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人教版201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历史模拟试题解析版第七单元第1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6湖南永州二模22)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反映出国内战争时期,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前线战争
2、的胜利,因此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属于其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没有批判利用其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政权需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济支持,故D项错误。【答案】A2(2016四川乐山二模34)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
3、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开始于1925年,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甘肃张掖一模34)1920年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短缺,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为解决这些困难,苏维埃政府的政策()A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B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经济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开展垦荒运动【考点】新经济政
4、策【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情景,此时解决危机的办法应该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故A项错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故C项错误;开展垦荒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4(2016河南洛阳一模26)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可以促进工业化发展,但不能促
5、进工业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 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俄经济结构仍属公有制为主,故C项错误;措施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不能说牢固,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湖北宜昌一模34)苏联领导人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这一思想()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材料强调发挥商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索,计划经济体
6、制还未建立,故A项错误;大工业的基础地位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但材料中思想突破体现在,通过商业建立农业与大工业的经济联系,故B项错误;此时的苏俄(联)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部分发展商品经济,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7)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据此推断,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7、)A余粮收集制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农业集体化政策D提倡种植玉米【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十月革命四周年,十月革命是1917年,四周年,是1921年,自这一年三月始,列宁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中“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相互应证,在农业上放弃了余粮收集制 ,故A项错误;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的体现就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成为苏联总书记后,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故C项错误;提倡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为苏联总书记期间,故D项错误。【答案】B7(2016湖南衡阳一模33)
8、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B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新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其发展社会经济,并不是要恢复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主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说明这一时期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B项正确;当时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阶段,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确立是在20世
9、纪3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安徽淮南一模34)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学者评价的是()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C西方的“混合经济”D美国的“新经济”【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公有制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中“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也允许大量的私人贸易存在”体现于新经济政策吻合,故A项正确;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存在私人贸易,
10、故B项错误;西方的“混合经济”是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出现私有制+国有制,故C项错误;美国代表资本主义国家就不会出现以国有为本,故D项错误。【答案】A9(2016河北石家庄二模33)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合约是在1918年俄国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获得经济发展的喘息机会
11、而施行的,与英法利益无关,故A项错误;准许美赴俄建厂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允许自由贸易,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中的一项措施,此措施是在坚持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成分的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情报局是在二战后与美国冷战时所采取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美俄外交关系始终存在,并无建立不建立之说,至存在紧张和缓和之分,这一点与外国革命者无关,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6甘肃一模34)全球通史中称:“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实行该政策的最终目的是
12、()A向社会主义过渡B恢复社会经济C缓和工农矛盾D发展马克思主义【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题干中提到“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说明其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恢复社会经济,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农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6河北邯郸一模34)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
13、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规律,取消自由贸易,而材料中有市场、各种副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得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规律,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35)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
14、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一决定()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阅读材料可知,联共(布)十五大决定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进程中资金困难问题,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筹措资金,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允许私人生产和经营的存在,而农业集体化方针则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强迫命令现象,故D项错误。【答
15、案】A13(2016广东惠州二模34)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原因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D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考点】“斯大林模式”;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析】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1921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实施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19291932年正是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候,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苏联通过一五计划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14(
16、2016河南洛阳一模30)下表为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无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无 无 2 1 1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生铁 5 6 5 4 3 2 钢 5 6 5 4 3 2 据此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考点】“斯大林模
17、式”;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中是和世界对比,不能说明被排斥在世界之外,故A项错误;表格中体现不出苏联重工业的弊端,故B项错误;材料表格中显示苏联从1913年世界第5位、1928年世界第三位,1932年世界第二位,1937年世界第一位,说明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C项正确;表格中体现不出农业机械化实现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15(2016四川眉山、广安、遂宁一模34)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
18、变化,基于()A对斯大林背弃列宁新经济政策做法的赞赏B对美国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巨大反差的反思C对苏联即将遭到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同情D对斯大林高度集权政治体制问题的担忧【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1934年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二次到苏联正值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肆虐的时候,苏联则正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迅速发展,正是这种对比促使他对两国产生反思,故B项正确;苏德战争要到1941年才会出现,故C项错误;此时维尔斯是欣赏斯大林体制的,故D项错误。【答案】B16(2016湖南株洲一模22)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
19、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产品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较僵化B国家统一管理集体农庄经济有力促进了苏联农业经济的发展C国家统一管理集体农庄能很好地协调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发展D国家统一管理集体农庄确保了苏联农民经济利益和自由平等【考点】“斯大林模式”;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从“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
20、施以及农产品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可知是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较僵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集体农庄是国家统一管理,可知对于农业经济有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家统一管理,可协调农业经济的各个领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家统一管理使农庄以国家集体利益为先,不利于农民自身的经济利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7(2016河南郑州一模24)“集体农庄的道路,是劳动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集体使用是全民的国有财产。”“富农和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人都不准加入劳动组合。”同时规定,“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
21、计划之决定。”这说明斯大林体制实际上()A长期执行行政指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C短时间内迅速推进了工业化D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期执行”,与题中“这说明”不符,故A项错误;未涉及重工业,与材料中“集体农庄的道路”不符,故B项错误;未涉及工业化,与材料中“这说明”不符,故C项错误;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材料中“集体农庄的道路,是劳动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
22、”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18(2016广东清远一模34)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D斯大林体制建立【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两大伟人(列宁和斯大林)三大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根据题目,维尔斯在列宁在位时第一次访问,对社会主义怀疑,在1934年斯大林在位时第二次访问,对社会主
23、义“学习”,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均是列宁在位时执行的,列宁1924年去世,故A.B项错误;此时的西方国家刚经历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而斯大林1928年即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建立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9(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一模33)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甚至还有外籍技术
24、人员还获得了党员称号,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苏俄三年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会允许外籍工程师在工厂任职,故A项错误;斯大林格勒是在1925年命名,是国民经济恢复结束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可知是在斯大林推行“斯大林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故C项正确;二战后美苏实行冷战,不会出现西方专家大量在苏联任职并受到奖励的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C20(2016安徽合肥一模20)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
25、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该决议()A在实践中未得到贯彻执行B主要解决工业建设中的困难C继承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D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材料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有贯彻执行,只是没有实行逐步的过渡,而是一蹴而就的过渡而已,故A项错误;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业建设中的困难,为工业建设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材料实际上体现的是由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的转变,而不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与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1(2016贵州贵阳一模35)
26、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从根本上反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的缺乏,但材料更多体现的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取长补短,发展自己,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论及计划与市场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可知,利用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而非外资
27、,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是愚蠢之至”可知,斯大林统治时期,主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自己,故D项正确。【答案】D22(2016山东临沂一模24)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A工商业基础落后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C实施“中立法案”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工商业基础落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但不是主要的方面,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专政与是否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并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实施“中立法案”是苏联国家在外交层面的表现,故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
28、逐渐走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政府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能够有效的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故D项正确。【答案】D23(2016江西南昌一模34)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开垦荒地【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余粮收集制是19181921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年代”,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19211928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因为其恢复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被称为“退却年代”,故B项
29、错误;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为“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与题干中所提年代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4(2016福建厦门一模35)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曾说:“整个工业部门生产着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却十分匮乏。我们的前政权,以其狂妄自大和偏狭的意识形态,将人缩减成一种生产力和相当于一个生产工具。”在此,他抨击的是()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化大生产B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方式C政府掌控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经济体制【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自由资本主义
30、主张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与材料“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却十分匮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其狂妄自大和偏狭的意识形态”可知,其批判的是受某种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生产,而非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故B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干预经济,但并不是全面干预人的意识形态,与材料“以其狂妄自大和偏狭的意识形态,将人缩减成一种生产力和相当于一个生产工具。”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生产着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却十分匮乏”“以其狂妄自大和偏狭的意识形态”与斯大林模式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25(2016山东潍坊一模34)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31、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考点】“斯大林模式”;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析】“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说法明显错误,故A项错误;苏联社会制度早已建立,故B项错误;1931年正式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故C项正
32、确;材料比较的不仅有设备,还有人才,故D项错误。【答案】C26(2016甘肃兰州一模34)“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施新经济政策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答案】A
33、27(2016江西宜春一模34)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A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D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根据材料“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与所学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受到广大农民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不符,故A.D项错误;材料否定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斯大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并未否定、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
34、方式,故C项错误。【答案】B28(2016福建泉州一模3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考点】“斯大林模式”;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材料中时间信息“1953”年,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进行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1953年与市场经济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苏联已经建
35、立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中国没有进行农业集体化,故D项错误。【答案】A29(2016广东广州一模33)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 7732 7174 8354 6948 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 1079 1608 2214 2283 这表明()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考点】“斯大林模式”;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
36、【解析】根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对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态度,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收购的粮食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国家采购的粮食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口,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时已经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政府是以极低的价格采购粮食,不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故D项错误。【答案】B30(2016重庆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2月28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军事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起事者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表达了全俄特别是农民对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苏俄政府没有与起事者进行过妥协
37、性谈判。3月8日,苏俄政府军队正式开始向喀琅施塔得发动进攻,经过多次推迟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也在这一天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收取代余粮征集制的决议。在严厉镇压起事者的同时,俄共(布)还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责令立即解散一切不论何种政纲组成的小集团,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党内团结。3月18日,政府军队最终攻陷喀琅施塔得,镇压了叛乱。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枓二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奉命北移,5-14日在皖南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而遭受重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7日,国民党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其番号并部署更大规模的“进剿”八路军、新四军的行动。 皖南
38、事变突发后,中共中央一开始确曾存在过激思想,试图全盘破裂与国民党的关系。即便如此,中共中央依然以抗战大局为重,从实际出发,竭力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皖南事变,确定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一攻一守,方能做到既有对国民党的反攻,又不至于完全破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1月20日,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并提出了政治解决事变的办法;在军事上积极防御,力争主动;揭露事变真相,争取舆论支持。在共产党的斗争下,国民党“保证”“以后绝无剿共军事”。 摘编自吴永困境与危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应对喀琅施塔得叛乱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
39、策。(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应对皖南事变思路的变化、所采取的策略及其影响。(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正确应对危机”的认识。(3分)【考点】抗日战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材料一中“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收取代余粮征集制的决议”,经济上用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在严厉镇压起事者的同时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党内团结”,军事上进行严厉镇压,同时政治上加强党内团结。第二小问评价,要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对保证军事胜利的积极作用,也要指出利用它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引发的严重社会危机。(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二中“中共中央一开始确曾存在过激思想,试图
40、全盘破裂与国民党的关系”,到 “竭力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皖南事变”。第二小问策略,即确定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第三小问影响,中共以和平方式解决皖南事变,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其政治影响力。 (3)综合以上材料,正确应对危机,既要有全局意识,又要有针对性的措施。【答案】(1)措施:军事上进行严厉镇压;经济上用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政治上加强党内团结。(6分)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初期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后来其许多措施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6分) (2)变化:由试图破裂与国民党的关系到
41、竭力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事变。(2分) 策略: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4分) 影响: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得以提高,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 (3)评分说明: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示例:在应对危机时,应像中国共产党处理皖南事变一样,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大局为重,以大义为重,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3分)31(2016湖北荆州一模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
42、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材
43、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
44、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考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本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可知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据材料一“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和“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可知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据材料一“要找到
45、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和“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可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和材料二“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可知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据材料一“在农业和工业之
46、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和“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可知都注重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第二小问不同点,需要从背景、内容和性质等角度思考,背景和目的方面,据材料一“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据材料二“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
47、,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可知美国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稳定农产品价格,内容和手段方面,据材料一“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和“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可知苏俄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据材料二“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可知美国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性质方面,据材
48、料一“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可知苏俄维护小农经济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巩固了工人阶级政权,据材料二“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可知美国维护大农场主的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答案】(1)影响: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9、。(6分。回答1点可得2分。) (2)相同: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都注重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2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 不同:背景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后者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稳定农产品价格。 手段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 性质不同:前者维护小农经济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巩固了工人阶级政权;后者维护大农场主的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4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
50、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第2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2016广东惠州三模34)有学者在评论苏联某五年计划时,称它是“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 实施这个五年计划的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解析】“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说明斯大林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业,故B项错误;“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
51、,可见改革侧重于工业,运用了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对苏联进行全面改革,效果难以说是“最成功”,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山东聊城一模35)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1990
52、年的时间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的领导地位,出现反对:“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此题侧重是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广东广州荔湾、海珠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53、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
54、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12分)【考点】赫鲁晓夫改革;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国卷41题【解析】由材料可知,1953至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原因为苏联进行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是由于进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1957至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原因为赫鲁晓夫改革不能完全摆脱斯大林体制
55、的弊端,和垦荒种植玉米脱离实际,导致粮食产量起伏,中国为由于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路线及其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答案】(1)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2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4分) (2)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2分) 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4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