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4课碗花糕一、作家作品王充闾,现代作家,笔名汪聪,男,汉族。1935年生于辽宁盘山。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做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初进入营口市委机关,虽中道从政,而业余创作仍在进行。1980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副主任,任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兼任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协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
2、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二、相关链接王充闾是善于言事抒情的乡土作家。家庭的变故、世事的沧桑让他对已逝岁月刻骨铭心。他善于写平平常常的人,讲平平凡凡的事,不事雕琢却意味悠远、动人心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同事谈起年糕的事,往事便随之而来,夜不能寐,写下此文。王充闾的作品文笔优雅从容,意蕴精深幽远,体现出特有的诗性之美和丰厚的学术功力。他尤以历史文化散文见长,将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以现代意识进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观照,从中获取超越性的感悟,深为海内外读者所喜爱。
3、其文风细腻朴实,善于以小见大,在历史与现实的游走间披露了作者内心关于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的感怀,给人以沧桑或顿悟感。此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散文作家,作者学术功底扎实,能将学养与散文的笔触水乳交融地汇在一起,给读者以美的感受。1识记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晨曦() 剁好饺馅() 踵事增华()蓬蒿() 疟疾() 花翎()擀面皮() 发酵() 鸡雏()荤油() 敷陈() 趔趄()犄角() 入殓() 殁()窆() 曷其有极()答案xxinzhn honlnnjiochhnfli qiejlinmbinh(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咽削宿 塞答案yn咽喉/y哽咽/yn下咽xio削苹果/xu削减s宿舍
4、/xi一宿/xi星宿si塞北/si塞住/s敷衍塞责2辨形组词(先注音再组词) 答案jio水饺/jio佼佼不群/jio皎洁shn修缮/shn膳食/shn黄鳝xun炫耀/xun眩晕/xun泫然j犄角/j掎角之势/y倚靠3词语解释敷陈演绎:_踵事增华:_趔趔趄趄:_发蒙:_入殓:_雍雍乐乐:_伤天害理:_彼苍者天,曷其有极:_答案铺陈发挥。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身体歪斜,脚步不稳。犯糊涂;弄不清楚。把死者放进棺材里。和谐快乐。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4近义词辨析(1)以至以致“以至”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上面意思的延伸,一个表示上面意思的必然结果;“以致”与
5、“以至”后一个意思差不多,但多用于表示不好的结果。例句:循环往复_无穷;变化太快了,_一时难以适应。他没有很好地复习,_这次考试没及格。(2)振荡震荡“振荡”,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例句:摆的运动就是振动,也叫_。回声_,山鸣谷应。(3)标志标致前者指表明事物的特征或特征的记号;后者则指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例句:就目前来说,素质教育的推进程度就是学校办学水平的_。她显得越发_了。答案(1)以至以至以致(2)振荡震荡(3)标志标致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_,现代作家,笔名_。出版有散文随笔集_、_、_等。 答案
6、王充闾汪聪柳荫絮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一、文章结构碗花糕点滴小事,亲情无限,乡思深远二、主题归纳碗花糕中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集中体现了故乡的真善、亲人的真善、心灵的真善和情感的真善,融合成一种自然纯朴的美。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1“碗花糕”对本文抒情达意起什么作用?答:_答案“碗花糕”既是乡风乡俗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好岁月的历史见证。它的身上凝聚了一家人的快乐和满足,凝结了嫂嫂的一腔赤诚,对家的爱恋,对父母、对小弟的疼爱,是爱的化身,是情的代名词。同时,它也起了线索的作用。在作者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碗花糕”,同时,作者
7、也是在吃糕中长大的。后来,嫂嫂“出水”后又做了一次蒸糕,直至去世后,再也没有吃到这样的蒸糕了,饱满而真挚的情感蕴涵其中,与蒸糕的过程一起沸腾,这是人间最美的花朵,也是生活最甜的营养了。因此,蒸糕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人物,更为抒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碗花糕”就是真情的缩影。2文章善于从庸常小事发掘生活之美,写得真诚感人,试举例分析感人的原因所在,加以体会。答:_答案这个问题不必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但一定要分析恰当,表达明晰。如本文第三段,看似平常无奇,一般的叙事,但只要抓住关键词句,也能品出味道来。如大哥在“旧历年、中秋节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让我们意识到传统佳节在
8、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那浓浓的年味和乡情、亲情像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在外“漂泊”的人们。家的字眼多么温馨,多么神圣,家人的谋面是多么珍贵,多么欢畅。再如,除夕之夜,大哥先帮嫂嫂做完活,然后“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也散发出浓浓的情味和年味。这是农闲时刻,难得的休憩和娱乐时间,难得的团聚时间,所以很温暖,也很甜蜜。3文中谈到嫂嫂让“我”去借枕头、搬油罐,是否说明嫂嫂对“我”不够疼爱,甚至让“我”出洋相呢?答:_答案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从全文表述来看,“我”从小就在嫂嫂的呵护中生活,嫂嫂对“我”既赋有真情,也寄予了厚望。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待“我”,是一种母性的爱,因此让“我”去
9、借枕头、搬油罐都属于开玩笑,是逗小弟弟玩,不是捉弄,也不是寻刺激,更不是让“我”出洋相,反而更体现了嫂嫂对“我”的喜爱之情。4文中嫂子的形象是怎样的?答:_答案这位会做碗花糕的嫂嫂,简直就是一位快乐天使。嫂嫂长“我”20岁,哥哥长年在外工作,嫂嫂便把“我”抱到她屋里去睡。这种形同母子酷似姐弟的叔嫂关系,真是天上少有人间罕见的中国特色。大年三十晚上嫂嫂让“我”到西院去借枕头,搬荤油罐子。年轻的嫂嫂捉弄四五岁的小叔子惹得两院里的人叽叽嘎嘎笑个不停。“我”和小伙伴在小庙里放二踢脚,嫂嫂怕我挨打,私下里护卫“我”,教“我”如何叩头认错。大黄牛牛角挂在“我”的兜肚上把“我”挑起四五尺高,抛落在地上,“我
10、”肚皮上划出两道血印子。嫂嫂和母亲呜呜哭起来。嫂嫂亲自护理“我”,给“我”蒸碗花糕,叫“我”睡她身边,夜间给“我”叫魂。嫂嫂的爱不是生母胜生母,不是胞姐胜胞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长年在外的哥哥因染疟疾误服庸医的虎狼之药而夭亡,二十几岁的嫂嫂的厄运来了。快乐天使因“病心而颦其里”,父母出于爱心忍痛劝嫂嫂再婚,嫂嫂出于孝心不忍再嫁,多么美好自然的人间真情。最后嫂嫂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勉强同意改嫁了,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改嫁后,嫂嫂对“我”的爱依然不减。5本文描述的对象是勤劳善良、
11、可亲可敬的嫂嫂,可否将文题改为嫂子颂,为什么?答:_答案不可。因为本文并非纯粹在赞颂嫂子。这篇散文以浅花瓷碗为物象贯穿全文。“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嫂嫂从她的舅爷那儿学会做一种蒸糕,由于家中没有大碗,于是,嫂嫂便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给我们做糕吃。除了蒸糕,平素这个浅花瓷碗总是嫂嫂专用。书中提到嫂嫂做“碗花糕”的事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嫂嫂说要“露一手”;第二次是“我”被大黄牛挑伤,晚上嫂嫂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碗花糕;还有一次就是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
12、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嫂嫂走了,留下了浅花瓷碗,后来,“我”进了城,长期在外,再也难以见上嫂嫂一面了。一次,“我”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去世了。“我”感到万分地难过,万分地悲戚。“我”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实在太少太少了,作者深感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高尚女性。浅花瓷碗这一线索,这一物象,会引起我们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在关注嫂嫂命运的同时,也关注了浅花瓷碗的最后结局,作者在结尾处通过母亲的转述,委婉地道出了浅花瓷碗悲剧性的结局。“你走后,我和你父亲加倍地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了,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
13、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浅花瓷碗和嫂嫂美丽的笑靥,永远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读到此,令人心碎,作者与读者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无法整合,无法还原了。正是由于这只浅花瓷碗盛满了真情,才使得作者的这篇散文达到了至善与大美之境,这些真情善意融合的自然美、人性美,是作者生命的原初体验,也是他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的和谐美、静态美。1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是一篇质朴中洋溢着真情的美文,是一首自然醇香的诗。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这就是浓浓的乡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株遍
14、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那片故土。本文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它没有华丽的藻饰,没有典雅的语句,也没有鲜明的色彩,有的只是散发泥土芳香的心灵絮语,是发自肺腑的真诚诉说,淡雅却浓郁,清纯却厚重,给人一种如诉如泣,如丝如缕的感觉。大致说来,语言有如下特点:纯净利落,自然洒脱,读来有一种顺畅之感;字里行间充满真情,汩汩如泼,呼之欲出;选词用字凝练精当,语句背后充满韵味,耐人寻味;灵活引用了地方民俗和民谚,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浓郁,洋溢着乡土的芳香,给人返璞归真之感。至于本文的情感抒发,很自然地
15、寓于简朴流畅的叙事之中,不瘟不火,不露痕迹,既写了与家人,特别是与嫂嫂的亲情,也写了朴素的乡情,不动声色却感动人心,不加雕饰却情深意浓,确是一篇难得的佳作。2场面描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具备的三要素应该是时、地、人。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发展故事,表达中心思想。对一些散文来说,有场面描写和没有场面描写,表达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本文在这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如写大年除夕守夜的场面,就很传神地凸现了一种热烈的气氛,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首先是“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然后在这个欢乐的时刻,在其乐融融的暖
16、炕上,不同的成员也有不同的表现。父亲是逗乐了别人,自己却在“抽着老旱烟”。我的主要特点是“乱跑”,“听从嫂嫂的调遣”,而嫂嫂则是“大元帅”,包饺子,吃铜钱,揭谜底,显然是“主角”。在这里,通过生动的场面描写,将一家人的言谈举止、心理个性统一在了除夕这个特别的时候,热烈的氛围中人物各个不同,不同的人物情态又共同组成了热烈的场面,可谓笔简意丰,生动而传神。其他如做碗花糕、讲情、叫魂等场面也都各有特色,让人过目不忘。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晨曦(x) 饺馅(xin) 踵事增华(zhn)B花翎(ln) 擀面皮(n) 发酵(xio)C鸡雏(ch) 趔趄(li qie) 犄
17、角(q)D入殓(lin) 殁(m) 窆(bin) 曷(h) 答案D解析A“踵”读zhn。B.“翎”读ln,“酵”读jio。C.“犄”读j。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A皎洁 佼佼缮食纤维B肉馅 谄媚 关怀倍至C眼睑 入殓 泫然泪下D塌落 邋遢 犄角之势答案C解析A缮膳。B.倍备。D.犄掎。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要通过宣传来教育和引导人们依法行使交通权利和义务,预防交通拥堵,减少交通延误,保障道路畅通和道路安全。B任何一个经济体早晚都会进入中速增长甚至低速增长的阶段,这是必然的;而我国目前极有可能正处于高速转中速的临界点。C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
18、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和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管理。D一篇网络帖子看似无足轻重,最终却玷污公民名誉,破坏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难道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吗?答案B解析A“行使”与“义务”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政策”。D.多重否定失当。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读书,是人生的享受。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A BC D答案C解析
19、“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人生的享受,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后;、句阐述第句,从读书的时间、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后。第句“在起起伏伏中”承接第句。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大哥领着我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包得差不多了。我们回屋一看,嫂嫂正在往锅里下饺子。估摸着已经煮熟了,母亲便在屋里大声地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格外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味着赚钱,意味着发财。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
20、。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一个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我小弟的命就是好!”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大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这里面一定有门道,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了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儿,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悄悄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了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轰然腾笑起来。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手艺,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当行。一次,嫂嫂说她要“
21、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的瓷碗。乡下僻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一个面团是嫂嫂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外鲜里嫩。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唱过的“子弟书”,我小时在家里“发蒙”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牢牢地记下来。在我五岁这年,中秋节刚过,回家休假的大哥突然染上了疟疾,几天下来也不见好转。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
22、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不知为什么,吃起来总觉着味道不及过去了。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也不吱声,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再也难以见上嫂嫂一面了。由于早年丧痛,又兼过度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一次,我回去探家,听母
23、亲说,嫂嫂去世了。我感到万分地难过,万分地悲戚,觉得从她的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实在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高尚女性。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你走后,我和你父亲加倍地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了,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5下面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作为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的乡情、亲情和友情。读着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
24、的芳香。表情是那样的凝重,情感是那样的真诚,把读者带进了只属于自己的“零公里处”。B散文和故乡、童年之所以联系得那么紧,皆缘于在那里耸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C一个完完全全的平平常常的人,他正在讲述一件完完全全、平平常常的事,抒发着一个平常的人对一件平常的事的一种平常的情感。这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是几多人几番努力都没能写出来的那种并不陌生的情感。本文的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D碗花糕就是在真与善汇集的“屯子”里
25、、在“嫂子”身上达到了美的极至,才得以征服众多读者的。当然,这里融合着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的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功力、业已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的态度等等。E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家并根植于一个传统。所谓的家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而故事发生地正是作者灵魂的故土,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答案 AD解析B“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说得有些绝对化。美的形式多种多样,风格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厚此薄彼。C.“本文的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这
26、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嫂嫂的敬爱之情,“含蓄委婉”表述失当。E.“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这种说法有些绝对化。作者怀念“故土”并非排斥现实,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是对过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并非与现实对照,反衬现实的不好。6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与碗花糕有什么关系?答:_答案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很有趣味性,具有深化主旨、升华中心,丰满人物(嫂子)善良、朴实性格的作用;它与题目碗花糕有着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主旨和完善人物
27、形象的作用。7文章最后“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答:_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嫂嫂深切的怀念之情;表达作者深深的伤感之情和无法报答对嫂嫂厚爱的遗憾之情。(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怅对花魂王充闾去年中秋节前两天,妻子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昙花已经绽蕾,马上就将开放,催我快速回去观赏。推开屋门,只见妻子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那盆平素并不引人注意的昙花。在扁平的叶状新枝的边缘,翠玉般的花蕾,无风自荡,颤颤摇摇,似乎不胜负载;过了一会儿,竟和电影特写镜头里的一模一样,逐渐地,逐渐地张开了,中心闪现出一簇黄澄澄、金灿灿的花蕊,每一茎都像纤细的金丝,
28、又像粉蝶的触须,在微微地颤动。四围的层层花瓣上的每根筋络,还在拼力地向外舒展,仿佛要把积聚了多年的气力和心血,尽情地倾泻无遗。有人嫌它花时太短,稍纵即逝。其实,这是过苛的挑剔。生命无论短长,关键是看它有无亮色;没有亮色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虚空。只要能在“一现”之中,像一颗陨星冲入大气层之后,能在剧烈地摩擦中发出耀目的光华,同样称得上星云灿烂。据说,昙花原属热带植物,为了避开日间的燥热,便躲在深夜里开花。史载,南宋画家、词人张铉当牡丹开放时,招邀好友举行赏花盛会,宾客齐集后,吩咐开帘通气,立刻满座皆香,然后伴以歌姬舞女,檀板清樽,喧腾彻夜。我想,这种“厚爱”如果施之于昙花,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29、我默坐一旁,仔细地端详着这隽秀的幽姿。超逸,雅静,妙相庄严,这哪里是花?分明是一颗怦怦跳动着的心!此刻,我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不觉慢慢地沉浸在如烟往事的回忆里。记得是暮春时节,一位朋友赠给我一段昙花的叶状嫩枝。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顺手将它插在一个幼苗尚小的菊花盆里。十几天后,它竟扎下根须,渐渐长大起来。我于养花纯属外行,如何给水施肥,全然不懂。有时看盆里发干,就随手将一大杯凉茶倒进去。赠花的朋友发现后,嗔怪我硬拉着李逵去跟张顺泅水。原来菊花耐湿,而昙花喜干。我这么“一锅煮”,岂不苦了它也!此后,我就把它移进另一个小花盆里。转眼间,一千个昼夜过去了,这株昙花却硬是在寂静的秋夜里
30、悄然开放,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和盘托出,给人们以爱的温馨和美的享受。冰心老人写过这样的诗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想到这些,我益发觉察到心中留下的缺憾。我筹划着,明春一定买个大花盆,满装上肥沃、松软的腐殖土,早早地把它移植过来,殷勤、合理地加以培护。呀!昙花巨大的花冠已经垂了下来,花瓣全部闭合了。再看那青葱的枝叶,似乎也渐形枯萎。这该是长期疏于管理、养分匮乏所致。昙花,昙花!为着绽放一朵奇葩,竟然使尽浑身解数,最后力尽而竭!做人果能如此,也就很够标准了。自然界的花卉自有其生长的规律,本与人事无关。但事有可鉴,理有可通,有时一
31、些物象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怅对花魂,我蓦然记起随园诗话中记载的一则轶事。一个叫陈浦的老寒士,带着自己的诗稿,请求当时的诗坛巨擘袁枚评点。袁枚日夕游宴于权贵、才女之中,对这个寒士的诗稿并未重视,随手放在一边。几年后想起了这件事,取出诗稿细细品玩一遍,发现作者原是一个才分很高、颇有造诣的诗人,诗稿中不乏一些传世之作。他便忙着打听其人下落。不料,这位老寒士早已在贫病交攻之下黯然故去。袁枚满怀深情地录下已故诗人的七绝:“贫归故里生无计,病卧他乡死亦难。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然后,凄然地在诗话里写道:“呜呼!余亦识方干于死后,能无有愧其言哉!”这里说的方干,是唐代的诗人,很有才识,科场失意
32、后,息形山林,郁郁以终。后来,朝廷发现了他的才干,追认他进士及第。但逝者已矣,已经于事无补了。这种情况,今天不是也时有出现吗?8作者认为昙花之“魂”是什么?答:_答案不理会周遭环境,在短暂的生命中,竭尽全力绽放全部的美丽(或“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和盘托出”)。9面对昙花,“我”为什么“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答:_答案因为“我”看到了昙花之魂(或“观赏到昙花为绽放一朵奇葩,把积聚多年的气力和心血,尽情地倾泻无遗的全过程”),所以满怀兴奋;但想到如此美丽的昙花,待遇竟如此菲薄,生命竟如此短暂,心中便感到酸楚;又因“我”不懂昙花的特性,没有好好地照顾它,所以内心觉得歉疚。10常见的
33、昙花之作,大多取“赞”,而本文却取“怅”,你认为恰当吗?既然写“怅”,为什么还用那么多笔墨去写昙花之美?请作简要分析。 答:_答案恰当。因为本文是借昙花比喻那些有才能而生前未被赏识的人。对于他们的命运,作者深感唏嘘,因此用“怅”而不用“赞”。作品之所以用那么多笔墨写昙花之美,是要突出昙花之“魂”,从而为下文的“怅对昙花”做铺垫。人性的美好1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马克思2虽然表现的方式和习惯有所不同,但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切斯特菲尔德3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罗勃朗宁4倘若人不升空成为天使,毫无疑问,他将下沉成为魔鬼。他不能停留在兽性。最野
34、蛮的人并不是野兽,他更坏,非常坏。柯尔律治5任何个人财富都不能成为个人最终的生命价值。培根6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蒲柏7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以薄弱的手段。人只有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休谟亲近泥土王充闾游子归来,原都是为着寻觅,有所追怀的,更何况在这冷露清秋时节,在这忽而霏霏、忽而潇潇、忽而滂沱的秋雨里。此情此境,无疑是触发忆念与遐思的一种酵母剂。带着深沉的凉意,荒疏的逸趣,它使望中的一切都变得有情有义了。“人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我忆起了“弃我去者不可留”的悠悠岁月,忆起了童年
35、,忆起了母亲,默诵着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深沉的土地,闪烁着绚烂的妖冶。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但是,我的恋土情结的形成,却并非来自书本,而是自小由母亲灌输的。母亲郑而重之地告诉我,人是用泥土制造出来的。这个胎里带来的根基,使得人一辈子都要和泥土打交道。土里刨食,土里找水,土里扎根。最后,到了脚尖朝上,辫子翘起的那一天,又复归于泥土之中。母亲说,不亲近泥土,人是长不大的。许是为了让我快快长大吧,从落生那天起,母亲就叫我亲近泥土不是用布块来包裹,而是把我直接摊放在烧得滚热
36、、铺满细沙的土炕上,身上随便搭一块干净的布片。到了能够在地上跑了跳了,我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泥孩儿。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摇曳多姿的生命。可以说,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泥土中摔打过来的。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的漂泊者。整天生活在高楼狭巷之中,目光为霓虹灯之类的奇光异彩所眩惑,身心被十丈埃尘和无所不在的噪声污染着,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地萎缩。真是从心底里渴望着接近原生状态,从大自然身上获取一种性灵的滋养,使眼睛和心灵得到一番净化。从格致意义上来说,泥土对我有另外的含义。也许,泥土是人类最后据守的一个魂萦梦绕
37、的故乡了。纵使没有条件长期厮守在她的身边,也应在有生之年,把这一方胜境好好珍藏,埋在心灵深处;并经常跟这个记忆中的“故乡”作倾心、惬意的情感交流:从多重意义、多个视角上对她作深入的品味与体察。通过搜寻,打捞那些业已梦幻般模糊的痕迹;并发挥审美创造的潜能,达到一种情感的体认,一种审美意义的回应:把被遮蔽的东西豁然敞开,把那本已模糊、漫漶的旧日情怀,以生动鲜活的“图式化外观”展现出来,烙印在心灵的屏幕之上。泥土饱藏着开拓和创造的无穷潜力。当东风吹拂大地时,泥土便睁开矇眬的睡眼,充满着柔情蜜意,慢慢地舒展腰肢,以一种天生的母性亲和力,为人们奉献出源源不竭的财富。我想,只要在泥土里久久地凝神伫立,大自
38、然便会把它那无限的潜力,聚集到我们的脚下,然后像气流一样,通过经络慢慢地升腾到人们的胸间、发际,遍布全身。(王充闾散文)以开头为例,如何做好句段作用分析题【真题引路】(2014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
39、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40、。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
41、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
42、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
43、,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答:_答案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
44、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引出浣花草堂。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在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读杜诗辑注及感受,既是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引出下文,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想对杜甫有更深刻的了解,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技法探究】探究活动如何做句段作用分析题1方法点拨(1)阅读句段本身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这是做题的第一个环节。通过阅读,要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的陈述对象是什么,陈述内容是什么,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另外,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2)抓住位置特点要注意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3)审清题干要求,掌握答题模式审题要
45、关注三点:a.句段位置,b.答题方向,c.提示或暗示性语言。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角度回答。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作答。另外,注意题干的暗示性。如:(2009全国岳桦14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掌握答题角度和答题模式。这种题,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答,“内容”包括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结构”除开头、中间、结尾外,还要注意在线索、思路方
46、面的作用。另有两个特殊角度,一是表达角度,看所给文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然后答出其表达作用。二是读者角度,看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作用。这两个角度不大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这种题型答题有一定的模式。如内容: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等等。结构:放在开头,点题,引出下文等。(4)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答题不具体。如答“过渡”,考生一般只写出这个名词而已,至于由什么过渡到什么,则语焉不详。二是面面俱到。如回答“开头”的作用,则尽可能把所有的开头作用都写上去,这实际上是未读懂原文,不知道要从具体内容出发。2演练体悟(1)开头句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湘西路后山中国有不少特
47、殊的地方,湘西就是其中之一。湘西有与众不同的山、水、树、雾、习俗风情,还有石板路。我早就想写写石板路,可是湘西的石板路太长、太远、太崎岖,轻易写不得。我客居湘西也有数次,但见识湘西之前毕竟二十多年生长在豫西的濯濯黄土上,因而每一次都感到新鲜、好奇。武陵山脉峭峭叠叠地垒砌起来,粗放狂悍中透露着娟秀妩媚。近看,不时有一株幼杉或一本芭蕉给刚刚过去的雨雾洗得莹莹逗人;远瞧,一座座庞大的墨绿色绒团涌动着,涌动着,绒团间的沟壑偶有颜色,每每又见宽宽窄窄节节级级的瀑布披挂其上,泻落下来的水波流进河里,载起许多渔舟和许多“武陵人捕鱼为业”在这样一派湘西独有的风景中,藏着古老的城镇、古老的乡村和数不清走不尽的古
48、老的石板路。湘西的每座城镇里都有石板路。乡村尤其是石板造就的世界了,从河水里铺起,两个小码头的中间,一层层缓缓相叠、上升,之后从从容容地延伸,联结着分列处处的吊脚楼、大木屋,零散片片的晒谷坪、小菜园,凡是人要走到的地方,石板就先走到了。乡村与乡村之间的路是怎样的呢?那么远的距离、那么高峻的山上该不会铺着石板的吧?我曾经带着这个疑问走过一个又一个乡村、一个又一个山寨,疲劳了,也叹服了。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无论多么难越的山,你只要有力气走去,前边总有石板路早已为你铺好。遇山,它变成无数级石梯;遇水,它变成一座石板的桥。你的目光朝远方探询,它没有尽处,但是你若累了,石板路上肯定有座为你搭建的凉亭,蓝瓦
49、红梁,供你小憩。小憩在这里的山民会向你致以淳朴的问候,小憩之后,淳朴的山民或会替你背起行李,让你别太怪怨无穷无尽的石板路。是的,无穷无尽。湘西的石板路也许从洪荒的年代就铺起了呢,因而才这样长、这样远、这样崎岖、这样缠绵、这样历史、这样沧桑。每忆起,我就影影绰绰看见无数的湘西先民在搬动石块,号子声声,热汗滴滴,我就会轻轻地感叹一句:湘西路,湘西路,多少功夫铺得成啊!(有删改)文章第一段写道:“我早就想写写石板路,可是湘西的石板路太长、太远、太崎岖,轻易写不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点题,点出湘西有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但作者最想写的是湘西的石板路;“可是湘西的石板路”“轻易写不
50、得”,又有欲扬先抑的效果,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赞美湘西石板路做铺垫。开头段,尤其是开头段的重要句子,在全文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答这样的题,重要的不仅仅是要程式化地答出其作用,把开头句段的作用都写出来。更要认真、仔细地揣摩所给句子的内容、层次、表达等特点,再把该句子放在全文的内容、主旨、思路结构中看,它有哪些作用。一般而言,命题若选取开头段的句子,一定是在全文内容主旨或结构思路或这二方面兼有举足轻重的句子。必须要认真研读所给句子,联系全文,从内容、结构、表达等角度明确作答。(2)中间句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敬书裙孟晖少年沉睡在夏日午后,一位风度翩翩的成年男子渐近的清悦屐声似
51、乎也未能将他惊醒。男子走过来,对着不意间撞见的场景出神一会,信手拿起一旁案上的笔,坐到睡榻边,开始向少年束在腰间的新绢裙上纵笔题写诗赋。那个一千六百年前的下午,后世视为“百代之楷式”的“二王”书风,便如流水一般,就着少年腰胯与腿股如山谷一般多变的起伏,于似云霞散落、闪着丝丝素光的裙衣上,随意宛转奔淌。羊欣始终在熟睡吗?也可能,他朦胧醒来,但却一直假寐,任凭王献之在以自己身体为衬胎的光洁素绢上,完成一次即兴的书法创作。宋书羊欣传也没有记载,当时是否有蝉声,是否有微风划过帘影。王献之将几幅裙片写满之后,忽然觉得兴尽,便搁笔离去。然而,正是被墨迹覆了一半的绢裙,让富有天赋的少年羊欣事后得以静心琢磨王
52、献之书风的真谛所在,终成一代大家。在现代文学中,我一向敬而远之的一个神话就是,艺术家要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就得活得特痛苦,就得自我毁灭,尤其是,得毁灭一些别人。在晋代,杰出艺术家大多出身于贵族,可能正因为此,那个时代涉及艺术创造的轶事讲述的总是风度与格调。在关于王献之的几则创作故事中,有两则都与少年及白衣有关。为什么偏偏是少年与白衣?据说一位“好事年少”特意制作了一件绝好料子的白纱长衣这个“狡童”显然了解王献之的癖性,然后穿在身上登门造访。不出所料,艺术家立刻中计,欣然让少年脱下纱衣,由他放笔挥洒。王献之的兴致竟是春花勃发一般,不仅“草正诸体悉备”,而且一直写到双袖上,几乎将一件长衣都写满了还意
53、犹未尽。那兴起事端的少年却忽然鲁莽地将纱衣从笔尖下掣走,夺路而逃。原来,少年察觉到王献之的门生个个流露出意欲劫宝的神色,但还是刚跑出门就被大家追上围住。一阵激烈的抢夺之后,纱衣裂成片片,少年只保住一只袖子。究竟该怎样理解这两则异常清雅可爱的轶闻呢?宋书记载羊欣时年十二,与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显然存在着未成年与成年的差异。因此,这个故事肯定不是在讲述同代朋友之间的知遇感。据记载,羊欣“美言笑,善容止”,有着那个时代最重视的优雅举止与过人风度,不过,王献之更是“风流为一时之冠”。那么,晋人的故事,到底该怎样去感受呢?别的姑且不论,一旦穿上白绢或白纱的衣裳,竟足以催发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东晋的少年
54、们究竟曾经是怎样的神采动人哦!请分析第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引出第二则轶事的叙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末段相呼应,突出东晋少年的动人神采。解析注意该句的问句特点和所处的位置。分析中间段中的句子结构作用,要防止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是中间段或中间段中的句子作用,就是过渡。要走出这个误区,首先,要弄清过渡与照应的区别。过渡句是指该句既包含着对上文的承接内容,又包含着对下文的开启内容,而照应(呼应)句只是有着与上文承接的内容;其次,要认真阅读所给句子、所给句子所在的段及该段与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要防止答题“贴标签”。(3)结尾句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荡里莲花
55、曹艳春当马家荡千亩莲塘倏然跃入眼帘时,那一刻洋溢于心底的喜悦,只化作低低的倾诉:原来你在这里!莲塘的上面,天,蔚蓝的,像刚出水的芙蓉,清新怡人。偶尔一两只小鸟,在这蔚蓝的天空下,扑腾着翅膀,随风而去。我站立的地方,是一弯碧水萦绕的莲塘,莲塘很宽,水面上布满了荷叶,举目望去,绿浪一层一层地直向对岸压去,诗人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画面,此时就在我的眼前慢慢展开。最妙的要数那些即将盛开的莲花了,一枝枝从绿伞之中挺身而出,像一支支花剑直指长空,对着这神秘的大地凝望。这些花苞如娇面含春的少女,呈现一派羞色。微风过处,到处是芳香弥漫。白色的莲花掩映于莲叶之间,粉红的朵儿,则探着脑袋,露于莲叶之外。无
56、数洁白粉红的花儿朵儿,在水面上漫卷开来,像晚霞,像云彩,像少女那一抹不经意飘起的红晕。掐一茎莲叶,茎儿竟丝丝缕缕牵扯着不愿分开。不由得联想起莲藕,不也是人们常说的藕断丝连么?莲真的恍若一位美丽多情的绝世佳人,是那么的重情重意。轻嗅,莲叶和花茎都有着淡淡的香味,还有淡淡的甘甜。莲茎笔直,中有通孔。兴起,挑一枝硕大的莲叶扣在头顶,顿觉一片清凉,绿意弥漫眼底心间。凝望着眼前的莲花,那支一直喜爱的佛乐不由得又在耳边响起:“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念一清净,心似莲花开。”莲花与佛教,恰有不解之缘。千年来,彼此相惜。莲花是佛精神宗旨的象征和圣花。佛教里讲究洁静,身洁,心洁,耳目不染尘埃。莲花是洁净的化身,
57、是佛的使者,她一身的纯洁,与佛的善心相得益彰,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歌颂的对象。莲塘慢慢地静了。莲花的芳香,轻轻地氤氲。这时候,是该醉还是该醒?轻轻地离开吧,我打扰她已经太久了。夜里,我梦见自己变成了那朵洁白的莲花,在风里、在水里释放生命的芳华。联系全文,说说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收束全篇,一方面表明作者因莲花的美丽而陶醉,另一方面又表明作者不忍长时间打扰莲花的怜爱之情;升华主题,表明作者对莲花的美好、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分析结尾段中的句子作用,如同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样,一般都会有如下作用:暗示主题、强化感情、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拓展内容、呼应开头(上文)、收束全文等。但
58、仍要结合所给句子甚至句子所在的段在内容、结构、表达上的特点准确回答。如所给句子是问句形式,或以景收束(以景结情),又有发人深思、回味悠长的作用。(4)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苔藓李汉荣苔藓。苔藓。苔藓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苔藓。苔藓。苔藓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
59、、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苔藓。苔藓。苔藓(选自散文,有删节)“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从全文结构来看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抒情载体、线索,渲染、升华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解析注意问的是“结构”的作用。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