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22MB ,
资源ID:282928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8292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第6单元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doc

1、单元概览时期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内容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出现三种经营形态,商业打破官府垄断小农经济继续发展,丝织业发达,“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出现曲辕犁;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继续发展;城市布局严整农业、手工业发达,制瓷业大放异彩,城市商业繁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旨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经济,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商业是其有效补充。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萌芽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

2、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3)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2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3)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4)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

3、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4)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5)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产生原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

4、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轻巧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图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出现: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特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形式:君

5、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误区警示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给农民,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并不否定或改变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社会现实。2租佃经营(1)原因: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2)产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了。(3)发展:北宋时期,租佃经营有了较大发展。(4)普及: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

6、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十分优越。(4)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5)南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2南移: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3完成:南宋时期。概念阐释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小农经济史料一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

7、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史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史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史料二:20世纪初小农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史料三:封建

8、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官员引导农民改进生产技术赈灾减赋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提示: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提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3)根据以上史料,归纳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提示: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

9、交纳赋税。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2)影响因素 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史料二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10、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史料三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由土地国有到土地个人私有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贵族只有使用权;到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土地个人私有的现象史料二:土地兼并下小农的生活境况土地兼并严重史料三:鱼鳞图册的作用该图册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

11、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黄册、鱼鳞图册的编制为封建国家赋役征收具备有效法律根据学会用史(1)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制度的变化。提示:由土地公有变成土地私有,并且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2)史料三中明代黄册、鱼鳞图册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提示: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法律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及其规律(1)沿革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

12、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2)规律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B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

13、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古文作者是战国的墨子,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由此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项错误。2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D封建土地所有者C人口数量大和地域分布广是小农的特点,但与题干“影响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故

14、A、B两项错误;小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直接影响统治,故C项正确;小农不一定是封建土地所有者,封建土地制度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国家土地所有、自耕农土地所有,而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3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信息,故A项错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租佃关系

15、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说明了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故D项正确。考点2|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主要部门1金属冶炼(1)青铜冶铸: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被称为“青铜时代”。(2)钢铁冶炼产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时,用煤冶炼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2丝棉纺织(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2)棉纺织业: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棉纺织先进技术,松江

16、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3陶瓷制造(1)制陶: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2)制瓷:东汉晚期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期人们成功烧制出白瓷;元代开始出现彩瓷。二、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1)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1)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2)特点:产品主要是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资金雄厚,

17、规模较大,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发展到雇募制。概念阐释工官制度“工官”制度对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从汉武帝开始,那些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由政府垄断。“工官”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其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但是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3私营手工业(1)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唐宋以来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中叶以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2)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古代手工业的

18、经营形态史料一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史料二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史料三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古代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官营手工业浪费严重,效益低下史料二:古代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史料三:

19、古代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已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手工业中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学会用史(1)指出史料一中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提示:官营手工业。特点:做工人数多;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2)史料二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根据史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提示: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的比较经营形态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

20、武器和供贵族消费的日用品不投放市场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投放市场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主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A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

21、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2“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A根据材料“乡村纺织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的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叙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3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

22、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私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B景德镇制瓷业兴盛,不能得出制瓷业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倚仗制瓷技能谋生的人在当地超过了一半,故B项正确;制瓷业并不是全员参与,故C项错误;D项表述太过绝对,错误。主题一“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主题立意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对其精华的高度概括。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

23、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知识交汇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

24、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题二“享誉世界”的名片古代手工业主题立意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古代手工业存在三种经营形态,其中官营手工业对提高工艺技术起着重要作用,但官僚衙门式的管理贻害深远;民间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为主到私营手工业为主的转变,至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古代手工业曾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其中青铜器、丝绸和瓷器是古代中华文明享誉世界的三张“名片”。 知识交汇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

25、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2016全国乙卷25土地私有制(

26、汉代庄园经济)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016全国甲卷2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不抑兼并”导致租佃制普遍发展)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016全国丙卷27明末租佃制(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佃户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015全国卷24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2015全国卷26经济重心南移古代中国的经济2015全国卷27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古代中国的经济2013全国卷25汉唐土地法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把握高考规律领悟高考真谛真题实战解题支招1(2016全国乙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

27、庄上的生产情形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2.(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3.(2016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28、()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题干大意是: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4.(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

29、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5.(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6.(2015 全国卷)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 7 8 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

30、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7.(2013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解析答案】1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

31、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2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

32、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3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

33、项。4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D项。5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

34、,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6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7D解答本题的关

35、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B项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运用生态史观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利弊得失史观应用理论阐释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36、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运用点拨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2生态史观下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

37、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彰显了人类的进步。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加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

38、科技水平。针对训练1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B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2.右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将它移植到史学领域,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A因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化建设侵吞了大量的林地B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C因道路、房屋宫室的大规模建设而致使森林减少D因人口的增长及对木材消耗的扩大导致森林减少B本题从生态史观角度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西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经济一直是主导经济。随着人口的增长,需要不断开垦土地来养活人口,这是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的主因。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