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工学院的清华教师组织了“清华服务社”,
14、开展勘查设计和生产等业务,所获收益除清华教师外,也给北大、南开的同仁补助。使得西南联大的不少老师在回忆那段岁月时,都盛赞三校的合作精神。郑天挺先生说:“西南联大的八年,最可贵的是友爱和团结。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三校之间均如此。”梅贻琦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当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还在长沙合并为一校称之为“临时大学”时,三校的校长未统一到位,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当年他到了长沙以后,才知道蒋梦麟仍在杭州,叶公超问他南开和清华的两位校长什么时候来,蒋梦麟表示并不乐观。这时候,有人说如果张伯苓和梅贻琦不来,就拆火!后来到了西南联大的梅贻琦到底没辜负大家所有的信任。把西南联大管理得井
15、井有条,不愧是西南联大的“船长”。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陈寅恪是直接批评当局制定法令政策不够严谨,说得多,做得少。引用此言,意在对比。B梅贻琦担任联大校长时曾讲过一段话,作者运用“高调”一词评价它,含有揶揄的成分。C梅贻琦把在清华形成的最可贵的友爱和团结等风格在联大延续,所以他被称为“船长”。D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长沙合并时称“临时大学”,梅贻琦从这时起便担负起领导三校的大任。E文章用别人的戏称“寡言君子”作题目,是对梅贻琦少说多做性格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解析:A.运用对比写法,意在表明梅贻琦为人治学严谨、少说多做的性格特点。B.“高调”是加上引号的,没有讽刺之
16、意。其实是格调较高的话,是中肯评价。D.从文中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长沙合并为一校称之为临时大学时,三校的校长未统一到位”梅贻琦是“在西南联大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担起了大任”的。答案: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2“说起西南联大,人们无法忘记梅贻琦。”说说梅贻琦哪些特点让人无法忘记?答案:梅贻琦是个话少行动多的人。鼓起勇气,坚韧前进,危难时刻勇于承担重任。生活作风民主,讲究团结合作。身居全局,治校严谨。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梅贻琦“不愧是西南联大的船长”这个评价的理解。答案:作为联大校长的梅贻琦具有如下特点:在西南联大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他危难时刻担起了校长的大任。奉行“教
17、授治校”原则,既讲民主,法度也严明。以身作则,少说多做。发扬三校的合作精神,清华校务井井有条。因此说他是西南联大当之无愧的领航人。4“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用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看法。答案:作用:用传主自己的话开篇,对全篇具有总领和引起下文的作用。体现了传主作为联大校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面;又展示了传主治校原则和方略,以引出传主事迹。名言理解:大楼只是代表大学校舍的好坏,并不代表大学水平的高下,世界名牌大学校舍就说明了这一点。大学时传播科学精神、传授知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地方,应该是大师集中和主宰的地方。现在,有些国内大学以大建大修校舍为自豪
18、,以为校舍豪华、设备先进就是名牌大学了,这一点早在四十年代联大校长梅贻琦就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应该引起当下国内大学领导者的深深思索。(要答出统领、引起下文,并加以分析;必须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社会谈出自己的看法。)传记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雷抒雁: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张毅静2013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一个毕生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人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为之讴歌了一生的世界。他,就是著名诗人雷抒雁。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一切可能都来自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雷抒雁读初二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启蒙老师告诉同学们说:“文人是干吗的?就应该像我们大儒张载那
19、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思想深入其心,使得雷抒雁一生以诗文为喉舌,在每一个时代重大事件面前,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我们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政治刚刚开始解冻。为在“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进行的平反也没有开始。年仅三十岁出头的雷抒雁在无意间看到辽宁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后,他被烈士的死难真相所震撼,感慨不已。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雷抒雁以正直人的良知、以勇敢者的锐气、以诗人的敏感与才华,一蹴而就小草在歌唱这首悼念张志新的诗。诗中具有
20、这样掷地有声地写道:“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此诗经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震撼着沉闷已久的诗坛,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1984年雷抒雁创作了长诗父母之河,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艺术神思伸向精神上的文化寻根,把黄河的文化底蕴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博大精深诉求结合起来,这首诗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更博大的拓展。2008年,雷抒雁创作了反映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的长诗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悲回风:哀悼日等,对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做出了积极的、激情昂扬的诗歌回应。雷抒雁曾在一
21、次访谈中说:“诗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从我的创作来看,我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其中写得更多的则是个人心灵在时代际遇中的感发和情感。”生活和工作中的雷抒雁,性子急、率真、直爽,富于激情。老同事毕星星曾写道:“雷抒雁的名字好,很抒情,像个诗人。他常奚落我,叫个星星干什么!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了他的一枚图章,木制的,四个字雷书彦章,于是知道了他原来的名字叫雷书彦,有点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雷抒雁是后来就着音改的,改得好。雷抒雁从大学入伍,一股子书生气。闲下来打扑克,雷抒雁是最难伺候的一位。一旦牌好了,他目中无人,豪气干云,赢得得意洋洋犹有余威。一旦一把烂牌,立刻没了神气,凝思沮丧强
22、撑着,一副等待世界末日的架势”自小生长在关中,雷抒雁一生对秦腔、眉户特别钟爱。家乡陕西的剧团每次去北京演出,他都要去现场提建议。对剧本、唱腔设计和演员的表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从来都是直率敢言,有啥说啥。2009年3月,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召开。会上,初听有人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的眉头锁了起来;随后,又有几位作家评论家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坐不住了,干脆打断发言者的话:“刚才大家用了天才的、伟大的、杰出等词来形容我,以后,请你们在我听不见的时候说,我不欣赏那些词。”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有人说我是人民诗人,我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但我希望自己能为人民多写点东西。”诗人王久
23、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时,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到一边,正色地说:“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对于近年来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雷抒雁也是直抒胸臆,他认为现在一些诗人没有生活积累,无病呻吟;叙事性的诗多,几乎是顺口溜;诗句很花哨,只有好的句子,没有好的内容(摘编自2013年2月18日海南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少年时代的教育对雷抒雁具有深远影响,他初中时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启蒙老师的教导使雷抒雁一生的创作都关注时代生活,反映时代
24、特征。B由于张志新烈士事迹感人,加上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所以,小草在歌唱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C雷抒雁原名叫“雷书彦”,既有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以至于雷抒雁从大学入伍时,还有一股子书生气。D在母校召开的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上,面对众人的赞誉,雷抒雁感到很不安,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人民诗人”,这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E文章通过叙写雷抒雁诗歌创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刻画出一个思想激进、性情豪爽、富有激情的诗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解析:B、C两项均属于因果关系表述不符合原文,E项“思想激进”属于无中生有。答案: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E得1分,选B
25、C不得分。2雷抒雁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诗作小草在歌唱?请简要分析。答案:启蒙老师的教导深入其心,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被张志新烈士事迹所感动,被烈士死难真相所震撼,有激情;思索、反问、解剖灵魂和社会的年代促使诗人对时代和社会能深入思考;雷抒雁具有正直人的良知、勇敢者的锐气、诗人的敏感和才华。(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作为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雷抒雁的“激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答案:诗人特别关注时代重大事件,创作与时代同步,发出时代的强音;在诗歌作品中强烈地抒发自己真挚的爱憎情感,激情澎湃;在生活和工作中富于激情。(意合即可)4雷抒雁的“率真”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
26、理解。答案:方面一:生活中,毫不隐瞒个人的好恶、情绪和意见,性情直爽。常奚落老同事名字不好;打扑克时,喜忧情绪形之于色;陕西剧团进京演出他都到现场提建议,有啥说啥。方面二:工作中,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正直敢言。别人赞誉他为“人民诗人”,他当即表示反感,不愿接受;在古体诗词研讨会上,他直言反对设主席台,按官职排位的做法;对近年诗歌创作的不良现象直抒己见,提出尖锐批评。二、(2014保定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
27、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
28、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
29、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
30、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
31、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32、。”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B
33、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解析:选DED项2分,E项3分,A项1分;A项“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错,不是全部,只是“很多”。B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
34、无中生有,C项错在“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据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可知,属无视限定、扩大范围。2简析第二自然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答案: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3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国性”的文人?结合全文,分析其“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答案: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
35、影子。具体表现在: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答出三点即可)4文章说“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二者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答案:示例一:我更喜欢鲁迅。理由如下:(1)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如:他的阿Q正传揶揄了“精神胜利法”,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国难当头
36、,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国难当头之际,鲁迅的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2)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答案示例二:我更喜欢梁实秋。理由如下:(1)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2)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因此而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有理有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