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241KB ,
资源ID:28338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8338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一).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一).doc

1、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一) 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麦黄种麻,麻

2、黄种麦”体现了根据时节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尊重自然规律,但是“用粪犹用药也”则反映了正确施肥的重要性,这些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B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说法片面,A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说法片面,C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点评说法片面,D选项排除。【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

3、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井田制开始瓦解B. 商品经济发展C. 小农经济兴起D. 家庭手工业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已经出现,并且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井田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时期,魏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家庭手工业产生和材料无关,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3.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

4、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 手工业的发展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的,故B正确。手工业的发展也是有生产力进步导致,故A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故C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的,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基

5、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封建土地私有制4.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亩”、“郤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 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C. 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 土地日渐私有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争田”“郤绮夺夷阳五亩”等信息可知,反映了春秋时期井田制日益瓦解,土地日渐私有化,D项正确。表面是贵族争夺土地的权利,实质是土地日渐私有化,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而是强调土地日渐私有化,排除B。“地主土地兼并严重”,不太符合春秋时期时代特征,地主土地所有制尚未在法律上确立,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

6、案选D。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争田”“郤绮夺夷阳五亩”等,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5.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 商品经济发展B.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唐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材料中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役,由此可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A项中的商品经济材料无法体现;B项官营手工业是有官府开办

7、,材料无法体现;C项主要是面向市场,也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土地制度组调制6. 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脆弱性B. 自足性C. 顽强性D. 封闭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所反映的本质问

8、题是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抗击打能力不强,稍微有些自然灾害、税收沉重就会导致经济的瘫痪,运转不灵,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7.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A. 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人B. 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 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 “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古代的手工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是因为“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所以选D

9、。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蜀锦8.“(汉惠帝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同时,“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这时期A. 商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B. 重商政策推动经济繁荣C. 政府放弃盐铁官营制度D. 国家干预促进商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复弛商贾之律”“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说明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国家干预促进商业发展,故选D;“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抑商政策侧重于抑制商

10、人的政治地位,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汉惠帝时、孝文皇帝时复弛商贾之律,但是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也是实现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复弛商贾之律”“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9.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闭门。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在:“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 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答案】B【解析】【分

11、析】材料主要讲述坊市制度的变化,与社会治安好转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以及“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坊市制度已经崩溃已经崩溃,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都城人口急剧增长,故C项错误;宋代比唐代城市的管理相对宽松,故D项错误。 【详解】 10.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 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C. 他到浮梁买茶叶时顺便到娱乐场所“瓦肆”听戏D. 他将茶叶买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

12、知,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从材料信息看,商人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故A 项正确;“ 瓦肆 ”出现在宋朝时期,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B 项错误;“海禁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11. “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 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B. 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C. “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D. 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

13、产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盐铁官营的目的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的信息,古代各朝政府之所以都采取盐铁官营,主要的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巩固政权,故选B。盐铁官营从西汉时期开始,A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阐述;宋元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出现,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盐铁官营12.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这反映了宋代A. 已有明显产权意识B. 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D. 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

14、典卖倚当庄宅田土”时,合同文本共立四份,除了买卖双方各执一份外,所在官府与“商税院”也各留一份,体现了宋代对产权转让加强了监管并有较强的产权意识。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只能说明宋代对产权登记要求严格,但并不能说明是宋朝开始的,排除;C项,材料中只说了对“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非专指土地买卖,更看不出是否频繁,排除;D项,材料只是说了买卖转让的手续,但并没在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13.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

15、确的是,康熙年间A. 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 废除了海禁政策C. 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 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要求对外贸易必须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材料允许民众从事对外贸易,说明对外贸易政策有所放松,故答案为A;有所放松并不表明已经废除海禁政策,排除B;C项材料不能反映;从材料中“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以看出,并未取消贸易限制,D项排除。14.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由此不能得出A.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 农

16、产品商品化发展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可知明朝长途贩运贸易繁荣,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材料体现商品经济繁荣,但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材料中棉花和布是农产品,故体现农产品商品化,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由“辄募旁邑民为佣”可知存在雇佣关系,故体现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点睛:本题关键考查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找出材料中几处关键的信息“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辄募旁邑民为佣”并理解,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阅读下表18201879

17、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的情况,此表反映出这一地区在鸦片战争以后A.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宗法社会遭到破坏C. 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种田人数减少而从事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增加,这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典型表现,D正确;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指的是中国在世界市场中扮演的是提供原料和市场的角色,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人口迁移并不意味着宗法社会的破坏,排除B;题干未涉及新的生产关系相关内容,排除C。16.据广东旧西宁县志记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洋纱输入内地,纱细而匀,价廉美”,“有家机织布以度活者”,“咸相率相购买

18、洋纱为趋时”,以操持旧业。这说明A. 家庭纺织业破产日益加剧B. 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C. 西宁县自然经济最先瓦解D. 传统织布业仍有生存空间【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洋纱价廉美”而家中有织布机的纷纷去购买洋纱来织布,说明传统的织布行业仍然有生存的空间,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家庭纺织业破产日益加剧,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西宁县自然经济最先瓦解,C错误。【点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促使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起了

19、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自然经济逐步加深分解,但始终有很大的局限性。17.张之洞兴实业、办学堂、练新军,以“中体西用”口号使西学进入清朝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系。孙中山评价其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更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是清王朝的掘墓人。这反映了张之洞A. 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背离B. 转变为资产阶级的代表C. 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D. 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张之洞兴实业、伴学堂和练新军的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他却成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说明他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相背离,故选A项;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而非资产阶级代表,排除B;张之洞不主张进行制度变革,排除C;材

20、料主旨并非是反映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排除D。故选A。18.以下言论中,体现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思想的是A. “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B. “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C.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D.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民用工业思想”,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求富,故选A;C项是顽固派的主张,主张用封建伦理道德维护统治,不符合题意;BD两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9.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各大洋行中任职买办的广东人远超半数。之后,经营丝业的外国商行雇佣了更多浙江人代替广东

21、人;几乎所有外商银行的中国买办都来自江苏。这种变化反映了A. 江浙已取代广东的经济地位B. 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动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衡D. 江浙的人才优势远超广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洋行的买办由广东人为主转变为江浙人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代替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是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化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买办从广东人为主到江浙人为主,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需要中国有关,但不能全面体现江浙与广东经济地位的变化,A项错误;材料中的买办受“外国商行雇佣”,不是其投资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情况体现,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2、的地区不平衡,C项错误;外国商行雇佣买办构成不能反映整个江浙或广东人才分布,D项错误。20.如表反映了18121911年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概况。由此可推知时期人口(亿人)口粮需求量(亿石)粮食总产量(亿石)口粮需求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1812年3.6717.923.476.51850年4.3621.226.280.91887年4.3621.225.682.81911年4.5021.925685.5A. 清政府财政来源日渐枯竭B. 列强侵略导致人地矛盾尖锐C. 部分工商业发展面临困难D. 社会稳定促使人口持续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从1812年到1911年,人口越来越多,对口粮的需

23、求量越来越大,必然导致经济作物种植量的减少,从而使部分工商业发展面临困难,故选C;表格内容无法反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中国人地矛盾主要是人口增长导致的,排除B;表格反映的时间段内中国社会并不稳定,排除D。故选C。21.1912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上海各报刊公开登载了征婚广告,在当时轰动了全国,就这样找来了革命新女性汤国梨。章太炎先生的征婚方式反映岀当时A. 征婚成了主要求偶方式B. 传统婚姻习俗遭到民众摒弃C. 婚姻习俗岀现近代化趋向D.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社会风尚【答案】C【解析】【详解】章太炎先生在北京上海各报刊公开登载了征婚广告,体现婚姻自主、婚姻自由,反映婚姻习俗岀现近代化,故选C

24、;章太炎征婚只是个例,不能说明征婚成为了当时主要求偶方式,也不能说明传统婚姻习俗遭到民众摒弃,排除AB;材料不能反映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社会风尚,排除D。22.据1918年1月民国日报报道,“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日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路骤增”,竟然“每日出货,供不敷求”了。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 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民众支持民族工业发展D. 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日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路骤增”可知,说明民族工业

25、的发展得益于民众支持,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A与材料无关;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与材料的主题无关,B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而是销售市场扩大,D错误。23.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曲折历程。若要改变“心酸”“无言”的陈寿亭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应该A. 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B. 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

26、规模小、竞争力低下等问题C. 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营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D.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在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下,最终破产,说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压榨,这是由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决定的,因此,选项D正确。ABC都当时面对的一些问题,但与题意不符。24.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判断,近代中国最具革命性的经济成分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具革命性的经济成分是资本主义经济,对此分析材料可知为自然经济,因为它所占比重高,且1840年后才开始瓦解;为洋

27、务经济,因为其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随着清朝的结束而结束;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因为其产生于1840年,结束于1949年;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因为其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结束于1956年的三大改造。又因为最具革命性的经济成分是资本主义经济,所以符合题意,D正确,排除ABC。25.1939年6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69家,1940年6月就增加到112家,年底更是达到185家,当时资本总额已达794.8万元至1942年底,工厂数已增为436家,资本总额已增为17388.3万元。”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B. 内迁工厂自身的扩展与示范作用突出C. 民族资本主义

28、具有较强的生命力D. 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供了敛财契机【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391942年重庆的工厂数和资本总额大量增加正是由于民族资本大量内迁的影响,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在19351936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民族资本内迁的影响,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官僚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排除D。26.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448,1953年继续增长。但从1952年下半年起,许多地方出现了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涨的情况,当年国家粮食收购计划有40亿斤未能完成,到1953年这一缺口更是高达87亿斤。这

29、一现象的出现A. 暴露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偏差B. 加快了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C. 揭示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性D. 反映了国民经济形势的严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1952年前后粮食连续增长,各地的粮食抢购不利于完成国家粮食收购任务的情况,国家推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材料现象推动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项正确;粮食抢购是农业合作化的原因,不是结果,A项错误;“粮食抢购”对国家经济的不良影响说明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的计划性,而不是任由市场混乱,C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经济形势基本好转,D项不符合史实。27.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

30、A. 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B. 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C. 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D. 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1954年”“劝父亲入社”,可知是女儿奉劝父亲加入的是农业合作化,体现出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是“社”是农业合作社,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此时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素描作品属于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故C项错误。【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是“1954年”“劝父亲入社”,可知是女儿奉劝父亲加入的是农业合作化。28.以下是1955年国家节约投资计划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部门重工部(基建)商业部(基建)铁路部

31、纺织工业部邮电部文化部节约资金(万元)9000500059000900032005600A. 照搬苏联建设模式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 交通事业发展迅速D. 大力推进“一五”计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5年国家节约投资计划情况”“重工部(基建)9000”“铁路部59000”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正值中国“一五”计划实行期间,并且结合这一年国家节约投资计划可知,这时期中国大力推行“一五”计划时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学习苏联的模式,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这时期苏联建设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比例

32、失调指的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比例失调,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现象,排除B;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1955年国家节约投资计划情况,没有体现这时期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情况,排除C。29.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规定A. 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启动B. 迈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C. 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 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

33、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除粮食、棉化、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我国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故选B;1953年我国已经开始工业化建设,排除A;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30.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可见,深圳特区的基建

34、A. 揭开改革开放序幕B. 探索引入市场机制C. 带动内地同步发展D. 开创引进外资先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深圳特区基建时,“允许内地和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并推出“设计稿评选,施工搞招标”、“大包干”等办法,结合可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深圳特区在探索并引进市场机制,B选项符合题意;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与内地并不同步,基建中开创“引进外资”先河的说法,在材料里无从体现,ACD三项错误。31.1982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

35、这一变化A. 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B.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C. 实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D.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逐渐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释,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说这时期取得成功

36、,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即约2008年时期,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没有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32.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1950-199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1952年经济增长率迅速提升B. 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C. 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D.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92年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A;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

37、面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排除B;由于国内外、主客观因素导致出现了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60年中央制定了“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C;1992年才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计52分。33.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

38、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三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和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四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

39、史舆服志材料五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材料六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

40、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5)材料五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试指出材料六作者的观点,并归纳出其论证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2)特点:“

4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3)表现:宋代的“市”打破坊市界限,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活动不在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夜市繁荣,营业时间延长;海外商运发达(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政策:重农抑商。 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5)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6)观点: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依据: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42、、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详解】(1)方式:依据材料“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是利用宗族进行管理。原因:结合小农经济相关知识可知,因为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2)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设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可知,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根据材料中“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

43、事务”可知,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根据材料中“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知,对交易时间有限制。(3)表现:结合所学可从商业的发展概括入手分析。首先是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包括坊市分离和夜市繁荣;其次是最早纸币“交子”的产生;第三是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包括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和商业税收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最后是海外贸易的发达。(4)政策:依据材料“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目的:根本目的可以联系教材所学,即巩固统治角度回答。(5)现象:依据材

44、料“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可知,清朝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广州在近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行商的特权等方面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观点:依据材料主旨并根据“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概括出材料观点: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依据:根据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知,作者认为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

45、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方面回答原因。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人未将资本用来扩大再生产,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78年,安徽风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中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

46、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材料二 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近300个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和理想城市实现程度进行了详细评价。蓝皮书显示,位列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有:香港、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等城市。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久性的时态规律做出的科学结论。(1)材料中协议的落实和邓小平的举动对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

47、影响?(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城市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因素。(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表现。【答案】(1)影响:破除了人们对“包产到户”的错误认识,加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突破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2)因素: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多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便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部分城市在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较早。(或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或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3)表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中央提出进

48、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解析】【详解】(1)影响:由材料一可以知道,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的协议和邓小平公开对下岗村这一做法给与了肯定和支持,其影响可以从对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现实中实行的结果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观念上,当时小岗村村民之所以写下协议,是因为人们习惯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想法,而上述举动等于破除了人们对“包产到户”的错误认识。现实的实践中,它加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同时也突破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另外农村的改革初见成效,也就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

49、制改革的展开。(2)因素: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只是提供了我国位列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所以其因素应该结合材料中的城市及所学相关知识从这些城市的历史、区位优势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上述城市在区位上,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便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历史上,这些城市多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政策角度,其中部分城市在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较早。(或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或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以上都是其原因。(3)表现: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没有提供相应的史实表现,所以这一题等于结合所学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决策与相关举措的史实来回

50、答,具体来说,决策方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在1993年党中央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举措表现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35.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细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商企业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1872-1894年534 4697 1916 16196 1032 280001895-1913年4 4639

51、0 908018628 28469136 103153(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1)依据材料一,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的原因。材料二:孙中山伟大的历史贡献一文中提到:“在一个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即当国家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的观点。【答案】(1)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原因:商办企业:甲午

52、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改变了经济侵略方式;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2)材料认为国家独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表态)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列举史实证明)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反证)【解析】【详解】(1)情况: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的

53、数量和资本额都在快速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数据来看,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数量和资本额上升速度较慢,反映了这一类型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从外资企业的数量和资本额来看,外企一直占据主导。原因:商办企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财政危机,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从政治层面来看,这一时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从经济结构来看,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实业救国的推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根据所学知识可

54、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外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使得外企大量在华开办工厂。(2)评析:首先要表明立场,根据材料“当国家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可知,材料认为国家独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评析过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从正面论证,可以列举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列举相关史实。从反面论证,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