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
2、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
3、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
4、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分组整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 周玲 平均 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最高的女
5、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谁最高?身高多少? 谁最矮?身高多少? 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
6、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
7、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
8、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