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435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2专题《劝学》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劝学(节选)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2.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 理解某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 了解一些文言句式的使用情况。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设计思想 劝学是荀子的名篇,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来劝勉学习,因此,讲解本文首先应从论述文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

2、本文大量使用比喻论证,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可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本文是学生上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字词句的串讲也是授课过程中的重点。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

3、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2荀子的名言: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非我而当者,

4、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劝学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劝学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劝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劝学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天论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正论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性恶3劝学(节选)教学PPT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借助ppt,教师导入

5、新课,板书课题。观看ppt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走近作者观看pptppt简介作者荀子。解题,“劝学”的“劝”,是“劝勉”的意思。听讲讲解,准确把握题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研习课文主导学生活动:范读课文轻声跟读,注意字词的读音,以及句子的断句。木直中绳 虽有槁暴 日参省乎己 君子生非异也故不积跬步 锲而舍之 蚓无爪牙之利 主导学生活动:提问:首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概括、发言。强调阅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提升语文素养。明确:是全文的文眼和中心论点。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词语:已(停止)。

6、主导学生活动:研习第一段,请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一人朗读,其余人阅读、思考、标注、发言。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主导学生活动: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最后总结本段论述重点。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然后集体讨论,个别发言。明确: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

7、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輮、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

8、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本段论述的是学习的意义(能提高、改变自己)。词语: 輮(同“煣”)、槁暴、受(经受)、就(靠近)、中(合乎)、知(同“智”,智慧)主导学生活动: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请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一人朗读,其余找出这句话。讨论、作答。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主导学生活动: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君子“善假于物”的?本段又在围绕什么论述?学生讨论、作答。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

9、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本段的论证核心就是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身的不足)。词语:终日而思(表修饰关系)、假(凭借、利用)、水(游泳)、绝(横渡)、生(同“性”)主导学生活动: 请学生齐读这两段。齐读。注意读音,熟读成诵。 课堂反馈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练习、交流答案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课外练习内容附后。另外要求学生背诵所学的两个段落。板书 劝 学(节选) 荀 子 学 学习的意义能提高、改变自己不可 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身不足以已 课堂反馈 1下列每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2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课内阅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了一系列喻证。(1)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_。(2)喻证(比喻论证)是

11、:_4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比喻论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字)_5.翻译下列句子。(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 课后测评 (1-3题预习指导,4-7题选做)1. 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 ) 木直中 (zhng)绳 虽有(y)槁暴(p) 不积跬(gu) 步 锲(q)而不舍 金石可镂 (lu) 驽(n)马十驾 假舆(y)马者 輮(ru)以为轮 用心躁(co)也生(xng)非异也。A. B. C. D.2.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 虎威 不假(借助) 思索B.冰,水为(做,凝成 )

12、之 行将为( 被 )人所并 为(为了)之奈何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3.指出加点的多义词的正确义项(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A. 断,断绝 B. 极,非常 C. 横渡,横穿 D. 高超,绝妙(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A. 客舍、房舍 B. 住宿、休息 C. 放弃、不要 D. 施舍(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A. 金属 B. 黄金 C. 锣 D. 指金属制的刀剑等课外阅读: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

13、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巢

14、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 (2)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3)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 (4)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5)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 (6)君子慎其所立乎!( ) (7)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5根据上下文翻译下列句子。(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6分别概括以上两段的论点。(1) (2) 7请举例分析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手法的作用。_ 答案:一、课堂反馈1C(A知,同“智”;B“生”同“性”。D“有”同“又”,“暴”同“曝”。)2D(横渡)3(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2)第一,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第二,登高

15、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第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第四,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第五,假舟楫者,非能水,而绝江河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1)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2)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二、课后测评1. A.“跬”读“k” “锲”读“qi” “舆”读“”“躁”读“zo”2. B.“为之奈何”中“为”意思是“介词,对、向”。3.(1)C (2)C (3) D 4.答案:(1)完整(2)佩带(3)交往(4)像,依照(5)箭靶(6)立身行事(7)浸5.(1)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

16、也会一起变黑。(2)懈怠疏忽,忘记做人准则(王力古代汉语译作:忘记了自身的利害)就会招祸。6.(1)要重视学习环境和交往对象的选择。(2)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7.(举例略)作用: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富有感染力。附参考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

17、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依照人的德行。肉腐了生蛆,木朽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自身的利害,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自己导致折断,太柔弱的东西自己会导致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把柴同样地放在那里,火总是向比较干的柴烧去;地一样平坦,睡总是流向湿地。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得茂盛了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第

18、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检查背诵齐读第一二小节,再由教师点名背诵。研习课文主导学生活动:指定学生朗读第四小节,纠正字音和断句。轻声跟读,注意字词的读音,以及句子的断句。 主导学生活动:提问: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讨论、概括、发言。明确:本段主要谈学习的方法、态度。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词语:焉(于之)、用(因为)、一(专一)句式: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主导学生活动:齐读全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9、?齐读、思考、概括,回答。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主导学生活动: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有什么样的特点?思考、概括,回答。明确:比喻说理,形象透彻;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主导学生活动: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思考、概括,回答。 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

20、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主导学生活动: 请学生齐读全文。齐读。注意读音,熟读成诵。 课堂反馈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练习、交流答案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课外练习内容附后板书 劝 学(节选) 荀 子 学 学习的意义能提高、改变自己不可 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身不足以已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课堂反馈 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

21、错了。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好,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2解释加点的字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吾尝跂而望矣()(3)假舟辑者,非能水也()(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内阅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

22、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下列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风雨兴焉译:风雨就会兴起。B积善成德译:积累善心,养成良好的品德。C而神明自得译:于是精神得到提升。D圣心备焉译:孔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4用三个成语总结本段段意。_ 课后测评 (1-2题预习指导,3-5题选做)1. 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求人可使报秦者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 “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

23、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蟹六跪而二螯( )课外阅读夫骥一日而千里,驾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1)?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2),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

24、魁之行(3),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4),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5);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6),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7),其出人不远矣(8)。 (选自荀子修身) 【注释】 (1)意:同“抑”,选择连词,还是。(2)坚白:指石头的坚硬和白色两种属性。有厚无厚:惠施提出的哲学命题。他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25、”认为平面从厚(体积)来说是无,但面积仍可大至千里。(3)倚魁:通“奇傀(归)”,奇怪。(4)跬步:见1.6注(1)。(5)崇:通“终”。(6)县:同“悬”。 (7)多暇日:指懒惰而不做事。(8)人:集解作“入”。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及:到达B. 意亦有所止之与 意:通“抑”,抑或C. 厌其源 厌:厌恶D. 其出人不远矣 出:超出4.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荀子“有目标、有作为”观点的一组是(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 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 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 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事虽

26、小,不为不成。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在选文的开头以“良马 ”、“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地,才能把事情做好。B荀子认为没有行为目的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以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潜力虽远,也只是早晚先后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C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因为并不精察,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下来;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来不去做。D荀子认为道路虽然很近,如果不走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事情虽然很小,如果不去做就不会取得成功答案:一

27、、课堂反馈1. B “利足”的意思是“走得快”。2. (1)每天(2)提起脚后跟(3)游泳(4)兼词,于之(5)没有用来的(办法)(6)精神、智慧3C(A兼词未译出,应加上“从这里”;B应是“积累善行”; D“圣”非专指)4专心致志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二、课后测评1. B(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2. cbfdfa3. C。 C项中的“厌”,古今异义,结合语境,它应该是动词,作为“源”的施动者。应该翻译为“堵塞”。4. D。句是说想要走完无穷之路,追逐没有终点的所在;是说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六骥也到达不了远处。这两句所表述的与题干的观点并没有关系。只有D处

28、不含两项,所以是正确的。5. C“非不察也”,是指“不能说不精察”,而不是“并不精察”;“非不难矣”是指“不是不难做”,而不是“不难做”;“止之也”是指“君子有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不是“停下来”。所以选“C”。附参考译文: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但如果要去走尽没有穷尽的路途、赶那无限的行程,那么劣马就是跑断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是不可能赶上骏马的。所以如果有个终点,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很远,也不过是有的走得慢一点、有的跑得快一点、有的先到一些、有的后到一些,为什么不能达到这个终点呢?不知道那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是要穷尽那无穷的东西、追求那无限的目标 呢?还是也有个止境呢?

29、那些对“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分析,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啊;出奇怪异的行为,做起来不是不难,但是君子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所以学者们说:“我迟缓落后了,在他们停下来等我时,我赶上去靠近他们,那也就不过是或迟缓一些、或迅速一些、或冒前一些、或落后一些,为什么不能同样到达目的地呢?”所以一步二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可以被搞干;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至于各人的资质,即使相距遥远,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悬殊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PPT (见附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