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训练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后汉书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答案:B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的人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
2、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答案:A解析:“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A.简单协作B.庄园经济C.小农经济D.商品经济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诗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男耕女
3、织的特点,故选C项。4.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把握能力。均田制指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的一种土地制度,这与材料中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和“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一致。故选C项。5.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痼疾。其原因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
4、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通过题中现象分析背后的实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实质是土地私有。故选B项。6.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国纂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A.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B.私营纺织作坊的兴起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男女分工劳作,没有体现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没有体现私营纺织作坊,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男子采桑,女子喂蚕,
5、反映了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故D项正确。7.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答案:B解析:材料图片中的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小农经济的状态,故A项错误;在有限的土地上使用牛耕和生产工具,这属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图片描述的是一种生产状态,不能体现农业是否独立发展,故C项错误;题干图片中的播种工具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后一直沿用,无法体现“不断创新”,故D项错误。8.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A.最早出现于唐
6、代B.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C.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D.井深随地势坡降而变深答案:C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像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材料二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材料三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国语晋语(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怎样的耕作制度?分析实行这种耕作制度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概述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参考答案:(1)千耦其耘的集体简单协作的农业耕作制度。实行这种耕作制度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3)历史进程: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发展。确立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私田增多,鲁国“初税亩”表明统治者开始承认了私田,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确立。