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学生用书P5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我的收获_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
2、了很大发展。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主干回扣阶段政治经济文化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制定夏小正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开始出现原始瓷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形成完整体系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分封主体,周王为“天下共主”(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1)农业:
3、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田制(2)手工业:“工商食官”,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人由政府统一管理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1)思想:儒家、法家和道家等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各露峥嵘(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3)文艺:诗经离
4、骚等文学杰作,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5.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2)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1)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6.两汉时期(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汉代形成的“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
5、主要途径(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2)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艺术: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典例呈现(20
6、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B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命题立意本题从商
7、周王位继承情况入手,考查西周宗法制。题干材料选取有关商周王位继承的内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具体阐释如下:核心素养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材料信息“商朝”“西周”体现了是商周时期的历史概况。历史解释题干“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血缘纽带关系的强化和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考向一先秦政治文明与秦汉对其继承与发展典例再现1(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
8、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A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2(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
9、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A“网开三面”反映了商汤的“仁德”思想,商汤因此获诸侯拥护。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的原因,“经济”“生态”不符合其主旨,排除B、C两项;夏桀的暴虐,商汤的仁德导致了“夏商更替”。排除D项。考向深化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关联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表现有以下方面: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
10、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2)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3)商周政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商汤的“德政”、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及与其配套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商汤“德政”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商汤讨伐暴虐的夏桀、灭夏后建立商朝。商汤以仁德治国,他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网开三面”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商汤仁德治国的思想。这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周代天命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天子承受天命治
11、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就是周代的天命观。这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宗法和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修身、齐家、治
12、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这种同质联系。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是两个网络迭合。2汉承秦制“汉承秦制”是指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一直到汉宣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1)“汉承秦制”的体现为: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
13、在这些内容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2)“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3汉朝政治的独特之处(1)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结果。(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西汉出现了吕后
14、暴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更是出现了外戚干政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士受到重用,几乎垄断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的王国问题,西汉末年及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4东汉豪强势力西汉后期,由于土地的兼并与集中,豪强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政权建立后,豪强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豪强势力的特权表现为:(1)选举凭门第,豪强势力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2)豪强势力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
15、,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3)庄园里拥有“部曲”或“家兵”。素养培育家国情怀周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意识,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理念、“认祖归宗”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对点训练1(2020成都模拟)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
16、治,这是郡县制进步性的主要体现,C项正确;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A项错误;虽然郡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对封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在政治上的比较,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中保证了专制皇权强化的说法太过绝对,并且不符合“进步性”,D项错误。对点训练2(2019河西区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往往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
17、种现象的根源是()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 D中央集权所致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意在考查史料实证素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在于缺少制度的制约,是皇权强化,宦官和外戚借助皇权把持政权的结果,B项错误,C项正确;A项是表象,不是根源,排除;中央集权的表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考向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征典例再现1(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18、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D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普遍”“普及”与“战国以前”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紧密”。故D项正确。2(2019蚌埠三模24)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解析D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可以看出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融合,文化具有多样性,体现了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D项。考向深化1
1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主要表现为:(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2)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田的出现;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的实行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变法;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封建城市兴起。(3)文化:社会大变
20、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纷纷登场,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1)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
21、。(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主要从平民
22、中擢用人才。素养培育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历着划时代变革。这一时期出现的各诸侯国延揽人才的风气、社会阶层的流动、科技文化的进步、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等反映了上述变化。对点训练1(2020惠州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土地制度,
23、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奴隶、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封授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 项正确。对点训练2(2019四川一联)通志氏族略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名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变化,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也有了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A促使古代分封制逐步瓦解B反映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C表明古代平民政治已形成D导致国家政局日益动荡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根据材料中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姓”可知,这是宗法制下
24、贵族政治的特色。战国以后,“平民也有了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的现象,不是分封制瓦解的原因,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不是国家动荡的原因,D项错误。考向三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与特点典例再现1(2019全国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D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
25、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2(2019德阳月考,23)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解析A根据材料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
26、,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受到天灾等方面影响,极具有不稳定性,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非常脆弱,故B、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不是生产工具的简单性,故D项错误。考向深化1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脆弱性: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观念。(
27、2)积极影响:自给自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推动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弊端,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4)生产模式:
28、精耕细作。(5)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3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土地来源: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兼并农民的土地而来。经济形态: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管理方式:佃客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佃客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部曲”(家奴)。素养培育史料实证学习和研究汉代历史有丰富的历史史料可供使用。例如:汉代画像石的有关史料可用以研究“汉代田庄经济”,这是可信的第一手史料。“汉代政治的特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内容都可以在史记和汉书等文献中找到相关史料,可信度也很高。对点训练1(2019历城二中调研,3
29、)如图为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图中除了劳作的诸人外,右上角另有一人,宽袍大袖,与其他几人紧身窄袖的装束不同,坐于一侧,似为监视劳作,上有仓房。据此,图中描绘的应为() A酿酒源于东汉的史实 B世代相袭的匠户制度C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 D豪强地主的酿酒作坊解析D根据画中酿酒、仓房等信息,可得出这是酿酒作坊,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之中,豪强地主经营多样化,基本实现自给,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酿酒源自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匠户制度,B项错误;画中有很多人,还有人监视劳动,并不是家庭式的劳动场景,故C项错误。对点训练2(2020银川一模)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
30、,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具有社会治理功能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是分封制度的延续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田庄经济,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东汉的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都是相当严格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而且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是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故A项正确。考向四先秦、秦汉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典例再现1(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
31、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C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排除D项。2(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
32、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C五经为孔子所编,记载传承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果,尊五经即是尊重传统,传承先秦文明。故C项正确;“五经”是总结前人的思想文化,不是孔子思想,排除A项;汉代崇尚儒学,不是“背离”,排除B项;儒学在汉代得以继承发展,“儒学传统”未“断绝”。排除D项。考向深化1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
33、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2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与发展继承:
34、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仁政”“礼”“为政以德”“民本”等思想。发展: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更加强调君权;增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两者区别:孔孟儒学强调“教化”“个人思想修养”,而汉代儒学则逐渐官方化,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3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4)董仲舒的民本思
35、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素养培育家国情怀先秦、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文明和文化的传承,突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民族观念和品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也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对点训练1(2019宁德二模,25)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表明,晋律()A注重规范官员私德 B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C重视传承宗法观念 D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解析D据材料
36、可知晋律儒家化倾向明显,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礼与律同具法的效力,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而不是官员的私德,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就确立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宗法观念包含亲亲尊尊、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方面,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排除C项。对点训练2(2020郑州模拟,5)“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
37、两家思想的结合,故选B项;材料主张礼法并用,故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佛山二模,24)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周代任卿制度)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了周代()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并存C对地方实行差别化的管理D掌控了封国的官吏任免权解析:C根据材料“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可见,对于
38、不同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故选C项。2(2019衡水中学二调,10)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解析:A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39、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排除C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D项。3(2020郑州模拟,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解析:C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
40、。这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故选C项。4(2019济南调研,1)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解析:C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份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41、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A项错误;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5(2019惠州三模,24)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B根据材料内容,“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
42、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再联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纷争的史实,可知在战国时期以实现其富国强兵,故选B项。6(2019安庆三模,24)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B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材料技术的变化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技术的进步,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7(2019南京三模,1)战国某思想家:“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43、,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下列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C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解析:A材料所述为孟子思想,符合的是A项。8(2019南宁三模,25)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D上计制度有力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
44、制度是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增强,排除C项。9(2019蚌埠三模,25)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解析:B“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可见郡最初设置为了巩固边防,具有军事功能,故选
45、B项;“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战国时期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朝设立郡县制后才使郡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各诸侯国的地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10(2019敦煌中学一诊,3)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解析:B根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可知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与
46、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被废除后宗法制也受到削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可知,秦朝废分封是为了避免周朝被诸侯所灭的结局,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即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中论及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及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土地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11(2019肇庆三模,25)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
47、农业的发展解析:C据材料“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和“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结合所学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耕作形式不是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是唐朝的曲辕犁,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指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劳动,材料只能说明耕作方式不能说明投入过多的劳动,排除D项。12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总有史学杰作出现。经过由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出了史记;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这表明中国古代史学()A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 B重视历史事实客观性C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 D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解析:
48、C据题干“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有史学杰作出现,说明史学家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学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太原期中,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
49、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
50、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1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10分)解析:本题围绕“大一统”设计,考查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回答第(1)问,结合西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及西周后期的史实组织答案。回答第(2)问,结合秦朝创立的制度进行思考。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等级秩序;遵从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2)保
51、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14(2020河南中原名校模拟,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理解。回答本题时,要仔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理解图中涉及到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根据所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选择一个视角进行说明。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