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 专题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真题回顾】1.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
2、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4.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
3、.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5.下表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由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提升训练】1.俄国学者米格拉尼扬说,在确定新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占优势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俄国应当走一条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由此可
4、以推知,当时俄国()A.全面的工业国有化即将实施B.广大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C.粮食税逐步取代余粮征集制D.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2.学者对于苏联新经济政策废止原因的认识刘剑飞新经济政策的废除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已经无法适应苏联需要赶超的民众心理和国家战略黄蓉芳新经济政策的过早夭折,很大程度是因为斯大林上台后个人专断,形成的极端集中制任晓伟新经济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这些矛盾最终为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转变提供了动力刘鹏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并非斯大林,列宁本人只是把新经济政策当成“权宜之计”,斯大林不过是执行列宁的遗训罢了读上表可知,有关苏联新经济政策废止原因的不同认识( )A.说明新经济政
5、策弊端远大于意义B.影响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C.反映了列宁晚年复杂矛盾的心情D.判明了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3.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宜称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1924年到1925年间,苏联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并于1927年提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现象反映出新经济政策()A.不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B.在实际推行中出现波折C.动摇了苏联的社会根基 D.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政策4.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这一判断( )A.突破了计划经济
6、体制B.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C.推动农业集体化实施D.为保留新经济政策提供依据5.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这表明当时()A.苏联严重依赖美国资本技术B.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C.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D.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设备有50%卖给了苏联。这表明苏联( )
7、A.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B.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C.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D.成为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7.下表是1929年到1934年苏联集体农庄农户比例示意图。据此可知,苏联()A.小农经济被彻底废除B.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过快C.现代化农业基本建立D.国家资本主义退出历史8.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9.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追求干
8、部队伍的稳定性,很少撤换干部,未曾裁减冗员。苏联会联盟和联盟兼共和国部从1965年的29个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160个,行政机关人员总数达到1800万人。这一现象()A.表明苏联陷入失控状态B.不利于苏联现代化建设C.直接导致苏联经济衰退D.引发了思想领域的混乱1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为此,当时苏联可能采取的新措施是()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B.取消部门管理体制C.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D.开垦荒地种植玉米11.戈尔巴乔夫改革过
9、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答案以及解析【真题回顾】1.答案:A2.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可知,农民无力实现自由交换;由材料“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可知,农民无力实现自由交换的原因在于其税收负担较重,C项符合题意。余粮收集是战时共产主
10、义政策的主要内容,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D项错误。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知,1932年相较于1928年而言,苏联播种方式中手播比例下降较多,马拉播种机播种比重小幅上升,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比重大幅提升,但手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主要为应对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举措有效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播种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故D项错误。4.答案:A解析: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1、,排除B;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家的过度干预,D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A正确。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轻、重、农比例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
12、关,D选项排除。【提升训练】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工业化道路。根据材料中“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新社会发展道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说明此时苏联即将进行工业全面国有化,故A项正确。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侧重恢复发展农业,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互助委员会是在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中形成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2.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到,各位史学家对新经济政策废止原因的看法不尽相同,这影响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因此B项正确;A项说
13、法不能从材料得出,因此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以偏概全,因此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D项错误。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称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苏联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并于1927年提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在实际推行中出现波折,故B项正确; C.新经济政策巩固苏联的社会根基,并不是动摇,故C项错误;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政策,新经济政策并不是,故D项错误。 4.答案:C解析:“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北
14、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可知,斯大林认为是分散的农户个体经营导致了此次危机,换言之要避免此类危机再次发生应实行集体化的农业发展策略,故选C项。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发展。A项,苏联重工业部门大部分用的美国技术,但并非依赖美国资本技术。故A项错误。B项,题目中工业发展与意识分歧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C项,美国的工程师和各国专家不属于过剩产能。故C项错误。D项,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工业停产,大量的人失业,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表明苏联抓住发展机遇。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美国失业人口激增,出口设备
15、的50%卖给了苏联,这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广泛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进行经济建设,故选C项;材料强调苏联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看不出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排除A项;从材料得不出“依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是出口设备而不是技术转让,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材料反映了从1929年起苏联集体农庄比例大幅增加,到1934年已经占绝对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农业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服务有关,导致农业集体化进程过快,即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过快,故B项正确。表格数据表明苏联集体农庄的比例在1934年并未达到100%,无法说明小农经济被彻
16、底废除,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特殊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农业现代化,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变化,D项错误。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中赫鲁晓夫提出“整顿劳动报酬”,提高工人和职员的工资,提高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等措施,体现了重视物质利益原则,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提高工人待遇,不是扩大企业自主权,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时期过分追求政治稳定,致使苏联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政治改革步伐缓慢,这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进程,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
17、了社会矛盾,致使苏联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故A项排除;C项中“直接”二字与史实不符,排除;勃列日涅夫在政治改革上的停滞,有利于政局的暂时稳定,并未引发思想混乱,故D项排除。10.答案:C解析:1971年属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材料表明,苏联政府在一定范围内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他反对“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故B项错误。A、D两项属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举措。11.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批官员利用手中权力直接掌控企业的现象,从而迅速积累了财富,这体现了苏联经济转型过程中腐败现象的滋长,故本题选B项。A项表述错误,不合史实。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政治改革,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