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092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8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练:第2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 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可远推至尚书中记载的君臣言论,秦汉以后所谓的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唐宋八大家都怀有政治抱负,有的还是朝廷重臣,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或变革方案。他们的奏议能够清晰地分析形势,借鉴历史,陈述利害,提出对策,而文字之间又充满了忠爱诚恳之心和淑世拯民之情。学法指导 1.学习文章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与众不同的说理方法。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文章中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文言文阅读

2、能力。3理解作者在奏议中所表达的改革思想和积极意义,学习作者身上体现出的极为可贵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第 21 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荆公新学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以思想家的身份投身改革,他构建了一套“荆公新学”的理论,为改革进行理论准备。王安石认为,孔孟经学精义自“秦火”后散失,章句传注陷溺人心,湮灭了经义的“妙道”,遂使异端横行;因此他要重新训释经籍,使义理明白,消除以往对经学的曲解,从而能够以经学来化民成俗,这就是“荆公新学”。其主要内容一般指三经新义(即诗义书义周礼义)和他为释经而作的字说。三经新义的撰修,体现了王安石“以经术造士”的思想,即要以真正的孔孟之道来培养“干部队伍”。“

3、荆公新学”渐成官方显学,依据三经新义撰写策论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理论的准备,是王安石变法取得部分成功的重要经验。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札子”指给皇帝的奏章。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上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的建隆元年(960)共一百零八年,称“百年”是举其成数。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志图强的年轻皇帝,公元 1068 年即位时只有二十岁,出于谋求富国强兵、改变“本朝”积弊的迫切愿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见王安石进京议事,询问本朝开国百年享有太平的原因,本文就是作者应对之后写的奏章。在这封奏札中,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剖析仁宗时代政治上的得失,表面看讲的是宋朝“百年

4、无事”的道理,实际上是在总结百年来积弱积贫的历史教训。他认为本朝历代帝王都是因循守旧,不思改革,因而才形成吏治败坏、财物匮乏、武备松弛、徭役繁重,“民不富”而“国不强”,表面“无事”而危机四伏的局面,因此希望神宗能亲近群臣,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作者的见解十分中肯,得到了神宗的重视。赵顼览奏的第二天便要王安石详陈革除弊病的“设施之方”,次年又拜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支持他的变法活动。这封奏札实际上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奏札前半部分重在探讨宋兴以来百年“无事”的原因,主要以仁宗执政为例,其间对历代君主多有颂扬之词,而在历数仁宗美德时,也未把话说绝,为后面揭露矛盾留了余地。后半部分

5、主要是痛揭时弊,单刀直入,文笔犀利,“其于宋室中叶之病,言言洞中膏肓矣”(顾震沧荆公年谱)。最后又回到原题,概言宋兴百年“无事”实乃天助,并非人力所致,并寄希望于神宗,言其倘明此理,“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衔接自然。它运用反复驰骤的手法以突出作者的观点,采用对偶、排比句式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虽为奏札,亦琅琅可诵。1读准字音(1)日晷(u)(2)诚悫(qu)(3)骁雄(xio)(4)升擢(zhu)(5)寇攘(rn)(6)申敕(ch)(7)疆埸(y)(8)羁縻(jm)(9)奸慝(t)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以臣以浅陋:因为内以平中国:连词,不译太宗承之以聪武:用又不

6、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来,表目的擅有调发以伤百姓:以致,表结果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3-(2)于亦足以申鉴于方今:在出于自然:从宁屈己弃财于夷狄:向(3)将又不为之择将:将领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奉行(4)见臣所亲见:看见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表被动(5)一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全未尝妄杀一人:数词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内以平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古义:教育,教导。今义:教育训诫;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宁屈己弃财于夷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2)断狱务

7、在生之:使动用法,使活下去(3)随辄上闻:使动用法,使听到(4)兵士杂于疲老:形容词用作名词,疲老之人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判断句(2)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被动句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4-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交代呈上此文的缘起第1段二、概述宋朝百年无事的原因第2段三、详尽分析仁宗的善政和成效,举例说明 天下太平的原因第3段四、指出因循末俗带来的弊端,表忧患之情 第4段五、告知神宗皇帝天助靠不住,人事也不可 有始无终第5段1作者认为本朝“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原因“虽曰人事,亦天助也”,这里的“人事”和“天助”分别指什么?作者认

8、为哪一个是主要原因?答:答案“人事”是指“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天助”是指“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天助”。2王安石对本朝的累世积弊作出了怎样的分析,其目的何在?答:答案 他对北宋累朝政治弊端的分析,触及议事制度、君臣关系、用人标准、取士之法、管理考核、上下风气、农民生活、兵士将官、宗室教养以及理财等重大问题,让人看到的是北宋王朝的千疮百孔、积弊丛生。基于这样的事实,王安石对“享国百年,天下无事”提出了“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的总评价,实际是对北宋前朝皇帝的无所作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宋神宗治国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即所谓

9、“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3文章中间三段是论述的主体部分,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样的谋篇布局对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答:答案 第 2 段落笔通贯北宋立国五帝,从纵向历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北宋享国百年天下无事的原因。第 3 段以五帝之一的仁宗为例,取历年最久、己所亲历的时代作解剖,具体阐述本朝百年无事的诸多原因。两者之间是线与点的关系,前者是全面考察,后者是个别分析,两者结合论述,能使宋神宗对于“本朝百年无事”的问题得到全面而具体的认识。第 4 段客观陈述本朝因循恶俗的诸多弊病,尖锐地揭示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情况。从第 4 段首句“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与第 2 段末句“此所以享国百

10、年而天下无事也”的照应中可以看出,第 4 段文字直接上承第 2 段,是对第 2 段“天下无事”的意义转折,构成了文章主体部分内容上相反相成的奇特景观。从第 2 段和第 4 段两部分文字的逻辑关系来看,重点显然在转折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5-之后的第 4 段,即关于本朝累世治国弊病的陈述上。这样的谋篇布局有利于突出重点,充分论述中心问题,引起宋神宗对于本朝积弊的高度重视,从而坚定他的变法决心。1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答:答案 本篇政论文纲目清晰,说理透彻;措辞委婉,感情直白坦诚。既提出了问题,又使神宗容易接受,是历代奏议中的佳作。论证层次:纲目清晰,说理透

11、彻。如总分、分总、总分总的论证思想,例证的说明方法等。措辞委婉,感情直白坦诚:主要从语言表达和表述思路上进行分析。a.语言表达上谦恭委婉。如第 1、5 段,极尽臣子之礼。b.表述思路上以颂扬为铺垫,寓贬于褒,欲扬先抑。如第 2、3、4 段。由此,王安石剖析了宋仁宗统治的四十多年中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面现象揭示出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指出因循守旧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2作者在直陈本朝弊端时,表达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效果?答:答案 多用“非不,然”“,而”“虽而”等转折句式,这样在肯定的基础上否定,既使说理辩证,也使表

12、达更加得体,使神宗皇帝更容易接受。臣前 蒙 陛下问及本朝所以 享国百年,天下我上次承蒙陛下问到我本朝为什么掌握政权百年,天下无 事 之 故。臣 以浅陋,误 承 圣 问,迫于没发生动乱的原因。我因为见识浅薄,没有能力接受圣上的垂问,限于日晷,不 敢 久 留,语 不 及 悉,遂辞而退。时间,不敢在陛下身边久留,话还没来得及详细地说明,就告辞回来了。所以:的原因。以:因为。日晷:日影,指时间。窃惟念圣 问及 此,天下我私下里想陛下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万之福,而 臣 遂 无 一 言 之 献,非 近臣民的福气,可是我却没有一句有用的话贡献出来,这不符合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 敢 昧 冒 而 粗 有 所 陈

13、。侍奉君主的道理,所以敢于冒昧地向陛下粗略地陈述我的看法。窃:私下里。惟:想。而:可是,表转折。所以:的道理。故:所以。陈:陈述。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6-伏惟太祖 躬 上智 独见之 明,而 周 知我想太祖皇帝具备上等智慧和独到的见解,完全了解身边人物之情伪,指 挥 付 托 必 尽各人性情的真假;指挥群臣,把责任托付给他们,总是充分发挥其 材,变 置 施 设 必 当 其 务。故他们的才干;更改、制定各种措施,总是适应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 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 以 捍 夷 狄,内他能够驾驭将帅,训练士兵,对外抵御契丹、西夏的侵扰,对内以平中国。安定中原。变置:变

14、革与新置。当:适当。以:来。于 是 除 苛在这个时候,废除了繁重的赋,止 虐 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赋税,禁止了酷虐的刑罚,取消了强横的藩镇,惩治了贪残的酷吏,躬 以 简 俭 为 天 下 先。其于 出政他还在生活节俭方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他在决定政策、发令之间,一以 安 利 元元 为 事。发布诏令时,总是以让老百姓安定、得到利益为原则。于是:在这时。躬:亲身。先:前面。一:全。元元:老百姓。太宗 承 之 以 聪 武,太宗皇帝凭着他的聪明英武继承了太祖的事业,真 宗 守 之 以 谦 仁,以至 仁宗、真宗皇帝以他的谦逊仁慈来保持太祖的事业,一直到仁宗皇帝、英 宗,无 有 逸 德。此 所

15、以 享国 百年英宗皇帝,都没有失德的地方。这就是本朝掌握政权百年而天下 无 事 也。而天下没有出现动乱的原因。仁宗 在位,历年 最久。臣 于 时 实 备仁宗皇帝在位,经历的时间最久。我在当时担任制诰,充当从 官,施 为 本 末,臣 所亲见。尝 试皇上的侍从,一切措施的起始原委,我都亲眼见到过。现在我试着 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 详择 其 可,亦 足为陛下讲一些情况,陛下仔细地选择其中合适之处,也足够以申鉴于方今。作为当前的借鉴。于:在。从官:侍从官。以:用来。伏 惟 仁宗之为君也,我私下想仁宗皇帝作为君主,仰 畏 天,俯 畏 人;宽 仁 恭 俭,他对上尊天意,对下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宽厚仁慈、

16、谦恭节俭出于自然,而忠恕 诚 悫,终始如一。未尝 妄 兴一出自本性,而忠厚宽恕、诚实谨慎始终如一。不曾随意发起一 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 在 生之,次劳役,不曾随意杀一个人;判案尽量让犯人活下去,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7-而 特 恶 吏 之 残 扰。而特别厌恶官吏对百姓的摧残骚扰。兴:起。生:使活。诚悫qu:诚实谨慎。宁 屈 己弃 财 于 夷 狄,而 终 不忍他宁愿委屈自己拿出钱财向辽、西夏求和,而始终不忍心加 兵。刑平而公,赏重 而 信。纳用谏官对他们用兵。使用刑法公平合理,赏赐优厚而讲信义。采纳谏官 御史,公 听 并 观,而不蔽于御史们的建议,多方听取意见并

17、详加观察,而不为片面的偏至之谗。因 任 众人耳目,拔 举 疏 远,谗言所蒙蔽。通过依靠众人为耳目,决定提拔谁、疏远谁,而 随 之 以 相 坐 之 法。随之也实行了被荐的人犯了罪,推荐的人也要连带论处的法令。因任:通过依靠。相坐:被荐者犯了罪,推荐的人也要连带论处。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无 敢从监察官到州县官吏,没有谁敢暴虐残酷,擅 有 调发 以 伤 百姓。自夏人暴虐残酷、自作主张征调人员而伤害百姓利益的。自从西夏顺 服,蛮夷 遂 无 大 变,边 人 父子顺服以来,少数民族政权没有发起大的变乱,边地百姓中父子、夫妇得 免于 兵死,而中国 之人 安逸 蕃息,夫妇能够避免死于战争,而中原地区的人民人口

18、繁衍,生生不息。以 至 今日 者,未 尝 妄 兴 一 役,能出现今天这种局面,就是仁宗皇帝不曾随意发起一次劳役,未尝 妄 杀 一人,断狱 务在 生之,而 特恶 吏不曾随意杀掉一个人,断案尽量让犯人活下去,而特别厌恶官吏之 残 扰,宁 屈己 弃财 于 夷狄,而不对百姓的摧残骚扰,宁可委屈自己把钱财送给辽、西夏,而不忍加兵 之 效 也。忍心用兵所取得的效果。夏人: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政权。蕃息:人口繁衍,生生不息。狱:案件。大臣 贵戚、左右近习,莫 敢 强 横朝廷大臣、皇亲国戚以及皇帝左右亲近的人,没有人敢于强暴蛮横地犯 法,其 自 重 慎,或 甚于 闾巷 之人,违犯法令,他们自己办事慎重,有

19、的在这方面还超过平民百姓,此 刑平而公 之效也。这是施用刑罚公平的效果啊。左右近习:皇帝左右亲近的人,指太监等。莫:没有谁。或:有人。于:比。此:这。募 天下骁 雄 横 猾 以 为 兵,几至招募天下勇健有力、蛮横狡猾的人作为士兵,人数差不多百 万,非有 良将 以 御 之,而 谋 变者有一百万,并没有优秀的将领来统率他们,而阴谋发动叛变的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8-辄 败;聚 天下 财物,虽有 文籍,委之 府史,总是失败;聚集了全国的财物,虽有簿册交给办事的小吏,非有能 吏 以 钩 考,而 断 盗 者却没有有才能的官吏来查考,可垄断财物、贪污盗窃的人辄 发;凶 年 饥

20、 岁,流 者 填 道,总是被抓获;歉收的年成、饥荒的岁月,流亡的人填满了道路,死 者 相 枕,而 寇攘者 辄 得。此 赏死去的人一个叠着一个,而盗窃抢劫的人总是被抓获。这是赏赐重而 信之效也。厚重又讲信用的效果啊。以为:把作为。委:交付。大 臣 贵 戚、朝廷大臣、皇亲国戚以及左右 近 习,莫 能 大擅 威福,广 私 货赂,皇帝左右亲近的人,没有人能任意作威作福,到处为自己搜刮财物,一 有奸慝,随 辄 上 闻;贪 邪 横一有奸邪的行为,随时就有人报告上级;凶残邪恶、蛮横猾,虽 间或 见 用,未尝 得 久。此狡猾的人虽然有时候也被任用,但从没有长久受到信任。这是纳用谏官、御史,公 听 并 观,容纳

21、谏官和御史的建议,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观察实际情况,而不蔽于 偏至 之 谗 之效 也。而不被片面的谗言蒙蔽的效果啊。广:到处。辄:就。闻:使闻。自县令 京官以至 监司 台 阁,升从县令、京官,直到各路监司、御史台、龙图阁等重要官职,提拔擢之任,虽 不 皆 得 人,然一时 之 所谓 才士,任用的人,虽然不是都十分理想,然而当时被称作有才能的人士,亦 罕 蔽塞 而不见 收举者,此 因任 众人之耳目,也很少有被埋没而没有归附而得以举荐,这是通过依靠众人的耳目,拔 举 疏 远,而随之 以 相坐 之法 之决定选拔谁、疏远谁,而随之实行举荐人才负连带责任的法令所 效 也。取得的效果。自:从。以至:直到。

22、见:表被动。因任:通过依靠。升遐之日,仁宗皇帝驾崩的时候,天下 号恸,如 丧 考妣,此 宽 仁天下的人大声痛哭,就像自己的父母死了一样,这就是他宽厚仁慈、恭 俭,出于自然,忠恕 诚悫,终始如一之 效 也。谦恭节俭出于本性,忠厚宽恕、诚恳谨慎始终如一所取得的效果。升遐:指皇帝去世。然 本朝 累世 因 循 末俗 之弊,而无亲友群臣然而本朝历代相传,只是沿袭坏习俗的毛病,却没有对群臣们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9-之 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 宦官女子;采取亲近态度的主张。和皇帝朝夕相处的,不过只是宦官和宫女;出 而 视事,又不过 有司 之 细故。未尝如古上朝处理的政事,又不

23、过是官员们汇报的小事。不曾像古代大有为之君,与 学士 大夫 讨论 先王 之法,以有作为的君主,和学士、大夫们一起讨论先王治国的方法,来把它措之天下也。推行到全国。累世:历代。因:沿袭。亲友:亲近。以:来。一切 因任 自然 之一切都听任自然形势的理势,而 精神之运 有所不加,名 实 发展,而未能施加主观努力去改变现实,对于事物名称和实际情况之间有 所 不 察。君子 非不 见 贵,然小人亦之间的距离考察研究得不够。君子不是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小人也得 厕 其 间;正 论 非 不 见 容,然邪说置身在被重用者中间;正确的议论不是没有被容纳,但错误的主张亦有时而用。以 诗 赋 记 诵 求 天下 之士,也

24、有时被采用。通过作诗赋和记诵经书的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而 无 学校 养成 之 法;以 科 名 资却没有开设学校造就人才的方法;凭着科考的名次和资格历 叙 朝廷 之 位,而 无 官司 课试之方。履历来把朝廷的官位授给他们,而政府却没有考核官员的办法。监 司 无 检察 之 人,守 将 非 选择监察部门没有负起检察责任的人,守边的将领中没有选择而加以任命之 吏。转 徙 之 亟 既 难 于 考 绩,的官员。官员们频繁地调动职位,由于很难考查他们的政绩如何,而 游谈之众 因 得以 乱真。因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就能乘机以假乱真。厕:置身于,混杂。叙:排列次序。亟:次数多,频繁。交私 养望 者 多 得那些私下

25、相互交结,以培植威望的人,多数能得到显 官,独 立 营 职者 或 见 排显要的官职,而独自努力又忠于职守的人,有的却遭到排挤,沮。故 上下 偷 惰 取 容 而已,虽受到压抑。所以上下偷懒、怠惰,只是一味讨好人罢了,即使有 能者 在 职,亦 无 以异于庸人。有能干的人担任了职务,也和一般人在职没有不同的地方。交私:私下交结。显:显贵的。独立:独自。见:表被动。虽:即使。无以:没有。农民 坏于 繇役,农民被劳役拖累得破产,而 未尝 特 见 救恤,又不为 之 设可政府却不曾特地对他们进行救济抚恤,又没有为他们设立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0-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 杂

26、于 疲专门机构,负责兴修农田水利。士兵中间掺杂着精力衰竭和 老,而 未尝 申 敕 训练,又 不为之年老的人,政府却不曾管束整顿让他们加强训练,又没有为他们择 将,而 久 其 疆埸 之权。选择将领,而授给将领守卫边境的职责。坏:破产。疆埸之权:守卫边境的职责。宿卫 则 聚卒 伍 无赖之人,而 未有 以变五代禁卫军中聚集了一批强横无耻的人,可是政府却没有改变五代 姑息 羁 縻 之 俗;宗 室则以来对这类人采取纵容笼络政策的习惯做法;皇室成员实际上无 教 训 选 举 之 实,而未有没有进行过教育培训,对他们的任用也没有经过挑选,因而不以合 先王 亲 疏 隆 杀 之 宜。符合先王关于应该亲近谁疏远谁、

27、谁该升官谁该降职的准则。其 于 理财,大 抵 无 法,故 虽 在管理财政方面,政府大都没有得力的办法,所以虽然 俭约 而 民 不富,虽 忧 勤朝廷节俭而人民却并不富裕,虽然上面为国事经常忧虑而 国 不 强。赖 非 夷 狄 昌 炽而国家并没有强大。所以依赖的只是现在不是辽和西夏兴旺繁盛之 时,又无 尧、汤 水旱 之变,故天下的时候,又没有出现尧、汤时代所发生过的水旱灾害,因而天下无事,过 于 百年。虽 曰 人事,亦 天助 也。无事,过了一百多年。这虽说是由于人的努力,也是上天在帮忙。盖 累 圣相继,仰 畏 天,俯 大概历代圣君相传,都是对上能尊崇天意,对下能听取人们畏 人,宽 仁 恭 俭,忠 恕

28、 诚 悫,此其的意见,为人宽厚仁慈、谦恭节俭,忠厚宽恕、诚恳谨慎,这就是所以 获 天助 也。历代君主能得到上天帮助的原因。宿卫:保卫宫廷的士兵。隆杀:这里指官职的升降。昌炽:兴旺繁盛。累圣:指列位先祖。相继:相传。仰:对上。俯:对下。所以:的原因。伏惟 陛下 躬 上圣 之质,承 无穷 之 绪,我私下想陛下具备最伟大的资质,要继承先帝未完成的事业,知 天 助 之不可 常 恃,知人事 之如果懂得老天的帮助是不能长久依靠的,明白人的主观努力是不 可 怠 终,则 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不能以懈怠而告终的,那么大有作为之日,就在今天。我不敢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1-

29、辄 废 将 明 之 义,而 苟 逃 放弃人臣向君王辨明国事是非的责任,而随便逃避因为触犯 讳忌 之 诛。伏惟陛下 幸 赦 而 留神,陛下忌讳而受到的处罚。希望陛下宽恕我的过错而留心国家大事,则 天下 之 福也。取进止。那样就是天下百姓的福气。请裁夺。将:奉行。明:辨明。取进止:古代奏章套语,相当于“请裁夺”的意思。雨 夜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伫立在窗前。透过这层层叠叠的雨帘,我看到了繁华的东京,我看到了这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边境战事频起,而我们一败再败。朝臣们在问:“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泱泱大国的百万雄师竟在夷狄面前如此不堪一击?”百姓们在问:“我们的赋税又去了哪里?”是呀,我也想不明白

30、,年年征收岁银,可仍然是入不敷出,朝廷真的是没钱了吗?那么,那些高官侯爵的广宅良田、锦衣玉食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他们怎么就听不见这大厦将倾的呻吟呢?我站在这朝堂之上递上了我的奏章,里面是我变法的所有主张。我知道这会得罪许多人;我也知道自己可能面对的是艰难险阻;我更知道,倘若变法失败,我将背负起千载骂名。但我仍然愿意拼上我的性命去赌一把,因为我坚信,变法若成,大宋将不必向夷人称弟称臣,不会再听到百姓的怨声载道,不会再有人起兵造反,大宋将延续千秋百代,万世永昌。阻力,比我想像的还要大。朝中似乎除了宋神宗,没有一个人支持我。那些王公贵族诋毁我,唾弃我,我可以理解,可以忍受。但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反对者中

31、竟有我的恩师欧阳修和我的得意门生苏轼。他们上书朝廷,力陈变法之害,而我不得不因此将他们贬谪。而百姓,更是视我如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毁坏我的府邸,污辱我的名节。众叛亲离是什么滋味,我总算尝到了。没关系,我对自己说,他们不久就会看到变法带来的好处,他们会体谅我的。可是现在,谁又看到了我的呕心沥血,我的忧劳成疾呢?我在等待,等待奇迹出现的那一刻。我不需要万人颂扬,我只是希望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呀!我还是没能等到这一刻,宋神宗驾崩了,我惟一的,也是最后的支持倒塌了。我甚至可以看见和我一样殷切希望大宋强大的神宗皇帝死前的不甘与不愿。我拼尽全力,可连我自己都明白变法再也不可能推行下去了。那些原来为了升官发财

32、而依附我的人早就散光了,只有我一个人在苦苦地维持这一切。太后仅是一道谕旨,就让司马光废除了我所有的努力。我独站在窗前,仰天长叹。看来我是改变不了大宋这盘残棋的命运了,我这振翅一搏换回的只是遍体鳞伤。可我不后悔,我的嘴角弯起了一个弧度,外面的雨丝溅上了我的面颊。后记:王安石变法是在我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进行的一场大变革,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2-尽管变法失败了,但他仍然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浅陋 日晷(u)昧冒B藩镇诚悫(qu)繁衍C羁糜骁雄(xio)宽仁恭俭D救恤奸慝(t)

33、如丧考妣答案 C解析 糜縻。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一以安利元元为事 元元:老百姓B臣以浅陋,误承圣问以:因为C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所以:的原因D农民坏于繇役坏:破坏答案 D解析 坏:损伤,破产。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例句:农民坏于繇役A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B宽仁恭俭,出于自然C亦无以异于庸人D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答案 A解析 A 项和例句均表被动。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宽仁恭俭,出于自然B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C内以平中国D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答案 D解析“姑息”古今义均为“纵容”。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

34、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3-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7 题。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施为本末,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

35、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一有奸慝,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此因任众人之耳目,

36、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断狱务在生之 狱:案件B凶年饥岁,流者填道凶:有灾荒的C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擢:降职D天下号恸,如丧考妣考妣:死去的父母答案 C解析 擢:提拔。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仁宗善政的一组是()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天下号恸,如丧考妣ABCD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4-答案 C解析 说

37、的是成效,并非善政。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仁宗时期的政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和分析。B从下文看出王安石对宋仁宗的评价并不是言不由衷的。C先总述仁宗的政治美德,接下来提纲挈领地指出了仁宗的几种善政。D再接下来,作者还举例说明仁宗几种善政的成效。答案 B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驳复仇议柳宗元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

38、。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

39、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

40、,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5-注 贼虐:都是杀害的意思。黩:滥用。谳:审判定案,这里的意思是判定。介然自克:介然,坚贞;自克,自我约束(即下定决心)。父不受诛:父亲不应当被处死却被处死。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 旌:表彰B臣窃独过之窃:私下C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原:原来D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谢:道歉答案 C解析 原:推究。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其本则

41、合,其用则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B.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C.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以予故,咸以愚辱焉D.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案 C解析 A 项就/那么。B 项来/用。C 项都是语气词。D 项的/到。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子昂认为徐元庆为报父仇,杀死赵师韫的行为是孝行,应当表彰;但是他又认为“亲亲相仇”必然导致社会动乱,因此又必须判他死刑。B柳宗元认为陈子昂的这种“先诛而后旌”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按照“刑”来杀死和按照“礼”来表彰这两种处理方法不能同时并用于一个人。C柳宗元认为如果徐元庆父亲无罪被杀,那就是官

42、吏们违法乱纪,那么徐元庆就应当无罪释放,主张为父报仇可以严惩那些官吏。D陈子昂与柳宗元虽然在对待徐元庆为父报仇而杀死赵师韫这个具体案件的处理上观点不同,但他们的立场却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防止社会动乱。答案 C解析 假设关系不成立,且原文也没有“无罪释放”之说,主张判断“儿子为父报仇的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6-行为是否合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1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译文:(2)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译文:答案(1)(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死,徐元庆最终能够亲手杀死父亲的

43、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2)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参考译文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有个同州下邽人叫做徐元庆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死,徐元庆最终能够亲手杀死父亲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杀死元庆,同时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且请求“将这种处理方法编进法令条文之中,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我却私下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暴乱。如果法律规定不准随便杀人,那么,凡是作为儿子替父亲报仇的都不能被赦免。刑罚的根本作用也在于防止暴乱。如果法律规定不准随便杀人,那么,凡是那些做

44、官的要杀掉行凶的罪犯,不能赦免他们。“礼”和“刑”的根本作用都是一样的,在具体运用的范围和对象上它们就不一样了,按照“礼”来表彰和按照“刑”来杀死这两种处理方法不能同时并用于一个人。杀掉那些应当受到表彰的人,这叫做滥杀,就是滥用刑罚了。表彰那些应当被杀死的人,这就是超越本分,严重破坏了“礼”。如果真的拿这种处理方法向天下人公布,把它传给子孙后代,那么寻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躲避灾祸的人不知所措,把这个作为国家法律可以吗?圣人的法则在于彻底推究事情的本原来确定奖赏或者刑罚,按照客观情况来确定褒扬或者批评,将“礼”与“刑”统一到一起而已。假使能够查明判定事情的真假,弄清事情的对错,推究

45、事情的起因,那么“刑”与“礼”的应用,就可以很明显地区别开来。为什么呢?假若徐元庆的父亲没有违反国法,赵师韫无辜杀害他仅仅是因为个人之间的怨恨,倚仗自己做官的权势,杀害无罪的人,州牧不知道惩治这样的官吏,掌管司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些事情,上下蒙蔽,以至于听不到鸣冤喊屈的声音;而徐元庆能做到不忘这种不共戴天的杀父之耻,身怀武器时刻准备复仇,这种行为是合乎礼的,处心积虑地将刺刀刺向仇人的胸膛,坚贞不屈下定决心,即使死了也没有怨恨之词,这是守礼行义的事情。执政的官吏应该感到惭愧,向他道歉还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杀死他呢?假如徐元庆的父亲确实犯了国法,赵师韫杀死他没有违背法律,那么徐元庆的父亲就不高考资源

46、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7-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国法难道允许报私仇吗?轻视国法,杀害执行法律的官员,这是桀骜不驯、犯上作乱的行为。抓住他并且杀死他,这是为了正国法,为什么还要表彰他呢?他还建议道:“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这是太不明白礼了。礼书上所说的仇怨,是指那些有了冤屈却无处申诉的情况;并不是说违反国法,犯了杀头之罪的情况。但是陈子昂说:“他杀了我的亲人,我就要杀他。”这不过是不分是非对错,欺负势孤力弱的人罢了。这种做法违反了经典,背离了圣人思想,不也是太严重了吗?周礼记载:“调人,负

47、责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凡是杀了人而合乎道义的,就不准报仇;如果报仇就要被处死。如果有杀了人因为害怕报仇连同其亲属一道杀害的,举国一同惩罚他。”这又怎么能够因为敬爱自己的父母而相互报仇呢?春秋公羊传记载:“父亲不应当被处死却被处死了,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应当被处死,儿子却为之报仇,这样一来一往相互残杀,如此复仇并没有除掉祸害。”现在如果根据这一原则来判定徐元庆与赵师韫之间的仇杀,就合乎礼了。徐元庆在礼的范围内,不忘记父仇,这是尽孝;不吝惜生命,这是恪守节义。徐元庆能够做到不超越礼的约束,尽自己的孝道,为义而死,这是明达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那些明达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又怎么会与国法为敌呢?陈子昂反而认为要处死徐元庆,滥用刑法破坏礼仪,这种做法不能写入国家的法律条文之中,是很明显的。请求颁下我的建议附在法令的后面。有判断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当按照以前陈子昂的意见来办理。我谨慎地发表上述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