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445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

2、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

3、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

4、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处理这种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法律裁决解决,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产保护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为谋求本地区现代化发展,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作法是无可非议的。B.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

5、可调和的矛盾。C. 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该成为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D. 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充分表达了对文化传承者利益的关注。B. 文章从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两个方面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重要性。C. 文章分析问题全面,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时要兼备两种“人的关怀”的立场。D. 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了合理的建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以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保持一时一地的文化成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6、。B. 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我们才能够获得改进方法和理论的机会。C. 不关注文化继承者的境遇和要求,我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存在缺陷。D. 传承者与多方平等对话,加上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7、本题,A项,“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作法是无可非议的”理解错误,原文中说“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并没有说“这种作法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B项,“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解错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确存在冲突,但是,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矛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C项理解正确。D项,“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文章中指出“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这一矛盾,“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

8、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而没有明确说明能够解决这一矛盾。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文章从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两个方面分析的是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有效做法。故选B。【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

9、“是件不可能的事情”说法错误,原文中指出“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既然是矛盾的事情,是可以通过想办法来解决矛盾的。B项,“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说法错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原文中指出“意识到它本身(指主体的存在)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而不是大胆舍弃主体。C项说法正确。D项,“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这样可以很好地“协调”矛盾,而非“消除”矛盾。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

10、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服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材料二: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音松译)当中国在本周四

11、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

12、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材料三: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

13、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1日)4.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近距离和拍摄月背影像图的壮举,这一探索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B. 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遥视、勘察外。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C. 嫦娥四号探测器

14、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展现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力量和价值。D. 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未来在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疆域。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当初中国宁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受到西方观察人士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引起了全球关注,对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B. 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过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面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C. 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可以肴出,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

15、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 嫦娥四号任务进行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发射由巡视器和眷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6.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诸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B 5. C 6. 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嫦娥四号任务中的国际合作,彰显中国的开放姿态;参考消息侧重介绍国际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看法,突出中国太空探索的进步;光明日报侧重介绍嫦娥四号任务的过程和成就,强调本次航天活动的意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

16、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而不是领先。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

17、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人民日报的报道重点介绍了搭载的德国和荷兰的探测设备,介绍了中德及中荷合作,侧重介绍我国嫦娥四号任务中的国际合作,彰显中国的开放姿态。参考消息引用华盛顿邮报的文章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评价,侧重介绍国际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看法,突出中国太空探索的进步。光明日报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的两次发射过程及这次任务的重大意义,侧重介绍嫦娥四号任务的过程和成就,强调本次航天活动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杏花村访酒 梁衡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

18、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肴“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

19、么。竹叶青呢?则呈现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

20、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

21、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

22、。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

23、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称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可游的风景有两类却不知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开篇设置悬念,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引发下文。B. 文章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段,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比较,指出了其他酒的不足与汾酒的特点。C.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脉络十分清晰,叙述了杏花村访酒时品酒和参观酒的制作等过程。D.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瓮瓶、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8. 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

24、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9. 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答案】7. B 8. 如“淡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洁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从视觉、味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受角度描写,细腻生动。如“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没过桌面”,运用通感,以视觉来描写嗅觉,写出了清香四溢。如“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通过人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如“令人想起春天里折柳的鹅黄”,运用联想,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将竹叶清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可知可感。如“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没过桌面,扑入胸怀,钻进衣袖,全身无处不感受他的美”,运用比拟,化无形为有形

25、,写出清香无处不在。 9. 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本文的文学色彩;与前文“有人质疑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相照应,形成递进,深化主题;强调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指出了其他酒的不足与汾酒的特点”分析错误。通过对比,表现了汾酒淡雅的独特风味,并没有指出其他酒的不足。故选B。【8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色

26、的能力。一般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要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比如在结构上语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突出事物的特征,这些需要具体分析。从内容上分析,一般要知道这句话或这段内容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突出事物怎样的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情感特点。(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如“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没过桌面,扑入胸怀,钻进衣袖,全身无处不感受他的美”,运用比拟,化无形为有形,写出清香无处不在。“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段,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

27、的“淡梳轻妆”比较,指出汾酒的特点。如“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没过桌面”,运用通感,以视觉来描写嗅觉,写出了清香四溢。(2)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们对汾酒的赞美。如“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通过人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3)调到多种感觉,综合描写,表达更好的效果。如“淡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洁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从视觉、味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受角度描写,细腻生动。(4)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对汾酒的赞美。如“令人想起春天里折柳的鹅黄”,运用联想,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将竹叶清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可知可感。【9题详解】此题考查赏析

28、文章句子表达特色的能力。要赏析文中的重要语句,需要把考查的句子还原到原文中,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理解。注意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出角度等等。本题划线句子“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本文的文学色彩。“并不在意山水”,因为汾酒的名气,使得许多人慕名而来;这与前文“有人质疑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相照应,形成递进,深化主题。“也不全在酒”强调除了“酒”以外,还有酿酒的历史与工艺、杏花村人的待客之道,这些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

29、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也。父秀之,黄门郎。悰少而谨敕,有至性。秀之于都亡,悰东出奔丧,水浆不入口。初,世祖始从官,家尚贫薄。悰推国士之眷,数相分与;每行,必呼上同载。上甚德之。升明中,世祖为中军,引悰为谘议参军,遣吏部郎江谧持手书谓悰曰:“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悰治家富殖,奴婢无游手,虽在南土,而会稽海味无不毕致焉。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悰曰:“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大水,百官戎服救太庙,悰朱衣乘车卤簿,于宣阳门外驱打人

30、,为有司所奏,见原。上以悰布衣之旧,从容谓悰曰:“我当令卿复祖业。”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字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與太官鼎味不及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郁林立,兼大匠卿。起休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隆昌元年,以白衣领职。明帝立,悰称疾不陪位。帝使尚书令王晏赍废立事示悰,以悰旧人,引参佐命。悰谓晏曰:“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不敢闻命。”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众议乃止。悰称疾笃还东,诏赐假百日。永元元年,卒。时年六十五。(节选自南齐书虞悰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1、正确的一项是A.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栅/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B.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C.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D.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 太庙是天子的祖庙,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谥号,如某祖、某宗。B. 卤簿是古代帝王外出巡行时扈

32、从的仪仗队,后也用于后妃、太子或王公大臣。C. 白衣,古时指平民,也可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这里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D. 废立,古时指帝王废置皇后、太子或诸侯,也可以拍大臣废除旧君、拥立新君。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虞悰浮朴至孝,能够慧眼识人。父亲于京城去世,他前往奔丧,悲伤得水浆不曾入口;他在世祖贫寒时就推崇其为国上,不仅资助钱财,面且出行同乘。B. 虞悰治家有方,精于研制美食。他持家时财货充足,奴婢没有游手好闲之人;他不仅擅于烹制佳肴、调配口味,甚至在宴会上谈美味时能够引经据典。C. 虞悰为人率性,做官恣意行事。他对饮食方秘而不宣,在世祖醉酒不适时才献

33、了一个醒酒方:他因在阳门外驱打人和修陵时接受局下牛酒而受到处罚。D. 虞悰深受倚重,不肯趋承逢迎。明帝即位,他称病不去辅佐,也不接受朝廷任命;徐孝嗣称赞他“古之遗直”才避免了朝臣弹劾,他最终还是称疾而还。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2)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现在通过江吏郎转告,因为你的情谊顾念,想要请你担任这一职务。(2)主上圣明,公卿协力,难道还要借助我来匡正辅佐新政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

34、、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虞悰转任侍中,朝廷上下都惊讶他能有如此理想的任命。升为祠部尚书。世祖亲临芳林园,到虞悰处要扁的粽子。虞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负责皇帝膳食的太官,品尝都来不及。句中,“美拜”是“惊”的宾语,应与前面连在一起,而不应与后面的连在一起。“迁祠部尚书”意思虞悰升为祠部尚书,前后应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B两项。前句的主语是“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太官鼎”指负责皇帝的官员,不应接在前句后,应与后句连在一起。据此可排除C项。D项断句正确。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理解

35、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太庙是天子的祖庙”解说错误,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错误多集中在分析、印证环节。命题者一般采用曲解词义、改变时间地点、改变对象、改变原因条件等方式设置错误。此类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题文对照”,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认真比对,从而发现

36、错误,确认答案。C项分析错误,虞悰在阳门外驱打人的事情,被皇帝原谅了,没有因此受到处罚。文中有语句“为有司所奏,见原”。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以,因为;情顾,情谊顾念。(2)勠力,协力;“宁乎”,反问语气,译为:难度吗?【点睛】参考译文: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父亲虞秀之,官黄门郎。虞悰少年时就显得谨慎,自身要求严格,天生有淳朴、刚正的品性。父亲虞秀之在京城

37、去世,虞悰从东部家里出发,前去奔丧,悲哀到水浆都不入口的程度。起初,南齐世祖武皇帝,刚刚出来做官,家境尚贫穷,而虞悰出自对国中杰出人才的推崇眷爱,多次分给家财。每次出行,一定要叫上世祖一同坐在车上,世祖很感激他。升明中期(478),世祖担任中军,推荐虞悰为谘议参军,派遣吏部郎江谧带着他的亲笔信对虞悰说:“现在通过江吏郎转告,因我顾念情谊,有意想委屈你担任这一职务。”虞悰管理家庭财货充足,家中奴婢,无一人空闲。虽然在南方做官,但会稽的小海鲜,没有不带去的。虞悰很会烧制美味菜肴,调料搭配也很讲究。豫章王萧嶷,设盛宴款待宾朋,对虞悰说:“今天的美味菜肴,难道都上齐了吗?”虞悰说:“遗憾的是缺了黄颔蛇

38、肉这道菜,这是何曾食疏上有记载的。”贬官担任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490),大水,所有官员都穿着军服抢救太庙,虞悰身着红色官服乘车带着仪仗队,在宣阳门外行马内驱打人,被有关官员上奏给皇上。但皇上原谅了他。皇上眷念虞悰是老百姓时的旧友,语气舒缓平和地对虞悰说:“我应当让你重新担任祖上的职务”。于是虞悰转任侍中。朝廷上下都惊讶他能有如此理想的任命。升为祠部尚书。世祖亲临芳林园,到虞悰处要扁的粽子。虞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负责皇帝膳食的太官,品尝都来不及。皇上向虞悰要各种饮食制作的配方,虞悰保密不肯出具,皇上醉后身体不舒畅,虞悰才献上醒酒的用腌鱼制作的鱼脍配方。郁林王被拥立为皇帝,兼大

39、匠卿。建造休安陵,在休安陵所在的地方接受局下的牛、酒,于是被定罪,免去官职。隆昌元年(494),以处罚官员白衣的身份,兼任职务。郁林王被废后,明帝萧鸾被立为皇帝,虞悰谎称患病不愿在皇帝身边工作。皇帝派尚书令王晏拿着有关废立的文书给虞悰看,因为虞悰是先朝旧臣,宣召辅助。虞悰对王晏说:“主上圣明,公卿通力合作,难道还要借助老朽来匡扶赞助维新吗?不敢接受命令。”朝中议政时要处罚他,仆射徐孝嗣说:“这也是古人的遗风。”众人的责难才停止。虞悰称自己病重想返回老家,皇上下诏答应给他百天假期。永元元年(499)逝世。当时六十五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小题。癸巳五

40、月三日北渡三首 金元好问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注癸已(公元1233),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作者及其他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旃车,安有毡蓬的蒙古车。大乐,祭祀郊庙社稷时的乐曲名。龙沙,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14. 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写了蒙古军队大肆烧杀,将抢夺来的不计其数的珍宝运往汴京的情景。B. 这组诗运用了借代、

41、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C. 三首诗伤时感事,诗人面对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命运时,感情沉郁凝重。D. 三首诗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似,都具有反映时代面貌的“诗史”特点。15. 这三首诗分别从哪个方面写了天下丧乱的情形,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 这三首诗分别从缧囚、红粉等人悲惨命运,木佛、编钟等物品被毁弃、掠夺,北渡途中所见的白骨如麻、破屋疏烟等景象三个方面写了天下丧乱的情形。【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

42、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运往汴京”理解错误,是把从“汴京”抢劫来的珠宝与妇女运往塞外。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通读全诗,仔细体会诗歌意象所表达的具体内容,然后根据问题的方向,进行筛选概括。第一首,元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妇女送往塞外。大批缧囚、红粉等人被装上毡车运往塞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第二首,元军破坏寺庙,抢劫财物。大量木佛、编钟等物品被毁

43、弃、掠夺,既表现了蒙古军队的蛮横,也说明劫难的残酷程度。第三首,北渡途中所见的白骨如麻、破屋疏烟等景象,勾勒出一幅荒寂凄凉的画面。本诗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写了天下丧乱的情形。【点睛】诗词赏析;第一首第一首是写元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妇女送往塞外一事。诗以路旁横竖倒卧的囚犯开篇,可以想见众多囚犯(俘虏),有死有活,有病有残,哀哀躺卧,不忍入目。第二句写毡车辘辘,如流水般地北驰着。装载着什么呢?后两句做了说明,原来毡车里满载在汴京抢劫来的红粉佳人。她们哭声震天,欲死不得,想逃不能,将要去做蒙古统治者的奴仆姬妾,任人蹂躏。她们哭不绝声,一步一回头,望着可爱的故乡,在元军的监押下离开了故土。诗在人们面

44、前,展现了一幅多么残忍的劫掠图!第二首第二首是写元军破坏寺庙,抢劫财物的罪行。这首诗直抒其事,抓住军营驻地把寺院的木佛砍了做柴烧一事,既表现了他们的蛮横,也说明劫难的残酷程度,就连神佛的安全也不保了。此诗揭露深刻,用意巧妙。元军不仅破坏京城文化古迹,还把珍贵的乐器、祭祀珍宝等劫走。第三句反诘一句,跌宕一笔,更进一步揭露了元军劫掠之多的罪行,以“大船浑载”的事实,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憎恨。第三首第三首绝句以十分洗练的笔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荒寂凄凉的画面。在构图上,诗人选择了白骨、荒沙、破屋、疏烟等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着力刻画,写出多年战乱的浩劫对农村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桑梓繁茂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45、,在这一片焦土荒漠上,尸骨纵横相藉,寒鸦聒噪争食,被洗劫一空的村村寨寨,只剩下了一堆堆焦黑断砖碎瓦,一两座屋舍的残垣中冒出几缕孤烟。这就构成了一幅荒凉、萧索、残破、恐怖、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高度概括地显示了战乱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画面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揭露和控诉力量,诗人又巧用画龙点睛之笔,将自己主观感情的抒发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第三句的“河朔生灵尽”正是一笔点出了整幅画面的主题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地区,在频仍残酷的战乱中几近生灵绝灭,这是一场多么巨大的民族悲剧啊!这抒情饱含血泪,凄楚悲愤,与萧索荒凉的画面融为一体,形成了苍凉悲惨的意境,读来余味无穷。总结北渡三首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

46、历。诗中句句都是他亲眼所见的事实。通过这些事实,读者可以体味出侵略者骄横强暴到了何种地步,亡国之民遭受的是怎样的凌辱和痛苦。大道上奔驰的是满载战胜者和他们掠夺来的珍贵物品的蒙军毡车,黄河中行驶的是把汴京城里贵重物资都装走了的蒙古大船;而僵卧在大道两旁的则全是用绳索捆绑着的亡国兵、民,跟随在蒙军马后的是“一步一回头”的受凌辱的妇女,河朔大地死尸如麻,人烟稠密的农村,现在剩下的都是些断垣破屋和零零落落的几户炊烟了。诗中还特意强调了象征文明的“木佛”和“大乐编钟”竟被随意处置,木佛贱于柴,编钟满市排,斥责野蛮侵略者不仅抢夺物资、人口,还对古代文明进行了肆意的亵渎、践踏,这是诗史,对后世很有教育作用。

47、(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的“_”与“今之众人”的“_”作对比,指出尊师重道与是圣愚有别的原因所在。(2)沈从文边城中“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的描写与小石潭记中“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面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不禁遥想当年刘裕“_,_”的北伐壮举。【答案】 (1). (犹且)从师而问焉 (2). (而)耻学于师 (3). 潭中鱼可百许头 (4). 皆若空游无所依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

48、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焉、潭、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珠峰并未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_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式就_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

49、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 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_,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 人的 和自然的宽容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B.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

50、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C.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D.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B. 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C. 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D. 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B.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C. 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

51、的体能考验越大D.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答案】17. D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开头“关于”使用错误,应改为“对于”,“关于”是引出事物或行为的关系者,“对于”是引进明确的对象。这里引进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人们想探究的对象。对于“神秘面纱”,如果只有“窥”,还是没有看到真面目,

52、还是用“揭开”较为准确。根据以上分析,A项介词误用,改“关于”为“对于”;B项动词误用,改“一窥”为“揭开”;C项介词误用,改“关于”为“对于”,同时动词误用,改“一窥”为“揭开”;D项修改最恰当。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组:“熙熙攘攘”指路上行人多,喧闹杂乱。“纷至沓来”接连不断地到来。语境中说的是人们纷纷到达珠峰,应选“纷至沓来”。据此分析可排除AC两项。第二组:

53、“岌岌可危”形容极其危险。“刻不容缓”片刻不容耽搁,比喻情势紧迫。语境中说珠峰原本生态形式遭到人类活动影响,已很危险。修饰的词语是“珠峰”,因此,这里应选“岌岌可危”。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第三组:“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语境中说的是环保难度,这个不是靠看就能看清楚的,应选“不言而喻”。第四组:“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语境中指的是登山者随手丢弃废弃物,应选“随心所欲”。分析可知B项成语使用都恰当。故选B。【19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54、。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语境中的主语是“清运垃圾”,根据文段理解,这么高的地方,“只能”依靠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A项,“不能依靠”不符合文意;B项,递进关系前后颠倒;C项,补写正确;D项,递进关系前后颠倒,同时,“不能依靠”不符合文意。故选C。20.提取下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现在可以将大量碎片化的基础数据整合,实

55、现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解决了扶贫对象不精准、资金投放不精准等诸多问题。运用大数据推进脱贫工作由粗放转为精准,扶贫的方式变化将有科于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关键词:_【答案】大数据 精准 扶贫 脱贫【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具体为提取关键词题型。找关键词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文段首先介绍,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重要性,可提取关键词“大数据”。接着介绍,对大量数据的整合,分析及处理,可以解决眼下一些工作上的难题。最后归纳总结,运用大数据可以使扶贫工作根据精准,帮助更

56、多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可提取关键词“扶贫”“精准”“脱贫”。【点睛】提取关键词注意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是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第二:代入反馈原则。是指把选出的关键词带入原文段,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要点是否齐全,是否字数超限等;第三:数量达标原则。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定要按要求提取规定数量的关键词语;第四:次序固定原则。即是考生所选择的关键词在填入答案栏时,位置和次序不能颠倒混乱。21.下面是高考改革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采取的“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

57、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音连贯,不超过100个字。【答案】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依靠考生统一高考成绩和参加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取得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同时参考考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择优录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并注意字数限制。本题是普通本科院校录取模式构思框架图,要从上向下看,先说“两依据”,即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依靠考生统一高考成绩

58、和参加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取得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再说“一参考”,即参考考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然后在这基础上择优录取。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你真好,对读书这么感兴趣,我就不行。”“你太有天赋了,难怪英语这么好!”“你太幸运了,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当你羡慕旁人时,有没有想过:一个人获得成就、财富、荣耀等,也许确有幸运的成分;这个人的努力、热爱、勤奋等,却不全是遇上的,而是习得、自律的结果。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会,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59、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付出与收获 生活中,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题记 生活是公平的,你付出什么,你就收获什么:付出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付出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付出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付出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收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是它也有自己的前提付出。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颗种子一次被大风刮进了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只有一些热带植物才能生长在这样荒芜人烟的地方。但是,小种子决定要在这里生根发芽,可当其他的植物知道了他这个可笑的想法时,不禁笑出声来,嘲笑、讽刺铺天盖地而来,可是那颗小种子全不在乎,它将自己深深地埋在地下,用自己好不容易

60、才长出来的根往最深处伸去。经过一番拼搏,它找到了水源。后来它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终于长成了一颗茂盛的植物。上帝也是公平的,只有你付出过,他才会让你有所收获。那颗小种子在寻找水源时也曾折断过自己的根,可是它并没有选择放弃,正是这样,才会有后来那颗茂盛的植物啊! 植物是如此,人亦如此。 小时候学走路,难免总要摔上几跤,才可以学会,若是经历一次摔跤后便放弃的人,恐怕长大后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了。 有这样一句古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啊,世上并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一个人的,就看你是否会去付出自己的努力了。要是努力过,付出过,就算没有成功,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你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你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经历

61、了,这样也是向成功迈近了一步。 想收获,必须是要先付出。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因为你们还不懂得付出,所以收获的并不多。”听了这句话后,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自我哇哇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数,而别人为我付出的则是多不胜数,例如父母为了养育我而付出,老师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们的付出都不渴望回报。而我们呢?不但没有付出,还希望收获。现在想想,觉得自己真是太不应该了。 或许付出与收获不一定会像速度与路程那样成正比,但也绝对不会成反比。我一直坚信并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付出过的人就注定会一无所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

62、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审题】通读本则材料可知,材料的核心意思是,那些看似靠幸运获得的成功,也许并非靠幸运

63、,而是靠实力,实力的取得是兴趣、努力、热爱、自律、坚持的结果。写作的任务是: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立意要围绕“感触和思考”进行。立意角度:1、 付出与收获;2、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3、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素材准备: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中,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创立了新的宇宙学说,著有时间简史等书,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1963年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2年时间了。他却支持到现在,取得卓越的成就,获得学术界与大众一致的敬重,这与他坚强

64、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息息相关。1970年,霍金不得不借助轮椅,至今已有30余年之久,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甚至在丧失说话功能之后,仍然依靠机器工作。 西晋时的左思出身寒微,自幼反应迟钝,长得丑,又讷于言辞。学书法、弹琴,都没有学成。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智力差,笨。”左思很不服气,发奋学习,以勤补拙。他着手准备三都赋,吃饭、走路想的都是文章。连家中茅厕里也放着纸笔,一旦他琢磨出了好句子,便随时记下。当时,在洛阳任职的才子陆机也在准备三都赋,听闻此事,讥笑说:“这里有个丑八怪想写三都赋,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盖酒瓮。”左思毫不动摇,并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秘书郎,借机苦学苦读。他日积月累,终

65、于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了三都赋,达官显贵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结构设想: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比较适合写出议论文。首先在多种立意中快速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能引人注目的文章标题。其次,从材料中引出文章的论题,提出论点。第三,根据论点,利用论据进行论证,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使用论据需要注意论据的典型性和覆盖面,尽量兼顾到古今中外的事例。论证中可以使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第四,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站在一个立志报国的时代青年的立场上,谈对论点的认识。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论点,展望未来。【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

66、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