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01: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1)目的:维护西周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内容:主要是规定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4)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典例分析】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
2、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朝C.唐朝 D.清朝【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政治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领地国家”指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考点02宗法制(1)主要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大、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诸侯和大夫等具有双重身份。周天子
3、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2)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这样,通过层层的分封,形成高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族等级和政治等级。(3)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了王权,从而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4)对后世的影响: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
4、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典例分析】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 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 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 B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C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考点03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1、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制度(1)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
5、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2)特征:皇帝独尊 :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符由皇帝控制(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皇位世袭 :权力的不可转移2、“三公九卿”中央官制(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虚职,秦朝并无实任)。(2)“九卿”
6、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体现“家天下”的特点,部分官职专为皇室设置。(3)特征(中央官制的影响):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官制(1)背景历程:春秋战国时期-新兼并地区设郡县;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长官任命和职能任命:朝廷任命职能:郡:郡守 上承中央明令,下督责所属各县.县:县长或县令 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3)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官吏的任免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贵
7、族政治。【典例分析】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考点04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1)背景、目的: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
8、因,也是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本人就是拥有实权的禁军将领,通过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当上了皇帝。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 主要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监督知州,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财政上,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
9、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1) 背景: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省),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3)行省官员的职权: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是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作用: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典例分析】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设三司机构
10、总管国家财政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可采用排除法,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是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而非北宋,因而含有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故答案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考点0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1、废丞相(1)原因: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在1380年,借诛杀宰相胡惟庸,废除宰相制度。(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
11、国历史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君主专制达到空前的高峰。2、设内阁(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2)确立及发展: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最为侍从顾问 ,帮助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时期,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后来,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二、清朝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
12、,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2、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1)原因:处理西北军务(2)特点:结构简单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办事机密(3)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上传下达。(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典例分析】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13、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上述史料,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 甲说、丙说 B. 甲说、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考点05选官制度:主要解决官僚机构官员选拔问题1、西周:世卿世禄(依据是门第和血缘)2、战国:军功爵制(依据军功和和才能)3、西汉:(1)西汉初年:军功爵
14、制(依据军功和和才能)(2)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与征辟制4、东汉:九品中正制5、魏晋:士族制度(依据门第高低选官)6、隋唐-清:科举制【典例分析】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也是高考命题者最钟爱的命题方式,是能力与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最好方式,本题的关键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历史概念,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要全面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对同类历史概念,需要准确掌握其鲜明的能区别其它历史概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