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2 ,大小:390.50KB ,
资源ID:28427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8427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第5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第5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主题线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主要表现】 (1)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分天下,“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崛起等,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

2、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第16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对应学生用书第83页)最新考纲试题角度备考分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2017全国卷,34:通过苏联漫画考查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2)2016全国卷,35:考查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3)2016全国卷,35:从美国政府机构支持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海外巡演考查美苏争夺中间地带(4)2013海南卷,20:从柏林危机考查冷战特征(5)2011海南卷,21: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的状况考查马歇尔计划的特点1.高频考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

3、表现。2.教材空白点: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美苏“冷战”中的缓和。3.备考策略:(1) 梳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把握不同时段国际关系的特点与影响。(2)掌握“冷战”的表现,认识到美苏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争夺,分析不同“冷战”措施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反思“冷战”。(3)掌握促进多极化发展的因素,关注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发展及第三世界的崛起壮大。(4)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2018全国卷,35:从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考查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2)2017海南卷,20: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外交活动考查西方

4、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3)2016海南卷,28:从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考查美苏关系的缓和(4)2014海南卷,21:从日美修改军事条约考查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5)2013全国卷,32: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联系角度考查欧洲联合的原因(6)2013海南卷,21: 从第三世界的含义考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7)2012课标卷,35:从19651995年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的变化考查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8)2012海南卷,23:从1970年联邦德国的外交活动考查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15全国卷,35:考查两极格局形成和变动的原因(对应学生用书第84

5、85页)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2.表现方面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发表时间:1947年3月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反共反苏影响:标志

6、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正式开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时间:1947年经济马歇尔计划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实质: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经济互助委员会时间:1949年目的: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北约建立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立: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性质:军事政治集团影响: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华约建立时间:1955年影响: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

7、两极格局形成3.影响(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持

8、核对峙下的和平。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现实: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外部:美苏争霸的影响。直接:法德的和解。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思想: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2)过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3)作用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日

9、本的崛起(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的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

10、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两极格局结束(1)东欧剧变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2)苏联解体高度集中

11、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随之瓦解。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族、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2)表现:1999年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1993

12、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国际地位提高。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特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3)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美苏“冷战”的表现(1)争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手段在欧洲进行争夺,结果在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西欧受美国控制,东欧被苏联控制。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2)争夺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

13、后,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崩溃,美苏两国积极争夺对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争夺经济主导权: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排苏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在这一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也是最终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4)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航天、航海、生物、计算机等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一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

14、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

15、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对应学生用书第8688页)核阴影下的争夺美苏“冷战”材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材料二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

16、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度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

17、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3)根据材料三,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解析】 第(1)问,“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的不同,可从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的代表的角度思考;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作答。第(3)问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参考答案

18、】 (1)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3)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19、,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一、“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冷战”的基本原因是美国的全球扩张主义;反苏的意识形态使其把苏联的对外政策看成是谋求扩张;美国实力的膨胀刺激了它的扩张欲望和抑制苏联的自信;苏联对西方的不信任和战时的矛盾妨碍了苏联争取和平共处的努力;苏联在波兰问题上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刺激美国政府的反苏情绪;在黑海海峡上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做法成为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的诱因。2.“冷战”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抗争,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与美国全球战略的碰撞,原子武器的出现增强了美国的实力,加速了“冷战”的爆发,而英国则起

20、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差异形成战略对峙;美苏在意识形态信仰上的对立和国家利益上的相悖,使得两国在上述国际环境中迎头相撞,冲突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或者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爆发。4.“冷战”的产生并不是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诸多因素和条件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国家利益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关系态势起着根本作用。在东西方的对峙中,意识形态和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二、全面评价美苏“冷战”的影响 1.积极影响(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

21、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却使大国行动时有一定的约束。(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消极影响(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3)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4)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

22、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充满变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材料一19451975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材料二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

23、背景和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国中亚非成员国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原因”概括材料二作答,“影响”从对美国、对中国、对世界几个方面作答。【参考答案】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

24、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2)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影响: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新高潮;有利于减轻美苏争霸给美国带来的压力;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后国际格局的三次变动1.第一次变动:两个阵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进入两个阵营的“冷战”时期,一方是以苏联为核心的除西欧之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方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欧洲大陆国家被一分为二,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从民主德国到保加利亚等东欧国

25、家加入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朝鲜与中国一起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韩国、日本等则与美国捆绑在一起。中国在远东地带顶住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封锁的同时,也帮助朝鲜和越南打败了美国的军事侵略。这样的力量平行对峙持续了大约十年,也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均势的时期。2.第二次变动:西方“不战而胜”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欧亚大陆中心的政治板块开始松动,其特点是排列于苏联西东两端的东欧国家和中国在苏联霸权主义的高压下与苏联关系日益疏远并向边缘海洋国家倾斜。1968年苏联出兵进入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压制了那里的脱离苏联的运动,加剧了苏联周边大陆国家尤其是中国向海洋边缘国家倾斜。

26、1972年中国和美国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加入海洋边缘地带,打破了大陆中心地带的平衡。1980年至1981年波兰发生工人大规模的抗议、罢工运动,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主动放弃了二战以来斯大林时期为苏联获得的地缘政治利益,其结果是苏联在外诱内推中于1991年解体。3.第三次变动:美国“单边主义”衰落苏联解体后,美国政治家们再次有了二战胜利初期的骄狂,1991年、1999年及2001年,与北约一起连续通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伊拉克战争,在海湾地区、巴尔干地区及中亚地区插入其军事力量,全面回收苏联地缘政治遗产,并退出反导条约

27、,打破原有的战略武器平衡。就在美国军事力量在中亚大规模推进的同时,其国力也在严重透支,结果重蹈越战覆辙,2008年美国国力大幅缩水,国运开始出现颓势。历史渊源与现实需要的产物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材料一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指出:“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材料二1950年法国计划委员会主席让莫内提出首先建立超国家的欧洲机构,统一管理西欧国家的煤钢工业,然后逐步将其扩大到商业和农业领域,再扩大到政治领域,最后导向一个经济、政治统一的欧洲。

28、他认为解决德国钢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控制德国钢铁方面符合法国的利益,而且在发展欧洲政治机构方面也存在着一致的利益。让莫内的建议得到了法国外交部长舒曼的赞同,两人共同策划出台了“舒曼计划”。该计划也得到了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的欢迎。在法德的共同推动下,欧洲朝着联合的方向迈进。关于欧洲联合思想【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解析】 据材料中“欧洲”“联合性质的计划”“法德的共同推动”及所学的此时美苏冷战背景、西欧衰落的史实作答。【参考答案】 马歇尔计划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推动欧洲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法德和解;对抗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

29、的需要。 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1.原因(1)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2)现实因素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3)外部因素是美苏的威胁。(4)直接原因是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2.条件(1)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2)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3)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4)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5)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3.发展趋势:由欧共体到欧洲联盟,体现出由经济联合到逐步走向经济政治联合的趋势,合作程度不断加深。4.特点(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领域合作扩展。(2)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

30、大。(3)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5.影响(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发展。(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商品 市场。(对应学生用书第8890页)角度一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典例1】 (2017全国卷,34)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

31、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试题分析】 斯大林格勒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水力发电站”是经济建设上的成就,由此可以判断出漫画的时间应该是二战以后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让英美等国气急败坏,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企图实行遏制政策限制苏联发展,D项正确。答案: D角度二美苏在非洲的争夺【典例2】 (2016全国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

32、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试题分析】 美苏争夺不仅仅在政治、军事领域,也包括经济、文化领域,这是能够顺利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中美国所作所为的目的是展示美国文化的优越性,利用黑人演唱家来拉近与非洲的距离,结合美苏“冷战”的背景分析,D项正确。从材料中“非洲等地”可以看出当时美国争取的不是国内的黑人选民支持,A项错误。爵士乐展示的是美国的文化实力,不是经济实力,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C项错误。答案:D【教材补缺】 美苏争霸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

33、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 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 的影子。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角度三欧洲联合的原因【典例3】 (2013全国卷,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

34、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欧共体建立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制度相同、发展水平相近有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但并不是联合的直接原因,故排除B、C两项;欧洲国家在近代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D项表述不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屡遭战争重创成为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A项符合题意。答案:A角度四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典例4】 (2017海南卷,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

35、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试题分析】 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无法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1991年底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法国“

36、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法国的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欧洲及本国的利益,没有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A角度五美苏冷战中的缓和【典例5】 (2016海南卷,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而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 600件战略武器运

37、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 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 影响。【试题分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主要有双方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核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等。第(2)问,依据材料“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 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

38、美国减少43%”可概括得出,双方基本上达到了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了核垄断地位,并且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答案:(1)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核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教材补缺】 美苏“冷战”中的缓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

39、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对欧洲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总之,美苏之间的缓和既是两国试图合作称霸世界的体现,又是根据两国实力变化采取的斗争手段,缓和只是美苏“冷战”的插曲,某种程度上是“冷战”斗争的新形式。(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两极世界的形成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1美国积极反苏加剧国际社会对立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洲联合的原因320世纪70年代

40、美国调整外交政策的目的4亚非国家的联合5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61.(2018湖北八市联考)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垄断的发展B.国家实力的变化C.国际形势的变化D.国家政策的调整解析:C材料中美国对欧洲态度的变化,要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考虑。1947年,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提出复兴欧洲计划,目的是控制西欧国家,对抗苏联,C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发展迅速,到20世纪70年代有所减弱,不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A项排除;这段时期美国的实力没有

41、明显变化,B项错误;题干本身就是政策的调整,题目要求回答变化的原因,D项错误。2.(2018广东汕头一模)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美国此举()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解析:A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材料表明美国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加剧了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

42、,也加剧了美苏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A项正确。美国的宣传并未遏制苏联向东欧的扩张,也没有冲击苏联的意识形态,B、C两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贸易问题,D项错误。3.1943年,后来被誉为“欧洲之父”的让莫内在提交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欧洲各国如果只是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各自的政府,强权政治和经济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欧洲就无和平可言。”据此,欧洲成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单位是基于()A.恢复欧洲应有的国际地位B.欧洲统一的思想由来已久C.“冷战”格局威胁欧洲的安全D.对欧洲国家之间战争的反思解析:D根据材料“1943年只是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各自的政府欧洲就无和平可言”,可知作者认

43、为过于强调民族独立(即欧洲各个国家过于强调民族主义)会导致欧洲的和平无法实现,即强调欧洲需要和平。据此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所述欧洲成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单位是基于对欧洲国家之间战争的反思。答案为D。4.(2018山东潍坊二模)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解析:D联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侵朝、侵越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美国

44、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西欧、日本矛盾加深;第三世界力图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中苏关系恶化)可知,美国“新和平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故D项正确。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美 国的战略目标一直是称霸世界,B项错误。美国的对外战略服务于国家利益,C 项错误。【新知生成】 尼克松主义,又称“关岛主义”,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调整对外政策的战略重点的主张。20

45、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实力在侵略越南战争中遭到很大的削弱,在国内陷入空前的经济、金融和政治危机。尼克松就任总统后,针对上述情况决定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即美国收缩战线、越南战争越南化、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5.(2018广东广州二模)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C.亚非国家联合自强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解析:C据材料可知,亚非国家反对组建以“集体防

46、御”“集体自卫”为名的军事集团。结合当时的史实,可知是反对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通过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来共同抵御美苏两国的殖民霸权,C项正确。亚非会议参与国并未组成区域集团,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美苏矛盾,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求同存异”的方针,D项错误。6.(2018广东汕头二模)1991年12月,联合国解决了3个国家的席位继承问题并新增12国加入联合国。这实际上反映了()A.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B.第三世界国家力量逐步壮大C.战后世界政治体系崩溃D.联合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解析:C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原先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所以才会有很多这时加入联合国的成员。苏联解体,标

47、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战后世界政治体系崩溃,C项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出现了多极化加强的趋势,但材料未体现此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第三世界国家,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联合国发挥的作用,D项错误。第16讲巩固练(对应学生用书第287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冷战”在苏联的表现1马歇尔计划所体现的“冷战”背景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3美苏“冷战”方式的多样性4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5“冷战”结束的影响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江西九校联考)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

48、。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A.说明“冷战”源于二战时期各国政策分歧B.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C.使史学研究背离了真实性的原则D.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解析:D注意材料的时间是1949年,当时美苏“冷战”已经开始。材料中提案明显体现了苏联与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这服务于当时苏联的政治需要,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错误;材料并未提到史学研究的问题,C项错误。2.如图是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B.西欧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

49、C.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D.反映了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解析:D依据题图可知,苏联人认为马歇尔计划侵犯了西欧国家的主权,打破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并非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故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想用美元打开西欧的市场,控制西欧的国家主权,这是美国的目的,但美国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对抗苏联,与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不一致,故C项错误;苏联人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D项正确。3.1969年,联邦德国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

50、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联邦德国推行该政策有助于()A.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C.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D.调和美苏之间的敌对关系解析:B尽管1969年国际关系的主体是两极对峙,但在一定范围内仍有两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就是其中的典型体现。联邦德国的政策只能是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所以A项表述错误;当时大的国际关系主体仍然是“冷战”,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联邦德国和东方国家的关系,没有涉及美苏,D项错误。4.(2018重庆二模)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

51、以此“和平竞赛”。苏联在华盛顿举办了宇航技术展览,美国人参观后感到害怕。而美国在苏联举办了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内心向往美国。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A.苏联尖端科技领先美国B.美苏关系得到一定缓和C.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下D.美苏“冷战”方式的多样性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双方都是向对方展示自己先进的发展成果,其实是用不同的方式与对方对抗,说明了“冷战”方式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苏联的尖端科技领先美国,A项错误;B项为材料现象,非本质;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C项错误。5.(2018安徽安庆二模)如图漫画反映的信息较准确的是()

52、A.俄罗斯依然有较大的威慑力量B.美国去导下的北约东扩C.多极化趋势中的“冷战”思维D.东西对抗仍主导国际局势解析:C据图片人物服饰和旗帜可知飞机代表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地面人物代表北约东扩,双方均以军事力量相震慑,是“冷战”思维的体现,C项正确。A、B两项仅体现材料中一方的信息,不完整,且为材料表象,排除;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世界走向多极化,D项错误。6.(2018湖南长沙月考)在“冷战”结束后的亚太地区,俄罗斯国力锐减,日本综合国力下降,与此同时,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反映出“冷战”结束()A.有利于遏制大国的霸权主义B.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健康

53、发展C.为区域力量发展提供了机遇D.对亚太地区的发展更为有利解析:C“冷战”结束后是“一超多强”的格局,材料中没有涉及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不等于整个世界格局,故B项错误;为区域力量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材料中“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相符,故C项正确;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发展,而材料未涉及和平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8湖北黄冈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冷战”结束以后,有四大因素在影响着世界的大势: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二是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上升,三是大国关系的不断调整,四是美国霸权

54、主义对世界的干涉。前三个因素对国际关系都产生积极影响,最后一个因素对国际关系的正常秩序起到干扰和破坏作用。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发展迅猛,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冲击着原有的国际关系结构,促使国际关系内部发生很多变化,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起推动作用。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四大因素”中任选一个说明其主要表现及对世界大势的影响。解析:本题的难度不大,“四大因素”材料已经说明,“主要表现”属于纯记忆性知识,结合所学回答即可,“影响”注意要求回答的是对“世界大势”的影响,也就是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影响,不能站在某一个国家,而应该从全球的角度分析。答案:示例

55、:因素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主要表现: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市场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在全球流动加速;科技开发应用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1995年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组织WTO成立,中国2001年加入WTO;等等。影响:经济全球化冲击了原有的国际关系结构,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素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上升主要表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断努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联合国和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

56、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等等。影响: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任选一个因素进行说明即可)单元总结(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一、专题整合: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阶段世界格局主要表现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多极化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杜鲁

57、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两极格局下,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欧共体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经济上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二、中西对比: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项目国际格局特征中国国际地位第一次变动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

58、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第二次变动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第三次变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第四、五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28329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边倒”外交政策3万隆会议的影响4中美关系的

59、改善5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6朝鲜战争的爆发7美苏“冷战”的新内容8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战后初期的美日关系9第三世界兴起10东西方关系的逐步缓和11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八校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A社会组织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特定阶段国家治理中的迫切或重大问题

6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对旧社会留存下来的各种社会团体进行清理整顿,确立新的社会组织秩序,政务院颁布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严格控制,即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形式来剔除那些威胁政权与社会的危险因素。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新知生成】 社会组织“分级登记”:1950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社会团体的类别、登记的范围、筹备登记、成立登记的程序、原则、登记事项以及处罚等内容。该法规将社会团体分为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文艺工作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和其他符合人民政府法律组成的团

61、体,并规定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向内务部申请登记,地方性社会团体向当地政府申请登记,从此确立了社会团体的分级登记原则,并形成了社会团体分级登记管理体制。在规范登记的同时,为实现巩固新政权,国家重点对一大批旧社会组织进行清理取缔。比如旧有的互益组织、慈善机构、宗教组织、带有政治色彩的反动组织等相继快速被改造、整顿、镇压或取缔。2.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

62、.“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析:B一般而言宪法是严肃的,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更改的,修宪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A项错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以其为基础,有利于拨乱反正回到正轨,从侧面反映出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破坏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正确原则,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虽存在严重的“左”倾思想,但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C项错误;材料介绍了1982年宪法修订的基础,而非其内容、作用,不足以说明其地位,D项错误。3.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

63、()年份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67.3% 49%28.4% 35.4% 25.8% 25.7% 34.2%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版)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解析:C题表反映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不能体现打破美国经济封锁,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工业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

64、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故C项正确;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下降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4.(2018安徽合肥一模)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D.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解析:C据材料信息:参加国均为亚非国家,可知此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

65、与亚非各国的团结,C项正确,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也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会议,B、D两项错误。5.(2018安徽蚌埠一模)据熊向晖(周恩来的助理)回忆,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毛泽东曾专门指示,“不同美方谈贸易问题”。尽管“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趣”。这是因为()A.中国担心此举会引发苏联的不满B.中国仍推行相对封闭的经济战略C.经济体制不同阻碍中美贸易发展D.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中国解析:B材料中“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趣”,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我国此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B项正确。1971年中苏关系处于敌对状

66、态,A项错误。经济体制的不同并不能阻碍中美贸易发展,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错误。6.1946年4月,杜鲁门发表演讲:“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经济困扰无论现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孳生地。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觉得,向正在医治因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伸出援助之手是正确的。”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美国()A.以和平发展为己任B.以称霸世界为目的C.以帮助盟友为义务D.以对抗苏联为根本解析:B从材料“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可以看出美国并不是宣扬和平,而是主张对抗,故A项错误;从材

67、料“我们应该帮助别人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可以看出美国帮助别人的真实目的是分享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帮助”“分享”是附带政治和经济条件的,以达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并无意承担帮助盟友的义务,只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为,故C项错误;对抗苏联是手段,实现称霸是目的,故D项错误。7.1950年,美方声称美军进入中国台湾是为了保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属于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对此,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予以驳斥:“能不能设想因为墨西哥内战,英国就有权利占领美国的佛罗里达呢?这是毫无道理的,不能设想的。”据此推断,该“突发事件”是()A.国共内战扩大

68、B.朝鲜战争爆发C.越南战争升级D.中苏结成同盟解析:B1946年国共全面内战爆发,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侵犯了中国主权,故B项正确;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故C项错误;中苏结成同盟时间是在1950年,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8.(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外交政策。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顺利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也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说明()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B.“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C.美苏由对

69、峙走向合作D.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解析:B材料表明苏联和美国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新的战略,说明当时美苏“冷战”出现了新的内容,B项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主流,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美苏合作以及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C、D两项 错误。9.(2018湖北八校联考)汉字传入日本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官方文字在使用。明治维新时,日本大举引进西学,围绕汉字出现存废之争。1945年,日本战败后,主持战后对日改造的美国人建议日本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该建议的直接动机是()A.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B.意图孤立打压中国C.清算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D.控制日本人的思想解析:D材料中,

70、美国的建议是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实际上反映了通过摧毁日本的传统文化,控制日本人的思想,D项正确。该建议与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清算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没有联系,A、C两项错误。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也不是孤立中国的表现,B项错误。10.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并表示会对任何一个提出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这说明()A.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B.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击C.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D.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解析:B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应该受到很多国家的反对,所以苏联用经济和技术援助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拉拢,以换取支持

71、,这从侧面说明第三世界的崛起,它冲击了两极格局,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错误;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实行战略收缩,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的信息,D项错误。11.(2018广州综合测试)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1963年时,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2%;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4%17%。上述变化反映了()A.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B.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D.经互会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力增强解析:A20世纪80年代,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与西方国家的

72、贸易有较大幅度增加,说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关系有缓和的迹象,A项正确;材料的主题是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与发展中国家崛起无关,也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B、C两项错误。对外贸易占比增大,不能说明经互会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力增强,D项错误。12.走过对抗走向合作纵论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描述“在国际社会多元化、多极化运行当中,由于相应条件与机制尚未完备,大国的影响与操纵还大。诸多矛盾依然存在,相应的冲突与动荡不可避免。”材料意在说明()A.大国肆意践踏国际准则干涉别国的内政B.世界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C.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D.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正在不断加强解析:B材料未体现

73、大国肆意践踏国际准则,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国际社会多元化、多极化”可知世界整体局势有利于和平,由材料中“诸多矛盾依然存在,相应的冲突与动荡不可避免”可知局部地区出现动荡现象,综合判断可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政治,并非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时间大事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1947年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

74、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1947年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1947年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式建立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

75、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围绕“马歇尔计划”西方国家与苏联矛盾的焦点与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的应对举措有何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13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可知矛盾的焦点是欧洲是以联合整体还是以国家为基础接受援助,美苏矛盾的实质在于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由材料一苏联“

76、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式建立”概括可知苏联坚决反对参加马歇尔计划,同时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加强对东欧的控制。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可知美苏争夺霸权,都视对方为威胁;由材料二“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可知北约和华约两大对立政治军事集团推动对峙局面形成;由材料二“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可知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经常以核战相威胁。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说明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又

77、应看到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1)焦点:欧洲是以联合整体还是以国家为基础接受援助。实质: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答控制与反控制亦可)特点:反对态度坚决;政治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12分)(2)因素:美苏争夺霸权,都视对方为威胁;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集团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经常以核战相威胁。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13分)14.(2018江苏四市一模)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世界发展有着重大影

78、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材料二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2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

79、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5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3分)解析:中美关系是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本题是一个热点问题。第(1)问,既要考虑中美两国的因素,又要考虑与中美关系存在关联的第三国的因素。第(2)问,“社会发展”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学生

80、需要拓展思维的宽度。第(3)问,影响外交关系的因素很多,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外交基础是综合国力,国际、国内形势是直接因素,这种答案框架并非仅仅适合中美关系,几乎所有国际双边关系都受这些因素影响。答案:(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4分,任答四点)(2)影响:提高国际地位;遏制苏联;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文化发展。(5分)(3)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综合国力;国内形势;国际局势。(3分,任答3点)政治史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0333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81、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8河北衡水模拟)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A.形成“天下共主”格局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D.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解析:A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且还要承担各种义务,通过这种隶属关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故A正确;“家天下”从夏朝开始,故B错误;在分封制之下,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周王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管理,并不是直接行使

82、管理权,故C错误;王权的至高无上是统治者将国家的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错误。2.(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C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答案为C项。3.(2018湖南长沙检测)两汉的统治者十

83、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解析:C建立监察机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式之一,故A项错误;材料以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系统为例是为了说明汉代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并非侧重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故B项错误;根据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三大监察系统可知汉代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贪污腐败的信息,故D项错误。4.(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唐高宗、武

84、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这主要是由于()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解析:D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是国家政策推行的结果。结合材料时间唐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将读书、考试、做官连为一体,推动社会向学风气日渐形成,故D项正确。A、B两项均为科举制推行的结果之一。C项为中央行政体制,与社会向学风气形成无关。5.(2018山东滨州模拟)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在考证杨贵妃年岁时犯了四处错误:一、册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三、杨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

85、轻重;四、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入魔道。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A.要有证据意识B.广泛搜集史料C.运用可信史料D.引用官修史料解析:C平景孙在考证杨贵妃年岁时,引用了一些史料,但陈垣认为平景孙引用的史料不可信,故C正确。6.(2018吉林长春模拟)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A“三省长

86、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再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有吏、枢机等五房执事机构,政事堂由宰相议政场所变为职能机构,中枢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原来设计的部门制约大大削弱,故A正确。【新知生成】 唐代三省职能及地位变化中书草拟、门下封驳、尚书执行是理想的三省制,只适用于唐前期;后来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国家行政大事都由中书门下决定,尚书省各级官员只是具体执行。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尚书仆射成为了群相之首。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有意减轻尚书仆射的权力,并最终将其架空;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

87、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就确立了三省长官并重的形势。而中书省有草拟诏书之权,于是政事堂的权力逐渐偏重于主拟诏书的中书令身上,后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其地位已在尚书、门下之上。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中书令和侍中开始兼任尚书省的长官。由于当时具有宰相身份的人非常少,而尚书省的长官都不具有宰相身份,所以具有宰相身份的中书和门下的长官便把决策和行政两项工作结合在了一起。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也就宣告了唐代前期理想的三省制的结束。7.(2018黑龙江哈三中二模)上海租界当局制定的法规,均采用“章程”称谓,如,公共租界的工部书信馆章程(1893年)每一款都有款标,款下按条排列。中国传统法典中,法规多称“律”“刑

88、统”“令”“敕”“制”等,只有条,无明确款。据此可知,租界法规()A.促进西方近代法制与中国传统法律融合B.为中国法制近代化树立语言与结构规范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法律基础与审判制度D.提供了租界各领域进行自治的法律依据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租界法律与中国传统法典形式上的不同,涉及法律用语和法律条文结构,这些西方的立法形式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法律近代化,B项正确。中西法律的融合更主要的是内容上、原则上的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A项偏离了材料的主旨。法律形式上的差异无法冲击中国传统的法律基础和审判制度,C项偷换概念。材料未涉及法律具体内容,无法得出D项,D项错误。8.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

89、“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C“新约”是指马关条约,“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输此巨款”指赔款两亿两白银,“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设工厂,方便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

90、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9.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晚清的地方势力一度比较强大,中央集权弱化,故A项正确;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 割据的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曾国藩的思想,故D项 错误。10.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

91、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陆海军”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A.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B.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C.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D.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解析: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是因人立法,意在防范袁世凯权力过大实行独裁,D项正确。A、B两项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修正无关,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实际上是在强化议会权力,弱化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故C项错误。11.“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

92、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解析:B据材料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等信息判断该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故D项错误。12.192

93、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A.改组中国国民党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C.壮大中国共产党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解析:B由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可知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的做法体现了对工人、农民的重视,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工人和农民参与国民革命,故B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领导人,故其做法不是为壮大共产党,故C项错误;由“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提

94、高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1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解析:D根据材料“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重新走到大街上来”,可知这种认识坚持中国革命要以城市为中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故A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95、不符合题中时间限制,故B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与城市中心道路是相反的,故C错误;这种认识坚持城市中心道路,忽视敌强我弱的实际,为中共“左”倾错误埋下了隐患,故D正确。14.1936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指示,要求尚未分配土地的地区,今后应执行不没收富农的财产,以及富农有与贫下中农分得同等土地之权的新策略。这一新策略()A.放弃了土地革命的要求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胜利C.适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D.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土地革命,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作出调整,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日本侵华局势不断紧张是中国

96、共产党作出调整的原因,与反“围剿”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共合作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15.(2018河南重点高中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解析: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中华人民共

97、和国成立之初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项错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如三大改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16.(2018福建泉州高考适应性测试)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其目的是()A.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B.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C.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力D.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解析:D

98、从材料中大会议案提前讨论,对同一提案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可知反映的是避免公民冲动下投票带来的不良影响,即减少直接民主的弊端,故D项正确。17.(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最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A.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B.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C.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D.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解析:C“罗马共和精神”本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秩序,与近代社会不同,故A项错误;“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不能体现自然法,故B项错误;“所

99、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不能体现政治的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罗马私法尊重个人权利,为近代商品经济社会下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18.(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19世纪6080年代,英国议会不断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并改革选举投票法,使选民能够自愿表达自己的意志,并确立按照人口的多少分配议会席位的原则。这些举措本质上说明英国()A.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了完善B.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C.议会选举的限制不断降低D.普遍选举的原则得以确立解析:A材料反映出英国议会“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选民能够自愿表达自己的意志”“确立按照人口的多少分配议会席位的原则”。据此可

100、知英国的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使人民享有了更多的民主权利,本质是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19.(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解析:A据材料“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可知,麦迪逊认为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优势,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公众的声音

101、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专业人士治国有利于明确国家利益,但“避免多数暴政”的说法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代议制的意义,与其实行的可能性无关,故D项错误。20.(2018江西师大附中月考)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B.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C.民主意识增长,宰相

102、无力控制议会D.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解析:C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材料中皇帝的行为是符合宪法的,故A项错误;帝国议会否决俾斯麦提出的烟草专利法,只批准三年军事预算经费,说明议会行使了批准法案及财政预算的权力,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故B项错误;帝国议会虽被皇帝解散,但它行使了自己的权力,否决了宰相的法案和预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C项正确,D项错误。21.(2018河南洛阳一模)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上述举措()A.反映公社

103、的无产阶级属性B.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C.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D.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解析:C材料与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无关,故A项错误;任何措施都无法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可知体现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即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实现工农革命联盟,故D项错误。22.(2018宁夏高考模拟)判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一般是由其阶级属性和社会

104、属性决定的。我们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最主要的论据是()A.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B.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C.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D.采取了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手段解析:BA项体现的是阶级属性,因此A项是其判断的论据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论据,故A项错误;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既体现了其阶级属性,又体现出社会属性,故B项正确;C项体现了社会属性,故C项错误;D项体现了阶级属性,故D项错误。23.(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得出

105、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C.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解析:A根据题意,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把西欧拉入了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上来,加剧了两极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是从美国的战略角度分析问题,而非资本主义阵营的需求,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措施,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24.(2018山东临沂模拟)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B.

106、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解析:B材料中没有提及核武器,故A错误;据材料“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可以得出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故B正确;“冷战”是由美国发起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政策,故C错误;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争夺世界霸权,故D 错误。25.(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国际形势中国外交方针政策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苏联建交结盟B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

107、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加入不结盟运动解析: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中国与苏联建交是在1949年,故A项错误;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是二战后亚非国家召开的,没有西方大国参加,促进了亚非地区的发展,故B项正确;亚洲的热战指的是朝鲜战争,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108、;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作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 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的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 法权。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

109、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国家权力制约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7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朱熹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

110、共治、地方分治”可知古代中国的分权特点是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根据材料一中雅典权力制约机制通过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机构实施,可知古代雅典分权特点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交叉制约。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可知是法制和分权制衡;第二小问结合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可知是从传统的中央集权到近代的地方分权;第二小问结合清王朝的覆灭、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及近代

111、军阀割据混战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古代中国分权的特点: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4分)古代雅典分权的特点:是奴隶制民主的组成部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交叉制约。(4分)(2)主要思想:法制;分权制衡。(2分)背景:防止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中世纪的相关经验。(5分,任意答出其中三个要点即可)(3)演变历程:从传统的中央集权到近代的地方分权。(4分)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中国军阀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6分)27.(2018福建福州质检

1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的流向主要从闽粵两省流向诸迁入国。时间流向流量(万人)分布(%)18011850年东南亚地区2062.5古巴1.75.6秘鲁13.1澳大利亚13.1美国1.85.6其他6.520.418511875年菲律宾4.53.6马来半岛3527.7东印度群岛2519.8古巴13.510.6秘鲁118.6澳大利亚5.54.3美国1612.7加拿大32.3其他12.510.418761900年菲律宾22.4马来半岛3644.4东印度群岛3846.8美国1.21.5澳大利亚0.81加拿大0.40.5其他2.63.4朱国宏近代中国大

113、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材料二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南洋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1928年,新马华侨为声援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而发动反日运动,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当地政府对华侨法律身份、政治权利的限制和经济上的排华活动,使得华侨难以认同当地政权。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使南洋华侨、华商感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货成为反日运动最为频繁使用的武器。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

114、间的争斗。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13分)解析:第(1)问,“特点”从迁入国的空间分布、不同阶段人口迁出量、迁入的重点区域角度概括。“原因”既要分析流出地的因素,又要考虑流向地的因素。第(2)问,“发展趋势”主要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要紧紧围绕着“中国认同”这一关键词回答;“影响”主要结合所学分析,既要看到这种趋势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需

115、要辩证地分析。答案:(1)特点:流向分布范围广,遍及亚、美和大洋洲;不同时期流向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很大;侧重性明显,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入地。(6分)原因:国内局势动荡;人口压力增大;西方入侵,通商口岸开放;闽粤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传统;闽粤与东南亚距离较近;东南亚和美洲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发展趋势:由对家乡认同到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向中下层华侨扩展;深受中国社会政局影响。(6分)影响:增强南洋华侨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华侨为抗日战争胜利、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6分)加深了华侨与土著群体的隔阂(容易引起当地政权的忌讳)。(1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