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2.50KB ,
资源ID:28082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808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和对外关系》教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和对外关系》教案.doc

1、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和对外关系一、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逐渐融合,犬戎、狄人、蛮夷等逐渐与汉人交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二、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1)匈奴的兴起:以游牧生活为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2)秦与匈奴:秦始皇命蒙恬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为了抵御匈奴侵扰,修筑万里长城。(3)西汉与匈奴:a、和亲政策: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与匈奴“和亲”,利于西汉政府集中精力恢复发展经济,同也利于双方的贸易往来。b、战

2、争较量: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三次重创匈奴,匈奴边患基本解决。c、和平交流: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促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4)东汉与匈奴: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但仍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使北匈奴对东汉与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2、张骞通西域(1)经过汉武帝时期,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命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派使回访,双方建立了友好关系。(2)影响意义开通了往西域的道路,中原同西域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3、,管理西域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西域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西域都护的设立是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标志。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重建: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4、西南夷与百越(1)秦与越族:秦始皇派兵南征越族,设立三郡(最南的是象郡)。(2)汉与西南夷:汉武帝在此处设郡;东汉初重又并入汉朝版图。(3)汉与百越: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的关系(1)人员交往:秦的徐福东渡;东汉光武帝时授“汉倭奴国”印。(2)贸易往来: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汉与安息:安息以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在

4、汉与大秦间进行转手贸易。(2)汉与大秦: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从海路到达东汉。4、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交通、贯通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日益扩展;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

5、的相互交流。三、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时期结束。(2)北方的民族融合: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接触和交往频繁,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的都城平城,粮食产量不足,地理位置上既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迁都以前: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2)迁都以后:推行汉语和汉族服饰,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少数民

6、族的封建化的进程。四、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关系(一)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1)东突厥:贞观初唐军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2)西突厥: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2、回纥东突厥灭亡后,南移附唐,太宗任其首领为渤海都督府都督。安史之乱,助唐平叛;肃宗的时候,几次与回纥和亲。天宝年间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受唐册封为怀仁可汗。3、靺鞨黑水靺鞨:8世纪前期唐设黑水都督府,任期首领做都督。栗末靺鞨:大祚荣7世纪末建政权。开元初被封为渤海郡王。4、南诏南沼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六诏,玄宗封其为云南王。5、吐蕃贞观前期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7、。新赞普即位必请唐政府“册命”。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史称“长庆会盟”。6、唐朝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1、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唐太宗打败东突厥的进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及黑水都督府等机构的设置;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渤海郡王、云南王、怀仁可汗的册封;进行和亲活动,如文成和金城两公主入藏。2、原因:唐朝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间交流。(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大批留学生、商人来唐,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新罗人在姓氏、服饰、风俗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影响。2、和日本的交往日本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和留学生,

8、在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城市建设都受到唐朝浓重的影响。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隋唐时,中国和今天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遣使来唐,并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2)和波斯的往来:互遣使节,经济贸易。(3)和大食的往来: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4)和东罗马的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五、辽、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契丹的兴起:唐朝末年,契丹族的势力发展起来。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2、契丹政权的建立:916年,

9、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后来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3、政权的影响: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契丹社会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4、“蕃汉分治”制度: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不同,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缓和了民族矛盾,加强了有效的统治。(二)宋辽的和战1、宋对辽的战争:宋夺取幽云十六州多次失利。2、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双方议和。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3、影响: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在以后的一个世纪中,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和使者往来不断,加

10、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三)西夏的建立1、西夏政权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2、西夏的政治制度:仿效唐宋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推行科举制,创制了西夏文字。(四)宋夏的和战宋夏不断交兵,双方都损失严重。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和议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五)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1、金的建立(1)女真族由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北宋中后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14年,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

11、2)政治军事制度:实行猛安谋克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化的进程。2、辽和北宋的灭亡(1)辽的灭亡:在金与北宋联合夹击之下,1125年辽朝灭亡。(2)北宋的灭亡:辽灭亡后,金军南下攻宋。1127年,金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北宋灭亡后,北方各地抗金义军十分活跃,使金军的南下受到很大牵制。(3)岳飞抗金:在岳飞的率领下宋军给金军以重大打击。但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1)南宋与金的“

12、绍兴和议”。(2)南宋与金的对峙:宋、金在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是形成金与宋对峙和长期共存的根本原因。六、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元朝的建立1、蒙古的兴起:12世纪中后期,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推动了蒙古族历史的发展,也为以后的征战和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他为大汗,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1272年定都燕京,称大都(今北京)。元朝的建立标志着蒙古族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化的完成。(2)元朝统一全国:1276年,元军灭南宋,完成了统一。(3)元朝实现统一的原因:长

13、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国势日盛;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贵族转化过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掌握了强大的武装力量;正确地运用了战略战术。(4)元朝实现统一的意义:推动了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进程;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奠定之后数百年国家统一的基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二)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同时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加强了民族融合。(2)辽金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契

14、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3)回族逐渐形成。2、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1)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有效的控制了地方,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2)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3、元朝的灭亡元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1351年,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占大都,元朝灭亡。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1、明朝与蒙古:明朝初年,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剌等部,仍然威胁着明朝北疆。明朝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的封号,北方出现相对

15、安定的局面。明中后期,国力衰退,蒙古经常南下侵扰,明修缮长城;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修好,为顺义王。2、明朝与满洲: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后,不断向辽东扩展势力,并迁都沈阳。皇太极在位期间完成了对东北的统一。明朝与后金战事不断,加重了经济负担,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明末农民战争的原因之一。3、清朝与蒙古: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入关前,三部均先后归附。(1)平定葛尔丹叛乱,治理蒙古各部。(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治理新疆地区,(3)土尔扈特部回归。4、和西藏地区的关系(1)明朝:设立卫所;设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都一直拥护中央政府。(2)清朝: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

16、德尼”,规定以后历世的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5、改土归流(1)含义: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土司,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管理。(2)背景:明初期沿用元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往往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清康熙年间平定“三藩叛乱”后,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取代土司。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台湾府的设置(1)情况:1662年,郑成功收

17、复并控制了台湾。(2)归属:1683年,清朝进军台湾,郑氏投降。(3)设府: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作用: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边防。7、清朝的疆域(1)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有国家。(2)管理: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各省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8、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关系的处理和反抗

18、外来侵略斗争开始结合起来;(2)实行正确有效的政策和策略,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注重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建立了少数民族统治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八、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一)郑和下西洋1、有利条件:物质基础:明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技术条件: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政治条件:明成祖的大力支持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的奢侈需求。3、情况:14051433,七次航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

19、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4、评价:积极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郑和下西洋同汉代张骞通西域一样,对东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加强了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消极影响:是传统的所谓朝贡贸易,而不是以发展海外贸易为目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二)华侨与南洋的开发1、南洋的地理概念:泛指东南亚地区。2、华侨对南洋开发的贡献: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从事南洋的开发和建设。(三)戚继光抗倭1、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倭患的产生: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扰中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倭寇的猖獗:明中期,东南沿海奸商同日寇共同勾结;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是

20、倭患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2、明朝前期对外政策的两重性:一方面,努力加强与周边邻国的正常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实行严厉的海禁,不许私人出海贸易,也不准外国人来华经商,严重地阻碍了中外交往的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3、戚继光抗倭:主要情况:1555年调往浙江主持防倭。1561年,台州(浙江)九战九捷。与俞大猷配合,在1565年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意义: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1553年,取得澳门居住权;2、1557年开始了长期占据;3、明政府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五)郑成功收复台湾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2、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收复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六)雅哀萨自卫反击战1、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期,侵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2、雅克萨之战:康熙派军在1685年和1686年两次打败侵略军,俄国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3、尼布楚条约签订: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